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语文((S )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 )六年级上册 课 文:19 怒吼吧,黄河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理念设计理念::1. 从课题中“怒吼”一词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吼”、诗人的“怒吼”、作曲家的“怒吼”、演剧队的“怒吼”、延安军民的“怒吼”、全中国人民的“怒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
2.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择机播放录像、音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黄河的怒吼”和乐曲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对人物和作品的理解。
3.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促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披情入境,受到情操的陶冶,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认识“吕、滔、涛、骇、禹、挚、窑”7个字,会写“阶、陕、壶、赴、吕、滔、涛、骇、啸、窑、浊”11个字,掌握“阶段、陕西、吕梁山、滔天巨浪、惊涛骇浪、虎啸龙吟、窑洞、浊浪、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设计说明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导入(一) 同学们,你们听,(展示课件第三屏,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汹涌澎湃的抗日斗志。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怒吼吧,黄河 2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 渡黄河,转赴吕(I u )梁山抗日根据地。
3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 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t a o)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
惊涛(t a o)骇(h a i)浪扑面而 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
[①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船工 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
[句导读: 这两句写光未然途中经过黄河,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浪大滩急的境地,目睹 黄河船工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到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这种 震撼人心的场景,人与自然顽强拼搏的精神震动每个人的心。
]4所有的一切,让诗 人心潮澎湃: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xu an yu a n)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 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y u) 精神吗?[②这两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 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2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失陷。
沦,没落;陷入(不利的境地)。
3①比喻,把黄河的水声比作“虎啸龙吟”,描写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壮气势 ,为下文诗人的创作作铺垫。
3 ②比喻和反问。
作者把黄河滔天巨浪的隆隆响声比作“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 真实地再现了壶口瀑布巨大的声势。
两个反问句极有力地加强了气势,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壶口瀑布发自内心的感慨、赞扬之情,也表达岀诗人内心的无比激动。
第1页明![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光未然带队路过壶口瀑布时被黄河汹涌的气势所震撼想写一首赞颂黄河的诗。
,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xi d n)星海。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S版11册四单元围绕“民族之魂”这一主题进行编排,《怒吼吧,黄河》是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河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光未然、冼星海以及抗敌演剧三队和观众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表达了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的信心。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懂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不成问题了。
对品味精彩语句;赏析精彩片段;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了解作者表达方法,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还需引导和练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和旺盛的革命激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三、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领略文章中心,感悟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黄河大合唱》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故事背景,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特殊形式。
2、学生查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大致了解他们是什么人。
3、准备《黄河大合唱》几段经典唱词和音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识黄河之气魄师:孩子们,谈谈你对她的了解。
(师板书:黄河)师:是啊,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歌颂过她,看看这些诗句吧!(课件依次出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成仞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怒吼吧,黄河》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熟练运用。
4.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于黄河的敬畏之情,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的培养。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文阅读(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教师板书整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课文分析(10分钟)1.教师解读生词,让学生了解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语音语调读练(15分钟)1.教师模仿读课文,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
2.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3.学生小组内互相朗读,评价改进。
生字词学习(15分钟)1.教师分解并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读音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发音,并做相关练习,加深记忆。
情感体验(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音乐,再次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
2.引导学生表达对于黄河的敬畏之情和爱国情感。
课文默写(10分钟)1.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默写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课堂小结(2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对学习进行巩固。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怒吼吧,黄河》。
2.结合课文,写一篇对黄河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进行教学。
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和理解。
通过语音语调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同时,对生字词的解释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
最后,通过情感体验和课文默写来巩固学习效果。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 -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以及歌词的感染力。
3、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光未然人物特点。
难点:品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感染力。
二、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补充和拓展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一)导入,检查预习: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老师写个词“相持”,你认为“相持”是什么意思?(了解当时的背景)2、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是坚持,是决不相机指导理解和朗读。
)(1)“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A、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指导朗读每个分句(冲动、悲伤、欢喜、悲愤)B、师生合作读,体会比喻和排比的作用。
完成练习:A、搏击长空的苍鹰翱翔B、凄风冷雨中飘散的花香C、气贯长虹的宝剑长枪D、夕阳中宁静的霞光他的声音时而消沉柔和,充满温馨,如同;时而激昂悠扬,无比自豪,如同;时而悲切婉转,如泣如诉,如同;时而灼灼逼人,摄人心魄,如同……C、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感受这段文字的精妙。
(齐读)我请四个同学来展示你的朗读(先按顺序,再随意排序读)你从老师耍的花招中发现了什么?(这就是分号的用法——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就用分号。
)(2)歌词的感染力:是的,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思想与情感的共鸣,《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
所以,它就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不信,你从文章中找找看。
①光未然的词感染了抗敌演剧队的队员们:比照。
②感染了他的老朋友冼星海:冲动地、一把……抓、斩钉截铁、两个感慨号。
(三)布置作业:1、仿写第四自然段的排比句。
(可以写朗读声音,也可以写别的内容。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黄河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诗歌中抽象概念的具体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如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历史文化等。
2.通过图片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朗读与感悟1.让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诗歌分析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描述黄河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写作背景介绍1.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
2.分析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三、诗歌欣赏1.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
2.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诗歌拓展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看法。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已经形成,但对于黄河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将通过学习黄河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黄河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
2.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知识点。
### 2.能力目标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进行简单的问答。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训练。
### 3.情感目标5.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6.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黄河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知识点。
### 2.教学难点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黄河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2.讲解(25分钟)教师讲解黄河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并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注意听懂重点内容。
3.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其中的错误,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等,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4.写作(25分钟)教师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中的知识点和所学词汇,结合个人经历或感受,以“黄河”为主题,写一篇简短的文章。
5.总结(5分钟)教师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勉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努力应用于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课件、图像或其他形式,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2.练习法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写作法通过规范化的写作指导、题目引导以及实施策略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
怒吼吧,黄河【教材分析】《怒吼吧,黄河》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文章的结构、其中的一些描写,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对《黄河大合唱》这类歌曲已经有了一些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对这类歌曲情感接触较少,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作者对爱国情感的表达。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教者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2.本课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根据这一学情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播放音乐,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1.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教学主题:《怒吼吧,黄河》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
2. 掌握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
2. 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朗读训练。
教学准备:1. 黄河的相关图片或短视频。
2. 课本或者课文复印件。
3. 相关音乐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约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朗读课文(约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整体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自然地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
Step 3: 课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问题,例如:诗人对黄河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对黄河的赞美和敬重?Step 4: 词汇学习(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喧哗”、“澎湃”、“蟋蟀”等。
Step 5: 分角色表演(约15分钟)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角色阅读和演绎课文。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Step 6: 创作环节(约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创作黄河的景象和感受。
可以用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进行表达。
Step 7: 总结(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黄河的敬意和对自然的感悟。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黄河,加深对黄河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一位专家或者地方文化宣传者给学生讲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的评价。
2. 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描述的评价。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评价。
教学延伸:1. 推荐给学生一些与黄河相关的读物,深入了解更多关于黄河的知识。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怒吼吧,黄河》的诗句;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主旨,了解中国黄河文明和水资源问题;3.能够用简单而恰当的语言表达对黄河的爱、对中国水资源的保护和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怒吼吧,黄河》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环境的精神,并能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具准备1.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2.彩色笔、纸、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关注到中国黄河这个话题,并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了解。
4.2 学习诗歌•教师首先朗读《怒吼吧,黄河》全文,并解释其中不易理解的词汇,如“涓涓”、“汹涌”、“蜿蜒”等。
•要求学生跟读,并结合课本所给的赏析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蕴涵的情感。
4.3 组织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黄河的现状,如黄河面临的问题,比如水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到对黄河的热爱及对黄河文明的传统。
4.4 诗歌朗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或朗诵。
并把演讲内容录制下来,进行下一次的评价。
五、教学方式该课使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游戏、问答、小组讨论、朗诵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该教案设计能够使学生了解黄河文明和水资源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环保意识的建立。
同时学生的发言表达也可以通过录像机等方式进行评估,并在课后进行分析和评价。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1.学习第二部分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
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
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
指名读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
(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
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
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
)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
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怒吼吧,黄河》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对文章又有了自己的解读,文章以“怒”为主线,写了黄河之“怒”,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
我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已完成生字词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体会黄河的“怒”。
第二课时仅仅围绕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黄河的印象不深,因时代的久远,对那段抗战历史,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虽有所了解,但感受也不深刻,因此学生对文本的四个分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也认识不深,这些困难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及情感的激发。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结合文段及感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读文段,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自学中探究问题,在情境的想象中感悟文本,在文本的语用训练中体会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能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即诗人和作曲家之“怒”,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树立和平时期的爱国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自学和情境想象中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学以致用仿写分句,根据情境进行语用练习。
《怒吼吧,黄河》教案设计
《《怒吼吧,黄河》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
2、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分析:《怒吼吧,黄河》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9课的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著《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2、能根据老师要求进行预习。
3、学生《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时代背景不清楚,教学时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资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背景资料以及光未然、冼星海的个人资料
教学策略设计
教法:利用情景与创造情景学法:交流、合作与探究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1、播放小片段抗日战争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愤怒。
2、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这样振奋人心的歌曲带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
3、播放黄河视频、图片、制作动态图,带领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气势,那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运用PPT设计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怒吼吧,黄河》教案设计这篇文章共1837字。
19 怒吼吧,黄河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等词语,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磅礴的气势。
2.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学习1.检查自学情况。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2)理出思路。
3.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
(第1~3自然段)板书:震撼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
(第4~6自然段)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
(第7~8自然段)板书:巨大反响4.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5.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从这部分哪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三、课堂总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怒吼吧,黄河》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对文章又有了自己的解读,文章以“怒”为主线,写了黄河之“怒”,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
我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已完成生字词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体会黄河的“怒”。
第二课时仅仅围绕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黄河的印象不深,因时代的久远,对那段抗战历史,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虽有所了解,但感受也不深刻,因此学生对文本的四个分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也认识不深,这些困难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及情感的激发。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结合文段及感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读文段,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自学中探究问题,在情境的想象中感悟文本,在文本的语用训练中体会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能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即诗人和作曲家之“怒”,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树立和平时期的爱国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自学和情境想象中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学以致用仿写分句,根据情境进行语用练习。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情激情,通过情境教学法,给予文字更多的画面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激发情感。
2.合作探究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文段的特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
3.读中感悟法:朗读既是一项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升华。
4.文本拓展法。
结合文段的重点词语,拓展文本,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回归黄河之“怒”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板书),齐读课题1遍,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板书),这节课,我们通过微课,再次走进黄河。
思考: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起反抗、不甘为奴……)
(二)紧扣“怒”,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
1.感受诗人之“怒”,品读仿写分句。
再来看一下这个“怒”字,心不甘为奴,所以为“怒”。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黄河之怒因为不甘为奴,诗人光未然把怒化作满腔激情,(板书诗人)于是你听诗人怒吼了:
(1)听录音范读。
(2)出示小组合作学自学任务单:
①把文段读通、读流利。
②对文段中的重点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③读分句,联系当时的背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参看课后练习第3题)
④你能运用收集到的形容声音的词语,根据分句格式,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
再仿写一个分句吗?
⑤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个分句吗?从中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3)运用智慧教室测评工具和学生ipad机进行小组竞赛汇报。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①两个小组读。
评价,加分。
②个人汇报,(句式上排比句、比喻句、分句,内容上诗人声音变化大等)
回答合理小组加分。
③第二个分句,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受日寇侵略的痛苦;第三个分句,仿
佛看到了军民团结一心,无比欢快的情景;第三个分句,仿佛看到了中
华儿女不屈不挠、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④小组合作写一个分句,汇报展示,评价。
每个组都得提交,提交加分,
优秀再加分。
(打印学习单)
⑤个人读,谈感受。
小组加分。
2.感受作曲家之“怒”,想象“异常艰苦”
(1)刚才,你的朗读迎来了同学们的掌声,诗人光未然的朗诵迎来的掌声响彻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板书作曲家),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
)于是,我们看到了作曲家怒吼了。
(2)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
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如何理解“异常艰苦”?看视频,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
曲?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
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冼星海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就在一孔小小的窑洞里,他顾不上——,顾不上——,顾不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他想象着——,想象着——,——地修改着,——地吟唱着,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汇报,指名答。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
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冼星海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就在一孔小小的窑洞里,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顾不上梳头,顾不上睡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想象着黄河边的演奏,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4)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革命激情,爱国情怀)
3.创设情境,感受军民之“怒”。
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师生音频合作读)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
此时(生接)……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
)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周恩来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你是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的?
总结:听着这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军民怒吼了,中国人民怒吼了,千千万万军民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话题跟帖,拓展表达
抗战胜利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幸福地生活着。
有人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都70多年了,现在又是和平时期,《怒吼吧,黄河》这样的曲子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请你听听《怒吼吧黄河》的演奏,发表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请继续在微博发表留言。
(五)板书设计:
19.怒吼吧,黄河
黄河
诗人作曲家
军民
革命激情,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