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测试卷至第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5小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 .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极易溶于水C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够燃烧 2.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医疗上,抢救危重病人常用到的一种气体是( )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4.下列涉及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燃料B .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包含有缓慢氧化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D .鱼类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5.已知A B C D 、、、四种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1312 、、、,则A B C D 、、、四种元素中的某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 .ACB .ADC .2A DD .23B D6.张老师正在作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实验,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是:观察到蓝紫色火焰,嗅到一股刺激性气味,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判断老师做的实验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C .硫在空气中燃烧D .硫在氧气中燃烧7.火箭发动机里的液态氧的作用是( ) A .做燃料B .用作助燃剂C .供给宇航员呼吸D .携带方便8.亚硝酸钠 2NaNO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2B .4C .3D .59.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氧气用于炼钢,目的之一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B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C .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D .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铁10.如下图所示,红磷和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待燃烧完毕后同时打开装置中的两个活塞,这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水迅速进入两个集气瓶B .水只进入到A 瓶中C .水只进到B 瓶中D .两个瓶中都不能进水 11.下列符号中表示的含义最多的是( )A .NB .2HC .HgD .Cl12.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氯化氢 氨气 氯化铵B .磷 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C .酒精 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水D .二氧化碳 水 碳酸13.如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
一、选择题1.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一—分子种类没有改变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一一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所占体积明显变小一—分子数目变少D解析:D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A解释正确;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只是分子间隔改变,故选项B解释正确;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C解释正确;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故选项D解释错误故选D。
2.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NaOH溶于水放热——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B.金属很难被压缩——分子间没有间隔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解析:BA、NaOH溶于水放热,是因为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故解释正确;B、金属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故解释错误;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含有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等不同种分子,故解释正确;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解释正确;故选:B。
3.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解析:C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一、解答题1.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_____(2)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
(填最简整数比)(3)由该图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
解析:H2O3:2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反应的质量比;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区别。
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1)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2)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44=3:22;(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点睛】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是解此类题的常用方法。
2.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
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
(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3)A和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
(4)参加此反应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 _________。
解析:N2置换反应氧分子和氨分子破裂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和氮分子 3: 4【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O2+4NH36H2O+2N2;(1)由微粒的构成可知,D的化学式为:N2 ;(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A和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本质是:氧分子和氨分子破裂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和氮分子;(4)由方程式可知,参加此反应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3:4。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D.一个OH- 有9个电子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现有27g金属铝,则这些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有A.5.02×1025B.6.02×1023C.6.02×1026D.5.02×10223.如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B.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C.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D.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4.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B.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5.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甲、乙属于同种元素C.乙表示阴离子D.丁中x=86.下列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的信息正确的是()A.①②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B.只有③④具有相对稳定结构C.③④都属于阴离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7.A原于与B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碳12原子与B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2ad/bcB.bc/12adC.12ac/bdD.ad/12ac8.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A.钠B.镁C.铝D.铁9.现有质量相同的铁、铜、银三块金属,其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铁、铜、银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56、64、108)()A.铁B.铜C.银D.一样多10.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B.C.D.11.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
第三章综合练习【例题精选】:例1根据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事实,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B.由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所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分析:描述物质的组成,首先确定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
宏观指元素,微观指分子、原子等微粒。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不能说明水是这两种气体组成。
但由于氢气和氧气都属于单质,均由同种元素组成。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可确定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的微观构成是利用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经过计算推导出来的,不能从生成的气体体积比直接判断分子中原子个数。
判断物质的组成,经常用化学式做依据,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化学式中存在有哪种元素符号,物质就由哪种元素组成,因此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微观上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化学式代表一个分子,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有几个这样的原子,因此可以说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取氢气,最好选用铁和盐酸反应,因为他们最经济B.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总不改变C.只要是固体药品与液体反应制气体,都可选用简易装置D.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属于置换反应分析:常见金属铁、镁、锌都可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其中镁反应速度最快,生成气体不易收集,且价格太高,铁尽管价格低廉,但反应速度太慢,很难收集较大量气体,而锌与酸反应,速度适中,价格适宜,金属首选锌。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沸点低,易挥发,用盐酸与金属反应会使生成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造成氢气纯度降低。
硫酸属于高沸点酸,不易挥发,用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快,纯度高,利于收集。
实验室最好选用锌与稀硫酸反应。
一、选择题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D.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C解析:CA、水银是汞的俗称,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的间隔增大,选项说法不合理;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体积变大,选项说法不合理;C、分子是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所以加入糖的水变甜,选项说法合理;D、1L大豆与1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选项说法不合理。
故选:C。
2.从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D.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B解析:BA、由图示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既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A的描述正确;B、该图示可知汞、氧气都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是单质,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同时生成水,故B描述错误;C、由图示可知:氧化汞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因此分子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故C描述正确;D、由图示可知:氧化汞与氧气由分子构成,而汞由原子构成,因此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故D描述正确;故选:B。
3.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A.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D解析:D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分别为8、10,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课题.1分子和原子1.(多选)如图所示,表示构成气体的粒子示意图,图中实心圆圈和空气圆圈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据示意图判断,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C )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C )A.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以上说法都不对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D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4.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D )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5.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B )A.不同的质量B.相同的化学性质.C.不同的化学性质D.相同的物理性质6.有人通过闻花的气味就能判断花的品种和产地,人们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7.出自宜宾的“五粮液”是闻名世界的美酒。
只要你走进“五粮液”厂区就可以感受到美酒的醇香气息,这是因为( B )A.原子在不停运动B.分子在不停运动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水和冰中含有相同的分子B.分子才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C.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9.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 )A.分子的种类B.分子的数目C.原子种类D.原子数目10.给水通电,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对此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11.分子是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水和冰;水和二氧化碳是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满分60分,考试时间50分钟姓名:班级:评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喝牛奶可以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A.元素 B 原子C.分子D.离子2.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A OB SiC AlD Fe4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A 钠—NAB 镁—MaC 氦—HD 氯—Cl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大,原子小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6.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是()①质量甚微;②体积甚小;③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④在化学变化中可分;⑤粒子间有间隔;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7.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过氧化氢D.液态空气8.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三态(气、液、固)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C.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D.分子从静止变成运动状态9. 某原子中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40B 27C 26D 2810.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氢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 B.重氢原子核内有两个中子C.重氢原子核内有两个质子D.重氢原子与普通氢原子属于不同的原子。
11. 某粒子的最外电子层为第三层,该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则它一定不属于下列粒子中的()A稀有气体原子 B 金属原子 C 阴离子 D阳离子12根据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生成物是混合物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二、填空题 (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8分)13.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概念,对于概念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现有27g金属铝,则这些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有A.5.02×1025B.6.02×1023C.6.02×1026D.5.02×10222.等质量的钠、镁、铝、钙四种金属中,含原子数最少的金属是A.钠B.镁C.铝D.钙3.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镁、锰、锌B.铝、银、汞C.氖、钠、硅D.氯、钙、铜4.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B.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所以氧化反应就是化合反应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D.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6.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只含一种元素的不一定是单质C.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D.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则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一定是催化剂7.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m=nB.m=n+xC.m=n-xD.m=x-n8.下列实验探究与结论不相符的是实验探究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结论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在不断运动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A.A B.B C.C D.D9.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B.C.D.10.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NaOH溶于水放热——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B.金属很难被压缩——分子间没有间隔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11.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A.2个氧原子B.1个氧分子C.氧元素D.氧气2.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等微粒。
则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N-是一种单质5B.1个N-中有5个氮原子核5C.1个N-中共含有35个中子5D.1个N-中共含有34个电子5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铜B.金刚石C.氨D.硫酸铜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5.下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质子数为12B.有2个电子层C.该粒子是原子D.属于相对稳定结构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B.酒精 + 氧气−−→水+ 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C.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7.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钠、镁、铝三种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C.铍、镁两种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D.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8.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
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变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C.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D.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9.从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D.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D.水的三态变化一一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11.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硒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B.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C.硒元素原子核内中子数是45 D.硒元素的化学性质与③的化学性质相似二、填空题1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1)构成氢气的粒子是______(填“氢分子”或“氢原子”)。
卓华教育初三化学测试卷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B冰雪融化C西瓜榨汁D蔗糖溶解
2.家用的不锈钢(铁的合金)汤勺,常在手柄上端加一木柄或塑料柄。
这说明铁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铁是电的良导体B.铁是热的良导体
C.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D.铁的密度
3.有人写了一首赞美某气体的诗,其中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力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
这首诗所赞美的气体是
A.CO2B.O2C.CH4D.H2 4.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放出氧气B放出氧气速率慢
C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D放出氧气总量会更多
5.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6.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7.汽车尾气中含氮的氧化物,它是城市的污染物之一。
汽车行驶时,由于电火花的作用,使汽缸里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有:氮气+氧气→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氧气→二氧化氮这两个反应都属于()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8.下列物质中,既是纯净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纯净的食盐水B.液氮
C.干燥的高锰酸钾D.黑色的二氧化锰
9.春天的校园鸟语花香,这里的花香可说明()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0.用化学用语表示:
(1)镁离子;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11.实验室制氧气时,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的管口应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时,应先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否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