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王颖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其承接上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文件节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如果当年也有朋友圈”提问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二、讲授新课(一)土地改革原因1、展示数据材料: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所占农村人口比例VS占有土地比例);2、分析当时农村里的大多数人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与地主对比)?3、过着这种生活的根源在哪里?----封建土地所有制4、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二)土地改革概况1、展示报纸,引导学生回答:土改开始的时间、标志。2、分组分析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讨论土改中的诉求及理由。3、“各阶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析土改的实施。4、土改完成的时间。(三)土地改革意义1、展示图片:《土地房产所有证》——土地所有制转变。2、展示材料:(1)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2)对比表: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3)棉花等工业原料作物的产量1951年即已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展示材料: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概括土改的意义4、通过“历史剧场——老农民的烦恼”分析土改之后农民面临的新问题,为三大改造做铺垫。(四)课堂练习每组代表选择关键词答题。(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是本课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分阶级)按角色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分析研究,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所以教师提供材料,根据材料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复制

文字已复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