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手册(六年级下册)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48.50 KB
- 文档页数:12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课
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课中,您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内容:
1、实验设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包括指定实验目的、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以及设置对照实验等。
2、实验操作: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包括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记录实验数据,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等。
3、科学方法:学生需要学习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分类、归纳和演绎等方法。
4、科学探究: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和交流结论等。
关于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课,我建议您:
1、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2、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数据分析能力。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与科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和进行探究。
5、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备注说明(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1 类型分组实验种类研究实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模拟地震产生的原由竹筷或竹片【方法合理,结论正确,运用其余方法亦可】每人拿一根竹筷或竹片,慢慢使劲曲折,领会手上有什么感觉,察看现象。
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筷子会断裂,手感觉麻痹。
筷子相当于岩层,对筷子使劲,相当于挤压岩层,当筷子蒙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忽然发生断裂,就会产生“地震”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筷子所有清理好。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备注说明(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2类型分组实验种类研究实验卵石的成因模拟实验经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如何形成的。
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
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适合使劲摇摆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察看。
察看到水渐渐变红了,(放掉水后)碎砖块棱角变小、变圆了。
在水的冲洗和碎砖块的互相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逝,变得圆滑起来,形成“卵石”。
实验中注意安全,摇摆瓶子时使劲要适合。
防备弄破瓶子划破手;实验结束后,把器械清理好。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备注说明(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3类型分组实验种类研究实验音叉发声实验经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橡胶槌、音叉、水、水槽用槌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后,快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察看现象。
音叉振动,水花四溅。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敲击音叉快速把音叉接触水面时,只把音叉上部一小段接触水面即可。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备注说明(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4类型分组实验种类研究实验声音能在空气中流传经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能够空气中流传。
两支蜡烛、火柴、大鼓、鼓槌【方法合理,结论正确,运用其余方法亦可】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方、一支放在较远处作比较。
六年级下册册科学实验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实验研究的问题: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是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名称: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布、邮票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
3.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4.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规范使用放大镜。
1.手持放大镜镜柄。
2.调节放大镜与观察物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实验记录:用画图方式记录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结论: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2.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昆虫实验研究的问题:放大镜下的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实验器材名称:放大镜、蚂蚁等昆虫及蝴蝶、、蚕蛾标本。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用肉眼直接观察。
2.观察昆虫的身体。
3.观察昆虫的生活。
实验记录:用文字和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昆虫身体结构和昆虫的生活实验信息数据整理:比较几种昆虫触角的形状。
实验结论: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昆虫身体的细微结构。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实验研究的问题: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等晶体在放大镜下的样子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观察分辨几种常见的小颗粒物质。
2.用放大镜观察白糖、食盐、味精颗粒特点。
3.观察了解更多物质晶体的形状。
4.观察自制食盐等晶体5.用放大镜观察食盐晶体。
实验记录:用绘图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画出并比较几种物质的晶体形状。
实验结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自然界中许多物质是晶体结构。
四、怎样放得更大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研究的问题:怎样调试让显微镜最清晰实验器材名称: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带、铅笔、橡皮、花粉标本、棉布纤维标本、昆虫标本等。
六年级下册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实验题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二、实验要求: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3、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4、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5、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6、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7、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顺序观察。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要尽力选薄一些的洋葱表皮,制成临时切片。
B、为了看得清楚,可用红墨水染色。
方法是: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盖玻片的边上。
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
红墨水就被吸了过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2、观察口腔粘膜细胞一、实验题目:观察口腔粘膜细胞。
二、实验要求:说明动物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食盐水溶液、滴管、牙签、高锰酸钾溶液、镊子、纱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擦净载玻片、盖玻片,在载玻片上滴一滴食盐水溶液。
3、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的牙签,在口腔壁上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一些口腔粘膜细胞)。
4、把牙签上附的口腔细胞在载玻片食盐水中涂一下,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口腔粘膜切片。
5、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好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6、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3、测定食物营养成分一、实验题目:测定食物营养成分。
二、实验要求:认识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三、实验器材:米饭、瘦肉、肥肉等多种食品。
纸、镊子、小刀、火柴、酒精灯、污物桶、稀释的碘酒。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某食品用小刀分割成三小块。
3、第一块滴上碘酒;第二块放在纸上,用小刀用力向下碾压;第三块放在火上烧。
六下科学实验操作培训绍兴县齐贤镇中心小学陈高峰《微小世界》单元第一课放大镜1、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实验材料: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操作方法:(1)师演示并结合课本介绍两种观察方法: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放大镜移致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放大镜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进行观察比较。
2、寻找具有放大作用的器具●实验材料:水滴放大镜、滴管、保鲜袋、烧杯等透明的器皿、水。
●操作方法:(1)做水滴放大镜:用滴管在三个深浅不同的弧形凹槽内滴上适量水滴去观察物体,比较三个凹槽的放大效果,可以用来验证放大镜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这一特点;(2)在一个平底和一个锥形的凹槽内滴上适量水滴,观察物体被放大情况;(3)用保鲜袋、烧杯等透明的器皿装入适量水后从侧面来观察物体,判断物体放大情况;(4)比较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实验材料: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操作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2)结合课本图片或挂图比较分析昆虫的身体构造。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用放大镜观察几种晶体的特征●实验材料:放大镜、食盐、味精、碱面、白糖等晶体。
●操作方法:(1)用放大镜去观察食盐、味精、碱面、白糖等晶体,并画出相应的形状;(2)比较分析这些晶体间的共同特点。
2、制作食盐晶体●实验材料:食盐、烧杯、水、玻璃片、滴管、夹子、酒精灯、火柴。
●操作方法:(1)先制作食盐溶液,然后用滴管滴一至二滴在玻璃片上;(2)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璃片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注意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3)制作好食盐晶体后,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图记录它们的形态。
小学五、六年级科学实验培训讲义永安小学李玉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可以说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而观察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在小学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
无论是学生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我认为教师都要事先亲自做一做,观察一下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实验时间是否充足,活动材料是否科学,实验难度是否合适,知识储备是否充足,因为课程中的实验往往有理想化的倾向,而教师凭着生活中的经验对要做的观察实验定势化,势必会造成实验的不成功或部分成功,从而影响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探究欲,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本次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为我们的科学老师提供一个熟悉并熟练对各种实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我们要像我们的学生一样,认真的去完成每一个实验,同时,我们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结合我们的平日教学对实验中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或者是在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搜集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做法,我们不妨做以交流,使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五年级上册教材:1、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学习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作用。
3、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分组实验材料:绿豆种子16粒;塑料种植杯8个;标签8张;塑料勺1个;纸巾8块;滴管1支;可密封的塑料袋1个;大头针或剪刀1个;不透明的盒子1个;烧杯2个;一些水、土壤;实验分析:本课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三个主要活动内容。
而在这三个活动中,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单元进化探究活动:制作印迹化石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化石的形成,从一个侧面了解化石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实验器材:黏土(可用橡皮泥代替)、叶子、骨头、贝壳等。
实验指导:这是一个制作化石模型的活动。
探究过程:1、将黏土擀平。
2、把叶子、骨头或贝壳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印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
实验小结:叶子、骨头或贝壳在黏土上留下印迹。
晾干的模型上留下了动、植物的印迹。
实验提示:1、在活动前先让学生猜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2、用橡皮泥代替黏土,选择适当的叶子,不用苹果叶、杨树叶等平整的叶子。
3、用力要轻,力量要均匀。
按压时间不宜太长。
4、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1)你“制作的模型”可以形成化石吗?(2)如果你“制作的模型”形成化石,是哪一类型的化石?(3)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
生活链接:有机会看看真实的化石模型。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记录表年月日年级班第组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探究活动:研究仙人掌刺的作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仙人掌刺的作用,体会到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实验器材:三张纸巾、三张锡泊纸、一张蜡纸、一杯水实验指导:这是一个典型的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实验之前要启发学生比较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以发现实验结果的不同与变量有关,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释。
探究过程: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用蜡纸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在窗台前。
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
实验小结:平铺的最干,蜡纸包的最湿,仙人掌上的蜡质层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很好的储存水分。
实验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平铺的模拟的是(普通叶子);卷起来的模拟的是(针状叶子);用蜡纸卷包起来的模拟的是(叶外生蜡质)。
生活链接: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某一种动物、植物,研究它有什么特殊的生存本领。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记录表年月日年级班第组一小时以后探究活动:做个生态瓶活动目标: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生态瓶,短期观察,了解生物之间的共存关系。
附件1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手册
(六年级下册)
编制组长姓名:王桂玉
青岛市黄岛区小学科学教研组
2014年2月
目录
序号 1 类别分组实验类型观察实验实验名称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表皮装片(或动物表皮细胞装片、卵、人血细胞装片、骨细胞装片、口腔粘膜细胞等)
实验步骤①准备好显微镜。
把镜筒上调至合适位置。
②把要观察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注意把
装片标本放在通光孔的中间位置)
③调整反光镜。
(使观察者在目镜观察时,光亮明显增强)
④顺时针调整调焦螺旋,使观察到的影像最清晰。
(此过程
可以微调装片位置,使观察到的细胞在目镜的中间位置。
调整方向与实际相反)
实验现象与
结论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
这些小格子就是一个个的细胞,小格子里面的黑点就是细胞核。
(一般的细胞大致可以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部分)
备注说明(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①注意正确使用显微镜,不要因用力过大损坏器件。
②学会使用反光镜。
③注意在显微镜下,标本装片的位置调整。
调整方向与实际相反。
洋葱表皮细胞图示:
序号8※类别分组实验类型制作
实验名称制作降落伞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制作降落伞。
实验器材稍薄的大方便袋、剪刀、直尺、细绳、螺母、胶带等
实验步骤①用剪刀将稍薄的大方便袋裁成30cm*20cm的长方形,作为伞面;
②用剪刀剪好4条长短相同细线作为伞绳。
③将细绳分别用胶带粘在伞面的4个角上。
④捏住伞面的中间,将4根伞绳捋直,打成一个结,并把螺母拴在打结处
⑤将线理顺,伞面打开,降落伞做成。
⑥从高处轻放降落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与
结论
从高处实施降落时,降落伞缓缓下降。
备注说明
(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①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剪刀伤手;④4根细绳打结时注意4绳要捋得一样长;
③准备的螺母要大小合适。
序号10※类别分组实验类型制作
实验名称制作小帆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制作小帆船。
实验器材
三个易拉罐,三根一次性筷子,毛线,硬纸板,双面胶,橡皮筋等。
实验步骤①把三个易拉罐并成一列,接触处用双面胶固定;
②两边用筷子和橡皮筋固定;
③中间的易拉罐钻个小孔,插上
一根筷子作帆杆;
④制作一个帆,记住上下个开个
小孔,用于稍后放在帆杆上;
⑤在帆杆放上帆并用毛线固定帆
杆;
⑥把做好的帆船放在水里,调整
帆的方向,吹风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与
结论
帆船能够漂浮在水里,并能随风飘动。
备注说明
(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①在制作小帆船的过程中,防止受伤;
②制作的帆大小要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