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153.57 KB
- 文档页数:3
温和型猪瘟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历经多年的不断努力,猪瘟已在各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近年来随着养猪场户自主免疫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养殖场、户之间免疫程序的简单照搬、套用,致使温和型猪瘟不断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新的危害。
归纳起来,临床上温和型猪瘟常呈无规律性的散发。
一般患猪体温不高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不佳。
仔猪常伴有腹泻,眼结膜潮红发炎,皮肤发炎,共济失调,甚至后躯麻痹;成年猪感染后多体温升高,消瘦、僵滞不长,四肢及耳、尾末端皮肤坏死,跗关节重大,行走不稳;怀孕母猪感染后易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产出的仔胎颤抖不已,新生仔猪极易死亡。
死胎皮下水肿严重,腹水、胸水较多,大脑及肺发育不良,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
笔者认为造成温和型猪瘟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疫苗质量问题。
一方面受条件限制,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影响免疫效果。
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劣质猪瘟疫苗的生产销售,造成猪免疫失败和温和型猪疽的增多。
二是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
一些地方忽视本地实际和猪只个体的差异,照搬死套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疫苗,往往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致使仔猪难以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发生温和型猪瘟。
三是动物防疫体制、机制存在弊端。
在一些地方由于防疫难度大,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采取重点轻面的做法,应付上面的检查或重突击轻常规,每年只象征性地搞春秋两季防疫,其他时间基本不闻不问,社会化免疫出现了免疫空白期、空白带。
四是免疫注射时违背规程操作。
诸如消毒不严、剂量不够、稀释后疫苗超时间使用等现象的发生,造成了整体免疫水平下降。
五是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PRRS)在猪群的发生存在,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从而使猪只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免疫失败。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猪瘟的类型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1、急性型猪瘟①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②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
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
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2、慢性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3、温和型猪瘟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温和性猪瘟及其防制摘要介绍了温和性猪瘟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和防制措施。
关键词温和性猪瘟;症状;防制近几年,随着中小规模养猪场的蓬勃兴起,养殖数量的不断提高,笔者在兽医临床常见一种呈慢性过程的病猪,临床症状不典型,只是体温高,食欲废绝。
用一些退烧抗菌、抗病毒的药就可见效,一停药就恢复症状。
有的猪可拖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然后一部分不完全痊愈,一部分成为僵猪,一部分死亡。
笔者剖检过几例,有猪瘟的一些病理变化。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认为该病是疑似温和性猪瘟。
据资料报道,温和性猪瘟又叫非典型猪瘟,是一种与猪瘟血清学一致病毒形态相似,但致病力减弱的变异性猪瘟。
多呈现地区性散发经过,由于其症状不明显,病理变化不典型,很难发现并作出明确诊断,因此被忽略。
是目前造成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 流行病学不同年龄、品种、用途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天气突变时病情严重。
2 临床症状成年猪症状不太明显,致死率不高,有一部分猪甚至可以耐过,过一段时间自行痊愈,只是生长发育受阻和变慢。
一部分猪可成为僵猪,体温稍高,食欲不振,渐进性贫血,消瘦、喜欢冷水。
有的患猪走路摇摆,呈后肢交轴状,行走无力,便秘腹泻交替。
皮肤出现暗红色斑,指压稍变色,生长缓慢,如遇混合感染可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
妊娠母猪可能引起流产和畸形胎,病猪大部分进行过免疫接种,据了解大都免疫程序不合格。
仔猪一般病情严重,呈急性经过,死亡率高。
病初精神沉郁,饮冷水,体温高达41℃左右,停食,便秘后腹泻,粪便黄绿色,恶臭,耳后四肢腹下皮肤有出血斑,甚至连片,指压不褪色,后肢交轴,麻痹。
共济失调,一般1~2周死亡。
3 剖检变化全身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序的出血点,有些不太明显需仔细观察,喉头、胃底部都有出血点,肠管有出血现象,肾颜色变浅,表面肾盂可见出血点,脾脏稍肿大,边缘有坏死灶或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出血点,有些猪在回盲部有溃疡斑,小肠增厚,黏膜上有出血点,一部分猪心脏冠状动脉有出血点,胃腺区有弥漫性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周边出血,有些呈大理石状。
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一、温和型猪瘟的流行原因1.母猪和仔猪未接种过疫苗:在调查养殖户中发现,母猪饲养量在10头以下的,80%以上不接种猪瘟疫苗;70%以上自繁自养的断奶仔猪不接种猪瘟疫苗;95%以上的待售仔猪断奶时仍未接种猪瘟疫苗。
经研究证明,在空怀期母猪接种猪瘟疫苗的情况下,仔猪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在18-25日龄时已不能抵抗猪瘟病毒的侵入,仔猪必须在20日龄左右免疫。
而如果母猪未接种猪瘟疫苗,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一般在15日龄之后不能有效抵抗猪瘟病毒。
所以,仔猪断奶前或出售前不进行猪瘟免疫,这大大增加了仔猪购入后迅速发生温和型猪瘟的可能性。
2.猪瘟疫苗免疫剂量失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临床至少使用2头份高效苗免疫剂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大多数养猪户都用低效苗。
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不足是猪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猪瘟免疫程序失误:调查中发现,养殖户免疫程序不科学,超前免疫或直到出栏不再免疫,甚至购入仔猪根本不免疫,能够做到仔猪一出生就免疫的养殖户不超过10%。
4.误诊: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
二、温和型猪瘟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混合感染1.临床表现:母猪繁殖障碍常表现为:木乃伊、死胎、弱仔、先天性震颤、出生后一周不明原因死亡等。
购入的仔猪和育肥猪表现为:高热、气喘、不食、精神萎靡;猪群中同时出现腹泻和干便,后背毛根有出血点,腹下皮肤发红,后肢运动不协调;注射猪瘟疫苗出现过敏、发病或死亡。
据以上症状易误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白痢、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链球菌病等。
在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物治疗后,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复发,死亡率为15-50%。
2.病理变化:肾脏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以针尖大小居多,淋巴结肿胀,水肿或出血,常表现为外周出血,膀胱、咽喉偶见出血点。
温和型猪瘟的防控措施作者:吴寿生郭柳春高建伟来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2期吴寿生1,郭柳春1,高建伟2(1.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畜牧兽医局,江西赣州 341000;2.倍欧科动物疫苗研究所)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大量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来控制猪瘟的发生,多年来,由于养殖户对猪瘟的高度重视,猪瘟在各地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近几年,猪瘟仍然频繁地发生和流行,对养猪业造成非常大危害。
在猪瘟疫苗的广泛影响下,猪瘟的发病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发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近两年来,猪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呈现出非典型性。
由于病情缓和,病程长,称其为温和型猪瘟。
温和型猪瘟对商品仔猪的生长性能造成巨大影响,使同窝圈的猪只生长差异非常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近两年来,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大规模暴发变为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病情来势也较为缓和,表现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混合感染等,且发生频率在一些地方有所增高。
妊娠母猪普遍存在隐性感染,带毒母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和明显的病理变化。
温和型猪瘟的发病日龄日趋偏小,仔猪发病率也有所升高,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反复拉黄色发亮稀粪,同窝圈的仔猪生长差异巨大,如果受到较大应激则极易造成大规模发病,2~3周龄和断奶前后的仔猪死亡率较高。
没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 发病原因温和型猪瘟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经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免疫程序不合理许多散养户没有合理的免疫程序,有的甚至没有免疫程序。
养殖户免疫随意性大,有的做有的不做,有的做一次,有的做两次,毫无规律可言。
这就给温和型猪瘟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也对猪瘟的控制造成很大困难。
2.2 免疫接种剂量不足猪瘟疫苗主要为细胞苗和组织苗,均为弱毒冻干苗,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要求保持低温。
温和性猪瘟的诊断和治疗猪瘟又称烂肠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由H群强毒株引起的猪瘟,被感染猪呈急性经过,由B群弱毒株引起的猪瘟,被感染猪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005年3月7日,沧州市某猪场的猪陆续发病,经诊断确诊为温和性猪瘟,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该猪场于去年12月份由本场自繁仔猪150头,全部作为育肥猪饲养。
自今年3月上旬,该场畜主发现猪群中有部分猪只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潜出现,皮肤、四肢下部有出血斑、出血点,结膜潮红,无分泌物,体温40℃稽留。
畜主疑为附红细胞体病和猪肺疫混合感染,用血虫净和长效土霉素进行治疗,治疗10天未见明显疗效,期间猪群发病率由15%上升到85%,病情有加重趋势,有5头发病猪只躯体衰竭,2头死亡。
1.临床症状该病来势较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初期发热,体温在40℃左右波动,食欲不振,渴欲增强,盆血、衰弱,常卧不起,行动缓慢无力,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中后期皮肤上出现血小点,有的皮肤坏死,结痂、脱壳,出现稽留热。
2.剖检变化剖检可见鼻端、鼻镜、下唇、耳壳、颌下末端有点状出血,有的扩展到肩臂部、腹股沟部、乳房和会阴部,有豆大或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出血症,指压刀刮不褪色,颈部、肩前、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口腔粘膜坏死,扁桃体化脓坏死,喉腔粘膜有出血点,有支气管肺炎发病症,心冠脂肪和二尖瓣、三尖瓣出现出血点,脾脏边缘有绿豆大成串黑色梗塞状出血,肾乳头有散在出血点,回盲瓣及大肠粘膜可见轻度肿胀。
二、防治措施1.对发病猪进行隔离。
2.对圈舍、用具、饲槽进行彻底消毒,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腹泻较重的猪只用安乃近、双黄连注射液对症治疗。
安乃近5~10毫升/头,双黄连注射液10毫升/头肌肉注射,用葡萄糖和樟脑合剂进行耳静脉输液。
4.对假定健康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注射。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0头份/头。
5.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发病猪进行疫苗干扰注射。
猪病技术|温和型猪瘟混感的防控措施随着猪瘟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的提高,目前,典型猪瘟发生的案例变少了,但被称为温和型猪瘟的疫病却时有发生,这种病的传染性极强,不及时控制,也会造成猪群大范围感染。
1 温和型猪瘟混合感染1.1 临床症状温和型猪瘟虽不如典型猪瘟的致死率高,但对幼仔猪的影响很大,成猪感染非典型猪瘟后,一般会自行痊愈,但是幼仔感染后大多影响发育,甚至死亡。
形成了混合感染,猪的致死率就会上升,高达30%~50%。
其中幼仔和育肥猪的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发热、食欲不佳、气喘吁吁,体型日渐消瘦,并且猪群会出现腹泻和便秘,四肢运动不协调,腹下的皮肤呈现红色。
如果是繁殖期的母猪,则表现为产死胎、木乃伊、仔猪出生后大概一周死亡等;接种过疫苗的猪会呈现出过敏、发病、死亡的情况。
1.2 病原分析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典型猪瘟病毒的毒性降低,并混合感染了其他病毒或致病菌,从而形成了温和型猪瘟混合感染的情况。
其中比较常见的病毒有PVC- 2、PRRSV 以及CSFV,当猪群发生感染后,会造成猪体免疫功能下降,因而会有一些其他病菌趁虚而入,比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
其次造成混合感染的因素还包括病毒疫苗接种的不规范,比如剂量过少或疫苗毒价过低,注射下部位过浅、没有把握好注射时机以及注射时受猪体内其他疫苗干扰等情况。
2 温和型猪瘟混感的治疗2.1 仔猪疫苗补种发病初期要先根据猪的月龄进行疫苗接种,2 周以上的仔猪要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接种的顺序为未感染仔猪,然后是感染的仔猪,对感染仔猪要进行免疫疫苗的补种,避免造成大范围的猪群发生感染。
2.2 药物治疗2.2.1 对疑似患病猪的治疗将药物以拌料的方式投喂,药物一般选用三林合剂或瘟毒克,连续给猪群服用3~5d,同时还可用中药拌料5d 以上,常用的是瘟败毒灵。
2.2.2 对患病猪的治疗(1)要及时对发病猪群注射猪瘟疫苗以保障病猪的成活率,一般是选择组织苗6~8 头份和脾淋苗4 头份。
温和型猪瘟的防控措施
1.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对猪瘟病毒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猪场管理措施:加强猪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设备和饮水设施等进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猪场,减少外来病原体的传入。
做好隔离管理,确保新进猪只的健康,避免疾病的传播。
3.提高免疫水平:及时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抗体水平。
选用合适的疫苗,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剂量进行接种,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定期检测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4.严格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于发生疫情的猪场,采取及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的措施,确保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严格实施封闭管理,减少病毒的扩散。
5.加强野猪防控:野猪是温和型猪瘟的重要传播媒介,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其传播。
加强对野猪的监测和管理,避免与猪场接触。
加强野猪栏网的修建,减少野猪进入猪场的机会。
加强对野猪的扑杀工作,控制野猪的数量。
6.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养殖户、兽医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温和型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养殖户和农民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知识。
总之,防控温和型猪瘟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从疫情监测、猪场管理、疫苗接种、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野猪防控、教育和宣传等多个方面入
手,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只有全面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传染性甚强,病死率高,一旦发生就会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因此,平时应采取预防措施,杜绝本病传入;发生之后应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实行自繁自养。
从无病地区引进猪只,经隔离检疫2~3周后方可并群,并及时补种疫苗。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
残羹喂猪时应充分煮沸消毒。
推荐;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2k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1k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让猪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5倍-10倍,
特点: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
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
发现可疑病猪应严格隔离或扑杀;病猪的场舍、用具、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都应充分消毒;扑杀的病猪以深埋为原则,如必须利用,所有产品、废物、废水、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消毒,防止散毒;疫区应停止生猪买卖,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预防猪瘟的常用疫苗为猪瘟兔化弱毒苗。
平时预防接种种猪一年一次,定期进行;仔猪20日龄和65日龄接种2次,免疫效果较好;母源抗体能维持30天,接种过早会影响免疫效果,一般以断奶后接种为宜。
紧急接种时剂量加大2~5倍,能迅速扑灭疫情。
温和型猪瘟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现在猪瘟没有大规模暴发,而呈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病情来势也较为缓和。
在临床上典型猪瘟较少发生,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发生较多。
表现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现象、混合感染等,且非典型猪瘟在一些地方发生频率有所增高。
妊娠母猪普遍存在隐性即潜伏感染,带毒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繁殖障碍。
发病日龄日趋偏小,多发生于胎猪、仔猪,先天性感染造成免疫抑制。
2周龄以下最为普遍,成年猪隐性带毒,死亡率最高的是2~3周龄乳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
发病季节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温和型猪瘟发生的原因1、病死猪的流动性大猪发病后不能及时做到隔离,消毒,甚至有不少养殖户将病死猪低价出售,贩卖病死猪肉,使病原扩散。
2、疫苗问题疫苗生产质量不合格,冻干疫苗密封不佳而失真空,运输保存不当,超过有效期等导致棉衣效果不佳,猪瘟兔化弱毒真空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立即使用,并在两个小时内用完。
3、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间隔时间过长,有的养殖户在仔猪出生后至出栏仅接种一次疫苗;疫苗接种过早或过迟,弱毒苗都会被机体部分甚至完全中和,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据当地疫情,猪群的免疫状态等实际情况,最好结合抗体水平监测,确定免疫接种的最佳时间。
4、免疫剂量不足免疫剂量不足导致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抵抗感染。
猪瘟兔化弱毒苗不论猪品种、年龄、体重和性别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4头份。
但在调查中有近50%的养殖户不知注射多少剂量。
5、疫苗接种方法不正确兽医一般对某一村养殖户采取集中免疫,计算当日免疫头数后,一次性稀释疫苗,逐户免疫,并且不更换针头,造成疫苗效力可能降低或受到污染,针头带毒传播。
6、滥用抗菌药物猪瘟弱毒苗注射前后一周内应禁用能产生免疫抑制的磺胺类、呋喃类等抗菌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7、误诊: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
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
一、温和型猪瘟的流行原因
1.母猪和仔猪未接种过疫苗:在调查养殖户中发现,母猪饲养量在10头以下的,80%以上不接种猪瘟疫苗;70%以上自繁自养的断奶仔猪不接种猪瘟疫苗;95%以上的待售仔猪断奶时仍未接种猪瘟疫苗。
经研究证明,在空怀期母猪接种猪瘟疫苗的情况下,仔猪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在18-25日龄时已不能抵抗猪瘟病毒的侵入,仔猪必须在20日龄左右免疫。
而如果母猪未接种猪瘟疫苗,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一般在15日龄之后不能有效抵抗猪瘟病毒。
所以,仔猪断奶前或出售前不进行猪瘟免疫,这大大增加了仔猪购入后迅速发生温和型猪瘟的可能性。
2.猪瘟疫苗免疫剂量失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临床至少使用2
头份高效苗免疫剂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大多数养猪户都用低效苗。
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不足是猪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猪瘟免疫程序失误:调查中发现,养殖户免疫程序不科学,超前免疫或直到出栏不再免疫,甚至购入仔猪根本不免疫,能够做到仔猪一出生就免疫的养殖户不超过10%。
4.误诊: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
二、温和型猪瘟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混合感染
1.临床表现:母猪繁殖障碍常表现为:木乃伊、死胎、弱仔、先天性震颤、出生后一周不明原因死亡等。
购入的仔猪和育肥猪表现为:高热、气喘、不食、精神萎靡;猪群中同时出现腹泻和干便,后背毛根有出血点,腹下皮肤发红,后肢运动不协调;注射猪瘟疫苗出现过敏、发病或死亡。
据以上症状易误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白痢、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链球菌病等。
在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物治疗后,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复发,死亡率为15-50%。
2.病理变化:肾脏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以针尖大小居多,淋巴结肿胀,水肿或出血,常表现为外周出血,膀胱、咽喉偶见出血点。
三、怀疑温和型猪瘟的防治措施
1、注射蓝圆金针2号或白金肽免疫球蛋白
2、对症治疗:咳嗦喘的--奇泰康宁配合混感安泰王或奇泰康宁配合方通快典
以上药物连用3天,再间隔巩固治疗2天,投药结束后2天免疫猪瘟疫苗,免疫剂量2--3倍量。
四、如出现以下传染病混合感染,建议治疗方案:
(1)腹泻、肠炎、链球菌、弓形体、咳嗽、气喘、身体发红、耳缘发紫、肺心叶和间叶肉样病变,肺脏变性混感:全群投药7--10天,替米考星+黄芪多糖+泰乐菌素+多种维生素+银翘散。
(2)不食的患猪,本草抗毒旺+先锋头孢。
(3)尿茶色,皮肤发白,皮肤发黄,怀疑有附红细胞体混感:肌注篮耳红弓链和方通快典。
如再出现食欲不振,效果不明显,应怀疑为厌食性链球菌感染,可使用嗜血链球清绝配合方通快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