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第八单元达标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黄帝内经的八大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它总结了许多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在其中,有八大养生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八大养生原则,并给出一些实践方法。
第一大养生原则是“保持乐观情绪”。
黄帝内经认为,乐观的情绪可以调动人体的积极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尽量避免消极情绪的干扰。
第二大养生原则是“合理饮食”。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要,合理搭配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
同时,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第三大养生原则是“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黄帝内经提倡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身体机能。
但是,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第四大养生原则是“保持良好的作息”。
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同时,要注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第五大养生原则是“调节情绪”。
情绪的波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第六大养生原则是“保持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保持空气清新,保持室内外的卫生和整洁。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避免过度压力和紧张。
第七大养生原则是“适度起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有一定的生物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来调整作息时间。
适度起居可以帮助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第八大养生原则是“注意防病”。
黄帝内经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我们应该注重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避免疾病的发生。
可以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等方式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内经选读》学业考评方式、分值和评价标准1、学业测评方法的设定原则(对准一致原则):针对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背诵原文和课堂测验情况可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能力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交流分享情况,可显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通过病案分析,能显示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又可以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开展PBL或者CBL,或者可行的教学活动。
针对情感目标,通过建立阶段反馈和及时反馈体系,让学生填写《学习反思表》、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2、测评方式及评价标准3、测评具体安排4、评价标准详细说明◆平时成绩占40%,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课堂测验2次,占10%,评分标准为教材所选原文以及校注说明;期中考试1次,分值占15%,考核范围为之前所学内容,含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病案分析等题型,评分原则和标准以教材为主,对于病案分析,一定要结合《内经》原文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并从情感上关注患者;论坛讨论专区,分值占5%,讨论时要根据在线资源,结合自己所学所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对他人的观点和阐述进行回应;在病之形态篇章,有一次PBL和CBL,共占分值10%,针对复杂病案进行讨论分析,能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展开头脑风暴,小组成员充分地交流互动,进而从能全方位地分析疾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起新一轮的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占60%:对全部课程内容进行考核,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
评分标准参考其中考试。
◆每一个单元都需要在线自测,这是在线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必须完成,可反复自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但如果未完成在线自测,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建立反馈机制,老师可通过线上自测和课堂测验结果,及时给予反馈。
如果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时随时发现问题也都可随时或者通过论坛、私信、邮件等方式提出,教师均会及时反馈。
第八单元八纲考情分析此单元的重点在证候的相兼与错杂、证候真假(寒热真假)上,复习时要灵活掌握。
知识要点概述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四诊(掌握辨证资料)―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执业2000)-归纳为八类证候。
表里见表2 — 52。
表2-52表证和里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寒热见表2_53。
表2-53寒证和热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虚实见表2 — 54 o表2-54虚证和实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阴阳见表2_55。
表2-55阴证和阳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八纲证候间阴天系1 .证候相兼与错杂(1)证候相兼: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的证候存在。
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如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为表实寒证助理2002丿2003/ 2004);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额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里虚热证。
(2)证候错無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冋时受病,而且星现寒、热、虛、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助理2002 / 2004)。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可以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其产生机制,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又称“阴盛格阳”。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执业2001 / 2003〉。
其产生机制,是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又称“阳盛格阴”(助理200Q/ 20O1 / 2002 /2003 / 2004)°。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期末测试试题我就不一一发上来了如果觉得有用可以把文章分享给你的同学哦第二章单元测试1《黄帝内经》中的“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A. 阴阳学说B. 中庸思想C. 变异思维D. 天人合一2《黄帝内经》中的“人与天地相参”思想与下列哪个无关:A. 天人合一B. 天人合德C. 性天相通D. 人定胜天3以下不属于外感六淫的是:A. 火B. 风C. 寒D. 湿E. 狂4下列哪些属于不内外因?A. 外伤B. 劳累过度C. 饮食不节D. 虫兽所伤5寒无犯寒的含义是:A. 寒性疾病不要用寒凉药B. 冬天不要用寒凉药C. 寒性药要热着吃D. 寒性药不要凉着吃6“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
这句话是钱穆先生说的。
A. 对B. 错第三章单元测试1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这个瑰宝当中,阴阳五行学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精华。
A. 对B. 错2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A. 天气的寒热B. 地势的高下C. 水火的温度D. 日光的向背E. 位置的远近3下列事物运动状态一般不属于阳的是:A. 运动B. 上升C. 兴奋D. 成形E. 亢进4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A. 对B. 错5下列哪一项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A. 熬夜B.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C. 运动D. 饮食有度6下列事物或现象中,归属于木的性质和作用的是A. 温热B. 生长C. 滋润D. 舒畅E. 肃杀7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A. 木→土→水→金→火→木B. 水→火→金→木→土→水C. 金→木→水→土→火→金D. 土→金→水→木→火→土E. 火→金→水→土→木→火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A. 相生B. 相克C. 制化D. 乘侮E. 互藏9诸风掉眩皆属于()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第四章单元测试1人体的气按病因划分可以分为:A. 寒气B. 湿气C. 燥气D. 火气2以下观点的是:A. 气血津液都来源于水谷B. 补气可以生血C. 补气可以生津D.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3小儿发育迟缓和人体先天精气不足有关。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专业用)前言《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较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9个单元。
主要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的注家和注本等内容。
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内经》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计划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及沿革。
2.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4.学习《内经》的主要方法。
原著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2.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3.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
4.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5.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
6.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今时之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原文101)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3)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原文】 819【提示】重点论述从整体观念出发诊治疾病,全面审察病人的情况,并总结为“四难”和“四易”,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校注】( l )形气:形,指人体形貌之肥瘦刚脆。
气,言脏腑气血之功能强弱。
( 2 )形气相得:马符注:“气盛形盛,气虚形虚,谓之相得,其病可治。
”( 3 )色泽以浮:颜色明润。
泽,润泽。
浮,明亮。
( 4 )脉从四时:王冰注:“脉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谓顺四时。
从,顺也。
”( 5 )形气相失:马苛注:“若形盛气虚,气盛形虚,谓之相失,则难治矣。
”( 6 )四难:即上文“形气相失” , “色夭不泽” , “脉实以坚” , “脉逆四时”四种难治情况。
【分析】从整体观出发,指出诊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观察人的形体、神气、色泽、脉象等各种征象,并总结为“四难”和“四易”,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
其精神是强调全面诊察、综合分析,以正确地诊断,判断病证预后和治疗的难易。
对易治病证,要“取之以时”,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贻误病情,失去良机;对难治病证,要有实事求是态度,明确告之病家,以便取得医患更好的配合。
【原文】 820【提示】阐述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判断。
【校注】( 1 )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 2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五脏之气,由胃气资生,病重之时,若饮食得入,泄泻得止,是胃气来复的表现,预示五虚证有转好之机。
( 3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实证治疗当用泻法,身汗解表邪,后利去里邪,邪去则正安,预示五实证有转好之机。
【分析】论述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判断。
《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五实证是邪气亢盛,充斥五脏的病证。
邪气盛于心则脉盛,盛于肺则皮热,盛于脾则腹胀,盛于肾则二便不通,盛于肝则闷瞥。
内经选读各章提纲1.绪论一、《内经》成书年代《内经》内容既有战国的,又有秦汉时期的,跨越的年代很长,非一时作品。
最后成书在西汉末之前。
《内经》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纂成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二、书名的由来与作者1,《内经》非一个医家所著,可看作是一部医家经验的论文汇集,亦有说成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的各家学说” 。
PS:《素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体部分)成编汉以前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增补。
第三部分(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为宋刘温舒补入。
2,《素问》的含义:黄帝及其臣子的平素问答。
《灵枢》的含义:“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三、《内经》的沿革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西汉《七略•艺文志》已亡佚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最早明确指出《内经》包括两本书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素问》《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素问》第一个注释训解《素问》的是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
隋朝杨上善以此为底本撰《黄帝内经太素》现在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宋•刘温舒又补上二篇《本病论》《刺论》•***《灵枢》《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为“针经”。
《灵枢》之名,始见于唐王冰序。
在其注书中将“灵枢”与“针经”混称。
《灵枢》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经南宋史崧校正刊行的版本。
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年),史崧本四、《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1.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先河.2.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整理编次 .2.注释有价值.3.补充原有第七卷的亡佚,即“运气七篇”。
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一、原文识记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此其候也。
素问·五脏别论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二、名词术语解释
[五色精微象见]指五脏之真脏色外露,败象显现,预后不良。
[五脏者,中之守]言五脏为精神藏舍之处,各司职守。
[中盛脏满]中,体内、内脏。
盛,邪气壅盛。
脏满,内脏之气胀满,即气机壅滞。
[中气之湿]中土壅滞,水湿不运,湿邪内蕴。
中气,指脾胃。
[门户不约]门户,指幽门、阑门、魄门等。
要,通约。
[五脏者,身之强]五脏为身体强健之本。
[头倾视深]指头低垂不能举。
目眶凹陷。
[偻附]指身体弯曲不能直立,需依附于他物而行。
[振掉]震颤摇摆。
[春应中规]规,做圆之器。
形容春季脉圆滑之象。
[夏应中矩]矩,做方之器。
形容夏季脉方盛之象。
[秋应中衡]衡,秤杆。
形容秋季脉不上不下,平衡于中。
[冬应中权]权,秤锤。
形容冬季脉伏沉之象。
[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至德]医学道理至真至善,是为至德。
[至巧]言针石治病最为巧妙。
三、思考题答案要点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的主要精神实质在于临床诊断要尽可能排除非疾病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以获取准确的病情资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确立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的诊法原则。
望、闻、问、切是充分运用人的眼、耳、口、鼻、手等器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疾病诊察,反映了多个方面的疾病资料。
因此,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地收集临床资料,即切诊、望目察色、观形体强弱、审查脏腑之盛衰,闻病人所发生的异常声音,问病人二便排泄情况等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掌握病情,把握病势,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察面部气色的要点是什么?
由于颜面五色和目之精光神气皆为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因此,望色、察目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病变。
原文通过“五欲”、“五不欲”之色的论述,提出望色的要点。
大凡色诊,皆以润泽光亮含蓄为善色,疾病预后良好;以晦暗枯槁外露为恶色,疾病预后不良。
望目的要点为了解目的视觉、色觉及神气正常与否。
如果两目有神,视物清晰,辨色准确,为精气未衰;两目无神,视物大小相混,长短不分,黑白不辨,则为精气衰竭之征。
举例说明《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的诊断学意义。
“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五脏为精神藏舍之处,各司职守。
人以五脏为本,五脏藏精舍神,在体内各司职守。
病人声音的清浊、语音的高低、语言的正常与否及二便情况,均反映了五脏的功能状况。
如声音重浊,为脾脏失守,中土壅滞,水湿不运;声低息微,言不接续,为气被劫夺,肺脏失守;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神明之乱,多为心神失守;泄利不止,大便失禁,门户不固,为脾胃失守;遗尿、小便失禁,为膀胱失约,肾脏失守。
举例说明《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身之强”的诊断学意义。
“五脏者,身之强也”是指五脏为身体强健之本。
头、背、腰、膝、骨,是人躯体的五个标志部位,心、肺、肾等脏精气居聚之处,又便于观察,因此,通过观察诸府的动静状态,可以了解五脏的功能情况。
如头低垂不举,目陷无光,为五脏精气已衰,神气将失;背曲肩垂,为心肺精气衰败,不能上营肩背;腰痛转侧困难,为肾气将败等。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试述四时脉象的形成机理?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象与四时相应。
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从而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
人与天地相参,脉象规矩权衡,相期而致,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若脉象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相应而出现错乱,即可通过错乱之脉而诊治发病的脏腑部位,并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一步推测疾病的预后凶吉。
因此,察时脉辨病,并进一步施治,必须把握天人如一的规律,因时制宜。
如何理解《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以胃气为本”?其脉象特点是什么?
根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知道“脉以胃气为本”。
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其要点在于胃气的盛衰有无,即脉以胃气为本。
脉象反映气血盛衰的变化而根源于脏腑,脏腑则依赖于胃气。
就脉象形成机理而言,脏真之气必依赖胃气才能行于经脉之中,如果胃气败绝,则脏真失于胃气的承载涵养,脏真就会暴露而名真藏脉。
凡脉来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规整分明,蕴含生机之象,便是有胃气之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虚里诊病的原理如何?举例说明其宗气盛衰诊法。
《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了虚里诊病的有关内容。
虚里是胃之大络的起点,贯鬲络肺,会聚胃气于清气,在胃之大络的终点,即左乳下形成搏动区,是诊察宗气盛衰存亡之处。
关于左乳下即心尖搏动处诊病,原文作出示例说明,如其搏动如喘而急,并时有歇止,多系胸中心肺病变;搏动粗实有力,横格于指下,则是腹内积聚的征象;若搏动断绝不续,必宗气衰败,预后不良;倘若搏动剧烈,甚则震动应衣服,乃宗气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预后亦差。
如何理解“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的诊断学意义?
语出《素问·玉机真藏论》,针对五实、五虚而言。
五实证是邪气亢盛,如邪有出路,邪去则正安,故“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五虚是精气内夺,如精气停止耗损,并得以补养,则正气有恢复之望,故“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为临床救治虚证、实证,提示了虚证重视补益脾肾、实证勿使邪有出路的基本原则。
根据《素问·疏五过论》,试述诊病“四德”的内容。
《素问·疏五过论》提出了诊病“四德”。
一是“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人居自然之中,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地理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生理病理,因而医生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二是必知“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要求医生必须掌握基本医学知识。
“五脏六腑,雌雄表里”是指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刺灸砭石,毒药所主”指针灸、药物等治疗方法。
三是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
原文反复强调医生要了解“人事”,其中包括社会知识、贵贱贫富、性情品类、喜怒哀乐以及长幼勇怯等,只有“从容人事”才能把握病因病机。
四是做到“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这是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诊病的各种方法,熟练运用各种诊疗技术,细致观察病人色泽、脉象变化,了解病变的过程,深入探求疾病本源,如此诊断才能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