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 课程[详版课资]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七章课程与课程开发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1.1课程的词源:在古代,课为试,检验、考核的意思,指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并加以考核试用;程本义为长度计量单位,后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和步骤。
在中文语境下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学习规定内容的进程,它伴随着严格的检验和考核。
在英语语境,课程源于“currere (意思为跑to run ),curriculum就是跑道(racecourse)或跑的意思,最后引申出course。
学校课程就是奔跑竞赛,跨越障碍;后来currere的动词不定式to run意思为奔跑活动即‘生活经验”的含义,《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课程的含义阐释为“作业计划与学习进程”schedules of work and courses of study.1.2课程的定义从概念界定的具体内容分析,可以主要归纳为八种类型:1、“内容”说。
课程指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2、“学科”说。
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词,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3、“媒体”说。
课程是师生活动赖以开展的媒体。
4、“进程”说。
课程是指课业的进程5、“结果”说。
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系列,或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序列。
6、计划说。
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为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历的所有经验的一种计划,抑或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计划。
7、经验说。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或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8、文化说。
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课程的生成和发展根本依据于与人的学习本性和潜能,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
课程的复杂说明只有通过课程定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认识整体,课程概念正是在复杂多变中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肯定和自我验证。
过去,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当下,课程定义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在结构层面从仅预先计划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等单一要素的“单向度认识”走向关注多重要素的“整体把握”,在过程层面从对课程的“静态规定”走向“动态观照”,在价值层面从追求“教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
第四篇化学动力学第七章基元反应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历程的学科。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是:考察反应过程中物质运动的实际途径;研究反应进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介质、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过程速率的影响;揭示化学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人们能够选择适当反应条件,掌握控制反应的主动权,使化学反应按所希望的速率进行。
从宏观系统的唯象动力学研究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反应动态学研究,化学动力学经历了近两个世纪。
近百年来,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虽然它与热力学相比还远不尽人意,但是可以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各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化学动力学必将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促进,而取得长足的进步。
化学动力学,按其研究层次常可分为:唯象动力学——在总反应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
即研究温度、浓度、介质、催化剂、反应器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基元反应动力学——研究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理论,及从基元反应的角度去探索总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分子反应动态学——从分子反应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的动态行为,直至态-态反应研究一次具体的碰撞行为。
这部分内容完全是微观性质的。
物理化学课程中化学动力学部分的重点放在从基元反应的角度研究总反应动力学行为,而对分子反应动态学只略作介绍。
§ 7.1 基本概念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
一、 化学反应速率1 转化速率—•ξ 按照国家标准,化学反应∑=BB B 0ν的转化速率定义为:该反应的反应进度ξ 随时间t 的变化率•ξ,即 •ξ t d /d ξ=按照反应进度的定义,如果B 为参与反应的任一种物质则 ,那么化学反应转化速率还可以表示为•ξ=)d /(d B B t n ν 2 反应速率—r 定义单位体积反应系统中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作为反应速率,以符号r 表示,即r = tV d d .1ξ = t n V d d .1B B ν 上式中V 是反应系统的体积,所以这样定义的反应速率通常只适用于均相反应系统。
·- 107 -·第七章 课程目标◎ 本章内容结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的取向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它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并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层层分化,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取向。
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强调课程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强调课程应致力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强调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如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教案课程名称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学时 2 学时授课内容创业资源的获得与整合,创业融资及其渠道。
课型解说型1.知识目标:认识创业资源的内涵、作用、分类,认识创业融资的看法和常有渠道。
授课目的 2. 能力目标:掌握整合创业资源的方法,掌握创业融资的选择策略和融及要求资应做的准备。
3.态度目标:积极追求创业资源和创业资本,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创立性的利用。
1.解说法: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解说和重申,帮助学生理解,启示学生思想。
2.课堂活动(练习)法: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练习,带动课堂的活力,培养学生的本质操作能力。
3.(小组)谈论法: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谈论,引出知识点的解说,深入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消化课程。
4.脑筋风暴法:打开学生思路,引领学生思虑创业资源的看法。
5.案例解析(谈论)法:谈论赵本山的创业资源,使学生详尽理解创业资源的看法与分类与作用;展现思迈人才网的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授课方法对创业资源作用的感知;鞋业新模式的案例,是对资源整合理论点的一个综合性解说;脸萌、走秀网、潇湘设计等案例展现了创业企业融资的难度,帮助学生深入意会融资的相关知识。
6.故事、图片展现法:比尔盖茨嫁女儿的故事增加了课堂的兴趣性,引导学生注意到资源重在整合;展现企业资本链的图片,使学生对资本资源对于创业企业的重要作用有一种直观的感觉。
7.角色饰演法:对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角色进行饰演,本质是辅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虑,从多个角度对创业融资的难度,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
1.经过脑筋风暴、谈论、解说和案例谈论,使学生认识资源和创业资源的看法、分类及作用。
2.经过案例谈论、要点归纳和课堂练习,使学生认识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对于创业企业的重要性。
3.经过举例解说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创业资源的获得路子。
4.经过讲故事、解说、案例解析和小组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资源的整合方法和技巧。
授课步骤5.经过展现图片、解说和课堂练习,使学生可以对小组项目创业的所需资本进行测算。
教案07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教案附:资料⼀资料⼆向赵本⼭学习资源整合提起赵本⼭本⼈,以及《马⼤帅》、《刘⽼根》、《乡村爱情》等影视制作基地——本⼭传媒集团,想必⽆⼈不知,⽆⼈不晓。
借助赵本⼭个⼈的影响⼒,从“刘⽼根⼤舞台”到收视率颇⾼的《明星转起来》、《本⼭快乐营》等电视节⽬中不难看出,⽆数个本⼭传媒的弟⼦轮回登台亮相,给观众带去笑声与欢乐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了不菲的收⼊。
⼩品王赵本⼭将这些弟⼦在不同时期统⼀收编,整编成了⼀个强⼤的艺术团队,以集团化企业运作模式进⾏统筹管理。
在各类艺⼈陆续加⼊本⼭传媒后,依托本⼭传媒平台,他们⾛上了电视,⾛进了剧组,⾛进了春晚,⾛向了全国,⾛进了观众的⼼灵世界。
本⼭传媒共赢的资源整合理念基于三点:1.赵本⼭凭借个⼈品牌资源⼴收门徒,给徒弟们提供平台,师徒共同将⼀块蛋糕做⼤,⼈⼈受益,共赢未来。
2.众⼈拾柴⽕焰⾼,⼀个⼈前进⼀百步永远⽐不上⼀百个⼈共同前进⼀步。
有了品牌和优质核⼼资源,企业才能着眼于长远发展。
名利双收之外,淳朴的民间艺术与⽂化也由此⾛向了世界。
3.资源整合造就了⼀个民族品牌的诞⽣,赵本⼭的资源整合也让潜在的竞争对⼿(被整合的民间艺⼈与演员)与⾃⼰共同发展,共事⽽⽆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整合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中提升核⼼竞争⼒的关键。
它不仅是系统论的思维⽅式,还是优化配置的重要决策。
如何让资源整合的各⽅都满意,其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互补,核⼼在共赢。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最忌单⽅追求利益最⼤化,必须设计出共同获利的盈利模式。
这个获利预期不⼀定都是经济利益,⽽是各⽅不同利益追求的综合平衡。
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要点:(1)识别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2)构建共赢机制;(3)维持信任长期合作。
资料三案例:思迈⼈才⽹的失败⼤学⽣⼩胡和7位同学筹资12万,成⽴了思迈⼈才顾问有限公司,并建⽴了思迈⼈才⽹。
公司主旨是为企业和个⼈提供⼈才评估、咨询、培训、交流、猎头、⼈事代理等服务,为⼤学⽣提供求职培训、素质测评、推荐安置⼯作等服务。
七下人教版教案第七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教学重点:本章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示范解题方法。
4. 练习与巩固: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本章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后练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示范解题方法。
4. 练习与巩固: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本章的核心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本章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