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无答案)2书愤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积雨辋川庄作【学习目标】1、识记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说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鉴赏诗歌“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一、走近作者:瞻仰大师的灵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介绍王维王维(701-761)☆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诗佛”。
☆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
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这一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二课文分析: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啼鸣。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
我已和村里的人相处得很融洽,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我了。
【探究案】一课文分析1.想象到了一种怎样的画面?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试分析一下。
写景的主要是哪几联?2.由这些景物组成的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知识链接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
菩萨蛮(其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
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韦庄(约836 —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1、游人只合江南老
2、春水碧于天
3、垆边人似月
4、皓腕凝霜雪
5、还乡须断肠
二、内容理解
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
2、(故园之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还乡为何一定要到老?还乡又为何断肠?。
第四单元《阿房宫赋》教学目的:1.熟记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与《过秦论》比较阅读,说出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 分析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及表达效果。
4.识记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背景介绍与解题: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高中语文逍遥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一、默写: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_________ 。
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 。
2.适莽苍者,______ ,________ ;适百里者,_______ ;适千里者,_______ 。
二.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北冥.(mínɡ)鲲.鹏(kūn)抟.扶摇(chuán)坳.堂(āo)B.夭.阏(â)蜩.鸠(tiáo)决.起(juã)榆枋.(fānɡ)C.舂.粮(chōnɡ)朝.菌(cháo)蟪.蛄(huì)大椿.(chūn)D.斥鴳.(yàn)蓬蒿.(hāo)泠.然(línɡ)数数.然(shuó)答案:D 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â;C.朝菌zhāo。
课中导学(第一课时)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
④适得其反。
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预习案】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
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
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
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
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解牛的三个阶段:⑴“始臣之解牛之时”——⑵“三年之后”——⑶“方今之时”——我的疑惑:【预习案】1. 初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段大意,找出其中的文言五项,勾画自己的疑问。
2. 熟读全文【探究案】1、阅读1—2节,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请划出关键句子。
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动作:声音:2、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4你能在《庖丁解牛》中找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吗?[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王国维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3、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4、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预习案】一、了解作者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二、背景介绍《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
因善弹箜篌。
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三、诗题解读“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四、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
(ABC层必答)1. 字词书写及注音。
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熟记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并会使用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3、指出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4、说出“谦受益,满招损”“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重、难点】1、积累实词、虚词用法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写作的时代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整体感知(一)读课文,正字音: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雠.已灭()契.丹()三矢.()逸.豫()函.()梁困于所溺.()为.()天下笑【探究案】一、朗读课文,翻译下面的句子: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二、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理清文章思路,将课文分层次,并概括大意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阿房宫赋》导学案班级姓名【目标与重点】●掌握本文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目的;●学习铺排、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预习与质疑】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于是有“小李杜”之称。
杜牧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
半个世纪后,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2.自读课文:参看文下注释,查文具书,口译全文,将疑难处写在下面。
3.研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空缺处。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①段写,先交待,然后写,接着渲染,最后写;第②段写,先写,然后极写,最后。
这两段按照由到,由到的顺序,写得条理井然。
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第③段写,先是(嗟乎……“用之如泥沙”)指斥,然后(“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最后(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第④段意在,先(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然后(余下各句)讽谏。
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层次很清楚。
【品读与探究】4.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品析其含义及作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1课长恨歌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海拾贝】马嵬坡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
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
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
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
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山,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
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
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
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来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时作者任盩厔尉。
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选修《虞美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重、难点】1.理解词中的作者表达出的“愁”的内涵。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10分钟时间,结合课本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1.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如以下诗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望江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
《子夜歌》•四十年来家园,三十里地河山。
《破阵子》•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2.词的基本知识“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苏轼、柳永、秦观、││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任务二】朗读并背诵全词。
书愤
教学目标:
1、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2、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国难伴其一生)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挤。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
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课文诵读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
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
五、整体感知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探究案】
1、诗人“书”了哪些事?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训练案】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
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翻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
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 《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
“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
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
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