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赋》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Y2K风格的美学解读作者:李冰瑾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18期摘要:Y2K文化是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紀初的流行文化。
如今Y2K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领域回潮,对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意义。
文章从美学角度出发,对Y2K文化的特征、内涵及意义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Y2K文化;乐观主义;复古未来主义;美学范畴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4近年来,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风靡一时的Y2K审美风潮卷土重来。
无论是年轻一代皆知的韩国女子偶像天团Blackpink(粉墨)的回归造型,还是迪奥、古驰、巴黎世家等各大高端时尚品牌的系列成衣与配饰,甚至是日常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可看到Y2K美学风格的呈现[1]。
追溯其源头,1982年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所表现出的人工智能科技和超现实的电影布景承载着复古未来主义思潮,第一次使Y2K美学进入大众的视野。
随后各大服装品牌、电子科技品牌与流行音乐等,将Y2K美学引入时尚界、消费文化领域和艺术领域,最终将其推上时代潮流文化的顶端[2]。
1 幻彩科技感的乐观主义特征Y2K原本并非是为一种时尚风格或美学特征而产生的专有名词。
Y2K全称Year 2000 Kilo,又名千年虫危机。
本指20世纪与21世纪接壤之际,计算机处理日期时出现的一个重要漏洞,相关人士认为此计算机漏洞会导致全球互联网系统瘫痪,引发一场人人自危的“科技恐慌”。
后来,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引发了千禧年代人们对新世纪的无限期望,Y2K这个概念被延伸至视觉感官文化领域,Y2K美学也由此产生。
Y2K美学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情绪有一定联系。
人们的情绪与环境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色彩又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理学与生理学中,环境中的不同色彩会对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引发人的不同情绪,催生出相应的情感[3]。
同样,色彩的展现也是人们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湖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1,No.1Feb.2021文章编号:2095-4654(2021)01-0046-05论李叔同的爱国词曾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李叔同为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全才,其词恪守格律,无字不叶,别具特色。
尤其是其爱国词慷慨激昂,感情充沛,内涵丰富,既有对祖国的深情,也有对国民的感愤。
艺术上,擅用问句、叠字和中长调。
在爱国词史上,李叔同爱国词既继承了前代词人的爱国传统,又表现了其时自身的独到感受和独特的时代风貌,丰富了爱国词的内容,有利于当代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弘扬。
关键词:李叔同;爱国词;《满江红》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J李叔同是晚清民国时期难得的全才,诗词歌赋、音乐声律、金石篆刻等靡不精工。
文学方面,李叔同一生存诗九十七首,词十四阕,歌词四十首。
其存词虽不多,但“大都按谱倚声,恪守毋越”,竟“几于无字不叶,无音不谐矣,,[1](P88),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最为感人的当属为数不多作于其青年时期的爱国词,高歌家国理想,展示李叔同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合薛祥生在《南宋词人的爱国悲歌》一文中对爱国词的界定,爱国词当“和时代风云密切相关,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通,和民众疾苦血肉相连,,[2](p5),是文本中含有家国、山河、故土等爱国意象,并且表达心系祖国、激励国民、勉励自我的家国之情的词作。
本文所要重点论述的具备上述爱国词特点的李叔同词按作年先后排列如下:《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1905年)、《喝火令•故国今谁主》(半阕)(1905年)、《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1906年)、《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此志感)(1912年)。
已有学者就单篇李叔同爱国词文本进行细读,亦有学者从李叔同诗词作品中考察其家国情怀的文学书写。
湖北民族大学会计专升本考试试题1、A、依稀矫揉造作提纲陈词烂调B、接恰应接不暇部署变本加厉C、度假陈词滥调殉职自以为是(正确答案)D、贯通一鸣惊人干练张惶失措答案解析:陈词滥调接洽张皇失措2、1礼貌、坦诚、平等、避讳是交谈文明得体的基本原则。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读音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嗜好(正确答案)B、麻痹C、刚愎自用D、包庇4、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非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1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热忱(chéng)瞥见(piē)棱角(líng)不修边幅(fú)B.雕镂(lóu)粗犷(kuàng)筵席(yán)孜孜不倦(zhī)C.舵手(duó)萌发(méng)拘泥(nì)信手拈来(niān)(正确答案)D.汲取(xī)徘徊(huái)契合(qiè)味同嚼蜡(jiáo)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以致天下之士致:招致,招引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继承追亡逐北北:败逃的军队(正确答案)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数十伶人困之困:困乏D.纵一苇之所如如:自如举天下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整个7、24. 下列加双引号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老王最近真是流年不利,倒楣的事儿“纷至沓来”,让他不知所措。
(正确答案)B.在奥运会上,我们中国梦之队的个个队员“行将就木”,为祖国赢得了一块又一块的金牌。
C.罗丹做什么事情多是“漫不经心”的,光是修改雕塑的细节部位都十分仔细,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D.虽然它精心设计了这个圈套,但还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8、53.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翩”然(piān)“龟”裂(ɡuī)销声“匿”迹(nì)B.怅“惘”(wǎnɡ)“缄”默(jiǎn)海枯石“烂”(làn)C.砂“砾”(lì)“褶”皱(zhě)风雪“载”途(zǎi)D.“羁”绊(jī)归“省”(xǐnɡ)“戛”然而止(jiá)(正确答案)9、1《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教育现代化·2016年821355教育现代化·2016年12月第38期文化及艺术教育一 樗蒲的起源 樗蒲又作五木、掷卢、呼卢,或称之为摴蒲、摴蒱、蒱戏,是古代六艺变种,博戏的一种。
樗蒲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樗蒲,老子所造。
东汉马融《樗蒲赋》载:“昔伯阳(即老子)入戎以斯消忧。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云:“老子入胡,作樗蒲。
”[1]这种说法大多数学者并不赞同。
另外一种说法是:樗蒲,外国人所造。
据《太平御览》卷七二六引《博物志》言:老子入胡所造樗蒲时,又言“胡人亦为樗蒲”。
虽证据不足以证明樗蒲为外国人所造,但从这里可以明确樗蒲与外国人有关。
又因樗蒲已失传久远,历经战乱纷争,史料残缺不全,樗蒲为谁所造已无从考证。
但从历代文献记载可以大致明确樗蒲兴盛于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南朝,绝迹于明清。
二 樗蒲形制演变从其形制来看,樗蒲随着朝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目的是删除繁复的行棋步骤,简化过程,节省时间,从而更好的迎合娱乐者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要。
樗蒲的形制演变大致可归纳为:从行棋樗蒲转向不行棋的樗蒲,从娱乐益智的游戏转化为赌博的器具,后来逐渐被用来占筮,这一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唐代李翱《五木经》、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等都记载了早期樗蒲行棋的复杂多样、变化多端、耗时多的特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唐代的《五木经》,它是一部专门介绍樗蒲的著作,仅一百多字便详细讲述了樗蒲的形制和玩法。
它的留存不仅有利于樗蒲的流传,也为当今社会对樗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一) 贵族娱乐工具早期行棋樗蒲主要是游戏,具体赛制现已失传,但从史料记载来看,有五木、子、马等博具,棋盘上分为一百二十矢和三百六十矢,三等分,有组、关、坑(堑)等,齿采有王采(贵采)、氓采(珉采、杂采)等。
每人执六马,用五木掷采,依采行马通关、坑,以此分辨胜负,场面大,少则四五人,多则几十人,场面热闹不已。
湖北民族大学2021年专升本考试试卷1、32. 下面加双引号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一些出版单位急功近利,出版的童书内容“良莠不齐”,画面也不够精美。
B.从出人凭证电子管理到机器人服务,再到无人机监控,科技让疫情防控“事倍功半”。
(正确答案)C.在草原上,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D.在李白的诗中,这种看似“妙手偶得”的佳句比比皆是。
2、24.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朗润(rùn)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ǒu)B.贮蓄(zhù)莅临(1ì)粗犷(kuǎng)咄咄逼人(duō)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混为一谈(hùn)(正确答案)D.攲斜(qī)侮辱(wū)难堪(kān)人声鼎沸(dǐng)3、1《荷花淀》是孙犁的散文。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一名言出自于《师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垂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B、火镰liǎn埋怨mái 结子jiéC、莞尔wǎn 焖菜mèn 竹篁huáng(正确答案)D、胡诌zhòu茶峒tòng 傩送nuó6、5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她绘声绘色地向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B.《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学汉语课本。
C.最近,一部讲述中国东北普通工人家庭生活故事的年代剧《人世间》在中国掀起观剧热潮,深深宽慰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们。
2024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回忆美好的初中生活,总有那么一首诗,时常在耳畔萦绕;(A)总有那么一处景,时常在眼前表现;总有那么一份情,时常在心中荡漾。
品悠悠诗韵——于经典的诗文中,(B)撷一朵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一壶美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望一轮圆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_________,“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品魅力风光——于如诗如画的美文中,看“嫩嫩的、绿绿的”小草;(C)赏瀑布一样垂下的紫藤萝花,观“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望济南冬天害了羞,露了点儿粉的雪……品多彩人生——于永不褪.色的记忆中,读“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深情;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的真zhì;读“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的坚忍;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震hàn;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1.请你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静谧.永不褪.色2.请你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真zhì 震hàn3.东东发现(A)句有语病,请你帮他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总有那么一处景,时常在眼前表现;4.请你仿照(B)句,在横线处补充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5.东东发现(C)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恰当,请你进行修改。
赏瀑布一样垂下的紫藤萝花,观“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把改成二、名著阅读6.以下是四部经典名著中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说出人物的名字,并结合原著对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50字左右。
人物一:“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
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人物二:“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
2024届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卡尔曾提醒自己的学生: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
这是因为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一切历史都是主观史C.一切历史都是客观的D.一切历史都是虚构的2.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中,最突出的现象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B.列强发展的不平衡与冲突C.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D.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3.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礼器居多,大多凝重庄严,配以繁缚、神秘的饰纹。
然而,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食器组合渐趋增多,形制较前期简便,饰纹也趋于简化,渐渐失去神秘意味。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分封制度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岀现C.治国理念的转变D.工商食官的衰败4.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
这一规定,反映出A.妇女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B.公民的债务权不受法律保护C.法律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D.古代罗马婚姻关系极不稳定5.“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兴盛于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它肩负着两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
参考文献汇总《草原精神文化研究》1.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孛儿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5.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7.[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9.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北京:中华书局,200410.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11.孟广耀等.蒙古民族通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12.荣苏赫、赵永铣等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1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项英杰.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6.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7.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8.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20.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21.邢莉.游牧中国——一种北方的生活态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22.邢莉.草原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3.奎曾.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24.满郁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25.陈岗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马学良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7.马学良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28.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9.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30.[俄]波·雅·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31.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传统文化论.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3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3.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5.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6.廖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7.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上).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38.黄薇.蒙古族当代小说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39.乌热尔图.沉默的播种者.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40.(本书)包斯钦、金海主编.草原精神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先秦至唐宋卷)》1.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2.李力、李明.彝族文学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3.张文勋、张福三、傅光宇.白族文学史.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岩峰、王松、九保尧.傣族文学史.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5.田兵.苗族文学史.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6.何积全、陈立浩.布依族文学史.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7.彭继宽,姚纪彭.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8.欧阳若修、周作秋.壮族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9.黄书光、刘保元.瑶族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0.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1.赵明、张军、赵敏俐.先秦大文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2.聂石樵.屈原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3.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4.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15.罗义群.苗族文化与屈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6.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吴永章.中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啊,199218.[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9.[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0.[唐]李药石.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1.[唐]令狐德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2.万绳南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23.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4.白翠琴著.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25.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范祥雍校注.洛阳珈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8.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0.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1.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32.曹道衡著.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3.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9734.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5.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6.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7.周健江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8.吴先宁著.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39.《历代西域诗抄》,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0.《新疆风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1.《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版42.《岑参边塞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3.《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44.《西域文化论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5.《汉书·西域转》,中华书局1962年版46.《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47.[清]钱谦益笺注.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8.[元]脱脱等著.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49.[宋]叶隆礼撰.契丹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0.[清]李有棠撰.辽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8251.曾贻芬、崔文印编.辽史人名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52.[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53.[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54.[清]李有棠撰.金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805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56.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7.陈述辑校.全辽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58.[清]繆荃孙编.辽文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华传世文选》本59.[清]王仁俊编.辽文萃.无冰阁光绪30年(1904年)刊本60.[金]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61.[元]房祺编,张正义、刘达科校注.河汾诸老诗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62.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63.[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64.[清]庄仲方编.金文雅.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华传世文选》本65.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66.[清]施国祁注,麦朝枢校.元遗山诗集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8.蓝立蓂校注.刘知远诸宫调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969.凌景埏、谢伯阳校注.诸宫调两种.济南:齐鲁书社,198870.[金]王寂著,张博泉注释.辽东行部志注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71.[金]王寂著,罗继祖、张博泉注释.鸭江行部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72.陈衍纂辑.辽诗纪事.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73.陈衍纂辑.金诗纪事.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74.向南辑.辽代石刻文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75.陈相伟等校注.金碑汇释.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长白丛书”本76.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77.金启孮著.女真文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78.吴梅著.辽金元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79.苏雪林著.辽金元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80.张晶著.辽金诗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1.《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82.詹杭伦著.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83.阎凤梧、刘达科著.河汾诸老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84.降大任著.元遗山新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85.刘译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86.周惠泉著.金代文学学发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7.周惠泉著.金代文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8.周惠泉著、杨佐义主编.中国文学史话·辽金元卷.长春:吉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9.胡传志著.金代文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90.赵维江著.金元词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1.狄宝心著.元好问年谱新编.无锡: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92.陶然著.金元词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3.刘锋焘著.宋金词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4.朱东濶著.元好问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95.刘明浩著.元好问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96.赵兴勤等笺注.遗山乐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97.赵兴勤等笺注.中州乐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98.[元]耶律楚材著.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99.章荑荪选注.辽金元诗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0.罗斯宁选注.辽金元诗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0101.周惠泉、米治国选注.辽金文学作品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102.范宁、华岩选注.宋辽金诗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103.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0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105.[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106.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7.[清]赵翼著,霍松林等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8.[清]徐銶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9.[清]陈延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10.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60111.[金]刘祁著.归潜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112.胡忌著.宋金杂剧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13.罗斯宁、彭玉平著.宋辽金元文学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14.李修生、查洪德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99115.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16.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17.《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以词作探寻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生 ----结合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陈芳发布时间:2021-08-27T00:17:07.40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3期作者:陈芳[导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我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课程育人功能渗入到备课、授课、作业、考试等教学全过程。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我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课程育人功能渗入到备课、授课、作业、考试等教学全过程。
在《大学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胸怀天下》,我选择了具有思想深度和广度以及艺术生命力的文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作来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胸怀天下、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使学生能将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联系起来,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怀,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关键词:辛弃疾;咏史;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爱国情怀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存词六百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
他把爱国抱负和满腔忧愤倾注到词作中,形成了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以词探寻辛弃疾一生,那个23岁鲜衣驽马的少年,勇猛无畏,于万人之中擒敌,故事也便从此开始。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军南侵,山东热血男儿辛弃疾,率领2000名子弟,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奋起反抗。
后来他奉命联络南宋政权,以合力之势,围攻金军,但在返程途中,他得知张安国投敌叛变,并将耿京杀害,血气方刚的辛弃疾怒从心起,亲率50名骑兵,前往追拿叛贼,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五万之众的金军大营活捉张安国。
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与旅游文化研究辜夕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并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地域性文化一起构成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民族成分,因而有着十分独特的语言特色及丰富的旅游文化.云南方言和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一起成为云南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方言在旅游文化中的积淀主要通过特殊的地域词汇、多民族地名及典型的地方文艺等方式表现出来.【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4【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云南方言;地域特色;旅游文化【作者】辜夕娟【作者单位】云南开放大学文化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并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地域性文化一起构成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有优势。
方言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标志,没有方言就没有独立的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方言是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资源,是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是一种空间的交换,在这一交换的过程中,不仅意味着自然风光的变换,同时还意味着风土人情的变换和语言的变化。
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显示出特有的地域特色,也成为旅游活动中重要的体验。
在旅游的过程中,方言不但具有增加知识的趣味的功能,还有地方认同感(如唤起故乡情感)、社会融合、构筑多元文化等意义。
旅游者来到某地旅游时除了听到全球化、标准化的语言以外,还能感受到本地语言的存在,并从中获得一种真正的本土文化体验。
听到各种各样的方言,了解方言背后的故事,就像看不同的风景、吃不同的小吃一样。
人们到异地旅游,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必然会想到当地使用的语言,因为当地的语言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2024/1下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乡村文旅节目的生态文明叙事创新———以央视《山水间的家》为例阴袁益涛摘要:生态文明是国家叙事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提取极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通点,与国际性议题相接轨,达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可以促进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创新性叙事传播,并为全球性公共议程提供现实方案。
节目《山水间的家》在生态文明叙事中展现出新的叙事策略,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有着重要启示和建构意义,对于达成国际性生态文明传播共识有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乡村文旅生态文明叙事《山水间的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衍生出一系列表现乡村自然风景与人文气息的文旅节目。
这类节目在展现乡村生态建设的同时,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提供了创新点。
《山水间的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旅探访节目,由“主持人+公众人物+文化学者”组成“山水小分队”,接受山水间的邀约、品尝山水间的美食等,送出山水间的寄语和完成山水间的“乡村推介”。
节目立足中国乡村人文生态美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村民栖身山水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向国民以及海外观众展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巨大变化,并为促进乡村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首期播出后,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的累计观众达1.54亿人次,观众总触达2.56亿人次;微博平台累计话题阅读量达3.5亿,主话题“山水间的家”阅读量近7000万次,全网累计收获39个热搜热榜,多次登陆微博热搜榜、微博旅游热榜、新浪娱乐榜等榜单。
[1]基于此,本文将从乡村文旅节目《山水间的家》的生态文明叙事出发,发掘其中的创新之处,探讨其是如何构建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叙事话语体系的。
展现中国式乡村生活展示中国乡村部落。
作为一档记录中国乡村人文与自然风景的文旅节目,《山水间的家》主要聚焦于乡村部落本身,着重表现中国式乡村布局与生态格局两个方面,以此凸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的变化与发展。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赋》
鄂西新州,荆南旧道,北依长江有纳百川之容,南抱武陵有立千仞之刚,硒之都,药之库。
鼎足渝湘,极目北疆。
土家好客,苗族擅舞。
龙船调千里传唱,竹枝词百年流芳,巫山云雨,巴地秀丽景入胜;清江画泉,夷水婉曲情怡人。
赞我科院!美我科院!闪闪兮于武陵山中,巍巍兮于龙洞河畔。
霞环层宇,日耀广厦,清风藏露,碧柳掩花。
亭台楼榭蔚为大观,翠竹苍松别具风韵。
树则疏条交映,花则缤纷落英。
林荫大道,余晖更映斑驳;曲幽小径,落花更衬静雅。
青砖古道,偶有佳人笑语;木椅石桌,常留书籍存遗。
石龙吐水,泠泠作响;竹鸟相鸣,嘤嘤成韵。
碧水芙渠,远观亭亭;傲雪寒梅,花香淡淡。
信步幽径,赏初笋于落木;漫游中庭,观淡月于微云。
寂夜星辰无语,西楼犹闻书声,静湖凌波映月,琴房不断符音。
精英荟萃兮陶陶于科院,盛树繁花兮茂茂于科院。
感我科院!叹我科院!黉宇未葺,兰庭已生四海玉树;声名已播,杏坛更迎八方鸿儒。
史牒沧桑,文馨直贯星汉;新潮汹涌,启明冲破黑暗。
居安思危,修明德之伟志;济世扶势,持大爱之仁心。
啭啭鸣鸟兮,谱五线以遏行云;栩栩生灵兮,绘丹青以就龙睛。
梅之傲,竹之直,尚亮节以秉性;兰之雅,菊之隐,崇高风以修身。
经世致用兮,
追求不懈;涵泳万象兮,雄心不已;继往开来兮,情怀不灭;再创辉煌兮,壮志不酬!学海丰功兮,求真不移;书山造极兮,恭谦始终。
怀瑾握瑜兮,舍万里之再修;吐丝燃烛兮,尽一生之传音。
正德至善,为学至精。
博学,博爱,至善,至诚,立人,达人,至明,至雅。
日积跬步,终至千里;月累捐滴,必成汪洋!
思我科院!忆我科院!科院本与民院同源,一区两校,共享资源,风雨共济,互励互勉,感我两院先贤,兴庠序于大山之中,交通迤逦,时运维艰,仍肩挑日月,担土垒山,以文学兴废继存为己任,泊名淡利,国教为先,以致贤哲若趋,硕儒接蹱,而后桃李遍地,玉树满庭。
数十载相传,几番整合,道火兴焉!贞亮教风,厚德能载万物,贤师良士共育桃李芬芳,化雨春风,润物贵在无声。
恭谦学风,勤学必就成功,尊师重道确实饮水思源,立雪程门,求知须怀恭谨。
幸矣!今我科院,遵国家之政令,顺时代之潮流,幸政府之力挺,民院之支持,集团兴教理念之萌生,以父母之心育学子。
至善至诚,悦人暖心。
今我科院,擎革新之旗,立高远之志,育人育才,倾椿萱之心;助梦圆梦,竭股肱之力。
与时俱进,学通古今;施教因材,誉享四海。
今我科院,与民院气同枝连,相辅相成,以求学府彰于国,学术兴于时,学子立于世。
然此任重道远,须我等心系国邦,互助共襄,秉先贤之志,融科技之新,成时势之才,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