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的现状及其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174.85 KB
- 文档页数:4
论我国行政强制立法的法律保留原则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是德国行政法中的一大创造,其现今理论不仅在侵害行政中得到了体现,其亦在给付行政中得到了体现;其不仅在一般权力关系中得到了贯彻,其亦在特别权力关系中得到了贯彻。
与国家其他权力相比,作为最大杀伤力的行政强制对公民人身、自由和财产造成了最大的威胁,但”行政国家”的不断发展,我们又不得不需要用行政强制,故在行政强制的立法中,我们必须要贯彻法律保留原则。
关键词:法律保留行政强制行政权,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安定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公民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行政强制作为行政权的一种,对公民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行政强制是行政主体运用国家公权力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行政行为,这种权力一旦被滥用,极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侵害,这种行政权一旦哪天闯入了人群或菜地,那么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但另一方面,作为与公民接触机会最多的行政权肩负着管理国家社会的重任,正像一位学者曾言,“公民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与行政权相关联”。
作为行政权一种的行政强制,在管理国家生活、维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鉴于行政强制具有上述的“两面性”,要想使行政强制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我们必须对这种威慑力极大的行政权作出法律上的规范和约束,法律保留便是一种很好的制约手段。
一、法律保留原则的产生及发展法律保留在法律中的体现可以追溯到1794年《普鲁士普通联邦法》中的一条规定,即“警察的职责是维护必要的公共安宁和秩序,并排除公众或其个人成员所面对的危险”,换言之,除了法条所描述上述职权外,警察无权过问其他事项,除非得到了法律的明确授权。
1818年德国拜恩邦宪法规定:“未得议会之建议与同意,就有关人身自由或国民财产事项,不能发布新的一般性法律或变更与废止既存的法律。
论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作者:薛中岳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4期(10007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是合法行政原则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规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
本文重在探索法律保留原则在现行行政法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法律保留原则的内涵和价值。
我国现行行政法治实践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渐渐的被重视,需要反思法律保留原则在实践中的适用现状,承认其存在的诸多弊端,以便能够更好的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关键词: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价值一、法律保留原则的价值法律保留原则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保留原则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
人民民主原则的目的是由全体人民来行使主权,掌管国家的事物。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实际上要达到这一原则的目的并不可行。
人民民主也就演化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多数原则也是民主的核心。
基于此,代议制政府就必须实行法律保留原则,将关系到人民自身利益的事情交给代议制机关表决,行政机关只是履行执行法律的职能。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履行人民主权职能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全国人大具有最强的民主正当性。
从另一方面来讲,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掌握,法律保留的原则,对于全国人大立法权的行使和人民主权原则的贯彻执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法律保留原则有利于保障法治国家建设。
治理国家有法治和人治两种方式,人治就是君主专制,人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法治相对人治而言,国家权力的行使有规律可循,并且权力的行使更稳定也会被限制和约束,更能保障公民的利益。
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国家的权力就应当由法律创制,并在法律的规范下行使。
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来源于法律的授权。
法律保留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权力不得滥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滥用行政权力必须能够经过法定程序予以救济。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未经授权不得行使。
这一原则在行政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保障公民权利、控制行政权力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未经授权不得行使。
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只有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行使行政权力,否则将构成越权行为。
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各种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合法性原则。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任何超越权限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无效。
合理性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遵循合理、公正、必要和比例原则,不得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使权力。
程序性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遵守法定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监督原则。
行政机关应当接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公正行使。
法律保留原则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和控制行政权力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保留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机关的任意侵犯。
法律保留原则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使权力,从而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保留原则有利于促进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然而,法律保留原则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于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可能会限制行政机关的创造性、灵活性和效率性,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有时候很难制定出全面、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可能导致法律保留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争议。
本文对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进行了全面研究。
法律保留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保障公民权利、控制行政权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严格实施法律保留原则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平衡考虑保障公民权利和控制行政权力的关系,合理确定法律保留的范围和程度,以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法律保留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它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宪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对法律保留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这两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运用。
我们来看看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在宪法的制定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为国家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
宪法将国家的法律地位放在最高位置,确立了法律对其他法规的统领地位,从而确保国家机构、国家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得违背法律去行使权力。
这种安排不仅保证了国家的权威和统一,还确保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具体的宪法条文中,往往会明确规定国家的法律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才能有效。
这些规定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在行政法的领域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为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法行使,其行政行为必须依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法律的规定。
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即“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这意味着任何一项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不能擅自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违背法律去执行行政行为。
这种原则的实施,既保证了行政机关的权力合法性,也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了滥用行政权力的情况发生,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保障。
在行政法的实践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为“行政法规不得违反法律、行政许可不得超越法律授权范围、行政裁量权不得侵害公民法定权利等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都是基于对法律权威和尊严的充分尊重和保护,旨在规范行政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违反法律,合法合规地行使行政权力。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证了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时依法行使,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行政法的法律保留原则【摘要】依法行政将法律保留认定为主旨理念,为了避免公权力对私人的人身和财产权造成干涉,如果机关想行使权利,务必获得立法机关的授权,侧面反映了公权力是被立法权束缚的,证实了公权力的实行务必以公民的名义为准则。
法律保留的初衷是保护国家公民的合法权利。
这也是国家进一步走向法治国家和政府按照法律的制度执行任务的前提条件。
法律保留则是通过确立自身的权威来保证人民的意志和再面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其他有关事项的这样一个制度,必须得到相关权利的明确的认同,并且执行的方式不违反相关制度,行政机关才能够施展自己本身的权利。
通过与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从中发现我国与他国存在的异同,也可以从借鉴过程中发现我国在立法方向,实践方向中的缺点,从而结合外国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先下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向,然后进一步提出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或者说是完善我国先下的法律保留制度的框架。
【关键词】:法律保留准则依法执行公民权利违宪制度On 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tention in Administrative Law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tention as the core idea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of th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property rights intervention must be represented by the legal expression of the consent of the executive of the people. 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servation i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people for the purpose, but also the impl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prmise of admtion. The pciple of legal resea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guarantee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people's will. In the relevant matters concerning the bas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it is nssary to obtain the express authotion of the law and the admtrative organ can exercise the corresping admiive power.The principle of legal retention in China still does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legal provisions, the lack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mechanism is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gislature did not get the Constitution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se declarations, these factors have caused some defects in our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problems.[Key words]: Guidelines for legal reservations Execute according to law Civil rights Unconstitutional system前言 (1)一、行政法律保留的背景与价值 (1)(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1)(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3)(四)研究视角与方法 (3)二、行政法中法律保留的法律制度概述 (4)(一)行政法中法律保留的概念 (4)(二)行政法中法律保留的性质与特征 (5)三、国内外行政法中法律保留的对比与借鉴 (7)(一)国内外行政法中法律保留的现状 (7)(二)国内外行政法中法律保留的对比 (8)四、我国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存在的问题 (9)(一)我国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立法问题 (9)(二)我国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在执行中的不足 (10)五、完善我国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建议 (11)(一)完善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立法 (11)(二)完善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执行程序 (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法律保留的中心主旨是依法,合法,它的首创提出是德国学者奥托·迈耶,他认为关于特殊的事务,特殊的领域,行政执行机关务必依据现有的法律调节,不能随性自由的自我调整,这样的制定是为对行政权进行约束,限制。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一、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法律保留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条基本法治原则。
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一切权力行使都必须以依法行使为前提,只有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权力的行使才是有效的、合法的。
法律保留原则强调,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而非任意行使权力。
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通常体现在宪法的基本条文和原则中。
宪法规定了政府的职权和责任,同时也限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
中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国家机关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履行职务。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责和义务,并要求其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第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有以下行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这一规定再次强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中的体现在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政府权力的行使上。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行使权力的程序和范围,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依法行使为前提,不得违法越权。
行政法规定政府行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授权,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政府行使职权必须立足于事实和证据,不得随意裁量和滥用职权。
法律保留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石,它的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
法律保留原则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手段。
只有政府的一切行为都依据于法律,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政府的滥权行为。
法律保留原则是限制政府权力的有效途径。
法律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行使程序,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才能行使权力,不得越权和滥权。
法律保留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只有政府的一切行为都依据于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防止政府的任意行使权力,损害社会公平公正。
为了加强法律保留原则的实施和落实,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政府一切行为都依据于法律。
要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审查。
论我国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的现状及其完善夏伟亮,沈绍洲(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44)摘 要:法律保留原则是依法行政的核心理念。
关于法律保留原则范围的确立标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从我国现实来看,我国法律保留原则范围确立的标准采取重要性理论更合适些。
在我国,法律保留原则已得到运用与体现,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检讨和修正,以更好地发挥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法;法律保留;依法行政中国分类号:D 92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10)01-0096-04DO I :10.3969/J .ISS N.1008-3154.2010.01.031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 egal Reservation Principlein t he Ad m inistrative La w and Its Consu mmationX I A W ei-li a ng ,S H E N Shao-zhou(Shanghai U niversit y ,Shangha i 200444,Chi na )Abstract :The lega l reservati on pri nc i ple is the co re i dea of ad m i n i stration law .T he estab lish m en t standard o fthe legal rese rvation princ i p l e scope ,the scho l a rs advanced the diff e rent t heor i es ,fro m the perspecti ve o f our coun try s rea lit y ,the i m po rtant theory ism ore appropriate .In our country ,t he l ega l reservati on pr i nc i ple has been w i de ly used .How ever ,t he pri nc i p l e has m any defic i enc ies ,we shou l d furt her rev ie w and am endment ,t hen t he pr i nciple can play the better ro le i n the practice of ad m i n i strati ve la w.K ey word s :the A d m i n i strati ve Law;t he L egal R ese rvation ;A d m i n istration accordi ng to Law收稿日期:2009-12-08在理论界,首先提出法律保留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德国行政法学之父奥托!迈耶。
他认为,∀法治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形成法律规范的能力,法律优先及法律保留。
#∀合乎宪法的法律只是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事务而言是必要基础。
在其他所有方面对执行权则无此限制,行政以自有的力量作用,而不是依据法律,我们把这个在特定范围内对行政自行作用的排除称之为法律保留。
#[1]由此可见,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于影响人民自由权利之重要事项,没有法律之明确授权,行政机关即不能合法作成行政行为。
法律保留原则在限制行政权之滥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我国法律保留原则保留范围的确立标准关于法律保留原则范围的确立标准,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侵害保留论#,该理论认为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侵害臣民∀自由与财产#的行政活动,这之外的行政活动只要不与既存的法律相抵触就得自由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侵害保留理论#;∀全部保留说#,主张法律保留应适用于包括给付行政在内的全部行政领域,所有公行政作用(包括行政指导等非权力行政作用在内),都必须具有法律上的根据,没有法律根据,所有的行政活动都不能进行;∀重要事项保留说#,这种观点为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所采取,认为基于法治国家原则和民主原则,不仅干涉人民自由权利之行政领域应有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而且在服务行政原则上也应有法律保留之适用。
[2]从我国现实来看,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律保留原则范围确立的标准采取重要性理论更合适些。
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重要事项保留理论能适应行政权力不断扩张的趋势,为行政保留理论及时提供依据无论哪种保留范围的学说都未将传统的侵害行政排除在外,而只是对之的发展,因此侵害行政一直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
不过在重要性理论下,侵害行政适用最严格的标准,对于严重侵害公民权利自由的行政行为适用国会保留,我国有学者称为法律的绝对保留事项,相当于我国的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法律只能由立法机关制定,而不能由行政机关制定。
在目前理论界,关于法律保留原则,争议最大的还是关于在给付行政和特别权利关系中是否适用法律保留原则,重要事项保留理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法和思路。
在给付行政(服务行政)领域中,也应该使用法律保留原则。
基于民主原则,给付行政不能游离于议会的民主监督之外,而从公民对国家的请求权尤其是其中的受益权看,给付行政亦关系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某一竞争者的给付,即意味着对其他竞争者的侵害,且某些给付关系公民的生存权,若行政机关拒绝给付,危害更大。
因此给付行政原则上均属重要应当由法律保留,对其中凡涉及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与行使,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都应适用法律保留,给付对象条件尤其是拒绝给付的条件,以及给付资金的来源等,应由法律作出规定。
同时法律应给行政机关留有一定的裁量余地,对于给付额度法律可规定一定的范围行政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裁量决定。
在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中,行政主体与其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因而无法律保留的适用余地,而由行政主体自行制定的行政规则调整这种关系。
因此无论如何重要的权利遭到侵犯,特别权力关系中的公民一方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
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乌勒将特别权力关系区分为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基础关系涉及身份的设定变更与消灭等行为,这些行为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行为,得提起行政救济;而管理关系因涉及不太重要的事务,可不适用法律保留。
在70年代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监狱受刑人案#中认为基本权利可以适用于刑罚的执行,服刑人的通信自由只能通过或者根据正式法律予以限制,因此特别权力关系排除法律保留适用被初步推翻。
随后在教育行政领域中,宪法法院通过一系列判决表达了其观点:法治国家原则和议会民主原则要求立法机关自行调整有关教育领域的重要决定,而不能委任给行政机关。
重要性理论进而在教育领域要求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
现在,所有的特别权力关系领域依据重要性理论都有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
[3](二)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的特点适合采用重要性理论首先,概括性是我国法律的一个基本特点。
这在很多法律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虽然有人批评立法∀宜粗不宜细#,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法律确实比较∀粗#,这种∀粗#在我国法律发展不很完善的阶段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容纳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形。
我国法律的这种概括性,为∀重要性#抽象概括的概念提供了比较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我国的法律体系具有相应的阶梯性质,在不同法律规范中分配法律保留的事项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与重要性理论对重要性事物的法律要求相符合:∀完全重要的事务需要议会法律独占调整,重要性小一些的事务也可以由法律规定的法令制定机关的调整;一直到不重要的事务,不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
当然从调整密度的不同要求来看,这种阶梯顺序的编排没有中断,而是并行衔接。
#[4]从而为不同层次重要性事务的处理提供不同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法律保留应该保留的重要事项德国将法律保留领域分为侵害行政、给付行政、特别法律关系(如刑罚执行关系、教育事务、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
台湾地区法律保留适用的领域主要有税捐的课征、处罚及其处理程序、政府公债、大学自治之监督、接近使用媒体之权利、限制出境等[2]。
笔者认为,借鉴国外行政法律保留的界限,结合我国法律的规定与实际,根据重要事项保留理论,应该将以下事项作为∀重要事项#予以保留:侵害公民或法人人身权的行政活动;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财产权的行政活动;涉及到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的行政活动;涉及到劳动权、受教育权保护方面的行政活动;涉及到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方面内容的事项;涉及到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行政活动等等。
三、我国法律保留的现状(一)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法律保留原则在立法、执法中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对必须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已做了某些规定,特别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立法法%对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列举,这些都表明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此外,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单行法律中也有了相应的规定,下面简单论述之。
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法律保留集中表现在45个宪法条文中,其中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这两条规定中的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是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保留事项。
其他法律保留多以∀&&由法律规定#∀&&以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依照法律&&#等几种基本形式的方式来规定,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组织和职权、有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纳税、服兵役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战争与和平、对外缔结条约等其他重要问题的法律保留。
∃立法法%以宪法为基础,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法律保留原则作了全面完整、具体明确的规定。
第8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产、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资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