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绪论1了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试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界定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在整个教育科学系统中,高等教育学属于应用学科或分支学科;但就高等教育科学体系而言,高等教育学则是统领干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史等学科之上的学科,它要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般问题,就此而言则属于基础学科。
其次,要照顾到目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现状,即普通教育学对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在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并不矛盾。
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看,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质是其主要方面。
正如潘摄元先生所说,“高等教育学就其本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说,即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任务,又有以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性理论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因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透过诸多的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要遵循两大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与人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学特点:①高等教育学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学制上与中等教育衔接,且在层级上要高于中等教育②高等教育是在专门的机构中进行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③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心理和身体发展基本成熟的成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年龄在20岁左右。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和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
3.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的界定因素:①高等教育的学科定位。
高等教育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基础学科②要照顾到目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现状,即普通教学对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2、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5.高等教育现象,是指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高等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并且构成了一个系统。
3、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透过诸多的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7.教育要遵循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8.高等学校最早、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
(中世纪大学)9.高等学校出现的第二个社会职能:科学研究. 以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为标志。
10.高校第三个职能:社会服务。
(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最完善、影响最大,所以人们把高校积极服务社会的精神称作“威斯康星精神”)4、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三、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5、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事业。
二、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养。
三、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6、学习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二、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中国的高等教育:(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
(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
外国的高等教育:(1)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出现高等教育,世俗与教会的高等教育学习七艺,至文艺复兴)(2)中世纪(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
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
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3)近代和现代(洪堡建立柏林大学。
)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主要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东方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书院教育是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是指它的形式开始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
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科研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有新职能。
赠地学院:把教学和科研活动延伸到课程与校门之外的社会活动过程中。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大变革与大发展。
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2013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规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P39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P43 P44 高等教育界定为倒数第三倒数第四段《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专业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学是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班。
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和非学校形式。
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
P47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2013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两个最基本的价值是其本位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位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1.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2. 社会选择社会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影响个体的发展进度、程度和社会地位3. 社会流动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P53 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2015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纽曼,罗伯特·郝钦斯,帕蒂森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
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
(P6-1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
(P16)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
(P34-35)●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P41-42)●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P46-48)●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P49)●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p51~53)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世纪大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三、论述题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P7)*1)规模化。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2)中心化。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3)综合化。
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4)国际化。
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
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
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一、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二、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三、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P24)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
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整理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概念一、高等教育的不同界定(判断、选择)由于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各国的具体情况也有差异,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XXX 学”,终结于“XXX”,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判断、选择)公元11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大学的建立,约在12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XXX,法国的XXX。
(判断、选择)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夏商周)、形成(春秋战国)、建制(两汉)、发展(唐宋)、衰落(元清)等几个阶段。
(判断、选择)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特殊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从办学主体看,是官私并存。
2.从社会功能看,是显在、潜在同具。
3.从管理者素质看,是名师掌权。
4.从课程内容看,是儒学为尊。
5.从受教育权看,是机会不均。
6.从教学方法看,是崇尚自学讨论。
第三节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初等教育学研究初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二)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三)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从特殊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1.高等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2.高等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学科3.高等教育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第二章初等教育结构与功能(多为简答、选择)第一节初等教育的结构初等教育的结构指初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其中,“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
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
“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综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它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简答题: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答:(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
(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
它是学习、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的。
(2)大学拥有自治权。
初期的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行会组织,大学可以自己设置课程,聘请教师,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和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有权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处理。
(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中世纪早期各地大学采取开放的态度,至少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并可以得到各大学相互承认的资格证书。
(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
这是现代大学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的最初起源。
(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
高等教育学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从内容上看,真正从科学和学术专业角度研究的较少,大部分是工作研、时弊评论和翻译介绍;从研究队伍上看,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研究者是自发研究的;而且,高等教育还为成为专业,谈不上高等教育科学的地位问题,在教育科学中几乎微不足道,较少以高等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其结论也多为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副产品,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任务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以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者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二)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三)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的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学科中的技术中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相对于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高等教育学科而言,高等教育学又属基础学科或者基本学科,它还担负起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以指导自身领域学科群的研究和丰富教育基础学科学学科的理论。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984年《高等教育学》首次把课程与教学领域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围绕它逐步展开论述高等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从而为高等教育学研究迈向科学化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1990年田建国撰写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2009年7月28日)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讲课内容共10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2 学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4 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4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4学时)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4学时)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学时)本文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三、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性质四、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与外延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3、高等教育的结构存在的问题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2、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三、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1、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教学难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4、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大学生的基本特征2、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学科1、学科的概念2、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二、高等学校的专业1、专业和专业教育2、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三、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1、高等学校教学及其构成要素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三、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环节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法五、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意义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教学重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及类型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理论3、教育教学评价的走势4、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5、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三、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3、“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4、“质量工程”的实施步骤5、“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6、“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教学重点:高校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校科研的内涵2、高校科研的意义3、高校科研的任务4、高校科研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4、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落实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
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
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
的标志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
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1、规模化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三认识高等教育学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学概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思想与理论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2)启示:明确大学本质,准确定位;大学对外自治,对内学术自由;重塑教学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职能)(4)自由教育观4、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5、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6、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7、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最终质量规格。
(名词解释)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填空)3、教育目的的结构:(简答)(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曾经存在多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影响最大。
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之后,由高等学校或其他专门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点。
1. 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 课程设置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根据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制定的。
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专业课程则深入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为中心的,以讲授和传授知识为主。
然而,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因此,采用一些互动、实践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4. 教学评估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评估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报告和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
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反馈。
5. 学生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高等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发展包括学术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交发展等多个方面。
6. 国际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逐渐国际化。
国际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习外语和接触不同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7. 教育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也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评估方法改革等。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