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登勃朗峰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色彩,同时蕴含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某些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引导。
在朗读和表达能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提高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勃朗峰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设计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勃朗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19.登勃朗峰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多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
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走进勃朗峰,一睹勃朗峰的雄伟奇幻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品味山中奇景(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
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明确: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八年级统编版《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翌日、俯瞰、穹顶、纷至沓来”等字词。
学习作者运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以及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勃朗峰景色的喜爱之情。
分析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语句,培养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勃朗峰的壮美景色,感受作者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勃朗峰的壮美景色,学习写景的方法。
理解作者对车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勃朗峰的图片或视频,画面中呈现出勃朗峰的壮丽景色,包括高耸的山峰、终年不化的积雪、壮丽的云海等,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美丽而壮观的景象,你们想不想知道亲自登上勃朗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一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正音,如“辚辚(línlín)、巉峻(chánjùn)”等,并讲解部分字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登勃朗峰途中所观赏到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作者在下山途中所遇到的车夫。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1.欣赏勃朗峰美景引导学生精读描写勃朗峰景色的段落,如对山峰、天气、云海等的描写。
在描写山峰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是如何描写勃朗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其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等语句,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俯瞰、环顾)写出了勃朗峰景色的壮美,通过“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等词描绘出色彩斑斓、景致多样的画面。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登勃朗峰》教学反思《登勃朗峰》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九课,讲述了作者在攀登勃朗峰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成功登顶的故事。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值得教师们借此机会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坚韧和勇气,进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勇攀高峰,相信自己”,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文章中的语言技能和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登顶勃朗峰的过程及相关情况;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语言点和语法知识;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科学学习;2)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其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与重点(1)教材内容:《登勃朗峰》(2)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技巧和语法知识;2)培养学生勇敢前进的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其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为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探究分析。
1.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应该给学生准备一份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预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主题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3)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技巧有什么特点?学生在预习阶段要尽量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在了解文章基础上引导他们进入课堂分析的高峰。
登勃朗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勃朗峰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征;(2)了解勃朗峰登山历史和登山路线;(3)理解勃朗峰对登山者的极大挑战;(4)学习如何正确规划登山路线和准备登山装备。
2.能力目标(1)具备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了解登山者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勃朗峰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征;(2)了解勃朗峰登山历史和登山路线;(3)学习如何正确规划登山路线和准备登山装备。
2.教学难点(1)理解勃朗峰对登山者的极大挑战;(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有关登勃朗峰的影片或展示一些登山图片,激发学生的对登山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勃朗峰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探究(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查找勃朗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特征等信息,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报。
(2)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勃朗峰的基本情况。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登勃朗峰?它对登山者有什么吸引力?(4)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勃朗峰的资料,加深对勃朗峰的认识。
3.提高(40分钟)(1)了解勃朗峰登山历史和登山路线教师通过讲述勃朗峰登山的历史以及经典攀登路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登山者对勃朗峰的渴望和探险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勃朗峰对登山者的极大挑战。
(2)讨论勃朗峰登山的风险与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登山的危险性和困难性。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登山者是如何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以及如何制定登山计划和准备登山装备。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渐重视,阅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而阅读课程中的“登高远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登勃朗峰》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登山文化和不同的登山经验,这篇文章也成为了阅读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的主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供圆满的教学体验,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语言水平。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让学生对登山的概念和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培养学生对于关键词,如山脉、登山等的理解。
3.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能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生词语,并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象和情感。
4. 培养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效的阅读,分析和理解一个文本。
二、教学过程1. 预习首先,教师要提前提醒学生阅读《登勃朗峰》这篇文章,对其说明登山的概念以及这场登山活动的背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预习,为深入阅读和学习做好准备。
2. 阅读让学生开始阅读《登勃朗峰》这篇文章,并对于不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标记。
让学生在逐步的阅读中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描述,意识到文章中的关键词以及它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情感和感觉。
3. 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分析,分离文章的主题和思路,并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基本要素。
这里,教师需要通过问学生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并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 语言运用让学生在总体理解之后,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表达出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观点,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设计不同的写作任务,比如写文章摘要、补全文章的一段等等。
5. 反思对于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及整体效果。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勃朗峰的相关知识。
2.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3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2引导学生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勃朗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勃朗峰的相关知识。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勃朗峰美景。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课文分析3.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对勃朗峰的第一印象。
3.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3分析课文第三段,了解作者在山顶上的感受。
4.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4.1分析“奇峰突起”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2分析“雪崩如雷”的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4.3分析“一览众山小”的寓意。
5.小组讨论5.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旨和内涵。
6.写作技巧学习6.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6.2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作业布置8.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勃朗峰的短文。
8.2收集有关勃朗峰的图片和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登勃朗峰》,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美景和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和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中的写景特色和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精彩的写景段落,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勃朗峰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勃朗峰的壮美,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登上勃朗峰,领略那里的美景呢?”从而引出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马克·吐温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简要介绍勃朗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旅游价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勃朗峰景色的段落,读一读,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2、分析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小组讨论:作者在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对作者的登山之旅有什么影响?(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登山经历或旅游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写景方法、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强调学生要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登勃朗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2.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重点】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难点】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不开启行程,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美丽。
旅行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在本单元的前两篇游记中,我们一起游览了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领略了奇绝险远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本节课我们将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登勃朗峰,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学习独特的游记写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夯实基础1.字词检测yì rì qióng dǐng dòu liú liáo rào wǔ mèi fú zào翌日穹顶逗留缭绕妩媚浮躁diān bǒ kuàng yě qīng gē màn wǔ shùn xī wàn biàn颠簸旷野轻歌曼舞瞬息万变fēn zhì tà lái míng fù qí shí纷至沓来名副其实2.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得主)誉为“美国文学之父”。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