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情绪实验(1)
- 格式:pdf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58
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
A.焦虑症B.强迫症C.恐怖症D.人格障碍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B.实验法C.观察法D.调查法3、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一遍地作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焦虑障碍类型。
A.广泛性焦虑障碍B.强迫症C.创伤后应激症D.恐怖障碍4、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多疑B.焦虑C.心神不安D.情绪低落5、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无缘由地害怕B.恒久惧怕C.非理性惧怕D.迁移性害怕6、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同时缺乏羞耻心雨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焦虑症B.抑郁症C.依赖型人格障碍D.反社会型人格按涵盖7、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时()。
A.桑代克B.斯金纳C.雅各布松D.艾里斯8、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时()。
A.桑代克B.雅各布松C.艾里斯D.巴甫洛夫9、()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A.行为塑造B.行为强化C.行为训练D.行为矫正10、首创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A.雅各布斯B.沃尔特C.艾里斯D.桑代克11、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如怕蛇、怕狗、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等,这种恐惧症属于()。
A.广场恐惧症B.高空恐惧症C.特殊恐惧症D.社交恐惧症12、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兴奋,以致久久无法入睡,这种失眠成为()。
A.情境性失眠B.假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13、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缺钱焦虑C.择友焦虑D.考试焦虑14、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的恐惧症称为()。
A.社会恐惧症B.广场恐惧症C.单纯恐惧症D.特殊恐惧症15、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训练方式称为()。
教育⼼理学第11章学校群体⼼理第⼗⼀章学校群体⼼理第⼀节群体与群体规范⼀、群体得概述(⼀)群体得概念单独活动得个⼈就是个体。
两个⼈以上,为了达到共同得⽬标,以⼀定得⽅式联系在⼀起进⾏活动得⼈群就就是群体。
就群体规模来瞧,群体可以⼩到同居⼀室得两个⼈,也可以⼤到民族、国家。
群体⼀旦形成,⼤家就有了共同得⽬标并要遵守相同得群体规范,这时在彼此相互作⽤得过程中所产⽣得⼼理状态、⼼理特点与⼼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理。
学校⾥得班风、校风往往就就是学校群体⼼理得表现。
(⼆)群体得特征群体具有以下得特征。
1.⽬标与规范⽬标就是群体进⾏活动得⽅向与⽬得,就是使群体成员产⽣共同兴趣与愿望,从⽽联系在⼀起得基础。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得⾏为准则,成员在活动与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范,保证⽬标得以实现。
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成为德、智、体全⾯发展得合格⼈才就是基本得教育⽬标,⽽为了实现这个⽬标所制定得校纪校规就就是属于群体规范性质得东西。
2.组织与沟通群体内存在⼀定得组织结构。
群体内有⾸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得⾓⾊,并构成⼀定得关系与信息沟通⽹络。
沟通就是群体产⽣后得⼀个⾃然结果,也就是群体形成得⼀个必要条件。
3.群体⼼理与群体凝聚⼒任何群体都有⼀种反映群体⽬标与群体中⼤多数⼈价值观得⼼理与舆论倾向,正就是这种⽬标与共同利益得作⽤,使群体内各成员形成归属感与使她们结合在⼀起并使她们得成员区别于其她成员得凝聚⼒。
(三)群体得⼼理功能群体得⼼理功能就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理与⾏为上得影响。
群体得⽬标、规范、舆论、风⽓等对个体⼼理活动都会产⽣重要得影响。
学校中群体得⼼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1.归属功能个体⼀旦明确⾃⼰就是属于某个群体得,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
⼉童与青少年到了⼀定得年龄,就有渴望进⼊学校、参加同龄⼈得组织并与她们⼀起活动得需要。
在她们进⼊学校与⾃⼰得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会为⾃⼰就是其中得⼀员感到⾃豪与骄傲。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但社会认知现在已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
其中核心的过程有: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Lieberman, 2007)。
本章讨论如下一些问题:(一)理解他人(社会认知的记忆;移情);(二)理解自我(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反思;自传体记忆);(三)合作;(四)文化对知觉的影响。
虽然本章涉及这些问题的内容多半是关于行为实验的,但它为了解我们的大脑——社会脑(the social brain)作了准备。
正像人脑的某些区域负责行走,谈话和呼吸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已发展出特殊的机制来面对社会的环境,即执行社会认知的功能,从强调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来说,有人称我们的大脑为社会脑。
一、理解他人(一)社会认知的记忆社会认知狭义上说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理解别人(如一幅人的面孔)的各种心理特点,如信念、心情、人格等等,它不同于非社会认知,即对非生命物体(如一幢房屋)的理解。
Mitchell等人(2004)探讨了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的差别。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10个句子分别描述一种特质);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借他多余的毛毯给别的野营队员),等等。
在学习阶段,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蓝底的高加索妇女照片),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这样,被试就有了两种任务: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
“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实际上,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一、改善情绪状态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
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
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
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
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
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S部第11章生命年龄(1ife age)即“实足年龄”。
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1ife span developmtmtalpsychlogy)即“毕生发展心理学”。
生命全程观(1ife—span perspective)从生命全程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观点。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其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从胚胎至死亡)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不被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如儿童期,即出生至青年成熟),而重视中老期在个体发展的研究;(2)人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方向的;(3)个体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4)个体的发展是由社会、生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兴起原因有三:(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数量的剧增,老龄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求心理学界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2)学科发展的要求。
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对中老年的研究就成为必然。
(3)临近学科(如老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发展。
这种发展观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方法论意义:(1)把人的发展看作从孕育到死亡毕生发展的过程,认为生命过程中任何阶段、时期的发展都对发展全程起着作用,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范围;(2)以整个生命过程为背景,把人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放到这个整体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思想;(3)个体发展由多因素决定。
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发展,只能描述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部分表现,而要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还必须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生命全程观方法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进展和新趋势。
生命全盛期(prime of life)进入生命发展的成熟期。
包括青年和中年期。
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的高峰期。
从胚胎到童年期以前的各个时期,虽是生命发展的旺盛时期,但非成熟期;进入老年期后,仍有某些发展,但总趋势是退行性变化。
【关键字】实验第十一章服从的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代理状态是我们分析的重点(图表见下页), 有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从主人状态/自治状态转为代理状态(先行条件)。
第二,一旦出现转变,人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质被改变了(后果)。
第三,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保持在代理状态(制约因素)。
进入一种状态和保持一种状态的条件有显著不同。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这个过程的具体情况。
服从的先决条件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这个人变成我们的实验东西(subject)之前,是什么力量作用于他,什么力量形成他的基本社会取向并为他的服从奠定基础。
家庭该实验东西在权威结构中长大成人。
从幼年早期开始,他就活在父母的规则中,由此被培养出对大人权威的尊敬感。
父母的训喻也是道德强制的源头。
然而,当父亲或母亲教导孩子去遵守道德禁令时,他事实上是在做两件事:首先,他提出某个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内容,其次他在训练孩子遵从权威禁令本身。
因此,当父母说,“不许欺负比你小的孩子”时,他提供的不是一个命令,而是两个。
第一个涉及的是命令领受者对待更小孩子的方式(无助和无辜者的标准),第二个隐含的命令是“同时必须听我的!”因此,我们道德理想的原由是和服从态度的培养密不可分的。
而且,这种服从的命令在各种不同的命令中都保持了这种唯一的一致性。
因而相对于任何特别的道德内容来时,它倾向于获得一种有优先遗传的力量。
制度设定当孩子从家庭中脱茧而出,就进入一个权威制度系统——学校。
孩子在那儿学到的不仅是具体课程,而且也学到如何在一个组织框架内发挥作用。
他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由老师规范,但他能够看出老师们反过来也受制于校长的规范和要求。
学生会注意到骄傲不仅不被权威接受,而且将受到严厉谴责。
权威面前,服从是唯一恰当和舒服的回应。
在一个权威系统中,一个年轻人生命中的前二十年都是作为一个从属者度过的。
离开学校时,男生通常在民用行业工作或参军。
工作中他明白尽管表达某些不同意见是允许的,但是为了与上司们和睦相处,还得服从一些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