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3
学业分层测评(三)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列:排列B.且尔言过矣过:错,犯错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D.相.夫子相:辅佐【解析】A项,列:位,职务。
【答案】 A2.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51】例句:则修文德以来.之A.既来之,则安.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从而师.之【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
B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D项,意动用法。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龟玉毁于椟中C.何以伐为D.而君幸于赵王【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皆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不患贫而患不安C.不能..者止D.是社稷..之臣也【解析】D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国家”的意思。
A项,有事:古义是“用兵”;今义是“有事情”。
B项,不安:古义是“社会不安定”;今义是“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
C项,不能:古义是“没有能力”;今义是“办不到”。
【答案】 D5.下列对第1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52】A.冉有之所以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拐弯抹角,是想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
B.对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征伐颛臾。
C.根据文章内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季路。
D.孔子用“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表明自己反战的理由。
【解析】C项,根据“求!无乃尔是过与?”可以判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冉有。
【答案】 C[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8902053】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季氏将伐颛臾本课话题——以德治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认为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方针,采用“修文德”的措施,才能实现国家的“无贫”“无寡”“无倾”。
这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汉文帝注重与民同乐,关心孤寡,力倡孝悌。
文帝对鳏寡孤独、残疾穷困者及老年人大加关照。
文帝即位当年,就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
诏书中说道:“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将赈济与培养孝道结合起来,并规定:“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已上,又赐帛二疋、絮三斤。
”文帝曾写信给匈奴单于,剖露自己的为政之道:“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恻怛不安,未尝一日忘忧于心。
”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史,像汉文帝这样勤政爱民的帝王为数不多,他的德治精神不失为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3.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5.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荀子》6.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荀子》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臾( ) 社稷.( ) 虎兕.( ) 干戈.( ) 萧.墙( ) 出于柙.( ) 毁于椟.( ) 安无倾.( )冉.有( ) 【答案】 zhuān jì sì ɡē xiāo xiá dú qīnɡr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风吹草低见.牛羊( )(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有疾.在腠理( )(3)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不过.三十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一狼得骨止.(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相⎩⎪⎨⎪⎧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6)为⎩⎪⎨⎪⎧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7)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 )简能而.任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答案】 (1)动词,拜见,谒见/动词,看见/动词,召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动词,通“现”,显现 (2)动词,痛恨、讨厌/形容词,快,迅速,引申为“洪亮”/名词,病 (3)名词,错误,过失/动词,责备/形容词,错,错误/动词,超过/副词,过分、过于/动词,经过 (4)动词,停止,这里指不就其位/动词,阻止/同“只”,副词,只是,仅仅/动词,停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5)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动词,辅佐/名词,辅助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副词,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即动作偏指一方 (6)语气助词,呢/动词,当作/动词,成为/介词,替 (7)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无乃尔是过.与 ( )__________ (2)固而近.于费 ( )__________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 (4)则修文德以来.之 ( )__________ (5)既来.之,则安.之 ( )__________ (6)后世必为子孙忧.( )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责备 (2)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3)名词作动词 找托辞,找借口(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 (5)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使……安定(6)动词作名词 祸患,忧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今义:有事情。
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课后巩固再提升一、语基扩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坚固B.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快速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解析:选C疾:痛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词的一项是()A.后世必为子孙忧.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解析:选D A.动词作名词,忧患。
B.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C.名词作动词,找借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解析:选D A项,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
B项,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C项,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D项,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4.下列各句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无乃尔是过与D.乃设九宾礼于廷解析:选C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
________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①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②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
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
③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
④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
⑤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A.⑤②④③①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⑤②③D.①③④②⑤解析:选C根据句意和句子之间的照应可断定C项最恰当。
文本3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 1.归纳积累“过、疾、止、为、相”等多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理解孔子提倡的“仁”,体会其说理艺术。
文本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颛.臾( ) ②冉.有( ) ③虎兕.( ) ④出于柙.( ) ⑤社稷.( ) (2)多音字①相⎩⎪⎨⎪⎧ 相.貌( )相.与( ) ②夫⎩⎪⎨⎪⎧夫.子欲之( )夫.颛臾(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陈.力就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危.而不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而在萧墙之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大母过.余曰:②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③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④为⎩⎪⎨⎪⎧ 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4)古今异义①丘也闻有国.a 有家.b 者 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无乃尔是过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课下能力提升(三) 季氏将伐颛臾(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B .季氏将伐颛臾C .固而近于费D .邦分崩离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且在邦.域之中矣B .则修文德以来.之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既来之,则安.之 5.[对应链接高考]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何以伐为B .谋动干戈于邦内C .沛公安在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①。
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
请具左右司马。
”定公曰:“诺。
”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
”景公曰:“诺。
”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②鼓噪而至。
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演练苏教教必修4【优化方案】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演练苏教教必修4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C。
A。
过:责备。
B.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解析:选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围绕“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行为展开辩论,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国家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颠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 解析:选C “颠”,跌倒。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固而近于.费 C.⎩⎪⎨⎪⎧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D.⎩⎪⎨⎪⎧且在邦域之.中矣 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选C C 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A 项,者,助词,用在时间词之后,表停顿,没有实在的意义;代词,……的人。
B 项,于,介词,对;介词,和,跟。
D 项,之,助词,的;代词,他们,指远方的百姓。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季氏将伐颛臾B.固而近于费C.后世必为子孙忧D.既来之,则安之解析:选A B 项,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C 项,忧,动词作名词,忧患的事。
D 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是社稷..之臣也 解析:选D 社稷,古今相同,都指国家。
A 项,就列,古义,担任职位;今义,到队列中去。
B 项,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有事情。
C 项,以为,古义,让它作为;今义,认为。
5.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B.蚓无爪牙之利C.何以伐为D.未之有也解析:选B A 、C 、D 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B 项,定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周任有言曰:“ , 。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盖均无贫,,。
答案:(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和无寡安无倾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苏教必修4苏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根底攻坚。
1.以下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本来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C.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相:辅佐答案:A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固〞应解释为“巩固〞。
所以选A。
2.以下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社稷之臣也。
B.无乃尔是过与?C.夫晋,何厌之有? D.何以伐为?答案:A解析:B、C、D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是判断句。
3.以下“相〞字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会不相.从许B.杂然相.许C.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D解析:A、B、C皆为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 D项丞相、宰相。
4.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社稷之臣也是:这。
B.那么修.文德以来之修:修治,修养。
C.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夫子: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答案:C解析:应指“季氏〞。
6.对以下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把它封为祭祀蒙山的主管。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译文:〔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刃既然交锋了,〔士兵却〕丢盔弃甲拖着武器走开了。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饲养鸡、猪、狗这一类的家禽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
《季氏将伐颛臾》检测一、填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冉()有颛()臾()社稷()柙()毁于椟()中祸起萧()墙2、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之一。
他在晚年整理了“六经”《》《》《》《》《》《》。
《论语》是一部()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宋儒把《》《》《》《》合称为“四书”。
3、《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一为格言体,二为(),三为(),四为()。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是非曲直3、无乃尔是过与4、唯利是图三、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谋动干戈于邦内C、无乃尔是过与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四、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五、默写第三小节。
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
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同步训练题1.找出加点词的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 )A.是.社稷之臣也B.无乃尔是.过与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对“无乃尔是过与”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D.无乃/尔/是/过与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虎兕出于.柙( ) (4)龟玉毁于.椟中( )(5)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辨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2)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3)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6.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跟费接近,现在(如果)不攻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共处,就无所谓人口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无倾覆的危险。
C.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7.下列成语中,属于从孔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有()A.祸起萧墙B.舍本逐末C.井底之蛙D.分崩离析E.五十步笑百步8.《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时,所采用的论据之一是( ) A.颛臾是鲁国的“社稷之臣”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作为家臣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D.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见:接见
B.是谁之过.与过:过错
C.季氏将伐.颛臾伐:征伐
D.是社稷
..之臣也社稷:国家
【解析】A项,见:拜见。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08902006】A.夫子欲之./是社稷之.臣也
B.虎兕出于.柙/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C.何以伐为./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解析】A项,之:代词,代“征伐颛臾”;助词,的。
B项,于:介词,从;介词,引出对象。
C项,句末语气词;动词,做。
D项,皆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且在邦.域之中矣
B.则修文德以来.之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C项,形容词作动词,靠近;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 A
4.名句默写。
【导学号:08902007】
(1)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无倾。
【答案】(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盖均无贫和无寡
5.翻译下列句子。
【导学号:08902008】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
【答案】(1)能施展出才能就去担任职位,不能这样做的就不担任职位。
(2)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8902009】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D.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A项,过:责备。
C项,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项,倾:倾覆。
【答案】 B
7.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解析】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
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D项,文中并无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答案】 D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译文: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答案】(1)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况且(它)又在鲁国国境之内,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