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同步试题1.给多音字组词。
拾(shì)( )(shè)( )2.看拼音写词语。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死海很美。
(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觉自由自在,肯定是舒服自在的。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课文填空。
1.死海其实是个,它之所以被人称作“死海”是因为。
2.“正因为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创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句中的“奇迹”具体指,死海之所以能创造这种奇迹是因为。
3.“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句中把比作,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5.感受氧稻城是四川省境内的一个小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
它位于四川西南边缘,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
人们常说:当你感觉到身体的某一器官存在的时候,一定是那个器官出了毛病;而当你感觉氧气存在的时候,一定是缺氧了。
在稻城,我两次感受了氧。
我第一次感受到氧是在四川南部海拔4700米的高尔寺山上,这是去稻城的必经之路。
停车了,大家下车“方便”。
腿一迈下车门,就觉着地有点不平,头发蒙。
人缺了氧,脑子先不好使,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蹿。
好不容易才爬到一个较隐蔽的地方,卸下了“重负”。
回到车上,慢慢地全身发凉,唇发干,不想睁眼,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不行了,得吸氧了。
旅伴递过来饼干、巧克力,说吃一点试试,我试着吃了些,果然心也不慌了,气也喘匀了。
第二次感受氧是到了亚丁,在去牛奶海的路上。
那天早晨,骑马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洛绒农场。
这时的我早已是神疲腿软,在平地上走路都喘气,再爬山、下山来回走上4个小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望。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自主学习的习惯。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热爱读书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躺在波浪上,感受波浪的起伏。
提问:“你们想象一下,躺在波浪上是什么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意境。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3.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如“波浪”象征书海,“波浪上的我”象征在书海中遨游的作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望。
4.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热爱读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波浪上的我”。
2. 写一篇关于自己阅读体验的短文,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资料教学思想《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游记散文,其中既有许多科学性描述,亦不乏优美的描写。
如何在这课的教学活动中,合理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我努力作了一些探索,以下谈几点体会:《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是篇老教材,如何运用好老教材,体现课改精神呢?设计这节课时,如果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会上成自然课。
所以,我觉得要让这样类型的课文上出语文味,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内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多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
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并由此提升学生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入课文后,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并确定下课文重点。
然后,便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品读课文,深入学习,解决作者“为何说躺在死海的波浪上读书是一件难得的快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
然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学习其它的、较易掌握的死海知识。
这样,使整堂课重点突出,时间充裕,训练到位。
游记类的文章,一般都有科学性的知识和文学性的描写,在那些所见所感的描写中又蕴涵作者丰富的情感,怎么把握?我们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不要去苛求学生一下子挖深挖透,如在教学“躺在波浪上读书,并感到是难得的快事”一部分时,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散读、全班交流读、齐读、引读……这样读读看,那样读读看,在朗读中逐渐感悟,逐渐加深理解。
这既是一种语感的培养,又是一种语言的熏陶。
二是自主学习,加以点拨。
如在教学“作者对死海的所见所闻”时,让学生用“死海,。
”的句式说说自己学懂了什么,在他们主动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能避免不必要的讲解,节约了课堂时间。
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发现,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这是课改的又一重要精神。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_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课文原文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课文原文你相信吗?不久前,我曾躺在波浪上读书——直接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九月间,我访问亚洲西部的约旦王国。
到达约旦首都安曼的第二天,主人就陪同我们去游览著名的死海。
从安曼到死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却要下降一千三百多米!因为安曼是一座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山城,而死海则低于海平面394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号称“世界的肚脐”。
我们的汽车驶离安曼城郊,便沿着一条倾斜的公路急速下降,以至我的耳膜都感到了压力,很像飞机降落时的那种滋味。
四十几分钟后,地势渐趋平缓,约旦河出现在窗外。
河床很宽,但只有一股小溪般的细流在里面蹦跳。
汽车开到约旦河终端戛然停住:死海到了!我们跳下车子,走进一个海滨浴场。
站在高高的水泥平台上放眼望去,只见辽阔的海面上细波如鳞,那灰色的海水远接苍茫的天际。
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他的水鸟。
这天游人不多,他们都坐在岸边遮阳伞的阴影里,观赏着这沉默的海。
我们走下台阶,来到岸边。
我发现脚下的海水在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变幻。
我蹲下去,在水底捞了一把,捞上来的细沙中,混着些白色透明的小颗粒。
主人告诉我:这是盐的结晶,而那变幻多彩的光晕正是这些结晶体反射出来的。
死海其实是个内陆湖,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9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不过,”他又说,“正因为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创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想下水试一试。
换好游泳裤后,我第一个跳下水去。
死海的水是温润的,趟水时似有一股阻力,举兴吃边。
我趟到水深及胸时,便仰身躺了下去——奇迹果然出现了!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波浪象征意义,懂得把握人生机遇,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波浪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抽象的波浪象征意义如何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及相关背景资料。
2. 课件、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课文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分析课文中的波浪象征意义,让学生懂得把握人生机遇,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3.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如何将课文中的感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七、课堂练习与拓展1. 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己向往的场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和方法。
八、课后作业2.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简要介绍书籍的内容和理由。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课程进度安排1.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1课时内完成。
2. 下一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2. 收集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波浪象征意义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躺在波浪上读书2沪教版教学目的: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字典或联络上下文了解并积聚〝冷静、戛但是止、温润、絮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简明归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死海称号的来历,懂得人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缘由,并体会在死海里游泳的感受。
4、搜集交流死海的其它信息及一那么世界奇闻。
教学重点和难点:1、在阅读进程中,知道死海的特点并简明归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受,感悟作者为什么说〝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进程:一、说话揭题1、同窗们,本单元我们在书页间旅游了不少天下奇观。
明天,教员给你们看一那么天下奇闻,有位作者〔板书课题〕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你们置信吗?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效果?3、经过预习知道,这件事发作在死海,你对死海了解多少?交流,补充简介死海的信息二、初读感知1、快速读课文,思索:死海有什么特点?用直线划出有关语句2、交流读词语,留意:涩的读音和字形三、阅读课文1、经过刚才的阅读,你对死海有了进一步了解。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引导,点拨〔1〕板书:陆地最低含盐量高没有生物{如今你知道为什么叫他死海。
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死海里没有生物还没有什么?出示引读句子:没有。
没有。
也没有。
说说自己的感受}〔2〕但死海并不是万马齐喑,作者很快发现它有种共同的美。
找找描写死海美景的句子。
说说自己的体会。
〔3〕交流朗诵句子,读出美感〔4〕死海还有什么特点最让作者心动?〔板书发明奇观〕为什么会有此奇观?用句式练习说话3、这个奇观会出现吗?作者有何感受?快速读8~12小节。
用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想你知道了什么?4、交流,引导,点拨〔1〕板书:舒适自在了解〝絮语〞想象:此时作者心中想些什么。
〔2〕朗诵指点句子,读出作者的惬意温馨〔3〕交流讨论作者为什么觉得在死海里游泳是件难得的快事?板书:难得的快事〔4〕交流点拨四总结课文1、明天,我们随作者一同到安曼的死海,领略她异乎寻常的美。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波浪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波浪的形状、声音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波浪上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在波浪上读书的体会。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大家共同评价。
4. 表达与创造:(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在波浪上读书的画面。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在波浪上读书的想象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在波浪上读书教案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交流,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想象作文的创意及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作者或者有关读书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3、能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4、收集并交流一则世界趣闻。
教学重点:1、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感悟作者躺在死海的波浪上读书的舒服自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亚洲西部的(约旦王国),去游览那儿(著名的死海)从安曼去死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却要(下降1300米)。
因为安曼是一座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山城),而死海则低于海平面(394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号称(“世界的肚脐”)。
作者在这里遇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直接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书,这真是一个奇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走进海滨浴场。
二、学习5—7小节1、自由轻声读5-7节出示:(1)漫步在死海的海边,我们看到什么?(2)死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交流(1)媒体出示:只见辽阔的海面上细波如鳞,那灰色的海水远接苍茫的天际。
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它的水鸟。
所以称它为(沉默的海)(2)说话练习: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一句话。
(3)出示: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
(4)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起来。
3、引读:正因为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创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
)4、过渡:听了主人的介绍,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想下水试一试。
我第一个跳下水去。
奇迹果然出现了,这多么令人惊叹啊,课文9-12节对作者的体验做了描述。
三、学习9-12节1、默读9-12节,思考:哪句话最直接表达作者下到死海后的感受?(1)媒体出示:我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案,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懂得死海制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缘由,体会在死海里游泳的欢乐。
2、连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3、能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4、收集并沟通一则世界趣闻。
教学重点:1、读课文,懂得死海制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缘由,体会在死海里游泳的欢乐。
2、连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感悟躺在死海的波浪上读书的舒适拘束。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跟随来到亚洲西部的(约旦王国),去巡游那儿(闻名的死海)从安曼去死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却要(下降1300米)。
由于安曼是一座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山城),而死海则低于海平面(394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号称(“世界的肚脐”)。
在这里遇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直接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书,这真是一个奇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循着的笔触走进海滨浴场。
二、学习5—7小节1、自由轻声读5—7节出示:(1)闲逛在死海的海边,我们看到什么?(2)死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沟通(1)媒体出示:只见宽阔的海面上细波如鳞,那灰色的海水远接苍茫的天际。
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它的水鸟。
所以称它为(缄默的海)(2)说话练习: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一句话。
(3)出示:水中含盐量特殊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
(4)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起来。
3、引读:正由于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制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
*57、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教学要求:1、积累文中的词语,体会“蹦跳、絮语、拾级而上”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懂得死海创造奇迹——人能躺在波浪上看书的原因,并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3、收集交流一则世界趣闻。
教学建议:1、本文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游记,是带“*”的阅读课文。
作者按游览历程记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同时,告诉了人们一个科学道理——盐水比重大,浮力大,所以死海才能把人托起,使人能仰躺在水面。
课文第一小节就紧扣课题,设置悬念。
我曾躺在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第二节到最后,作者用自己游览死海的经历,想读者介绍去死海的见闻,和躺在波浪上读书以及拍下珍贵的照片的情况。
2、本单元训练重点继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揭题以后,老师可让学生观看投影(课文插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提出疑问,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读书呢?3、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2节到第12 节。
本文是阅读课文,教师不必过细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只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死海名字的由来。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但不是放任,应注意引导点拨。
(1)初读课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读正确写正确课文中的词语。
学生有不认识的字应允许提出。
如:从容的“从”读cóng,“涩”的右上是“刃”不是“办。
(2)再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动笔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加以理解。
如: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读书,为什么称此海为“死海”。
除了这些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如:死海在约旦的安曼,好称“世界的肚脐”等。
还应留些时间给学生提出一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最后,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为什么作者感到在死海游泳是一件快乐的事。
此题答案不求唯一,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4)“死海”创造了奇迹,教师课前布置收集一些世界趣闻,在学完课文以后,给学生留一些时间在小组中或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不要照本宣科地读资料,而要他们有声有色地讲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执教《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课后反思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是一篇饶好玩味的游记散文,其中既有很多科学性描述,也不乏美丽的描写。
这样的老课文如何上出新意,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现在谈几点体会:
一、注意同学对文本的感悟。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是篇科学性加强的文章,假如重点讲解死海的浮力,那未免有点像自然课。
因此我还是把重点放在对课文中一些语句美丽的句子的理解与朗读上。
在设计上,我让同学找出描写死海以及它奇妙的句子,让同学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死海的沈默及所带来的欢乐。
二、媒体有效的为课堂服务。
死海是奇妙的,它所带来的欢乐是光读课文所无法体会的,因此,我找来了死海的观光片,看着画面,想着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这样的体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透彻。
三、小试验激发学习爱好。
同学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知道死海的含盐量大,但不肯定能够理解含盐量大,浮力大的道理。
我做了一个鸡蛋浮起来的试验,通过鸡蛋的沉与浮,同学对这个学问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当然详细内容还有待将来解决。
四、对时间的掌控不够。
由于看错下课的时间,总感到时间过于充分没,因此,在同学自学争论的这一环节,时间放得太多,以至于事先预备好的课文的结尾以及世界趣闻的介绍没有落实,颇为圆满。
*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海的文章,你们知道哪些海?哪些湖?
(学生交流。
)
2、死海其实是个内陆湖,那么为什么被称之为“死海”,而且是世界闻名的呢?
(1)理解“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
你相信吗?不久前,我曾在波浪上读书——直接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
3、我们就来学习: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媒体出示:
课题
4、读课题:(不同的读法表现不同的意思)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
我/躺在波浪上
...../读书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
媒体出示:
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从.容、趟.水、拾.级而下絮.语、苦涩.、戛.然而止
2、学生交流。
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
3、练习说话。
练习说话:在,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三、研读课文。
(一)了解死海之所以能创造“躺在波浪上看书”的原因。
作者因为访问亚洲西部的约旦王国,所以有幸去游览死海,那么死海为什么能让人躺在波浪上读书?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随作者乘着汽车去游览一番!
1、自由读第3、4小节,划出作者所见所闻的句子,说说你对“死海”的初步了解。
板书:地势极低
2、指名读
3、4节,思考:漫步在死海的海边我们看到什么?
出示媒体:
这天游人不多,他们都坐在岸边阳伞的阴影里,观赏着这沉默的海。
3、尽管死海是“沉默”的海,但是死海并非死气沉沉,它还很美,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练习说话:
因为死海的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所以。
板书:含盐量高
5、因为死海的含盐量高,所以人可以躺在上面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
板书:浮力极大
(二)默读9-12节,体会在死海游泳的乐趣。
1、正因为死海有能使人躺在上面看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的奇迹,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这时“我”的感受又怎样?默读9-12节,找出有关的词、句和作者一同感受死海的与众不同。
随即理解并板书:温润舒服自在
2、学习“细浪在我的耳畔絮语”一句。
媒体出示:
细浪在我的耳畔絮语。
理解“絮语”。
3、当“我”几乎想在这里睡觉时,死海给作者开了一个玩笑。
虽然这时“我”的脸上、眼睛火辣辣的,但“我”还是说“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这是为什么?
板书:难得的快事
4、归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自己归纳。
全班交流。
四、小结复习。
1、那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来确定一下,并说明为什么?
媒体出示:
课文的重点部分用“√”表示:
(1)主人陪同我游览著名的死海。
()
(2)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人能躺在水面上读书。
()
(3)死海含盐量很高,生物难以生存。
()
(4)死海是陆地上最低的地方。
()
2、借助下面的提示说话。
媒体出示:
向大家介绍作者在死海游览的所见所闻:听说。
人们说得没错,奇迹果真出现了!。
3、知道了作者经历的奇妙感受。
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让我们现在作好准备,将来去探索世界上更多的奥秘。
含盐量高
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浮力极大
难得的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