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57.07 KB
- 文档页数:52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作者:黄冬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5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开展,在有限时间内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已经逐渐成为教师所广泛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对于课程教学的理解,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探索和开发各种教学方法,以保证课堂学习和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课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角色扮演、研究活动和综合能力发展来提高学习动机,以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学习体验。
通过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质量,学生可以快速发展语言能力和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在建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开展更加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
其次,教师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在课程中为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多样化的学习技能。
有效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基于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撰写,旨在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一、趣味导入,提高学习动力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们的天性较为活跃,在他们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学习耐心,特别容易被他们课堂之外的东西所吸引而直接投入到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中,在我国小学低年级阶段更是明显地表现得非常突出。
这也为我们高校老师的课堂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难以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实效性。
为此,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运用基于有效和趣味性强的导入式教学模型和方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和增加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实施有趣、直观地互动式课件介绍,在开展课堂的伊始就是可以迅速地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对于课外活动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让小学生快速地进入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状态,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和课程中实现持续性的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探讨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作为未来建设接班人的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逐渐成为具有个性、创新能力的人才。
个性化是一个人较为固定的特性,是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是个人气质、文化底蕴、性格、魅力的综合体现。
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是日积月累,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使之不断完善才形成的。
一、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包括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专业技能,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成长目标;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创新探索精神等。
比如不具备创新探索精神的教师只会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教给学生,不会与时俱进。
有创新探索精神的教师会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修改教案,使学生从中受益,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了实际,还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探索精神。
二、塑造小学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有效方法1.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个人特点,是教学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形成后较难改变。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发展教学个性,教师的性格外向、感情丰富、颇具想象力,其教学个性应向情感型或表演型发展;教师善于质疑和推理,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强,其教学个性应向理智型或科学型发展。
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相背离,教师的教学个性就很难形成。
语文教师要认真剖析自我,结合自身的思维方式、审美、修养、生活经历等来确定自己的教学个性。
小学语文课文课例研究报告1. 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文课例的教学实践,以期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多个课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地教授语文课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素养。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实例。
2.2 数据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了各种不同的课例设计和教学方法。
3. 课文课例研究3.1 课文内容选择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小猴子和小鼠》这一课文作为研究对象。
该课文内容简单有趣,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3.2 课例设计与教学实践基于课文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课例,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实践:3.2.1 词语理解在第一个课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生词的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并结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生词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3.2.2 阅读理解第二个课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3.2.3 语言表达在第三个课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
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我们对于上述课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得出以下的结论:4.1 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例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
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活动,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小学教师教学研究报告范文引言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开展了一项小学教师教学研究,旨在提升我的教学水平。
研究目标本次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
我选择了一所小学三年级的班级进行实验,将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实验过程实验期间,我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境教学:通过创建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我使用了实例、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 激励和奖励:根据学生的努力和表现,我给予他们表扬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和作业布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获得了以下结果:1. 学习兴趣提升: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情境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2. 学习成绩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相比对照组有更好的表现。
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和互助,共同提高成绩。
3. 学习能力提升:实验组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和奖励激励,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结论与反思本次研究表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学习和情境教学等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不同,对于教师来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核心。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我们需要做出深入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和有效表达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听说读写能力,并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情感教育等各方面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游戏、任务和探究等。
1.教师讲授:适合讲述具体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内容,通过言传身、手指心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点,初步了解语文学科。
2.讨论:适合探究具体问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情感教育等方面能力,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3.游戏:适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引导和激发孩子们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和自信。
4.任务:适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达成共同目标。
5.探究:适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调查、研究和实践的方式探索知识,加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自主学习意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1.注重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适度的阅读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从而提升语文学业水平。
教师应该通过选材、讲解和引导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2.注重语文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语文是各个学科中使用最频繁的语言,因此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与语文在教学中融合,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3.实际教学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讨论、分析和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孩子们从阅读的材料中寻找合适、证据、分析评价等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提高批判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情况总结教学总结本学年我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一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和反思,我深感教学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性。
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下面,我将对本学年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学年,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和亲和力的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知识储备,制定了小目标和大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语文水平,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实践法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我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对话和互动。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水平。
比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了一些巩固和拓展性的任务,通过作文、阅读等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合理使用本学年,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
通过评价,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参与自评和互评,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本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教学效果还是相对满意的。
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语文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题,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教学目标是设计语文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题的设计应当贴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全面提高。
比如,可以通过课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学内容是语文课题设计的核心。
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情境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同时,教学内容还应当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
再次,教学方法是语文课题设计的关键。
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运用。
比如,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教学方法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合作。
最后,评价是语文课题设计的衡量标准。
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引导。
比如,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评价还应当注重激励作用,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加自信和自觉。
综上所述,语文课题的设计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生动、教学方法的多样、评价的科学,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全面提高,实现个性化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研究》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研究》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2015年秦皇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qhd125kt2015296 课题负责人:董来一、课题的提出1、选题的背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
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
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2课题的实践意义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小学语文教师磨课总结磨课是指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通过热情、巧妙的设计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方法。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在磨课中,我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我会选择一些有情感、有趣味的诗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通过故事情境、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启发思考,培养思维。
语文学科是一个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在磨课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讲解一个文言文片段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
通过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方法多元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在磨课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可以丰富课堂知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启发式提问。
在磨课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搭建思维的桥梁,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第五,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艺术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关乎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追求。
在磨课中,我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通过选取具有正面价值观的文本和例子,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和感受其中的良好情感和正面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在磨课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一、引言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的重任。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教师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设计问卷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与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经验。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能够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如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课文的背诵等。
然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达成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情感体验培养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对课外资源的拓展和整合。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线性教学,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梳理。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虽有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的评价不够全面和科学。
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教师方面1、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2、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等方面存在不足。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研究学科专业名称小学教育申请人姓名刘婷指导教师魏薇教授论文提交时间2012年4月15日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0 年月日签字日期:20 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I ABSRACT............................................................ I I 引言.. (1)(一)问题提出 (1)(二)研究意义 (1)(三)文献综述 (3)1.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 (3)2.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 (5)(四)研究方法 (7)一、对L老师语文教学过程的叙事 (9)(一)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认识 (9)1.“教学过程”的含义 (9)2.“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内涵 (9)(二)关于L老师的具体教学过程 (11)1.L老师的备课过程叙事 (11)2.L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叙事 (14)3.L老师的作业批改过程叙事 (16)4.L老师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过程叙事 (19)(三)对L老师教学过程的基本认识 (22)1.L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及分析 (22)2.L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3)二、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因素分析 (25)(一)外部因素 (25)1.教育行政化管理模式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 (25)2.不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 (27)(二)内部因素 (28)1.教师的职业倦怠阻碍了教师教学过程的完善 (28)2.专业发展意识的缺乏限制了教师教学过程的发展 (29)三、建议 (32)(一)外部条件的支持:教师发展环境的改善 (32)1.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和教师应实行宏观管理 (32)2.学校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 (33)3.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 (34)(二)内在渴望的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35)1.恪守职业道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35)2.形成反思性实践,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36)3.在行动中研究,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37)结束语 (39)注释 (40)参考文献 (42)致谢 (44)中文摘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由于我国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和管理模式,很少有人关注到真实教学情境下普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而真实地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状态,对于我们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成长又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本人选题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融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观察、交流、访谈和分析其教育产品(备课本、教材、博文)等方式,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在对研究资料进行充分地分析和整理后,主要从备课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过程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过程四大方面,对研究对象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事。
通过分析,认为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因素,包括两方面,即外部因素——教育行政化管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与学校制度化管理存在的弊端)和不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内部因素——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工作压力大与教师工作成就感低)和专业发展意识的缺乏(缺乏习惯性的反思与缺乏主动性的研究)。
最后,笔者就如何改善教师的教学过程,从外部条件的支持和内在渴望的增强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外部条件的支持,即教师发展环境的改善,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和教师应实行宏观的管理,二是学校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
内在渴望的增强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教师首先要恪守职业道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次形成反思性实践,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最后要在行动中研究,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总之,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在非常忙碌的状态中进行的,更多的情形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专注少于对学校行政事务的应对,从而降低了他们对教学过程水平和质量提升的热情。
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回归教学是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的教学过程分类号:G424ABSRACTFortunes rise and fall on education. China'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educational role in promoting; education plans, teacher-centered. Teachers as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impact o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China's education is a top-down reform model and management, few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 of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real teaching situations. Truly concerned about the status of front-line teachers teach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promote teacher growth. This is also the purpose of I topics.Field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study, I selected an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as research subjects into the study into the daily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observation, communication,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of its educational products (lesson planning materials, Bowen), etc., to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rich, first-hand information. Fully analyze and organize research data, primarily from the process of lesson planning, classroom teaching, the job correcting process, and the four major area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teacher trai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study a detailed narrative. That affect teachers' process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including the two aspects, namely, external factors -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odel (the drawbacks of education authorities to interfere too much with school and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inadequate teacher evaluation mechanism; Internal factors - burnout of teachers (teachers work pressure and 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is low) and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ack of the habit of reflection and lack of initiative). Finally, the author on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proces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upport of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the inherent desire enhanced two. The support of external conditions, 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main areas to macro-management: First,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e two schools to achiev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anagement to the humane management of the change, three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teacher evaluation. Enhancement of the inherent desire the power of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ers must first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to do a happy teacher,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reflective practice, teachers do a thought, and finally in action research, to do a study Teachers.In short, the first-lin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carried out in a very busy state, the more the case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to focus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less than the response of the School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thereby reducing their teaching process and quality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Therefore, to reduce un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so that teachers have more energy to return to teaching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teachers teaching process引言(一)问题提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应用与创新,因此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