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变迁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76.00 KB
- 文档页数:29
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古代的部落社会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中,以狩猎、采集和农耕为生。
社会结构简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社会时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时代。
机械化生产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破,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日益增强,社会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的成就,同时也要积极适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不断适应变革,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从古代的部落社会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的城市社会,人类社会生活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转变。
这些变迁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
部落社会中,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生活简单而原始。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城市。
社会生活开始有了一定的秩序和组织,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机器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工厂和工业化生产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率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今,在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便利。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办公、网上购物、在线学习等各种活动,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迁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