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专题 自读课文 西湖的雪景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6.75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语文第21课《西湖的雪景》课后练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联袂.(mèi)雪霁.(qí)西泠.(líng)木樨.(xī)B.涟漪.(yǐ)密迩.(ěr)繁遽.(jù)疏.落(shū)C.雾凇.(sōng)泥泞.(níng)兀.立(wù)雪褥.(rù)D.近瞰.(kàn)碾.过(niǎn)堂倌.(guān)天竺.(zhú)【答案】D 【A雪霁.(jì) B涟漪.(yī) C泥泞.(nì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琐碎联袂咀嚼策蹇寻梅B.密迩淅沥雪霁韬光养晦C.涟漪沆砀革履精神涣发D.繁遽肯綮雪褥雨雪霏霏【答案】C 应为“精神焕发”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奥运会之后,王楠、张宁、陈艳青等体育界大腕纷纷退役,因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已染指..了几乎所有的冠军奖杯,其进取动力也就丧失了。
B.连续几年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洪战辉、丛飞、孟祥斌、李桂林……他们用行动影响着人们。
韬光养晦....,不露锋芒,这正是他们的写照啊。
C.民营资本最容易被国有资产所湮灭,即算这些地方民营资本擅自闯入国有垄断领域,也千万不要试图用金钱与政府角力..。
D.1950年,毛泽东和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谈话时就提到了“减负”,时隔60年,我们的孩子仍在宵衣旰食....,挑灯夜战。
【答案】C(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应改为“获得”。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应改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角力:比赛力气。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很晚了才吃饭。
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现多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应改为“闻鸡起舞”)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奥运会之前,中国“蛙后”罗雪娟退役的消息,占据了不少报纸的版面。
课题:西湖的雪景钟敬文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制人:韦敏审核人:周凯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领略作者笔下西湖冬景的美。
2、认识并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领略作者笔下西湖冬景的美教学难点:认识并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设计启发——感悟——品味教学建议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虽然是自读课文,但是可以说是本专题中最具美感的一篇散文。
因此,可在赏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中的景与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认识其人其文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
我国民俗学家、现代散文作家。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在上世纪20年代初即在文坛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中,钟敬文与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谢冰心、茅盾、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鲁迅、林语堂等人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达夫称其作品“清朗绝俗”。
钟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辑录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
《西湖的雪景》是青年时期的名作,它以山水草木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之钟先生深厚的国学素养,通篇又洋溢着诗情古韵,显得空灵隽永。
二、整体感知问题1、文章的题目“西湖的雪景”,叙写雪中游西湖的经历,可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还要跟读者绕了个不小的“圈子”?问题2、本文的主题部分是如何展开的?写了哪些雪景?三、合作探究问题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语段,与同学分享,并说说好在哪里。
问题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拓展提升: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引用有什么效果?五、总结全文《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
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一、字音辨读1.拂袂.(m èi ) 2.芳馨.(x īn ) 3.霁.雪(j ì) 4.策蹇.(ji ǎn ) 5.西泠.(l ín ɡ) 6.密迩.(ěr ) 7.雾凇.(s ōn ɡ) 8.沆砀..(h àn ɡ d àn ɡ) 9.欹.倒(q ī) 10.繁遽.(j ù) 11.近瞰.(k àn ) 12.灞.桥(b à) 二、字形辨识1.⎩⎪⎨⎪⎧ 拂m èi (袂)口ju é(诀)ku ài (快)速2.⎩⎪⎨⎪⎧ 策ji ǎn (蹇)山zh ài (寨)张qi ān (骞)3.⎩⎪⎨⎪⎧ 西l ín ɡ(泠)寒l ěn ɡ(冷)l ín ɡ(聆)听 4.⎩⎪⎨⎪⎧ 点zhu ì(缀)拾du ō(掇)chu ò(啜)泣三、词语辨析体验·体味辨析⎩⎪⎨⎪⎧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
对象是生活、现实等。
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
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例句⎩⎪⎨⎪⎧①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便得真趣。
”这是前人深于体验的话。
②这些作品是袁晖先生多年艺术创作的硕果,同时也是他体味人生、与自然交流的絮语。
四、熟语释义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非常舒畅自然。
一、走近作者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
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
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
《西湖的雪景》教学大纲【课型简介】《西湖的雪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修第四个专题“文学会出现的图画”的第四篇文章。
本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抒发了真挚细腻的情感,作者着力描写西湖雪景,并把自己的个人遭遇、时代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笔下的景与心中的情紧紧地相融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忧思、对平民的同情。
【课程目标】1、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
2、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及对时代、平民的关注。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程资源】教材学案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西湖的雪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在学习写景散文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深入其中,所以这节课教学设计环节由浅入深,有示范、有点拨,学生在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基础上,可以通过工具书自觉自动完成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梳理任务。
另外,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师的提示下可以完成本文的脉络,体会“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有接受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小组探究、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领略作者笔下西湖冬景的美【教学难点】认识并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印象西湖》歌曲、PPT、投影仪【教学建议】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虽然是自读课文,但是可以说是本专题中最具美感的一篇散文。
因此,可在赏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中的景与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有关描写西湖的的诗句导入:自古以来,杭州被誉为人间的天堂,其中著名景点杭州西湖不知拨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那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西湖的诗句,大家知道哪些呢?二、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钟敬文(19O3-2002),广东海丰人。
笔名静闻等。
曾留学日本。
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西湖的雪景教案(共五则)第一篇:西湖的雪景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作品以及作者的相关文化知识2.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
(重点)3.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重点难点1、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二、研习课文1、文章4—7节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述雪中的景色?简要分析。
明确:朦胧:白提弥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汽中,“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一切都是朦胧的。
清寒、壮旷与纯洁:(略)2、散文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或阐发议论,所以文章中相关抒情和议论性的句子就特别重要。
找出第7节中的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并品析。
明确:“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看了那种古朴清寒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 赏析《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A、品析“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湖心亭看雪》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的是一种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而这样的情致与钟敬文的散文可谓意趣相投,所以这句话正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也是本文重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作者与“痴人”相似,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赏析的又有几人呢?虽与古人相隔几百年,但能与之一脉相通,得其真趣,岂不是人生的快事? B、品析“看了那种古朴清寒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 从作者细致地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暂时忘记尘世间的纷繁烦恼而得一处清净的情感流露。
3、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
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吗?明确: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写飞来峰的雪块、清冷亭的“纯白色的毡毯”、韬光庵山径上的积雪、竹枝和竹叶上的雪以及观海亭上的雪景。
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本课话题——四季美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
——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
这当中自然有所以致然的道理。
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叫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吗?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
点评:将春夏与秋冬游览西湖的不同作对比,反衬冬季游湖的妙处,抒发与多数人不同的情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2.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杨万里《秋山》3.为爱湖光好,一步一长吟.黄莺见人至,飞起度湖阴。
——宋濂《湖上》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拂袂.(mèi)雪霁.(jì)繁遽.(jù)毡.毯(zhān)俯瞰.(kàn)涟漪.(yǐ)低斟浅酌.(zhuó)二、多音字薄错误!差错误!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错误!错误!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情趣·兴趣二者都有“趣味”的意思,但前者是指性情志趣,情调趣味;后者则指一种喜好的情绪。
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一、字音辨读1. 拂袂.(mèi) 2.霁.雪(jì) 3.策蹇.(jiǎn) 4. 西泠.(lín ɡ) 5.毳.衣(cuì) 6.沆砀..(hàn ɡ dànɡ) 7. 欹.倒(qī) 8.繁遽.(jù) 9.近瞰.(kàn) 二、字形辨识1.⎩⎪⎨⎪⎧ 衣mèi (袂)口jué(诀)kuài (快)速 2.⎩⎪⎨⎪⎧ juàn (眷)恋试juàn (卷)证quàn (券) 3.⎩⎪⎨⎪⎧ 策jiǎn (蹇)山zhài (寨)张qiān (骞)4.⎩⎪⎨⎪⎧西lín ɡ(泠)寒lěn ɡ(冷)lín ɡ(聆)听 三、词语辨析1.实行·施行 辨析⎩⎪⎨⎪⎧ 实行:指具体地去做,用行动去完成,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施行: 指方针政策等从某一天发生效力。
例句⎩⎪⎨⎪⎧ ①项目经理盛双喜告诉记者,工程并没有停工,而是在高温期间实行了错时上班制度。
②今天起,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
2.姿态·姿势辨析⎩⎪⎨⎪⎧姿态:指容貌神态,物体呈现的样子,风格,气度等。
姿势: 身体呈现的样子。
例句⎩⎪⎨⎪⎧ ①在之前诸如“天价餐饮发票”、“为灾区购买天价帐篷”等事件上,红十字会所秉承的也同是这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
②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良好的睡眠姿势,保证周身气道通达,血络顺畅,可以保健养身,濡养脉络,消除疲劳,滋养精神。
四、熟语释义 1.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
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2.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一、走近作者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实战演练第四单元 8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胜.景(shènɡ)销金帐.(zhànɡ)烹.茶(pēnɡ) 木樨.花(chī)B.和.暖(hé) 暖和.(huo)策蹇.(jiǎn) 西泠.桥(línɡ)C.相.互(xiānɡ) 相.面(xiànɡ)欹.倒(qī) 保俶.塔(shù)D.晚间.(jiān) 间.或(jiān)乍.起(zhà) 唧.唧声(jī)解析:选B。
A项,“樨”读xi;C项,“俶”读chù;D项,“间”读jià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
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
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
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的思考。
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着边际荒无人烟颠扑不破痛定思痛B.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亘古不变雪泥鸿爪C.不着边际荒无人烟亘古不变雪泥鸿爪D.无边无际人迹罕至颠扑不破痛定思痛。
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对应学生用书P49一、字音辨读1.拂袂.(m èi) 2.芳馨.(x īn) 3.霁.雪(j ì) 4.策蹇.(ji ǎn) 5.西泠.(l ín ɡ) 6.密迩.(ěr) 7.雾凇.(s ōn ɡ) 8.沆砀..(h àn ɡ d àn ɡ) 9.欹.倒(q ī) 10.繁遽.(j ù) 11.近瞰.(k àn) 12.灞.桥(b à) 二、字形辨识1.⎩⎪⎨⎪⎧ 拂m èi 袂口ju é诀ku ài 快速 2.⎩⎪⎨⎪⎧ 策ji ǎn 蹇山zh ài 寨张qi ān 骞 3.⎩⎪⎨⎪⎧ 西l ín ɡ泠寒l ěn ɡ冷l ín ɡ聆听4.⎩⎪⎨⎪⎧ 点zhu ì缀拾du ō掇chu ò啜泣三、词语辨析体验·体味 辨析⎩⎪⎨⎪⎧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
对象是生活、现实等。
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
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例句⎩⎪⎨⎪⎧①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览景会心,便得真趣。
”这是前人深于体验的话。
②这些作品是袁晖先生多年艺术创作的硕果,同时也是他体味人生、与自然交流的絮语。
四、熟语释义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非常舒畅自然。
对应学生用书P49一、走近作者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
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
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
自读课文西湖的雪景对应学生用书P49一、字音辨读1.拂袂.(m èi) 2.芳馨.(x īn) 3.霁.雪(j ì) 4.策蹇.(ji ǎn) 5.西泠.(l ín ɡ) 6.密迩.(ěr) 7.雾凇.(s ōn ɡ) 8.沆砀..(h àn ɡ d àn ɡ) 9.欹.倒(q ī) 10.繁遽.(j ù) 11.近瞰.(k àn)12.灞.桥(b à) 二、字形辨识1.⎩⎪⎨⎪⎧拂m èi袂口ju é诀ku ài 快速2.⎩⎪⎨⎪⎧策ji ǎn 蹇山zh ài寨张qi ān骞3.⎩⎪⎨⎪⎧西l ín ɡ泠寒l ěn ɡ冷l ín ɡ聆听4.⎩⎪⎨⎪⎧点zhu ì缀拾du ō掇chu ò啜泣三、词语辨析 体验·体味辨析⎩⎪⎨⎪⎧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
对象是生活、现实等。
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
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例句⎩⎪⎨⎪⎧①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览景会心,便得真趣。
”这是前人深于体验的话。
②这些作品是袁晖先生多年艺术创作的硕果,同时也是他体味人生、与自然交流的絮语。
四、熟语释义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非常舒畅自然。
对应学生用书P49一、走近作者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
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
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
对应学生用书P49
一、字音辨读
1.拂袂(mèi) 2.芳馨(xīn) 3.霁雪(jì)
4.策蹇(jiǎn) 5.西泠(línɡ) 6.密迩(ěr)
7.雾凇(sōnɡ) 8.沆砀(hànɡ dànɡ) 9.欹倒(qī)
10.繁遽(jù)
11.近瞰(kàn) 12.灞桥(bà)
二、字形辨识 1. 2.⎩⎨⎧ 策jiǎn 蹇山zhài
寨张qiān 骞
3. 4.⎩⎨⎧ 点zhuì缀拾duō掇
chuò啜泣
三、词语辨析
体验·体味
辨析⎩⎨⎧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
对象是生活、现实等。
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
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例句⎩⎪⎨⎪⎧ ①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览景会心,便得真趣。
”这是前人深于
体验的话。
②这些作品是袁晖先生多年艺术创作的硕果,同时也是他体味人生、与自然交流的絮语。
四、熟语释义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非常舒畅自然。
对应学生用书P49
一、走近作者
钟敬文(1903—20xx),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
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
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
1949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二、相关背景
《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
三、主旨把握
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雪天的西湖赏玩,描绘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片超逸尘俗的净空天地,情感丰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独特,同时,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含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
四、结构图示
1.文章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为什么从一般游人选择春夏两季游览西湖写起?
明确:欲扬先抑,开头两段将春夏与秋冬游览西湖的不同做对比,以古人与众不同的美文为佐证,从侧面告诉读者冬季游湖的妙处,抒发了作者与多数人不同的情怀。
2.作者第一次游览西湖雪景为何略写?
明确:一是当时的雪下得比较小,自己出来的又晚,雪没有多少了,景物不动人;二是为下文描写第二次游览西湖雪景做铺垫,表现第二次游览时雪下得大,美景多。
3.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这些引用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者引用描写春夏两季西湖的诗句表现西湖的美丽景色,引发读者兴趣,调动读者的经验,引发共鸣。
引用《四时幽赏录》中有关西湖雪景的内容,引发读者的感情。
引用《湖心亭看雪》全文,表现西湖雪景的美妙。
巧妙的引用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熟悉以及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4.文章结尾写由雪景而生发的感想,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表现了作者在观赏雪景、把玩雪景的同时,感受到在同一景致下不同境遇的人世辛酸,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关怀和同情,暗含着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使得文章对雪的玩赏增加了一份沉重与叹息,具有升华主题的作用。
1.观点鲜明,表达形象
比如:“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吗?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
”
作者认为,春花秋月都有着不同的美丽,那些真正的观赏者都能从四时不同的景物中找到乐趣。
但是,这种不同景物形成的不同的情趣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的。
这也客观地表述了人们不喜欢西湖雪景的原因。
2.引用古文相得益彰
作者引用描写春夏两季西湖的诗句表现西湖两季的美丽景色,引起读者的兴趣,调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
引用《四时幽赏录》中
有关西湖雪景的内容,引发读者的感情。
引用《湖心亭看雪》全文来表现西湖雪景的美妙。
对应学生用书P50
阅读《西湖的雪景》选段,完成1~4题。
①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
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也不见了。
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
飞来峰疏疏落落地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律地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地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冷泉亭旁照了两个影。
②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想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
我悄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
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
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
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地植着高高的绿竹。
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
《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
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