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8.2《登高》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doc
- 格式:docx
- 大小:35.21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三单元教案7.1短歌行 ............................................................................................................................... - 1 -7.2归园田居(其一) ........................................................................................................... - 5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 - 7 -8.2登高 ................................................................................................................................. - 10 -8.3琵琶行并序 ..................................................................................................................... - 16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 - 19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2 -9.3声声慢 ............................................................................................................................. - 27 -7.1短歌行【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体会诗人浓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优案5 登高一、解释诗歌中加点的词语,翻译画波浪线的诗句,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①(水中的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②(指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④(年暮垂老)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⑤(极)恨·⑥(遗憾)繁·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⑧(历尽了艰难,深为憾恨志业无成而自己衰老;困顿潦倒,病后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苦Error!(2)回Error!答案 (1)副词,极 使动用法,使……痛苦 辛苦 苦于,为……所苦 (2)转动,运转 盘旋的样子 返回,回到 量词,遍,次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01□02□03□04□05答案 写景 颔联 俯视 肃杀萧瑟 多病登台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心境。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答案 A解析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画面”错,描绘的是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D.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答案 B解析 A项,疾—急。
C项,长—常,做—作。
D项,双—霜。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名词,水中的小块陆地B.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副词,刚刚C.惟觉时之枕席觉:动词,感觉D.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动词,超出答案 C解析 觉:音jué,动词,醒。
《登高》名师教学评价一、基础知识积累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二、古诗文阅读1.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登高》《登岳阳楼》。
(甲)登高1/ 3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两首诗是杜甫漂泊南方时期所作,甲诗作于四川夔州,乙诗作于湖南。
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分别是什么?(2)这两首诗首联皆对仗工整,但从表达方式上看,两首诗的区别在哪里?(3)结联往往是议论抒情为主的,但抒情的方式不尽相同,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4)这两首诗的意象也是有区别的,具体体现在哪里?(5)下面是对两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4.1.故都的秋 ................................................................................................................. - 1 -14.2.荷塘月色 ................................................................................................................. - 5 -15.我与地坛 .................................................................................................................... - 9 -16.1.赤壁赋 ................................................................................................................... - 14 -16.2.登泰山记 ............................................................................................................... - 19 -14.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登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登高》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情感表达和中心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建议在探究诗歌欣赏环节完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登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b. 掌握《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c. 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a.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b.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c.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b.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课文《登高》的课文、背景知识及注解;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登高》的朗读或演唱版本;3. 预先准备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a. 创设情境:观看一段高山攀登的视频或展示高山图片,激发学生对于登山的兴趣;b. 提问:你有没有过登山的经历?登山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导入课文a. 教师自己朗诵或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译《登高》课文;b.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诗词中的“登山”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c. 教师搜集学生的回答,展示在黑板上。
3. 阅读课文a. 教师解读《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b. 学生课外朗读和背诵《登高》;c.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4. 探究意象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如高山、云海、归雁等;b.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5. 分析情感表达a. 教师带领学生深度理解《登高》中的情感表达,如欣喜、豪迈、追求等;b. 学生自由写作:你在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6. 创作活动a.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与《登高》主题相关的诗歌;b. 学生交流讨论:彼此分享自己的创作,欣赏他人的作品。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登高》一文。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诗海漫步”中的第二篇。
本文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景。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全诗,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学会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课文、作者简介、诗歌鉴赏方法等资料。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登高远望的心情,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理解诗的大意。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高》2.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 意象:落日、长江、猿啸、菊花4. 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拟人5. 情感表达:忧国忧民、孤独悲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高》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从修辞手法角度,评价《登高》的艺术特点。
作业答案:(1)见教材。
(2)意象:落日、长江、猿啸、菊花。
意境:萧瑟、壮阔、孤独、悲凉。
(3)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拟人。
艺术特点:形象生动、情感深沉、气势磅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和过程,以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登高》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
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引入:二、新课:(一)作者介绍: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
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此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如:(二)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词句。
(三)作品赏析: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
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们来赏析前四句。
(1)朗读。
注意: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式的读文节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
(3)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4)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
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
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
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
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
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
“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
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
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
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
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
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
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以上四句,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得情景交融。
2、第二层次:接下来我们赏析第二层次。
(1)朗读。
(2)在这一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
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
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
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
此情此景,多么悲凉。
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
其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