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精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 格式:pdf
- 大小:404.63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发展概况: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经过四处征伐,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2.封君封臣制度: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确立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产生与传播:1世纪时,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
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推动了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基督教;查理曼统治时期,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制定“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
2.作用:中世纪时,基督教一方面扼杀人性,造成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另一方面,也曾发挥积极作用。
在继承古典文化遗产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也为中世纪欧洲的教育打下了基础,对当时西欧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从9世纪开始,庄园逐渐流行,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西欧庄园是在领主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居民由领主的佃户组成,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土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的自营地和分给佃户的“份地”以及“共用地”构成;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2课古代日本一、6世纪前的日本1、根据我国的文献记载,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他们都是经由朝鲜半岛来到中国。
2、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1、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认识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对其了解可能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合已学知识,形成体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认识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2.难点: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封建国家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
3.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特点,重点讲解亚洲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典型封建国家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知识点复习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课标要求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主要知识点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大和国: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阶级划分
大王:最高统治者。
贵族: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
部民: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等。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原因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过程:
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3.主要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第1 页共4 页。
部编历史九(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知识点归纳第12课古代日本一.6世纪前的日本1. 根据我国的文献记载,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他们都是经由朝鲜半岛来到中国。
2.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1.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核心知识点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核心知识巩固】一、6世纪前的日本——奴隶社会1.国家建立: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基本统一:5世纪初,基本实现了统一。
3.大和政权的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领地的居民以“”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1.背景(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时间、改革者:646年开始、(年号大化)效仿的典章制度。
3.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为中心的,地方设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①废除一切,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③统一。
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
三、幕府统治(近700年)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大庄园享有的特权,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2.统治阶层:。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成员称为“武士”。
3.建立标志:12世纪,源氏首领获得“”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的建立)。
的建立,标志着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幕府与天皇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的摆设,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重难点梳理】1.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2.大化改新的背景及意义3.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答案以及解析【核心知识巩固】一、6世纪前的日本——奴隶社会2.大和政权3.贵族;私有领地;部;私有民二、大化改新2.孝德天皇;唐朝3.天皇;中央集权制度;国、郡、里;私地、私民;赋税4.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三、幕府统治(近700年)1.不输不入2.武士阶层;军事集团3.源赖朝;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4.礼仪性;幕府将军5.武士道【重难点梳理】1.答案:从6世纪开始,大和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