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01.01 KB
- 文档页数:9
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三、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①城市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以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②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
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农村。
③城市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燃煤及汽车尾气释放出大量的烟尘、SO2、CO2、NO2、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①对水量的影响。
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
城市化将增加耗水量,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度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②对水质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1、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指: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时间、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列举其中三例,其中大气污染)。
2、世界环境日是指每年的6月5号。
3、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杀虫剂DDT的危害。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现象。
4、环境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次生环境问题可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6、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大气、噪声、废物。
7、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或物质生产)。
9、生物多样性是概括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或景观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11、景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12、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温度、矿物质、空气、水、等。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一般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1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稀有种、未定种。
16、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7、景观多样性: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8、大气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1.我国固体废物控制的技术政策有哪些?(1)无公害技术政策(2)减量化技术政策(3)资源化技术政策2.什么是危险废物;有哪些特性?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特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等药,允许使用化学肥料,不拒绝基因工程方法和产品管理方法强调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注重生产环境和产品的检测结果认证管理每年接受检查认证一次认证可用三年 7.什么是一次和二次污染物?一次: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也没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与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8.伦敦与洛杉矶烟雾有什么差别?伦敦:一次污染物是大气未燃烧的碳尘与SO2,二次污染物是硫酸雾和硫酸盐的气溶胶。
洛杉矶:交通工具向大气排出碅8立多种养结合循环再生的完整体系,尽量减少对外部物质的依赖,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和基因工程技术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允许使用化学肥料,不拒绝基因工程方法和产品管理方法强调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注重生产环境和产品的检测结果认证管理每年接受检查认证一次认证可用三年7.什么是一次和二次污染物?一次: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也没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与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8.伦敦与洛杉矶烟雾有什么差别?伦敦:一次污染物是大气未燃烧的碳尘与SO2,二次污染物是硫酸雾和硫酸盐的气溶胶。
洛杉矶:交通工具向大气排出大量的烃类和氮氧化物,在光照条件下,和空气中的混合物发生反应,产生O3、H2O2、过氧乙酰等光化学物质。
9.如何保护臭氧层?(1)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2)全球合作使发展中国家的缔约国能够实施控制措施(3)研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替代物10.如何判断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总磷、无机氮和叶绿素分别超过20mg/m3,300mg/m3和10mg/m311.什么是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第一章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人工环境: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干沉降: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
湿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
我国酸雨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富山事件(骨痛病):镉(1931-1975) 米糠事件:多氯联苯(1968) 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粉尘,重金属(1955) 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1961)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5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48)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1943)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30)第二章地球环境地球环境:又称地质环境,它是由岩石、浮土、水和大气这些地球物质组成的体系。
它提供人类的物质来源;提供人类栖息的场所和活动空间;提供人类以矿物和能源。
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氧革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氮,并用其在体内合成蛋白质;而微生物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又将蛋白质转化成氮气进入大气。
使得原来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主的还原性大气,转化为以氧气、氮气为主的氧化性大气。
大气中游离氧对生物有重要的意义:1、生物的代谢方式从厌氧生活发展为有氧生活;2、氧浓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形成臭氧层。
一填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2、进行水污染防治,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治”是指必须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处理,“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3、为有效地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相关控制技术的开发主要在三个方向:过程控制技术(减量化) 处理处置技术(无害化) 回收利用技术(资源化)其中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是目前的重点研究内容。
4、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工业“三废,其次是农业污染物(化肥、农药等);生活性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等;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放射源,工农业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
5、噪声的控制:(1)声源控制;(2)传声途径控制;(3)接受者的防护。
6、环境容量=环境标准-环境背景值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8、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9、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包括物资回收和热能回收两个方面。
10、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宜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11、水体监测有机综合污染指标:COD,BOD,DO,TOC(Total organic carbon 总有机碳量)12、大气监测:SO2,NOx,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总悬浮颗粒物),其它(H2S,CO,CO2,NH3 );酸雨;烟道气;汽车尾气13、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间接危害性。
14、环境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对象、内容、手段)区域性(自然、经济、环境质量标准)群众性(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二名词解释1、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1.环境的涵义:围绕人类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即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a、按环境的要素分类: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类b、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类: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c、按环境的功能分类: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3.环境的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4、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森林火灾、洪水、海啸、地方病、流行病第二环境问题:洛杉矶烟雾事件、莱茵河污染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破坏或污染为第二环境问题5、全球性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其他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海洋污染、核污染、电磁污染、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等)P3(案例分析)6、臭氧空洞原因:a.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b.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臭氧空洞危害:a.损害人的免疫系统、眼角膜及人体皮肤,尤其使皮肤癌患者增加。
b. 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c.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防止臭氧空洞加剧的措施:a、在全球建立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
b、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c、制定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7、环境保护涵义: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8、“33211”工程指: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SO2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城市环境保护重点抓北京;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
9、资源:是指人类需要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涵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环境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2、变动性和稳定性3、资源性和价值性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谷事件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多诺拉烟雾事件4、伦敦烟雾事件5、水俣病事件(日本)6、骨痛病事件(日本)7、四日哮喘病事件(日本)8、米糠油事件(日本)多氯联苯——致癌现代环境问题:水短缺,污染严重;人口问题;大气污染;资源问题;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危机;固体废弃物污染及有毒化学品贸易的危险废物管理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物质循环类型:全球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沉积型循环(P)减弱噪声:减少冲击力;降低速度和压力;降低摩擦阻力;减少辐射面积;减少噪声泄露;隔离和减震原件;使用消声器等吸声降噪——吸声材料(高频);吸声结构(低频)消声器——阻性消声器(中高频);抗性消声器(低频);阻抗复合型;微穿孔板隔声隔振与阻尼放射性污染,防治:阿尔法穿透弱电离强;贝塔穿透强电离弱;伽马穿透很强电离弱(损伤很大)电磁污染:电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
由于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已达到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光化学污染: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
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四废:废水、气、渣、噪声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对立统一体的研究,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其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复习综合题一、名词解释:环境容量生物放大作用超城市化水体富营养化二次污染物环境质量、城市热岛效应、水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荒漠化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
2.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3.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较一次污染物还强。
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烟雾及光化学烟雾。
6.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
7.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一、名词解释:1.环境科学:是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
P112.环境的健康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化学元素量的变化)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健康状况发生相应的生理性、病理性改变的效应。
P173.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P194.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或者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P2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该整体是由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能量的有一定大小结构的复合体。
通俗地说,生态系统就是有一定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空间结构。
P286.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各个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即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或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强度,保持相对平衡的关系。
P347.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P378.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或者说,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P1039.混凝:是指向水中投加药剂,进行水与药剂的混合,从而使水中的胶体物质产生凝聚和絮凝的过程。
P11910.固化法: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法,将废物固定或包含在坚固的固体中,以降低或消除有害成分溶出的一种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P14311.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3、环境承载力。
4、环境承载力。
区域环境承载力。
5、环境容量。
6、环境容量侧重反映?7、第一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
8、生态破坏。
9、为什么日益文明的人类没有及早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去扼制环境问题的恶化呢?10、市场的缺陷:。
政策失误。
11、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12、环境保护是指。
第二章1、自然资源可分为?。
2、自然资源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3、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将其分为以下类型?4、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5、要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统一起来,需防止两种错误倾向?6、资源的蕴藏量有三个不同的概念?7、资源蕴藏量等于总和?8、我国矿产资源法中指出:“矿产资源是指?。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能源、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三大类。
9、水土流失?10、荒漠化?11、水的自然循环,它是指?12、水的社会循环?。
13、森林是由?。
14、生物资源?15、生物多样性?1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分两种?17、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的能源分类为?18、固体煤变成油通常有?19、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20、核聚变?21、核裂变?核聚变?22、生物质能?23、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24、从中国能源资源的总体情况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三章1、大气污染是指?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其中排放量多、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3、一次污染物?4、二次污染物?5、“热岛”效应?6、所谓风向频率?7、垂直绝热降温率?绝热?8、雾的影响有雾的天气属于静风状况,进入到大气的污染物很难扩散,雾像一顶盖子,它会使空气污染状况加剧。
9、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10、海陆风?11、除尘?实现这一过程的设备、装置称为除尘器。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7、(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8、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和(控制复杂)等特点。
9、目前中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主要有(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飘落)等三种方式。
10、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1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12、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1973)年在北京召开。
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
14、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换)。
15、五个大气层中,(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
16、1985年3月22日,20个国家的代表达成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这是把大气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件。
17、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大(20)倍,因此,它的浓度持续增长是不容忽视的。
18、荒漠化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沙漠化)。
19、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上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提出最迟到(2000)年前应全部废除被控制物质CFCs。
20、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21、目前,(臭氧)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
22、酸雨一般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酸雨的形成包括两大过程:(成雨)过程和(冲刷)过程。
23、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过度放牧)所占的比例最大。
24、离地面(20~30km)处,为臭氧浓度最高区域,称为臭氧层。
25、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
经过几年连续的观察,科学家发现,臭氧空洞通常在(南极的春天)出现。
26、我国酸雨的主要特点是(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
27、全球范围内唯一的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其生效的两个必备条件是:(1)经各国国内程序批准的国家达(55)个;(2)发达国家中的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须至少占1990年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的(55%)。
28、大气污染物中(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属于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29、从废气中除去或收集颗粒物的设备称为(除尘器)。
30、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若垃圾中无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填埋)法;若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堆肥)法;若垃圾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则宜采用(焚烧)法。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其浓度下降,最后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原来的状况。
(2)自动调节作用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2、生态学关于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研究?请具体说明。
(1)研究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环境污染对生态学中各种生物的影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浓缩、放大、协同和拮抗作用。
(2)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如研究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吸附、滞尘和杀菌作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作用,生物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
(3)进行环境污染状况的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3、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分为三级,分别是:(1)一级处理:去除沉淀性物质及油脂等,主要用物理方法;(2)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主要有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3)三级处理:去除氮和磷及其他溶解性物质、杀菌消毒,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4、水体污染的具体类别及对应的污染物?(1)物理性污染:主要有悬浮物;余热;放射性;(2)化学性污染:主要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盐类;需氧性有机污染物;有毒物质(3)生物污染:主要有致病病毒和病菌的污染5、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1)热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热解和湿式氧化技术;(2)生物处理:包括堆肥化处理、厌氧消化法-沼气化处理技术6、目前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叙述其具体定义和主要污染物。
(1)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2)臭氧层的破坏:氟利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的物质;(3)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和人为因素;(4)酸雨蔓延:酸雨前体物造成;(5)森林锐减:自然和人为因素;(6)土地荒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7)大气污染:工业和人类生活产生的气体和颗粒污染物等;(8)水污染: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物;(9)海洋污染:来自陆地、大气和河流中的污染物;(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发达国家危险固体废弃物迁移到发展中国家;7、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哪些?并具体说明每一种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范围。
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尘粒、粉尘、烟尘和雾尘。
(1)尘粒:一般是指粒径大于75mm的颗粒物(2)粉尘:粒径小于75mm的颗粒物(3)烟尘:粒径小于1mm(4)雾尘:粒径小于100mm8、环境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并指出导致每一公害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四、论述题(8分)1、综合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等的防治原则,结合实际讨论你对污染防治原则的理解。
答:防、治、管相结合,同时积极进行废物资源化。
1)防: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到最少量。
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以无毒无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对原料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治:是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污染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要实现“零排放”是很难的。
因此污染发生后必须进行妥善治理,确保在排入环境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实现无害化的目的。
3)管:对污染源及处理设施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通过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限制污染环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