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意识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3.84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什么是意识心理学(一)引言概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意识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思维、知觉、记忆和情绪等心理过程的研究,探讨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来阐述意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意识与注意力1. 意识的定义及其作用2. 注意力的概念和分类3. 外显注意力与内隐注意力的区别与联系4. 注意力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5. 注意力研究在认知和学习中的应用二、知觉与意识1. 知觉的意义和过程2. 知觉的误差与纠正机制3. 意识与知觉的关系与互动4. 面孔识别与对象识别的意识过程5. 知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意义三、记忆与意识1. 记忆的定义和分类2. 发生-保持-恢复模型及其意识心理学解释3. 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关系4. 记忆提取的过程与机制5. 记忆研究在教育与学习中的应用四、情绪与意识1. 情绪的定义和分类2.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机制3. 情绪与意识的关系及相互影响4. 情绪感知与情绪体验的意识过程5. 情绪调节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五、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行为观察和实验室研究2. 脑成像技术在意识心理学中的应用3. 心理测量与意识心理学研究4. 专题访谈和案例分析法5. 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意识心理学中的作用总结:意识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意识的学科,通过对思维、知觉、记忆和情绪等心理过程的研究,揭示了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进一步研究与意识相关的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情绪等多个方面,并探索了其在认知和学习、教育和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意识心理学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行为观察、实验研究、脑成像技术和心理测量等,不断拓展了对意识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意识心理学为解析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心理学概念知识:意识、梦与幻觉意识、梦与幻觉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它们的存在和探究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意识是指个体的有意识的感知和体验。
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只有个体自己可以意识到。
意识可以分为两种:清醒的和非清醒的。
清醒意识是指个体在清醒状态下所体验到的一切,非清醒意识则是指睡觉、昏迷、药物作用等状态下的体验。
梦是一种非清醒状态下的意识体验。
它是在睡眠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的一系列感觉、形象和情绪的组合。
学者们认为,梦是大脑通过激活记忆储存和感官输入来构建的一个虚拟世界。
幻觉是指个体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出现了与现实不符的体验。
幻觉可以分为真实和错觉。
真实幻觉是指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真实存在的体验,如感官失调等。
错觉则是指人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外部世界出现的错误感觉。
意识、梦与幻觉在心理学中的意义十分重要。
它们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意识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
通过意识,我们能够知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状态。
是认识周围事物的基础。
其次,梦是大脑对现实的有意义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的过程,可以增强记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它也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幻觉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感知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外界的真实情况,使人对感知世界的方式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总的来说,意识、梦与幻觉是心理学的主要概念之一,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认知的过程和行为的本质,进一步促进对人类意识和行为机制的认识和探索。
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知识所谓的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意识是心理学发展的最高层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一)认知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里现象。
(二)需要和动机1.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客观条件的反映。
2.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1.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里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1.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
2.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
3.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
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含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心理学——意识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和思维过程。
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和决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意识的定义、作用以及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外界和内在心理状态的主观感知与体验。
它涵盖了我们对于环境和自身的感知、理解和认知过程。
意识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随着个体经历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意识包括了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例如我们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于他人的感知。
同时,它也包括了我们内心的体验,例如情绪、意愿、记忆、思考等。
意识是作为我们存在的一种基本特性,并且与我们的身份和个性息息相关。
二、意识的作用1. 注意力与意识:意识通过注意力的调控来帮助我们选择信息的处理和集中精力。
我们的意识有限,而世界的信息却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意识通过调节关注的焦点和过滤无关信息的能力,帮助我们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最相关的信息上。
2. 意识与决策:意识通过给予我们主动的决策和选择能力,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的决策过程通常涉及意识对于不同选项的分析、评估和取舍。
意识的发挥使得我们能够有目的地行动,而不是被外界的刺激和冲动所驱使。
3. 意识与情感:意识在情感的产生和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意识,我们能够主动地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对其进行认知和调节。
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绪,以及更好地控制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三、意识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意识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其他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意识与知觉:知觉是指我们通过感官器官与外界信息进行交互以获得对于外界的认识。
知觉是意识的基础之一,因为我们感知到的信息被意识所接收和理解,才能产生主观的体验和意识的内容。
2. 意识与注意:注意是指我们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意识进行感知和思考的能力。
意识通过影响注意的方式来调节我们对于不同信息的处理和注意的焦点。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原因,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而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其他专业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107个基础心理学的定义和内涵,希望能让读者对心理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心理活动的科学。
第二,心理: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活动和表现。
第三,行为:个体在外部环境中的可观察行动。
第四,认知:个体获取、处理、储存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五,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
第六,意志:个体对目标的坚持和努力。
第七,知觉: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接受、选择和组织。
第八,动机:支配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第九,情绪: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体验。
第十,信念:个体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
第十一,情境:个体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第十二,原因:导致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内在或外在动因。
第十三,后果: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结果或影响。
第十四,需求:个体基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
第十五,满足:个体需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第十六,冲突:个体不同需求或动机之间的矛盾。
第十七,适应:个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调整和变化。
第十八,压力:个体在应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第十九,焦虑:个体产生的一种紧张和担忧的情绪体验。
第二十,抑郁:个体长时间处于心情低落、情绪消沉的状态。
第二十一,应激:个体对外界压力和挑战作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第二十二,适应障碍:个体因无法有效应对挑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十三,认知失调: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生矛盾和冲突。
第二十四,学习:个体通过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五,记忆:个体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六,思维: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七,概念:个体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的心理基本单位。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一般)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探讨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心理学历史, 发展趋势, 理论体系, 派别和探讨方法等。
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像概念之间的区分。
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比照学习——社心, 发心, 变态, 测验, 询问等。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探讨对象及内容一, 心理学概述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探讨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 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探讨内容如下图: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发展经验了四个阶段:感觉, 知觉, 思维萌芽, 思维。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却不是产品。
(三)心理是在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四)心理现象既是机能又受制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记: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记。
二, 学派的纷争第四单元探讨原则和方法不作为考核重点,了解即可。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一, 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 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递刺激。
二, 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三、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外周神经系统又叫四周神经系统。
四,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心理学意识的概念心理学意识的概念心理学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思维和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内外环境的有意识的、主动的体验和认识。
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思考、想象、记忆、意志和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心理学意识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基础,是人类内在世界的显性表现。
心理学意识的特点心理学意识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有意识性。
人的意识活动都是自主的、有意识的、有方向性的,而非机械的反应。
2. 反应复杂多样。
人在接触环境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意识体验,如感觉、知觉、思考、情感等。
3. 具有主观性。
人的意识活动是个体经历的体现,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4. 受社会文化影响。
人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相互影响。
心理学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学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渐进、递进、连续的过程。
两性之间、自我发展,外界的影响和自身经验的累积都对心理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互动性。
早期的心理感知和意识形成是通过婴儿和照顾其的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2. 应激。
外界刺激通过神经系统的传递和处理而形成对环境的感知,它们可以是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3. 经验累积。
个体的生命经历通过记忆和编码的方式留存在大脑中,形成了个体的意识内容,对后续的意识体验产生影响。
4.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和社会背景、经历、认知倾向和性格特征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意识,是人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意识的表现心理学意识的表现有多种形式:1. 感觉体验。
感觉是最基本的意识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
2. 知觉。
知觉是人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组织,是感知信息的再加工。
3. 思考。
思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高阶复杂形式,它是认知过程的核心,包括推理、比较、分类等。
4. 想象。
想象是意识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虚构和构思的过程,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5. 记忆。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再现和回忆,包括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两种形式。
6. 意志。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概述)展开全文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基础心理学广义上是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狭义的是指普通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2、人格(个性):需求和动机(倾向性动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静态的)·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需要就变成了动机。
有了动机才可能去行动。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三、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这一认识得到了人们生活经验,监床事实,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脑解剖和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心理是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动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学意识的名词解释心理学意识是心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涉及人类思维、情感、知觉、记忆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心理学意识进行全面解释,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内涵和特征。
一、心理学意识的定义心理学意识是指个体对内外世界的主观感知和体验,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智慧的来源。
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层面。
它涵盖了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以及意向与选择等心理过程。
二、意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意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的特征。
主观性体现在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主观感知和体验的独特性,即每个人的意识具有个体差异性。
客观性则体现在人类对于外界客观存在的感知和认知,即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
三、意识的层级与结构意识的研究者认为,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和结构。
其中包括临时意识和永久意识。
临时意识指的是我们在特定时间段内感知和体验的意识内容,例如我们此刻的思考和感受。
而永久意识则是个体经历的积累和提炼,尤其是在认知和情感上的持久变化。
四、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与潜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潜意识是指个体大部分时间不自觉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了个体在意识之外的感知和记忆。
潜意识的内容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它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潜意识暗示的方式进行干预。
五、意识的功能意识在个体的生活和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能帮助我们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和认知,包括注意力的调控和记忆的整合。
其次,意识还能引导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最后,意识还与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它可以调节和引导我们的情感体验。
六、意识的发展与变化意识的发展与人类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紧密相关。
婴儿期的意识主要以感知和基本需求满足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逐渐发展为更加复杂和抽象的形式。
一些研究发现,意识在认知上具有塑造和可塑性,通过不断学习和体验,个体的意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七、意识研究的方法与应用心理学研究者通过多种方法来研究和解释意识现象。
名词: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
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
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
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
”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
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为此,他仿效J.S.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而被带
“唯有实验才能在自然科学中有所发展,让我们把实验用于心理的自然”。
入自然科学的领域:
在冯特早期的心理学定义中,他没有像他后来所做的那样把心理与意识一致起来。
相反,实
验的目的是去收集资料,对无意识进行推论:“心理学实验是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指引着我们
从意识的事实到达下述那些过程,这些过程在我们心理的黑暗背景中准备着意识生活。
”
第二种体系是冯特在应聘于莱比锡大学之后不久提出的,并不断地对其加以修改。
在冯
特的时代,德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
前者研究物理世界,探
索控制物理世界的规律;后者研究人类世界,探索控制人类生活、人类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规
律。
冯特认为,人类的躯体和人类的心理基础属于物质世界和自然科学,而对人类心灵更高
水平的探索,也即对高级心理过程的探索,则属于精神科学。
这样,“心理学便形成了从自然
到精神的过渡。
”生理心理学的方法与物理科学的方法有关。
可是,由于出现了高级的心理过
程,便需要其他的科学分析,也即需要特殊的精神科学方法。
1、方法。
冯特心理学的核心方法是内省。
旧的哲学心理学运用空想的内省来揭示心理内
容和活动,但它由于不可靠和主观性强而遭到一些科学家的反对。
在冯特看来,“意识的科学
只能根据可以复制和系统变化的标准条件建立在客观的允许重复的基础之上”。
为此,冯特区
分了心理观察的两种方法:(1)内部知觉,涉及前科学的空想、主观、内省等方法,如同笛
卡尔和洛克所实施的方法那样,这种内省是由任意的、无控制的方法来实现的,不能指望它
对科学心理学产生有用的结果。
(2)实验的自我观察,一种科学内省形式。
在这种内省形式
里,被试被置于标准的、可以重复的情境之中,并要求用简单的、确定的回答来作出反应。
在探讨实验内省的同时,冯特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心理研究方法,例如,比较心理学方法
和历史心理学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涉及到有关心理差异的研究:比较的方法用于研究动物、
儿童和失调者的意识;历史的方法用于那些由种族或民族决定的心理差异。
在冯特早期的心
理学计划中,历史的方法只是实验内省法的一个附属。
然而,当冯特在撰写《民族心理学》
时,他把历史的方法提到了与实验内省同等的地位。
这一变化表现在:实验内省法主要针对
“自然科学”,而历史的方法主要针对“精神科学”。
2、生理心理学。
在冯特看来,心理学
是对直接经验的科学研究,因此只要把心理理解为某一特定时刻经验的总和,那么心理学就
是研究人类的意识或心理。
至于心理在某一特定时刻能够拥有多少观念,冯特认为传统的哲
学内省不能提供可靠的答案。
因为没有实验的控制,试图内省出某个人心理中的观念数目是
徒劳的。
为此,需要运用一种实验,用以弥补传统的内省,使之完备,并产生数量结果。
鉴
于这一理由,冯特把生理心理的实验方法用于该领域。
冯特的一个实验是:被试坐在一个暗
室里,面对一个投影屏幕,在大约0.09秒的一瞬间内,屏幕上闪现一个刺激。
刺激物是按四
列四行排列的随机选择的字母。
被试的任务是尽量回忆出字母。
回忆出的数目提供了一瞬间
内可以把握多少简单观念的指标,因而也就回答了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未经训练的被
试能够回忆出大约4个字母;经过训返谋皇宰疃嗄芄换匾涑?个字母。
这些数字与现代短时记
忆容量的测验结果相符合。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两个重要现象:(1)假设在实验中每行的4个字母构成
一个单词,例如work, many, room, idea等。
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回忆出全部4个单词的
16个字母。
假设在实验中各个字母是孤立的,构不成一个单词,由于孤立元素的字母很快填
满了意识,所以被试在一瞬间只能知觉到4~6个字母。
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组织起来,就可以把握更多的数目。
用冯特的话来说,这些字母元素被“综合”为一个更大的整体,被理解为一个单独的复杂观念,并被当作一个新的元素来掌握。
(2)在实验中,被试对有些字母可以清晰地知觉到,而对另外一些字母只能模湖地知觉到。
意识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场,其中分布着观念元素,场的一个区域处于“注意”的中心,那里的观念能够清楚地被感知,而处于中心区域以外的元素只能让人模糊地感到其存在,却不能辨认。
3、统觉。
冯特在解释上述现象时运用了“统觉”的概念。
统觉不仅担负着把元素积极地综合为整体的重任,而且还被用来解释更为高级的心理分析活动和判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