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12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整体把握文意,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整体把握文意,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大屏幕展示富春江山水美景视频。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有“美人湖”之别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的安徽黄山。
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元思书》,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
背景链接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以致书稿被焚,官职被罢。
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响,产生了归隐之情。
这在文章中有所流露。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思路。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韵味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缥.碧(piǎo)急湍.甚箭(tuān)夹.岸高山(jiā)泠.泠作响(línɡ)嘤.嘤成韵(yīnɡ)千转.不穷(zhuàn)窥.谷忘反(kuī)横柯.上蔽(kē)轩邈..(xuān miǎo)鸢.飞戾天(yuān)(lì)把握节奏:这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句,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式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也可通过划分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教案# 导语】《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大海范文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八年级(上)《与朱元思书》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课文描写的情境,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与朱元思书》这封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见闻的信,用丹青妙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明朗绚丽的百里山水画卷。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长于史学,也擅诗文,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时人谓为“吴均体”。
2.注意字音字形缥(piǎo)碧轩邈(miǎo)泠(línɡ)泠嘤(yīnɡ)嘤千转(zhuàn)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3.根据注释,解释下面词语,疏通文意。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跟、随。
〔任意东西〕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东西,向东或向西。
〔许〕表示约数。
〔缥碧〕浅青色。
〔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激〕冲击,撞击。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干,表示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筹划、治理。
〔反〕同“返”,返回。
课文《野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xǐ)倚 驱犊(dú) 萋萋(qī) 燕(yān)然 候骑(jì) 仍怜(lián) 没(mò)马蹄 (二)读准节奏。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奇山异水”的特征,学习写景方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志趣,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重点难点】1.感受“奇山异水”的特征,学习写景方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导入1.视频欣赏(播放富春江画卷视频)古人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富春江位于浙江省中部,一边连着“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边连着“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
有人盛赞全长110公里的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
元代画家黄公望描绘富春山精致创作《富春山居图》一跃成为元朝四大画家之首,其画更是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进行一次富春江之旅。
二、知识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史称其“文体清拔有古气”,被时人效仿,人称“吴均体”。
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与”给予;“朱元思”是吴均的好友;“书”,书信。
标题表明文章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偶文”“四六文”。
其特点是: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其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三、活动一:诵读音韵美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互相轩邈..(xuān miǎo)泠.泠作响(líng)嘤.嘤成韵(yīng)蝉则千转.不穷(zhuàn)鸢.飞戾.天者(yuān lì)经纶.世务者(lún)窥.谷忘反(kuī) 横柯.上蔽(kē)(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宋诗五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2. 掌握宋诗的鉴赏方法。
3. 能背诵和理解其中一首或多首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宋诗的特点,包括形式、格律和意境。
2. 理解宋诗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差异。
3. 掌握宋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预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呈现一幅图片,激发学生们对宋诗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老师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呈现一幅图片,介绍全班研究的宋诗五首的题目及作者。
3. 阅读原文(15分钟)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诵读好所学的五首宋诗,然后进行分组阅读,每个小组阅读一首,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所阅读的一首宋诗的理解和感悟。
5. 解析诗歌(20分钟)老师进行整体解析,依次进行五首诗歌的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思及情感。
6. 课堂练(15分钟)老师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从五篇课文中选出一首,朗读和鉴赏,然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作业(5分钟)让学生背诵其中一首或多首诗歌,并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小作文。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自评本课研究收获。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朗读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诗词的背景、文学现象和文学院校等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全班学习积极性较强。
但是每个小组的展示时间不能够控制,存在时间过长的情况。
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在课前制定好时间分配方案,让每个小组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展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课题:《与朱元思书》【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斟酌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到达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与朱元思书》的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都是描画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获得美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同时本单元作为文言文单元在本册中也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2X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题型中考察了《与朱元思书》一课。
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本节课节选自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不过144字,但语言凝练精妙,为我们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江山水图。
作者吴均更是将自己隐身于景物中,不动声色地用自己高雅的审美乐趣感染着读者。
2.教学重点(1)在文本品读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把握文意,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总体特点,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教学难点以读促悟,品析作者描画景物的手法,体会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及《短文两篇》,对南北朝时期具有骈文色彩的山水小品文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且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学习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大部分学生熟知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而在品析写景技法延伸至写作、理解作者寄情山水、隐居泉林的精神世界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注意使用小组合作和教师指点相结合的策略。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缥碧”“轩邈”“戾” 等实词和“之”“其”“以” 等虚词。
(3)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骈体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等,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致远生活境界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写景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领会骈体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如对仗、声律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根源以及这种情感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现代人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些著名的山水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一些古代文人描写山水的作品,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介绍富春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强调骈体文的朗读特点,如注意对仗句的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朗读节奏和重音。
(三)字词讲解1、重点实词讲解•“缥碧”:浅青色。
•“轩邈”: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
•“戾”:至,到达。
•“窥”:看。
•“柯”:树枝。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息”: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反”:同“返”,返回。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书设计:略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与朱元思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多种诵读,感受奇山异水之美。
教学难点:整合比读,领悟寄情山水之意。
三、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这封书信藏着最美的山水,作者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征,描写富春江两岸的奇山异水,以及自己“独绝”的感受。
文章骄散相间,简练隽永,历历如绘,是一篇情景兼美的六朝山水小品佳作。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模拟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领7班的同学完成《艺文类聚》卷七的古文《与朱元思书》节目的录制。
《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共100卷。
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就从《艺文类聚》卷七的古文《与朱元思书》入手去开始录制,同时也领略属于诗人吴均的奇山异水。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皆已亡佚。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2.写作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
教案的设计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随一起去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设计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
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
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
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
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
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
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它说明对象分明,特征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
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教师可以打印成阅读试卷,分发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