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 格式:pdf
- 大小:984.50 KB
- 文档页数:56
附件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施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节能建筑,推行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制度,规范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管理,根据《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的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是按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对民用建筑工程项目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设计、施工、工程验收等资料,经文件核查、软件复核计算及必要的检查和检测,综合评定其建筑能效(绿色化)水平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标识是按照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结果,对建筑物能效(绿色化)水平,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的活动。
本办法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执行范围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的监督管理以及市管建筑工程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的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市管建筑工程外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市管建筑工程是指以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为主负责实施建筑管理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
第二章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第六条建筑工程项目竣工且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其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填写《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申请表》(见附件1),向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提供以下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一)建筑能效部分1、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建筑、暖通、电气、给排水专业设计图及建筑节能设计模型,节能计算报告书,空调热负荷及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书);施工图建筑节能专项审查意见及设计单位的回复资料;施工图建筑节能工程设计变更文件(包括变更图说、建筑节能设计模型、节能计算报告书和相应的审查、备案文件);2、涉及建筑节能分部工程(或建筑节能子分部)的竣工图;3、与建筑节能相关的设备、材料、产品(部品)进场复验报告。
重庆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技术细则(征求意见稿)2020-XX-XX发布 2020-XX-XX实施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前言为落实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19]23号)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我市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工作,规范我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方法,经广泛调查研究,基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关于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计算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重庆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主要技术内容是:适用范围、基本规定、核算方法、核算资料及附件。
本技术细则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
主编单位: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参编单位: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技术细则1 适用范围1.0.1 《重庆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适用于重庆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的核算。
2 基本规定2.0.1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的核算单元应符合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的相关要求。
2.0.2 按相关要求应进行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在工程项目能效测评之前开展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的核算。
2.0.3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指标应由主体结构材料指标、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装修指标和其他指标等4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按子类别分设二级指标。
2.0.4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4类核算指标合计100分,其中主体结构材料指标设置30分、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设置15分、装修指标设置25分、其他指标设置30分。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指标实际得分值按本《技术细则》第3章核算方法的相关要求经计算确定。
3 核算方法3.0.1 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进行计算:P=[(S1+S2+S3+S4)/100]×100% (3.0.1)式中:P-绿色建材应用比例;S1-主体结构材料指标实际得分值;S2-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实际得分值;S3-装修指标实际得分值;S4-其他指标实际得分值。
住房放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1047-2010 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T50-066-200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2009-12-11 发布2010-02-01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前言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重庆市绿色建筑建设技术水平,规范重庆市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09年重庆市建设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渝建发〔2009〕29号)的有关要求,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会同有关单位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结合重庆市的地方特点、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绿色建筑标准》DBJ/T 50-066-2007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更名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在本标准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交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标准科(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路69号7楼,邮编:400015,电话:63601374,传真:63861277),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参编单位: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重庆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吴波丁小猷董孟能张捷艾为学王智周锐角赵辉杨修明廖可罗昊姚清张军何丹赵本坤周顺元徐世莲华冠贤张静喻林强审查专家:丁勇汤浩况平余国锋张智强谢自强程炳渊(按姓氏笔画)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1)3 基本规定 (2)3.1 基本要求 (2)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2)4 住宅建筑 (4)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4.5 室内环境质量 (6)4.6 运营管理 (7)5 公共建筑 (8)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8)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8)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0)5.5 室内环境质量 (10)5.6 运营管理 (11)附表一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表(住宅建筑) (13)附表二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表(公共建筑) (30)本标准用词说明 (45)本标准引用标准名录 (46)条文说明 (47)Content1 G eneral principle (1)2 Technical term (1)3 General provision (2)3.1 Basic requirement (2)3.2 Evaluating and grading (2)4 Residential building (4)4.1 Land conservation and outdoor environ ment (4)4.2 Energy efficiency and exploitation (4)4.3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5)4.4 Material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6)4.5 Indoor environmental q uality (6)4.6 Operation and m anagement (7)5 Public b uilding (8)5.1 Land conservation and outdoor environ ment (8)5.2 Energy efficiency and exploitation (8)5.3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9)5.4 Material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10)5.5 Indoor environmental q uality (10)5.6 Operation and m anagement (11)Attached table 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ng table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13)Attached table B green building evaluating table for public building (32)Note the wording of the order (45)Provisions (47)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重庆市绿色建筑建设技术水平,规范重庆市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评价技术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2018年7月目录前言 (1)1 总则 (2)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4)3.1 基本要求 (4)3.2 申报与评价 (7)4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11)4.1 一般规定 (11)4.2 控制项 (11)4.3 评分项 (21)5 室外环境质量 (41)5.1 一般规定 (41)5.2 控制项 (41)5.3评分项 (49)6 节能与能源利用 (74)6.1一般规定 (74)6.2 控制项 (74)6.3 评分项 (83)7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21)7.1 一般规定 (121)7.2 控制项 (121)7.3 评分项 (128)8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6)8.1 一般规定 (156)8.2 控制项 (156)8.3 评分项 (159)9 室内环境质量 (178)9.1 一般规定 (178)9.2控制项 (178)9.3 评分项 (192)10 智能化服务与管理 (213)10.1 一般规定 (213)10.2 控制项 (213)10.3 评分项 (218)11 施工管理 (233)11.1一般规定 (233)11.2 控制项 (233)11.3 评分项 (237)12 运营管理 (258)12.1 一般规定 (258)12.2 控制项 (258)12.3 评分项 (264)13 提高与创新 (282)13.1 基本要求 (282)13.2 加分项 (282)前言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于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为了更好地实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引导居住小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城乡建委委托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作为重庆市地方标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的补充,是在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果,结合重庆市住宅小区的特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目的是为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项目建设和评价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依据,提高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水平。
·《标准》条文:“4.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标准》条文:“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标准》条文:“4.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细则》;4.1.8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细则》:4.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细则》;4.4.2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细则》;4.4.4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细则》;4.4.5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细则》;4.4.6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细则》;4.4.7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细则》;4.4.8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细则》;4.4.9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细则》;4.4.10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细则》;4.4.11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细则》;4.5.5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绿色建筑相关地方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8.24•【字号】渝建绿建〔2020〕16号•【施行日期】2020.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绿色建筑相关地方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推动我市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要求,我委修订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20)、《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20)、《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71-2020)、《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20)(以下统称《标准》)等我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地方标准。
现就执行以上标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执行范围及要求(一)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项目1、2020年1月24日后设计标识或竣工标识尚在2年有效期内的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项目,其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自愿申报后一阶段评价的,标识有效期统一延长7个月。
超出有效期的,可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20)或《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20)要求进行申报。
原有相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按本《通知》执行。
2、2020年7月1日前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项目应按照《关于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建发﹝2019﹞23号)要求申请评价;2020年7月1日起通过施工图审查的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项目应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20)、《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20)相应星级要求。
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2.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应满足表3.2.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表3.2.8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注: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基准为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此处围护结构指外墙、屋顶、外窗、幕墙等部位。
2 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对应的标准为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3 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包括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可吸入颗粒物等,其浓度降低基准为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要求。
评价内容每项评价内容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必须满足,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应满足表3.2.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1.安全耐久主要从建筑结构、防水、门窗安装牢固、应急疏散和安全防护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等安全耐久等方面进行评价。
2.健康舒适主要从室内空气品质、水质、声环境与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综合环境等角度进行评价。
3.生活便利主要是从建筑、停车场(库)、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出行与无障碍、服务设施、智慧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4.资源节约主要是从节地与土地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绿色建材等方面进行评价。
5.环境宜居主要从建筑规划布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以及场地生态景观、室外声光物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6.提高与创新(加分项)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建筑风格因地制宜体现地域风貌和地域文化,应用BIM,绿色施工管理,采用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产品,采用高效能源供应系统,装配式建筑等加分项。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I. 引言A. 绿色建筑的背景和意义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重要性C.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II.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概述A. 绿色建筑概念和定义B.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C.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III.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解析A. 能源与环境1. 建筑节能2. 室内环境质量B. 土地与生态1. 景观设计与绿化2. 水资源管理C. 健康与社会1. 社会可持续性2. 健康与舒适性I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践应用A.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践案例分析1. 机场绿色维护大楼2. 万达广场绿色商业中心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展望与总结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不足与优化方向C.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指导意义VI. 结论A.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B.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C. 对相关领域的启示和建议第一章:引言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总体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低碳、环保、节能、健康、适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
当前,我国正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和模式。
同时,如何评价和认证绿色建筑的性能和成果,是绿色建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章旨在从如下三个方面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绿色建筑的背景和意义;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重要性;3)文献调查和相关研究进展。
1.1 绿色建筑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持续上升。
而绿色建筑则能在建筑物使用寿命中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降低能源和水资源依赖、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助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改善,因此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也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体现,目前作为国际社会推崇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成为各国政府深刻应对现代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015版)的通知(附: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明确《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执行要求
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筑安装施工
【发文字号】渝建发[2015]30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04.03
【实施日期】2015.04.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015版)
的通知
(渝建发〔2015〕30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管理局,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我委组织修订发布了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4,以下简称《标准》),自2014年11月1日起
1 / 1。
重庆市绿⾊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2020年版)重庆市绿⾊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重庆市绿⾊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建筑专业委员会2020年6⽉1前⾔重庆市《绿⾊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20)已于2020年4⽉1⽇正式发布,并于2020年7⽉1⽇正式施⾏。
标准在国家《绿⾊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地⽅的⽓候、地理、⼈⽂等特点,进⾏了进⼀步细化和深⼊,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安全耐久、健康舒适、⽣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与创新。
该标准将作为重庆市绿⾊建筑评价标识和绿⾊建筑建设实施的主要技术指引,为更好地组织实施重庆市《绿⾊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进⼀步明确表⽰评价的要点,重庆市绿⾊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标准编制专家,结合重庆市开展绿⾊建筑标识评价⼗年⼯作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重庆市绿⾊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2020版)。
本细则的具体内容除标准原有的条⽂、条⽂说明、评价⽅法之外,还包括每⼀条⽂的评价要点。
本细则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绿⾊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建筑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在本细则的实施、应⽤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交⾄重庆市绿⾊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建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渝北区龙溪镇华怡路23号,023-********),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细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审查专家:⽬次1 总则 (7)2 术语 (11)3 基本规定 (12)3.1 ⼀般规定 (12)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16)4 安全耐久 (24)4.1 控制项 (24)4.2 评分项 (34)Ⅰ安全 (34)Ⅱ耐久 (40)5 健康舒适 (47)5.1 控制项 (47)5.2 评分项 (59)I 室内空⽓品质 (59)Ⅱ⽔质 (61)Ⅲ声环境与光环境 (63)Ⅳ室内热湿环境 (67)Ⅴ室内综合环境 (73)6 ⽣活便利 (77)6.1 控制项 (77)6.2 评分项 (84)I 出⾏与⽆障碍 (84)Ⅱ服务设施 (86)Ⅲ智慧运⾏ (91)Ⅳ物业管理 (96)7 资源节约 (103)7.1 控制项 (103)7.2 评分项 (115)Ⅰ节地与⼟地利⽤ (115)Ⅱ节能与能源利⽤ (119)Ⅲ节⽔与⽔资源利⽤ (137)Ⅳ节材与绿⾊建材 (143)8 环境宜居 (150)8.1 控制项 (150)8.2 评分项 (160)Ⅰ场地⽣态与景观 (160)Ⅱ室外物理环境 (168)9 提⾼与创新 (175)9.1 ⼀般规定 (175)9.2 加分项 (175)本细则⽤词说明 (199)引⽤标准名录 (200)附录 (221)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6)2 Terms (10)3 Basic requirement................................................................................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