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作业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6.30 KB
- 文档页数:4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仁”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仁”是以爱心
和慈悲为基础的道德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他人为中心的崇高品格。
孔子认为,“仁者,视人如己,恕己宽人”,也就是说,仁者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他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既要关心自己的权益,也要关心他人的权益。
二、“礼”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主张。
“礼”指的是
遵守礼仪和礼节的行为,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建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孔子认为,“守礼者,守以礼乐,安以礼治”,也就是说,守礼者应该以礼乐和礼治来调节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社会秩序。
三、“智”是儒家学说的第三大思想主张。
“智”是指以理智
为基础的智慧,是一种分析事情的能力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孔子认为,“智者,晓变通,慎言其谨”,也就是说,智者应该以变通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并且要谨慎言行,以达到目的。
四、“信”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主张。
“信”是指一种坚
定的信念,是以诚实守信为宗旨的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信者,笃信守真,慎其言而谨其行”,也就是说,信者应该坚守
真理,在言行上都要谨慎小心,以保持真实的信誉。
总之,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以“仁”、“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旨在建立一种以爱心、慈悲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在言行上都能保持真实、诚实、守信的态度,从而获得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篇一: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选择题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止于至善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都是什么: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格物致知致用亲民不包括以下哪一项:修身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现代主义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止于至善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年《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具有解构性的是:后现代主义从儒家大学之道的意义上讲大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学做圣人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下列哪种格局:三足鼎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可以指:以上都是就中国的自由主义来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作为一个思想者,用其所做的观念上的构建来解决问题,它的功能和什么是一样的:宗教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儒学的命运是:历久弥新中国儒学未来10年的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是什么:创教,干政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典论论文》现代政治对于宗教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政教分离儒家所讲的教化,首先是:诗教中国文化传统中讲的“乐”,狭义上指的是:音乐礼的本源是:爱的情感或爱儒家认为礼的前提是什么:义教育一个人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情感教育“乾称父,坤称母”出自:《西铭》现代法律的进步性表现为:对情感的尊重和对亲情的尊重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德规范,政治规范等他们的基础是什么:道德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亚圣恻隐之心是:仁之端容隐制不是:容忍枉法“博爱”一词出自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中:韩愈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孟子出生于现在的哪个省孟子所说的四端的内容不包括:尊卑之心黄玉顺教授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自觉回到最初的境界“仁者无敌于天下”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孟子阴爻用(六)表示下列哪位人物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荀子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期的文明不包括:古埃及文明冯友兰现实认为“元亨利贞”的“贞”是:末期下列不属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到的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是:法国.1923年,思想界分化成的三大派不包括:民主主义所谓“二希”传统,具体指的是古希腊文化传统和希伯莱文化传统。
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和看法儒家学说,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它就像咱生活中的一位智慧长者,一直默默地指引着我们。
你想想看,儒家学说提倡的那些东西,多实在呀!比如说“仁”,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概念,它就是告诉我们要善良,要对人好。
这不就跟咱平时说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道理嘛!咱在生活中要是都能心怀仁爱,那这世界得多美好呀!大家都和和气气的,互相帮忙,多温暖呀!还有那个“礼”,这就是教我们懂规矩,有礼貌。
见到长辈要问好,跟人相处要有分寸。
这就好比是我们走路的规则,要是没有这些规则,那不得乱套啦?大家都横冲直撞的,那还怎么相处呀!儒家学说就是给我们立了这些规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又和谐。
再说说“孝”,这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孝顺父母,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等他们老了,我们就得照顾他们呀。
这就跟那大树和小苗似的,小苗的时候靠大树遮风挡雨,等小苗长成大树了,就得给老了的大树依靠啦。
儒家学说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就像那爬山一样,只有一步一步往上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咱要是不学习,那不就原地踏步啦?那多没意思呀!儒家学说里的这些道理,可不是说说而已,那是要咱实实在在去做的呀!你看那些古代的君子,不都是按照儒家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嘛。
他们讲仁爱,懂礼仪,孝顺父母,勤奋学习,这才成为了大家敬仰的人呀。
咱现在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儒家学说的那些智慧可一点都不过时呀!在学校里,咱跟同学相处要讲礼;在家里,咱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咱要心怀仁爱。
这不都是儒家学说教给我们的嘛。
你说,要是大家都能按照儒家学说的要求来做,这世界得变成啥样呀?那肯定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世界呀!大家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没有争吵,没有矛盾。
哇,那简直太美好啦!所以呀,儒家学说可真是咱的宝贝呀!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领悟,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都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有爱心的人,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和美好!这就是我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和看法,你们觉得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2015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分析思想内涵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从上面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论语》中几句涉及“仁”的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追求,而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因而没有仁德的人就会违背礼、乐的要求而做出僭越的行为。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就会迷失自我,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矢志不移的志向,所以他们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的境地。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尤其是在仓促之间和颠沛流离之时更要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坚守人生准则,保持做人节操。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会用一颗公允、无私的心去观察他人,明辨是非与善恶,公平、公正、客观地喜爱人,或厌恶人。
3.阅读下面两则《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①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二:子贡问:“师②与商③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注]①狷: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
②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
③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时不要把各章节割裂开,而要把《论语》当作整本书来读。
“儒家经典”综合应用学习目标1.梳理单元知识;2.了解古代散文阅读方法;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朱熹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福建人,19岁中进士,朱熹在政治上没有太高的地位,但是授徒讲学近50年,在思想、哲学、古籍注释整理、教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
朱熹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和《近思录》等。
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被政府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影响极大。
字词汇总盍(hé)诲(hu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ào)山仁者乐(yào)水知者乐(lè),仁者寿数(shù)过:几次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论语》十则《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大学》《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
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
其“三纲八目”超越了简单的文献学意义,不仅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基本模式,而且指出了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儒学的观念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慎独”,出自《大学》“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在外面,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品德和原则,这种状态也被人称为独知。
王阳明认为,人如果不在这种独知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力,而只是在言行上不表露于外,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那就是白欺欺人,就是一种虚伪。
《大学》中指出这种人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厌”不是厌恶,而是掩藏。
就是说这种人全然不在独知的时候用功,只会在遇见君子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问题,也是一种虚伪。
生活中有太多人就是一辈子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状态过来的,他们的生活不是真正自己的生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生活。
在别人跟中,做出一些虚伪的状态,并没有按照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去活着。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以为自己是情商高,左右逢源。
殊不知他弄丢了自己的初心。
佛家有一句话叫做“可怜悯者”。
一个人活着,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品格,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高低是取决于内心的一个感受所得到的一个结果,内心品格好坏,并不能由外界的生活来决定。
所以,一个人为自己负责,就是要在自己内心中找到独知,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够帮得了自己。
那么对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来说,怎么样做才算是获得内心更好的一个良知呢?王阳明就说了一个字:诚。
正如孟子所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在这里,孟子所说的诚,其中有一些诚实不说谎的意思,但是它最深层的意思,就是不自欺。
不欺骗别人是表象,不自欺是根本。
诚就是指针对自己,对自己是否忠诚。
《中庸》中说:“成者自成也。
”儒学中之所以说诚为成已之学,就是在于此。
当你学会尊重自己的良知,诚心对待自己,不自欺欺人,不要以虚伪的面孔去展示给别人的时候,无论是在独处或者是面对别人的时候,都能够做自己,就做到了儒学中的诚,也是所说的慎独。
一.论述题1.孟子的仁政对孔子的仁学有哪些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孟子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及自己主张的人性善理论用之于现实政治领域,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治国原则的话,那么,孟子的仁政理论则具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
孔子虽然从各方面对―仁‖加以阐释和规定,但更多是局限于道德伦理、人生哲学领域;由于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从而使其仁的论说缺乏终极价值依据。
为了使孔子之仁具有本体论依据,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从内在性(心性)与外在性(天命)两个层面为―仁‖寻找终极的价值依据,在其仁政学说与人性善理论之间建构起了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其仁政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的仁政学说,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2.谈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
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中庸之德: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表现方面(1)天道与人道合一(2)天性与人性合一(3)理性与情感合一(4)鬼神与圣人合一(5)外内合一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1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B、•C、•D、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出自《论语•子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儒家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1“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A、•B、•C、•D、我的答案:B得分:0.0分2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
•A、•B、•C、•D、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指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1“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B、•C、•D、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儒学和儒家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1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
•A、•B、•C、•D、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A、•B、•C、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仁”在“礼”中的体现是()。
•A、•B、•C、•D、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礼记》使仁的内涵大大丰富,使用范围大大扩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5《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的教化观念(一)1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C.天下为公D.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 项.答案 C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 A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CD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儒学]《儒学》阅读答案(1)
《儒学》阅读答案
1. 什么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学说,强调个人修身、家庭和谐、社会
秩序、国家治理等方面,并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理念。
2. 《儒学》这本书讲了什么?
《儒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儒学的源流、基本精神和主要理论等方面。
其中,作者王重民大量引用了经传、史书、碑传、诗词等文献,详细
解释儒学中的人、天、道、德、法等概念,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
析和展开阐述。
3. 《儒学》这本书强调了什么?
《儒学》这本书强调了儒学思想的实践性和现代化价值。
作者通篇反
复强调“儒者必修”的五种品德,即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五
种品德不仅是儒学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此外,作者
还着重阐述了儒学中关于家庭、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探
讨了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4. 《儒学》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儒学》这本书在意义和价值上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梳理和思考,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中
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学说的内涵和特征。
其次,它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
念的倡导和引领,有助于读者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它是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价值。
最后,它也是对各国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总之,《儒学》这本书具有思想、文化、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的好书。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一、不矛盾。
文中有很多言论可看出孔子是认识到富民(使民富)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这一“富民、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可见,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拥护,失去百姓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条件。
二、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其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朱熹对“均”的解释是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三、区别: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二《克己复礼》一、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所以说仁是礼的内核。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12.1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8夏问孝,子曰:“色难。
“先秦儒家经典”综合应用学习目标1.熟读儒家经典,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能够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
战国八派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儒家学派的观点学说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这儒家学派的观点学说。
说起儒家,那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疙瘩,儒家思想就像一棵老树,根深叶茂,枝繁叶盛,滋养了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
你想啊,孔子这老哥儿,忙得像陀螺似的,整天带着一帮弟子东奔西走,讲学传道。
有一天,子路这小子又来问了:“老师啊,您老人家整天讲仁义礼智信,到底啥是仁啊?”孔子一听,笑了笑,说:“仁者,爱人。
”这四个字,简单得像个小山包上的一颗草籽,但蕴含的道理却深得像大海。
孔子这人,讲话总喜欢用比喻。
你看他跟子贡聊天的时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就是在说,你自己不喜欢的,别强加给别人嘛。
就像你不喜欢吃辣的,你就别非得让别人也吃辣的,这不就省心省力了吗?再来说说“礼”,这个东西在儒家眼里可是重中之重。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你想想,一个人要是没点礼数,走到哪儿都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乱飞,谁还敢跟你打交道?有一次,颜回这小子问孔子:“老师,礼这玩意儿到底咋学啊?”孔子说:“看我这老头子,穿衣戴帽,进退有度,这不就是礼吗?”颜回听完,心里想:“哦,原来礼就是得像老师这样,规规矩矩的,讲究个样子。
”再来说说“义”,这个词在儒家学说里可不简单。
孔子说:“见利思义。
”意思是说,看到利益的时候,得先想想这事儿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就像你走在路上,捡到个钱包,你先别忙着收进兜里,得先想想这钱包的主人该多着急啊。
有一回,子路问孔子:“老师,啥是义啊?”孔子说:“义者,宜也。
”义就是适宜,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你看,子路这小子,平时大大咧咧的,但一听这话,心里也明白了,义就是得讲究个合适,合情合理。
再来说说“智”,这个字在儒家学说里可不是单单指聪明。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你看,很多人喜欢装懂,其实就是自欺欺人,孔子这老头儿,一针见血,点透了智慧的真谛。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啥是智啊?”孔子说:“智者,知人也。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1【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段玉裁B、黄宗羲C、姚鼐D、王夫之我的答案:C2【单选题】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A、义B、礼C、智D、仁我的答案:D3【单选题】儒家的核心理念是()。
A、仁B、义C、礼D、智我的答案:A4【判断题】儒家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我的答案:√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1【单选题】“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A、中庸B、论语C、礼记D、仪礼我的答案:C2【单选题】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
A、宋B、唐C、汉D、明我的答案:B3【单选题】下列哪一方面不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B、政治理想C、心理感受D、思想文化我的答案:D4【判断题】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我的答案:√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1【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春秋》B、《大学》C、《中庸》D、《孟子》我的答案:A2【单选题】“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A、456.0B、356.0C、365.0D、465.0我的答案:D3【单选题】下列哪一名人不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B、箕子C、许由D、比干我的答案:C4【判断题】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我的答案:√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1【单选题】“仁”在“礼”中的体现是()。
A、慈爱孝亲B、温和润泽C、祭祀存念D、报本施恩我的答案:C2【单选题】“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A、孟子B、孔子C、老子D、墨子我的答案:A3【单选题】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
A、子路B、颜回C、子张D、子贡我的答案:B4【判断题】《礼记》使仁的内涵大大丰富,使用范围大大扩展。
()我的答案:√5【判断题】《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仁”。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已完成1
中华文明强调什么
∙A、君臣和谐
∙B、民族昌盛
∙C、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D、个人荣辱
我的答案:A
2
和是多音字
我的答案:√
3
“仁”的概念是否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我的答案:√
4
儒家学说“仁”排在第一
我的答案:√
5
仁的核心是什么
∙B、和谐
∙C、善良
∙D、忠诚
我的答案:B
6
程颐是哪个朝代的理学创始人∙A、唐
∙B、宋
∙C、元
∙D、明
我的答案:B
7
中国是农业社会
我的答案:√
8
姚鼐是哪个学派的
∙A、古文派
∙B、金文派
∙D、运动派
我的答案:C
9
儒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A、礼
∙B、制
∙C、智
∙D、信
我的答案:A
10
“仁”的核心是什么?
∙A、和谐
∙B、同一
∙C、中庸
∙D、礼仪
我的答案:A
11
仁、义、礼、智、信什么最为重要?
∙A、仁
∙B、义
∙C、礼
∙D、智
我的答案:A
12
孔子说能“恭,宽,信,敏,惠”为仁我的答案:√
13
在不同的时代“仁”的含义相同
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