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简介及特色旅游开发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
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
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青城公园:占地面积48公顷,园内建筑面积万多平方米,园内杨柳参天、繁花似锦,百鸟啼鸣,是市内主要游览地之一。
据《归绥县志》记载,现青城公园前身为龙泉公园,建于1931年,占地面积公顷,此处原有一座山岗名为"卧龙岗"。
岗下有一涌泉,水流淙淙不断,甘甜清澈,泉名为老龙潭,又名龙泉。
现在经过多年的修建,园内花草树木繁茂、湖水宽阔、波光潋滟、湖畔柳暗花明,湖面游船众多。
每逢夏秋之季,荷花盛开。
荷花池的西南连接着养鱼塘,常有钓鱼爱好者执竿垂钓。
园内还有东北虎、非洲狮、梅花鹿、、黑熊及各种活泼可爱的猴类,并建起了,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青城公园已成为一座综合性的公园。
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大召寺:大召寺,汉名“”。
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
位于大召前街。
始建于明朝七年(1579年)。
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沿用至今。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召庙。
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著名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大召山门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五个大字。
是专指大召门前的名胜——而言。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率驾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
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
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
以后,人们在泉水处修筑了井台,供人饮用。
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久而久之,便又有了“”之说。
大召门前也因玉泉井而繁华起来。
形成了著名的”“。
玉泉井水,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洲、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的泉水之首。
景点介绍席力图召:30元、人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
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
该召座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座北向南。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
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
三世达赖接受了他的邀请。
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达赖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喇嘛庙——席力图召。
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
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和动乱,仍保留较完整。
昭君墓:65元、人座落在呼和浩特市南效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蒙古语称做“特木儿乌尔虎”;昭君墓又名"青冢",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汉代,墓高三十余米,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
墓园青松垂柳,花草繁茂。
民间对昭君墓有"辰如峰、午如钟、夕如枞",一日三变之说,为呼市八景之一。
昭君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也是历史上民族友好的象征。
库布其沙漠:60元、人(含沙车)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地处我国文化摇篮的黄河中游的南缘,居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库布齐沙漠景观壮美,风光独特。
700里黄河宛如弓背,迤逦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库布其就是语里"弓弦"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新月型沙丘链、罕见的垄沙和蜂窝状的连片沙丘等诸多沙漠景观自然神奇,是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给人以发自内心的震撼。
成吉思汗陵:90元、人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诸郡,建立了蒙古汗国,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元太祖。
1227年,成吉思汗因坠马病死在渭河之滨,其遗体被运往陵墓埋葬。
金霍洛也自此而名扬蒙古,其蒙语释意为“主人的陵园”。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 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X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基本概况呼和浩特市为##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自治区中部,东径110°46′-112°10′,北纬39°35′-40°51′.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2001年全市总人口211.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8.4万人,非农业人口9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蒙古族约占总人口11%.市人民政府驻回民区.__010020.代码:150100.区号:0471.呼和浩特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约1000米.春秋季节短,昼夜温差大.名称由来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1687年X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X昭逵随兵部尚书X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行政区划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即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呼和浩特市面积17271平方千米,人口214万〔2004年〕.回民区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010030.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新城区面积700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010010.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玉泉区面积21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010031.赛罕区面积1013平方千米,人口36万.邮政编码010020.区人民政府驻巧报镇.托克托县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010200.县人民政府驻双河镇.武川县面积488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011700.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和林格尔县面积3401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011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清水河县面积2859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0116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土默特左旗面积271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010100.旗人民政府驻察素齐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X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那么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自治区.同时,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自治区的首府.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彼彼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X 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呼和浩特市总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区409629人、回民区284676人、玉泉区266888人、赛罕区445762人、土默特左旗340606人、托克托县185582人、和林格尔县176474人、清水河县125748人、武川县157530人.?年,全市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5个村委会.?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25个街道、18个镇、59个乡.工业发展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毛纺织工业中心之一,现已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除传统的民族用品工业、轻纺工业外,制糖、卷烟、乳品、医药、化工、冶金、电力、建筑材料等工业都已形成较大规模.涌现出了仕奇集团、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呼和浩特市卷烟厂、亚华水泥厂、三联化工厂等大型企业.近年来,呼和浩特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乳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文明遐迩的"乳都".文化教育是##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现有##大学、##师X大学、##农业大学、##工业大学、##财经学院、##医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还有中央、##直属和市属的多家科研机构,学科遍及农、林、畜牧科学、社会科学、草原科学、水利科学等.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大量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2008年7月8日,奥运圣火在呼和浩特市传递.地理特征位于##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归绥市工作团进入归绥.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称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71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和浩特市现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办事处,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 095个村委会,土地面积17 224千方公里.呼和浩特是##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总人口197.7万人,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10多个民族,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人那么通常省称为"呼市".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 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 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 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 972万立米.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 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 622万立米.全市河流总长度1 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气候特征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旅游文化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小召〔席力图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市北边有大青山风景,临近可观赏哈素海风光、桌子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这里居住的人们热情好客,您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还可品尝到真正的##风味.呼和浩特市内有许多喇嘛庙,明清两代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锡林郭勒路与中山路交会一带为呼市最繁华地带,锡林郭勒路以东的新城高楼林立,以西的旧城景点较多,极富观光价值.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保存有丰富的珍贵的名胜古迹,如: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东郊辽代的白塔〔即"万布华严经塔"〕、公主府、将军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誉为"召城",有着丰富的召庙文化,这里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等.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呼和浩特不仅拥有鉴证历史的文物古迹,还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旅游开发区、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青山避暑山庄等景区〔点〕无不是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之处.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图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市北边有大青山风景,可观赏乌海风光、桌子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近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努力使之成为呼和浩特市新的支柱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旅游企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提升.现在又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将蒙古族风情、历史文化、秀美的草原风光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蒙古风情园;使呼和浩特市北方城市冬季旅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乌素图大型滑雪场;拥有现代功能,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尔夫球场;人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汇集了世界名亭和历代古币且环境优美的和林县南山公园已向游人开放;而地处黄河岸边的托克托县南湖公园也以它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迎来了众多的游客.最佳旅游时间:4-10月自然资源大青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20多种,矿产地85处,其中大型4处,中型3处,小型15处,矿点矿化点63处.矿产规模以矿点及矿化点居多,工业矿床较少.除少数矿产地外,大多数矿产地开发利用较低,仅为普查阶段.其品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石棉,云母、沸石、珍珠岩、膨润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筑材料为主,仅有少量冶金辅料和特种金属矿.大理石、花岗岩、石墨及拂石矿为优势种.能潭矿产主要有煤及泥炭.贵金属、稀有金属和放射性矿产主要有金、绿柱石以及伟晶岩型铀、钍.普通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野生植物主要有种于植物和蕨类植雉、半翅、雕,鹰等1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青羊、云豹:鸟类有金雕、雀鹰、松雀鹰、燕鹰、灰背鹰、猫鹰、红鹰、小鹤、长耳鹤、短耳鹤,雕鹤、红角鹤等10多种.农作物天敌资源共有6目27科100多种,其中食蚜虫、氍虫、草蛉等捕食天敌在田密度高,分布广、食性大,适应性强,从春到秋均能捕到多种蚜虫,尤其在麦田中基本能控制麦蚜的蔓延和危害.中华厂扁步行虫,分布很广,数量大、寿命长,捕食时动作迅速、凶猛,对粘虫的发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利用天敌治虫,经济有效,无公害,是今后发展方向.光能资源:呼和浩特地区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是全国的一个次高值区.农作物生长季太阳辐射总量达3 559 2 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3%,日照1 6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的55%,是相当优势的生产潜力;地下水: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立方米.林牧用地: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的中上部,多属林牧用地: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中下部,以林牧用地为主,有少量农耕地:粗骨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阳坡、半阳坡,以林牧用地为主:新积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扇,郊区黄合少乡的东部及托克托县黑城乡的南部,主要以农林牧综合用地,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托克托县黑城乡和郊区榆林镇东南部、黄合少乡的东部,主要为农业用地:潮土,主要分布在黄、黑河冲积平原上,洪积扇下部和湖积台地及低洼地,是全市比较好的农业用地,盐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低平处及黄、黑河两岸,多为荒弃土地:沼泽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浅水溢出带,主要为牧草滩,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托克托县东南部及南部黄土丘陵边缘处,部分可植树种草,其余为难利用土地.交通设施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交通发展很快,已初步形成了市内市外、空中地面互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乘火车、汽车极为方便.外部交通航空呼和浩特市白塔机场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处,有20多条航线往返、广州、##、##、武汉、赤峰、通辽、锡林浩特、乌兰浩特、海拉尔等大中城市.铁路京包铁路途经呼市,有始发、通辽、兰州、乌海、二连、东胜等地的列车和每周三、四发往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公路先进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实现了各旗县通公路,许多世代闭塞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也建起了公路,每日有数十班长途客运汽车开往附近各个城镇.还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内部交通以市区为中心辟有近二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在火车站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旧城,7路公共汽车通往新城.有数千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有京包铁路和110国道通过市区,距仅有669公里,京包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呼和浩特机场为4D级民航机场,与、广州、长沙、西安、太原、石家庄以及自治区内的锡林浩特、赤峰、海拉尔等地有定期航班,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呼和浩特市容整洁,城市绿化良好,市内建造了"青城"、"满都海"两处大型公园和多处街心供参考公园.市内有民族商场、天元商厦、百胜购物中心、华联商厦、维多利商厦等大型购物商场和义乌、祥和、通达等大型批发市场.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各主要交通干道〔机场路、东风路、海拉尔路、中山路等〕已重新扩路,修缮和绿化新华广场、街心花园,正在实现"现代化首府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论哪个季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掩映在飞红流翠之中,使呼和浩特成为名符其实的"青色之城".邮电通讯呼和浩特通信网分为市话网、长话网、移动通信网,已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市网现有市话局12个〔含五个旗县区〕,程控交换设备总容量为290918门,全市共有话机250702部.现有两个移动局,一个模拟移动局.另一个是GSM数字移动局,总容量为16万门.区号:0471市政建设呼和浩特地区由##西部电网供电,并同华北、京津唐电网联网,电力充足,目前已建成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6千伏、0.4千伏6个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和供、配电网络,市区周边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3个等级变电站,形成了三级电压供电网,总供电量7亿度.随着呼和浩特电厂的扩建和托克托电站群的兴建,呼和浩特的电力将更加充裕.呼和浩特联合供暖、供热、供气发展较快.到目前,市区已建成热力站61个,形成区域联合供热面积667万平方米.煤气日生气能力达到16.4万立方米,石油液化气年供气总量6006吨,现在有11.6万户居民使用煤气或液化气.充足的供热、供气能力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呼和浩特道路设施建设、环卫绿化、城区改造突飞猛进.已形成了以中山路、锡林路、新华大街和鼓楼立交桥为中心的城市交通主轴线,配已东西向和南北向的16条主干道,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园林绿化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市区园林绿化面积231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2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平方米.自然资源:呼和浩特物产资源丰富,有多种黑色和有色金属及贵重金矿产,而非金属矿产资源比金属矿产资源更为丰富.主要矿产有煤、泥炭、石墨、大理石、沸石、珍珠岩、膨润土、高岭土、石灰石、白云岩、金、铜、铁、铅、锌等上百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地170余处,矿点及矿化点128处.其中武川境##金储量居##自治区前列,清水河境内的煤、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陶土的储量之大,品位之高属全国之冠.经济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崇山峻岭区和平原的野生种子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有770余种.药材资源更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区.11 / 11。
Consumption Economy消费经济0862019年2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03.086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全域旅游发展探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申一方摘 要:“全域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兴旅游发展模式的开展,对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产业转型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旅游为例,就其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途径,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的融入呼和浩特市全域旅游的旅游产业发展中。
关键词:全域旅游 草原文化 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a)-086-03“全域旅游”这一概念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强调中国旅游要逐步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地域,通过旅游全域化建设,实现区域内各类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各行业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业引领乃至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旅游资源大区,其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位于中国草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五个围绕”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九个转变”基础上,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草原文化休闲目的地。
1 资源梳理1.1 发展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具有400多年历史,是内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为1.7224万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特色旅游建设情况报告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该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在历史文化方面,呼和浩特市倡导保护传统文化,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例如,举办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草原文化节”、“祭祀庙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加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修缮了一批古建筑,如内蒙古博物院、华商大街等,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
其次,在民俗文化方面,呼和浩特市注重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
例如,举办了草原民俗文化展演、民间艺术品展销等活动,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当地蒙古族的传统生活和民俗文化。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鼓励民众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在自然风光方面,呼和浩特市积极打造了一批自然风光旅游景点。
如大青山风景区、小召沟、鄂尔多斯水泊梁湖等。
这些景区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了对景区的管理和维护力度,确保游客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旅游体验。
最后,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呼和浩特市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例如,修建了一批高标准的旅游设施,如酒店、景点服务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服务。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加大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特色旅游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展示、自然风光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呼和浩特市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未来,呼和浩特市将继续致力于特色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呼和浩特介绍(属于什么样的城市,未来发展情况)(百度百科)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1] 。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
市域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辖4区、4县、1旗,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308.9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10万人。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2] 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3] 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
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同时也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6年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六。
(位置分析)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16-17]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
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
除天津、石家庄外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
(交通分析)公路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现为京藏高速公路一段;于2008年12月建成呼和浩特绕城高速(三环路),并且可以直达周边各市,以及银川、兰州等地,驾车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5个小时左右。
呼和浩特旅游简介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中国特大城市和新二线城市,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
[1]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有国际列车航线通往乌兰巴托。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口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旅游呼和浩特市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黃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
有战国赵、秦汉、明朝的古长城;有北魏盛乐古城遗址;有见证胡汉和亲、被誉为民族团结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黃教寺庙大召。
有清朝管辖漠南、漠北等地的将军衙署;有现存中国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的金钢座舍利宝塔;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口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府;有号称“召城瑰宝”的席力图召。
境内还有哈达门高原牧场、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塞外西湖”哈素海。
[23]简介内蒙古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中心,是自治区一级的综合性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馆大楼,既富民族特色,乂具现代意识。
2007年,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内蒙古博物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大鼎收藏于此,并收藏建馆时内蒙古、山西等地博物馆捐赠的藏品若干。
呼和浩特博物馆(清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北一环海拉尔大街公主府公园周围。
府第共5进,有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照壁,东部有假山、池沼。
据抄本《公主府呼和浩特博物馆志》载,府中先后居住顺治第四女静宜公主、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和硕格格、康熙笫六女够恪靖公主。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1.引言1.1 概述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呼和浩特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首先,呼和浩特市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边缘,人口约为300万。
它坐落在呼伦贝尔高原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市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长而且干燥,夏季则相对温暖多雨。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以说,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次,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曾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等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而且,呼和浩特市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总之,呼和浩特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资源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深入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架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次序。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这部分中,将简要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位置、人口、经济状况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和文化、呼和浩特市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呼和浩特市的各个方面。
1.3 目的在这部分中,会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即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的介绍,增进读者对呼和浩特市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对呼和浩特市的关注和关心。
2. 正文2.1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地理特点,包括其地理坐标、辖区范围、地形地貌等,同时还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气候特点,如季风气候、气温变化等。
呼和浩特市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一、生态旅游概念(广义)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长期协调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现代生态旅游开始于19世纪,经历了从起步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直至全面发展阶段四个时期。
(一)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专项的旅游活动,他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要想进行生态旅游,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就致使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了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同时经济条件也决定了这些国家也将本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比较成熟。
美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之后的时间里,又陆续设立了包括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国家休憩区等22种类型、699个自然保护区、388个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旅游对象体系,此外美国旅游协会还成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无论是作为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客源地,美国都是世界上生态旅游最发达的国家。
澳大利亚世界上公认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国家,是国际生态旅游组织重点推荐的7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各类公园遍布各州,还为本州生态旅游的发展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认证程序。
日本也是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尽管国土面积较小,但日本的深林覆盖率高达15%,每年有上一人到森林公园进行“森林浴”。
1992年,日本旅游协会还发布了《生态旅游指导方针》和《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近年来,观鸟旅游、徒步长征成为了生为了十分盛行的生态旅游项目。
与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相比,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些原始的自然景观保留的比较完好,与此同时他们也吸取了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破坏环境的教训,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道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
内蒙古景区介绍
内蒙古是祖国的大花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我的家乡——呼
和浩特,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黄河上游,为内蒙古
自治区首府、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
全市总面积8.15万平
方千米。
呼和浩特市有汉、蒙、回、满等28个民族,其中蒙古
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9%,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城市。
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华北地区,位于东经98°29′~103°28′,北纬39°51′~41°53′之间;东西长约130千米,南北宽约
120千米。
东邻包头,南接乌兰察布,西靠山西、鄂尔多斯,北
与蒙古国接壤。
地处东经115°25′~116°19′之间;北纬38°54′~39°47′之间。
呼和浩特的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呼和浩特平均气温为12.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9℃,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2.3℃;年平均降雨量为53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949小时;年无霜期
为15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 1 —1 —。
呼和浩特市城市概况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有“中国乳都”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6万,其中市区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207万,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留下了大窑文化遗址。
战国时期,赵国在土默川建云中郡,修筑赵长城。
西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出塞,在这里留下了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碑——昭君墓。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定都于今呼市南40公里的和林格尔,取名“盛乐”,后迁都到平城(今大同)。
辽代契丹族在此设天德军,并建丰州城。
公元1572年,成吉思汗17世孙阿拉坦汗与其夫人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蒙古语称“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
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清代乾隆年间扩城屯兵开市,建立新城绥远。
从此,呼和浩特逐渐成为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设绥远省,呼和浩特为绥远省省会,时称归绥。
1954年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原蒙古名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北依大青山,南傍黄河水。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和东南部是大青山和蛮汉山;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
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050米。
黄河过境106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
市内有蒙古风情园、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大召、五塔寺等众多古迹和人文景观,周边还有茫茫的草原,群山环抱,风景独特,是自治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呼和浩特及周边资源丰富。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
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外名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经过全市各族人民50多年的艰苦奋斗,呼和浩特已建设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市荣整洁.社会安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呼和浩特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2054平方公里,辖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托克托县九个旗县区。
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7万人,市区人口109.6万人。
呼和浩特市区地处中温内陆地带,平均海拔1050米,属西北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
经济状况:呼和浩特市——包头——东胜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建设地区。
呼和浩特利用和发挥中心地缘优势,坚持内涵与外延并举的发展方针,“九五”以来,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9.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比上年增长18.8%;财政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比上年增长0.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村部分)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现在,各种潜在的资源优势正在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呼和浩特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理想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了以毛纺、服装、电子、机械、电力、食品、化工、建材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型加工工业体系。
呼和浩特市简介及特色旅游开发情况
这个视频介绍了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地理位置,文化,和旅游市场,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
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呼和浩特这个有着神秘色彩的城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全市总面积为 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291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大力发展,带动着其旅游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我市的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 的8%,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下面介绍下呼和浩特市特色旅游开发的情况。
第一,呼和浩特旅游资源独特。
呼和浩特旅游资源独特,产品丰富多样,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特色、五大系列、六条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格局。
一个中心就是“旅游区域中心”。
便捷的交通、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经使呼和浩特成为自治区最大的旅游区域中心和集散中心。
三大特色是草原民族风情旅游特色,召庙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商务、节庆、会展旅游特色。
五大系列是休闲度假系列、农家乐旅游系列、工业旅游系列、冰雪旅游系列、红色旅游系列。
第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为了发挥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我们积极鼓励农户开展以观光采摘,农村生活体验,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土特食品,参加民间节庆的农家乐旅游活动。
组织相关人员赴四川等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
对全市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确定了我市农家乐发展的总体思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在各旗、县、区已成规模地发展起来,各地利用民俗文化和乡村生态等特色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
特别是武川县五道沟、托县一溜湾、土左旗哈素海、和林县姑子板村、赛罕区舍必崖村等地的“农家乐”旅游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溜湾农家乐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农家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扶贫安置型农家游;以和林县、新城区、赛罕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农家游,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农家游。
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旅游接待户103家,截至今年 8月底,共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收入近 2000万元。
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第三,工业旅游取得较快的发展。
呼和浩特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04年,蒙牛工业园、蒙丰锦绣园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
2008年,伊利工业园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通过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活动,使我们对工业旅游的发展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也为我市开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基础。
伊利和蒙牛两大工业园,通过不断扩大、完善自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仅宣传了自身的产品,建立起企业忠实的消费群体,也为提高我市草原都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贡献。
截止目前,我市工业旅游接待人数近150万人次。
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我市旅游产品的同时,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
我市的工业旅游正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第四,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这里出现了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并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
目前,我市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7个,包括国家级 3个、省区级4个、市级22个、旗县级48个。
这些资源为我市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借助“乌兰夫纪念馆-乌兰夫故居”、“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被列入全国 100家红色旅游经典项目的有利时机,我们编制完成了《呼和浩特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和分类,为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第五,冰雪旅游正在兴起。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国的北部。
每逢冬季,总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特别是每年的 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积雪深度在 10~15厘米之间,是开展滑雪运动的理想场所。
冰雪旅游是大自然赐予呼和浩特的“白金产业”。
这种“买不来、夺不走”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呼和浩特必须千方百计地打好冰雪旅游“这张牌”,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气和财气,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飘雪的冬季变成收获的季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旅游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呼和浩特已建立起北极光、太伟两座滑雪场。
其中,北极光滑雪场拥有中级、初级雪道,主要面向普通旅游休闲群体。
太伟滑雪场拥有高、中、初级雪道,为中高端旅客提供服务。
良好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使呼和浩特的冰雪旅游迈上了新的台阶。
最后,想说一下呼和浩特市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1)旅游景点分散、规模偏小、没有精品景区,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开发。
(2)现有景区各自为政,没有一个鲜明的城市整体旅游形象。
(3)对我市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企业实力还不是特别雄厚,受资金制约,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旅游项目档次不高,以低层面的观光为主,极少有参与性、娱乐性产品。
(4)文物古迹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一些景区年久失修,影响了观赏价值。
(5)旅游开发缺乏统一引导,资源整合不够,基本上是局部开发,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存在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6)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进。
(7)我市没有 4A 级以上的全国知名旅游景区。
要想旅游业蓬勃发展,一定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来打造美丽的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