2.《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6.32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优质课教案《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人的创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诗人的创作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艾青及其诗歌的了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第四环节:深入解读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第五环节: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表演。
2.教师点评朗诵表演,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谈收获,表示要将诗歌的美好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表演,并邀请家长观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艾青,原名蒋海澄,是我国著名诗人,被誉为“新诗的良心”。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关注民生,呼唤自由、平等和正义。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代表作,写于1938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对艾青及其诗歌的了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土地是母亲”、“河流是祖国的血管”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会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1.3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2 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果。
3. 解析诗歌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3.2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3.3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4. 拓展延伸4.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4.2 教师出示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4.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土地、对家乡的情感。
5. 小结作业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2 学生抄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3 课后作业: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朗读、默写方面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4. 评价学生在创作小诗时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我爱这土地》最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
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如校园、社区、街道等,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景色或建筑。
邀请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或历史老师,介绍本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
第二章:我们的国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地理位置、人口、民族、经济等方面。
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示我国的人口、民族、经济发展状况。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邀请专家或老师,进行国情讲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章:我们的家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遗迹等。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邀请家乡的非遗传承人或其他专家,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技艺。
第四章:我们的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教学内容讨论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学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政策法规。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我爱这土地》,了解诗歌大意。
(2)搜集有关艾青的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频: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鸟儿、太阳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探讨诗歌的主题:爱国情怀、土地情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搜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与评价。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我爱这土地》,了解作者和背景。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并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与《我爱这土地》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我爱这土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 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朗读、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介绍。
2. 诗歌的朗读与解析。
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土地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介绍诗歌的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来源。
3.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解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深层含义解析。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3.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的能力。
第三章:诗歌创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 通过创作,加深学生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学生自己的诗歌创作。
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思考他们对土地的感受。
2. 教授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如比喻、象征等。
3.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是对《我爱这土地》的回应,也可以是自己的原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表达,了解他们的创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的质量。
第四章:诗歌表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表演,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掌握诗歌的欣赏方法。
(3)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
2. 诗歌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欣赏方法。
学生表示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创作,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七、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诗歌,扩大学生的诗歌视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参加学校的诗歌比赛或发表在学校的文学社团。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九、学生反馈:学生通过填写问卷或口头反馈的方式,向教师提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感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诗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入对诗歌的学习。
如:“我们的祖国地域广阔,大好河山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表达对土地热爱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2. 诗歌欣赏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b.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c.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鸟儿”、“土地”、“河流”等,理解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d.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解析a.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深入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c.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诗歌朗诵a. 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c. 教师选取优秀的朗诵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5. 课后作业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
b. 推荐学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土地、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作文的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土地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生命的依托。
当我们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表达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对土地的那份炽热的爱。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 年 3 月 27 日—1996 年 5 月 5 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以深沉、雄浑、质朴的风格著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四)精读诗歌,赏析意象1、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诗歌中出现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
“土地”象征着祖国;“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象征着充满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为何把自己比作“鸟”?明确:诗人以“鸟”自喻,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将自己的形象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土地的执着和深情。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嘶哑”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即使声音已经沙哑,仍然竭尽全力歌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为祖国歌唱的执着和坚定。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鸟、土地、风、黎明等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5 扩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设计4.1 抄写诗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4.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诗歌和写读后感的质量,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或展示图片,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6.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篇一: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序幕:阅兵掠影营造氛围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
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
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
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
(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
(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
(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文导入】
谈话引入: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2.背景透视:《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相关资料:
艾青笔名的来历:艾青原名蒋海澄。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
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名字。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诗人借用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思2.土地、河流、风、暴雨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导思3.“我”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导思4.诗人眼中的泪水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答案】“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阅读方法解密:
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等。
答题思路:第一,分析词性、感情色彩等;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涵的感情。
答题模式一般是: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
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特点)”的模式回答。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答案】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重难点小结: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
诗人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六、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答案】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
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八、课堂延伸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的话题。
我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
一纸家书,一句乡音,往往让我们激动不已。
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走多远,请记住回家的路。
国学经典诵读: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
回家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