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密经济开发区产业园规划 pdf

高密经济开发区产业园规划 pdf

1.区位分析 基地处于高密主城区东南部,西侧紧邻潍胶路,南临胶济铁路,距高密市行政中心4公里,交通便捷。未来交通优势更加明显,用地东侧紧邻复芝路,距新规划的高密火车货站不足3公里,距青岛新机场约20公

里,发展潜力良好,有利于打造成为高密

产业发展的新增长区。

? 基地处于高密经济开发区南

部,西侧紧邻姚前街,南临高密南

环——平安大道,距高密市行政中

心5公里,交通便捷。未来交通优

势更加明显,用地东侧紧邻规划的

高密东环——胶河大道,距新规划

的高密火车货站不足3公里,距青

岛新机场约20公里,发展潜力良好,

有利于打造成为高密产业发展新增

长区。

? 基地西侧有星宇手套、登升劳

保两家高密最大的劳保用品生产企

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带动力明

显。

高密在“靑潍日”城镇群中的区位

2.区域交通

2.1道路

基地处于高密东部产业发展带上,西侧经康成大街和潍胶路(南北大通道)可快速便捷地与主城区、以及南部现状产业园联系;东侧可快速到达胶州市以及港口、机场等。周边高等级道路发展日渐成熟,为基地将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区域交通

2.2轨道交通

基地轨道交通条件良好。周边胶济铁路、济青城铁、海清铁路、胶新铁路穿越,交通便利;东部有未来至青岛的地铁快轨预留线,大大加强了与青岛经济圈的联系。周边轨道交通道路发展迅速,为基地将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3.相关规划

3.1高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3.1.1城市性质

联动青潍的门户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

型工业城市,山东半岛的生态、文化名城。

3.1.2城市职能

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山东省重要的机械制

造业产业基地;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山东

半岛重要的空港产业基地;潍坊市现代服务业集

聚中心。

3.1.3城市规模

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

本案

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75万人。

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0平方

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人。

3.1.4城市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两轴、两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带”是指胶河生态景观带;“两轴”是指康成大街现代服务轴和夷安大道城市更新轴;“两中心”是指东部新城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市级商业中心。

3.1.5产业发展

开发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通讯设备制造、物流加工、精密仪器等临空、临港产业。

3.2高密经济开发区总体概念规划研究

3.2.1发展目标

高密经济开发区将形成以高端制造为支柱,高端服务为支撑,现代物流为先导,信息技术产业和海洋产业为增长点的高密·智慧东区。

3.2.2产业体系

高密经济开发区形成以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为主,以木器、劳保、食品加工和现代农业传统产业为副,形成“两主四辅”的产业体系。

3.2.3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一心一带六区的空间结构。

“两纵”:区域交通轴、七区联动轴;

“两横”:公共发展轴、迎宾风貌轴;

“一心”:生产力服务核心;

“一带”:新城发展带;

“六区”:高端制造产业社区、近空物流产业社区、食品加工产业社区、传统制造产业社区、农业观光产业社区、南北发展储备社区。

3.2.4产业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两带、三核、九组团”的产业布局结构。

3.3高密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3.2.1园区使命

高密经济开发区作为高密市的新增长极,承担着引领高密市产业升级、经济外向度提升、与周边国际化城市接轨的重任。

3.2.2发展思路

紧围绕三大发展契机,探索临空近港腹地经济发展模式,打造泛青岛“上天入海”高端智造基地。

1.基地现状

规划基地位于高密东南部的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西起纵一路,东到复芝路,北至凤凰大街,南至胶济铁路。规划总用地635.6公顷(合9534亩)。

基地内现状多为一般农田和村庄建设用地,用地西部及南部有部分厂区,有高博木器产业园、锦绣纺织等。

1.基地现状 现状用地多为耕地,其中一般农田面积约260.75公顷(合3911亩),基本农田面积73.15公顷(合1097亩); 现状建设用地约30.32公顷(合455亩); 新增建设用地15.39公顷(合231亩); 独立工矿用地81.43公顷(合1221亩); 现状村庄建设用地18.23公顷(合273亩); 有条件建设用地90.92公顷(合1364亩);

另外,林地等其他用地,约65.44公顷(合

982亩)。

现状用地多为基本

农田,面积约

143.2公顷(合

2146.7亩) ;

现状建设用地(均

为厂区),约12.4

公顷(合186.2亩

);

现状村庄建设用地

15.1公顷(合

226.5亩)

另外,有条件建设

用地,约8.3公顷

(合124.0亩) 。

1.基地现状

基地现状道路有一定基础,但仍未成网,存在部分断头路,部分道路建设情况较差。主要有以下道路。

省道:潍胶路;

主干道:康成大街和中心路;

次干道:纵一路、横二路、横一路;

支路:凤凰大街、横三路、纵四路等。

2.现状概貌

2.1地质地貌

基地总体上属堆积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展,为低平地区。北部低平地,在人工治理的遗迹上,隐约残存一些河间洼地地貌。

2.2气候条件

高密属季风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大陆度为64.4%。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气温,由于受到渤海、环海影响平均气温有所不同。东南部与黄海相近,臧家王吴、芝兰庄平均气温为11.9℃,西北部年平均气温11.8℃。

风,全年最多风向为南风,频率为11,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1天。

3.基地周边概况 基地周边现状除主要道路外,其余主要为农田和村庄。基地西侧为豪迈装备的厂区,以及高密恒丰粮库,南侧为胶济铁路,东侧意向开发为物流园区,北侧意向为大项目发展区,但均未动工建设。 本案 豪迈装备

恒丰粮库

登升劳保

劳保产业园 意向物流园区

意向大项目发展区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017 年修订)批后公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于2017 年 12 月 5 日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作为指导城 市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贵阳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国家出台若干支持贵州发展的重大政 策和战略措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贵阳市迎来了发展的新 机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加快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积极应对新型 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城 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对《贵阳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进行修订。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 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大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加速发

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年限 本次修订期限至 2020 年。 四、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市域: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 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 8034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 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 1244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 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 3121 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五、城市发展目标 至 2020 年,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建成大数 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 六、城市性质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复习题

城 市 工 程 系 统 规 划 复 习 题 例:某城镇居住小区污水管网设计 该居住小区街坊总面积50.20hm2,人口密度为350人/hm2,居民生活污水量定额为120L/人.d;有两座公共建筑,火车站和公共浴室的污水设计流量分别为3.00L/s 和4.00L/s ;有两个工厂,工厂甲的生活、淋浴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总设计流量为25.00L/s ,工厂乙的的生活、淋浴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总设计流量为6.00L/s 。全部污水统一送至污水厂处理。试计算该小区污水设计总流量。 解: (1)居民区生活污水设计流量: N=350×50.20=17570(人) Qd=(120×17570)÷(24×3600)=24.40(L/s ) KZ=2.7 ÷ Qd 0.11=2.7 ÷ 24.40 0.11=1.9 Q1=24.40×1.9 =46.36 (L/s ) (2)公共建筑生活污水设计流量:题目已直接给出 Q2=3.00+4.00=7.00 (L/s ) (3)Q3+Q4=25.00+6.00=31.00 (L/s ) (4)将各项污水求和得该小区污水设计总流量: Q1+Q2+Q3+Q4=46.36+7.00+31.00=84.36 (L/s ) 1、城市排水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 A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降水 B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 C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 D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雨水 2、生活污水量约占生活用水量的() A 50%-70% B 60%-80% C 70%-90% D 75%-95% 3、下面关于中水系统的论述中,()条不正确。 A 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作城市杂用,或将工业用的污水回用的系统 B 将城市给水(上水)系统中截流部分作为某种专门用水的系统 3600 241???=Z K N n Q

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教科书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然而,作为 一门学科,城市规划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诸多要素紧密集合,综合性、系统性很强。 实际上,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长期以来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已经帮助了规划工作者认识许多复杂的城市问题。虽然,城市规划工作者比较容易理解系统工程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但是,朴素的系统观点和简单的系统分析方法都不足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该讲,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必然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发展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关键词: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应用、运用 一、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学是研究分析有关复杂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趋势的学科。系统工程 学以控制论、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对象是将“系统”;其工程的内涵不仅是“硬件”,还包括了“软件”,即工程技术中的实体,还包括社会、经济、管理等非实体即概念对象在内。这就是系统工程与传统工程的区别。其工程的任务, 是在传统工程单一技术任务的基础上, 还要解决系统的全盘统筹问题, 即要解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总体协调问题。其工程方法是以系统的主要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从全局、整体、长远出发去考察问题,拟订目标和功能,并在规划、开发、组织、协调各关键时刻,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求得优化方案,然后用传统工程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工程设计、生产、安装、建造新的系统或改造旧的系统,并使之整个寿命期最优。 二、城市规划系统工程 城市系统工程也就是将系统工程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中。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和城市信息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考试试题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简答题 l、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功能及工程设旖(P.81) l)取水工程:水源和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将水从取水口提升至水厂的一级泵站等; 2)水处理(净水)工程:水厂内各种水处理构筑物或设备、将处理后的水送至用户的二级泵站等: 3)输配水工程:输水工程是从水源泵站或水源集水井至水厂的管道,或仅起输水作用的从水厂至城市管网和直接送水至用户的管网,包括其各项附属构筑物、中途加压泵站。输水工程分为配水厂(泵房、清水池、消毒设备和附属建筑物)和配水管网(各种口径的管道及附属构建筑,高地水池和水塔)。 2、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布置形式及特点(P。81-83) 1)统一给水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但供水安全性低。 2)分质给水系统:分质供水可以保证城市有限水资源优质优用。分质供水管理系统增多,管理复杂,对旧城区实施难度较大。 3)分区给水系统:分区给水可以使管网水压不超出管网所能承受的压力,减少漏水量和减少能量的浪费。但将增加管刚造价且管理比较分散。该系统适用于给水区很大,地形起伏,高差显著,及远距离输水的情况。 4)循环和循序给水系统:可以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对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尤为适用。 5)区域性给水系统:对水资源缺乏地区,尤其是城市化密集地区的城镇较适用,并能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3、给水管网布置形式及其特点、适用范围(P.96-97) 1)树状网 特点:构造简单、长度短、节省材料和投资:供水的安全可靠差,并且在树状网末端,因用水量小,管中水流缓慢,甚至停留,致使水质容易变坏,而出现浑浊水和红水的可能。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小城镇和小型工矿企业或城镇建设初期;用地狭长和用户分散的地区:在详细规划中,小区或街坊内的管网。 2)环状网 特点:任意管道都可由其余管道供水,从而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能降低管网中的水头损失,并大大减轻水锤造成的影响;增加了管线的总长度,使投资增加。 适用范围:在供水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地区。 4、城市排水体制的概念、类型、选择因素(P.108-110) 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采用的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又称排水制度。 分类: 1)合流制排水系统: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 2)分流制排水系统: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 选择因素: l)环境保护方面:分流制是城市排水系统体制发展的方向; 2)工程投资方面:合流制的总造价要较分流制低; 3)近、远期关系方面: 4)施丁管理方面:分流制水量水质变化较小,有利于污水处理和运行管理。

重要!居住区规划要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一、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二、居住区入口 (一)、住宅区出入口的选址要求: 1.保证安全通畅(主要指机动车对外出入口): 交通分区单元的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控制在250辆/小时以内。说明:按照交通分区原则设计的交通分区基本能满足此项要求,实际操作中如未满足交通分区要求或者交通分区单位的机动车出入口个数不是建议值(2个),那么应该参考上页计算方法对出入口交通流量进行核算。尽量避免在大流量城市干道上开口。

2.便利居民出行: 人车混行主要出入口和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跟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要求不超过150米。住区各类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在尽可能前提下靠近周边大型服务设施。 3.满足出入口之间距离的要求: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与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0M。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 (二)、出入口的数量: 交通分区单位的适宜的车行出入口个数为2个; 小于4公顷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置1个车行出入口; 个别项目交通分区单位可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但一般情况不建议采用; 交通分区的车行出入口不得超过3个。 (三)、消防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当沿街的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该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道通道口。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四)、出入口的设计要求: 1.机动车出入口的车道设计: 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2.交叉口采用的形式: 住区道路与城市主干道:不建议设置交叉口;

同济大学考研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复习要点说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畴 一.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我国通常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它包含交通,水,能源,通信,环境,防灾等六大工程系统。 2.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3.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共同承担城市生命保障,“吐故纳新”之职能。 4.城市供电,燃气,供热工程系统三者共同承担保障城市高能,高效,卫生,方便,可靠的能源供给之职能。5.城市通信工程系统担负着城市外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等职能,是现代城市之耳目和喉舌。 6.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担负着防,抗主要自然灾害,人为危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安全等职能。 7.城市交通工程系统由城市航空交通,水运交通,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四个分项工程系统构成,具有城市对外交通,城市部交通等两大功能。 8.城市航空交通工程系统主要由城市航空港,市直升机场,以及军用机场等设施。 9.城市水运交通工程系统分为海运交通,河交通等两部分海运交通有海上客运站,海港等设施。 11.河水运交通有河客运站,河货运摊区,码头等设施。 12.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系统分为市际铁路,市轨道交通等两部分。 13.市际铁路交通:城市铁路客运站,货运站(场),编组站,列检场及铁路,桥涵等设施 14.市轨道交通:地铁站,轻轨站,调度中心,车辆场(库),地下,地面,架空轨道以及桥涵等设施。15.城市航空交通,水运交通,市际铁路交通,公路交通组成了空中,水上,地面,地下等城市综合对外交通系统。 16.市轨道交通,城区道路交通组成了城市部交通系统。 17.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等组成。 18.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由雨水排放工程,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组成。 19.高压配电网电压等级为1-10kV,高压配电网具有为低压配电网变,配电源,以及直接为高压电用户送电等功能。 20.高压配电线路通常采用直埋电缆,管道电缆等敷设方式。 21.低压配电网电压等级为220V—1KV,含低压配电所,开关站,低压电力线路等设施,具有直接为用户供电的功能。 22.城市燃气工程系统由燃气气源工程,储气工程,输配气管网工程等组成。 23.城市供热工程系统由供热热源工程和传热管网工程组成。 24.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由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四个分系统组成。 25.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有城市垃圾处理厂(场),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站,转运站,车辆清洗场,环卫车辆场,公共厕所以及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设施。 26.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工程,防洪工程,抗震工程,防空袭工程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27.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由城市急救中心,疏运通道以及给水,供电,燃气,通信等设施组成。 28.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的功能是在发生各种城市灾害时,提供医疗救护,运输以及供水,点,通信调度等物质条件。 29.城市工程系统与城市建设的关系(P7 整段3句话3点)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课程习题

第二章习题: 证明题1:设(X1,X2,…,Xn )为来自总体X 的样本,EX=a , DX=σ2 则(1)X E =a ,X D =σ2/n (2)ES 2=σ2 证明题2:∑∑-<-22)()(a x x x a 是x 以外的任何数值,即离均差 平方和为最小。 第三章习题: 1.证明题:对于平均中心(中项中心)的离散程度 222b d d d +=? d ------ 标准距离 ?d ------ 区内标准距离 b d ------ 小区间标准距离 2.求1v 到7v 最短路径,并写出步骤

第四章习题: 1. 例如在某地理区域取得个169个某要素的地理数据,算得平均数为131.7x =,标准差1 2.5s = ;又在相邻的另一地理区域,测得99个数据,算得平均数228.8x =,标准差2 2.6s =。问两个地理区域可否看成同一类型(同一母体) 2.如有上海1873-1972年一百年降水资料(见下表),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870 947.8 1806.3 1588.1 769.8 1008.9 1206.8 1271.4 1880 1101.9 1340.2 1331 1085 1184.4 1113.4 1204.9 1170.7 975.4 1462.3 1890 947.1 1416 709 1147.5 935 1016.3 1031.6 1105.7 849.9 1233.4 1900 1008.6 1063.8 1004.9 1086.2 1022.5 1330.9 1439.4 1236.5 1088.1 1288.7 1910 1115.8 1217.5 1320.7 1078.1 1203.4 1480 1269.9 1049.2 1318.4 1191.8 1v 2v 3v 4v 6v 5v 7v 2 7 1 5 5 3 5 1 5 7 3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一章绪论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范畴? 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防灾工程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范畴。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包括哪三个层面?相互关系是什么?(1)、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2)、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分区规划。(3)、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 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是逐层深化、逐层完善、上层面规划指导下层面规划的关系。 2、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总体任务?(1)、根据城市各项系统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源地,确定规划容量。(2)、科学布局各项设施。(3)、制定保护措施 第二章的工作程序和内容深度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总工作程序?(1)、拟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建设目标。(2)、编制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3)、编制城市工程系统分区规划。(4)、编制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 2、如何通过对城市各工程系统规划内容与深度的概括与总结,理解对城市工程系统总的内容与深度?(1)、确定该系统的用量标准和指标,预测和估算问题或负荷。(2)、选择该系统的源地种类,确定供应方式,规模和位置。(3)、布局输配干管和主要设施,计算管径。(4)、提出各项设施的保护措施。 第三章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1、用水量时变化曲线图的意义和作用? 为使给水能合理的适应城市用水量变化,应按用水量变化曲线来确定二级泵站.输水管.管网.蓄水设施的力量与规模。 2、城市水源选择的原则?(1)、充沛的水量。(2)、较好的水质。(3)、开源节流、协调关系。(4)、考虑城市近远期规划。(5)、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6)、考虑防护和管理,避免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7)、保证安全用水。 3、解决城市缺水的规划对策?(1)、尽可能利用当地水源优势,发挥有限的水资源潜力。(2)、修建长距离调水工程。(3)、采用区域整体供水。(4)、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充实城市水源。(5)、海水除淡化为淡水外,还可直接应用在工业和生活方面。(6)、缺水地区可以建设雨水和雨水贮留系统。(7)、分质供水可以做到“水尽其用”,有效利用水资源。 5、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布置形式和布置形式的定义,特点和实用范围?(1)、统一给水系统。(2)、分质给水系统。(3)、分区给水系统。(4)、循环和循序给水系统。(5)、区域性给水系统。(6)、分压给水系统。 6、分区给水系统分为哪两种系统类型,其各自的定义,特点和实用范围? 并联分区、串联分区 7、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布置原则?(1)、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地形条件,水资源情况及用户对水质,水量和谁呀的要求来确定布置形式。(2)、分析比较方案,考虑近远期规划。(3)、保证水量的前条件下,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1、邻里单位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使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居住区用地构成: 4、居住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所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 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指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结构等级: ⑴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

⑵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⑶独立组团结构 6、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⑴“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了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⑵“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 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⑶“轴线式”布局形态: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空间轴线 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⑷“隐喻式”布局形态: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或建筑与环境的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⑸“片块式”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⑹“集约式”布局形态: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7、套型的功能空间设计: 套型功能: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套型构成: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炊事、便溺、洗浴储藏及户外活动等功能空间 8、 幼儿园: ⑴远离各种污染源,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场地干燥,功能分区合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转折的环境空间。 ⑵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⑶应该有集中绿化园地,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⑷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杂物应与幼儿活动场地隔开,并设专用入口 ⑸活动室容纳人数为30人左右,面积为50~60平方米,净高2.8~3.1地面材料宜用保暖,弹性地面,墙面所有转角做成圆角,门窗坚固耐用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总结重点

第一、二章 一、城市给水工程 构成: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取水工程:城市水源、取水口、取水构筑物、一级泵站、输水管 净水工程:水厂、清水库、二级泵站 输配水工程:输配水管道、水塔、清水增压泵站 要求:水质,水量,水压 任务: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选择水源 ②确定城市自来水厂等给水设施的规模、容量 ③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 ④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水压等要求 ⑤确定水源和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二、城市排水工程 构成:由雨水排放工程、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组成 雨水排放工程:雨水管渠、雨水检查井、雨水提升泵站 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污水检查井、污水提升泵站、污水排放口三、城市供电工程 构成:城市电源工程:城市发电厂、区域变电所 城市输配电网络工程:城市输送电网、城市配电网 八个标准电压等级:500kv, 330kv, 220kv, 110kv, 66kv, 35kv, 10kv, 380/220v 任务:①预测城市用电量、用电负荷、电源规划②输配电设施的规模、容量、电压等级 ③布局变电所、输配电网络④供电设施和线路的保护措施 四、城市燃气工程 构成:由燃气气源工程、储气工程、输配气管网工程组成。 气源工程:煤气厂、天然气门站、石油液化气站 燃气储气工程:燃气储气站、液化石油气储存站 输配气管网工程:燃气输送管网、配气管、调压站。 任务:①气源选择、用气量预测②布置燃气管网③保护措施 ④布置气源厂、气化站、输配气管网 五、城市供热工程 构成:由供热热源工程和传热管网工程组成 供热热源工程:城市热电厂、区域锅炉房 供热管网工程:蒸气管道、热力泵站、热力调压站。 任务:①确定集中供热对象、供热标准、供热方式②城市供热量、负荷、热源规划 ③布置供热管网④保温对策与措施、防护措施 六、城市通讯工程 构成:包括邮政工程、电信工程、广播工程、电视工程 邮政工程:邮政局所\邮政通信枢纽\邮亭\售邮门市部等 电信工程:电信局\长途电话局\市话局\移动电话基站 广播工程:广播台站 电视工程:有线\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及闭路电视光缆\电缆\光接点 任务: 通信需求预测\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 合理布局通信线路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项基本原则 ①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①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③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6、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户,用地50-100 hm2。 7、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1、居住区与社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第一节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 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 一、农村型居住区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大纲.doc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024206 课程名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英文名:Planning of City engineering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24/2 先修课程:《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给水排水》《城市供电规划》等本专业相关课程 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 开课单位: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 教材:戴慎志主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1)戴慎志主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王炳昆编.《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修订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戴慎志,陈践编著.《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注册规划师丛书).2000(5)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及相关杂志文章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面向规划实践的一门重要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实施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及编制规范。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城市工程规划的系统观念及整体观念,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工程系统规划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建设与建设可持续性城市的关系基础上,充分掌握有关节能节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理念与技术手段。同时帮助城市规划学生建立城市工程规划的系统观念,学会专业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4206 课程名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英文名:Planning of City engineering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24/2 先修课程:《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给水排水》《城市供电规划》等本专业相关课程 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 开课单位: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 教材:戴慎志主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1)戴慎志主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炳昆编.《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修订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戴慎志,陈践编著.《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注册规划师丛书).2000(5)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及相关杂志文章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面向规划实践的一门重要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实施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及编制规范。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 1、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目前全球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及标准,熟悉工程系统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的过程,建立城市工程规划的系统观念,学会专业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 2、教学内容 第1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概况及理论实践发展趋势 第2章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第3章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 第4章城市供电、通信工程系统规划 第5章城市燃气、供热工程系统规划 第6章城市工程管线综合 第7章城市竖向规划 第8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3、学时分配表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总学时:24 其中讲授学时:20 实验(上机)学时:0

居住区规划方法

居住区规划方法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2.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 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向心性: 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 有序性: 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城市系统工程学 城规二班 张晓晓 14202070219 1.城市人口的概念,人口规模测算的意义,论述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结构分析的意义。 答:(1)人口的概念: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通过行政确认的城镇地区常年居住人口。是指城市的市区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不含市辖县的城镇和县城人口直属本市的工业区除外) (2)人口规模测算的意义:人口预测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人口规模预算既是城市总规的目标,又是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布局的依据。 (3)论述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无时无刻不在生老病死(出生率死亡率迁移人口年龄分配率升学率等) (4)人口结构分析的意义: 揭示了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推测出经济发展水平,归总出城市人口的类型,进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性别劳动户籍职业家庭文化构成等,总结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年龄构成能揭示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分析出城市的人口类型,性别类型,性别构成,揭示出城市人口的性别组成,劳动情况反映出人口的经济水平等,家庭文化方面更是进一步的展现人口内部的素质水平和文化水平。 2.列举三种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详细分析预测的技术

路线,并对比分析。 答: 1.综合增长率法:经济发展稳定,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的城市(注意人口基数的增大和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对增长率的影响) ()n n o P P 1m k =?++???? (这种方法就是参考历年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确定预测期内的年平均综合增长率,然后在根据相应的公式预测出目标年末的人口规模) 优点 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较为精确 运用模型方程较为直接 考虑层面较为宏观 缺点 适用于较短期人口预算 未将未来的变化因素算入,过于宏观层面,可能考虑因素过少,未进行分类分析。 2、带眷系数法:建设项目已经落实,人口机械增长稳定,去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和小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 ()n 123P P 1a P P =?+++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a 、带眷比!这种方法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就业岗位和带眷情况确定人口情况) 预测步骤 1、根据职工需求P1、P2及P3;

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及自学路径

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及自学路径 学习 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怎么学,怎样才能学好。哪些课程应该好好学,哪些课程应该泛泛而学,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同等对待。所以必须抓住重点。这样毕业时才会有所获。 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是会做规划设计,当然也必须会做建筑设计,首先最重要的是设计能力。而要提高设计能力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手头表达能力,其二是理论水平。提高手头表达能力很简单,多注意画钢笔画,这是最基本的基本功。基本功好了,后面的规划设计就容易很多。低年级可以重点从钢笔画入手,高年级(大三)可以开始练马克笔。理论水平的提高可以多看相关的书籍,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规划师,可以多看一些设计类的书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培养你的设计能力构思能力,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最重要的就是规划设计。 课程 1城规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这两门是比较重要的。《城市规划原理》是全国注册规划师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大家应该好好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背,只要理解了将来才能自如的应付各种考试。《中外建筑史》,要好好学,特别是现代建筑部分四大师的思想,作品要非常熟悉,以及现代建筑的流派,都很重要,有很多设计思想大家都可以吸取。多分析这些大师们的作品。 2《建筑制图》《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等这些涉及到手工制图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一定要让老师把你做好的方案,帮你改上一遍又一遍。越多越好。 3《城市道路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管理与法规》,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学这些课程一定要将相关的规范熟悉,因为这对你将来工作和考城市注册规划师非常有好处,如居住小区的规模都不知道多大,一看就是外行。特别是《城市管理与法规》是注册考试的必考科目,一定要相当熟悉,不熟的应查找相关参考书。《城市道路设计》是很多院校考研必考的科目,如同济大学就要考,而且净考计算题。 4《设计素描》、《设计表达》、《建筑色彩》这些课程大家可以在娱乐的过程中把它学好,不要带压力,因为这些课其实很有意思。主要培养大家的手头表达和色感能力,其重要性我就不用多说。《中外城市建设史》大家应该也可认真学一下,如唐宋元明清都城要能默画出来,因为有些学校考研的时候要考这门课程。 5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大家要到经济学院选修,因为注册考试考这门课程)、《城市社会学》等的课程大家只要上课听听,考前认真复习就行,毕竟不要什么功底。还有一些课程,如《政治》《创业学》等大家也应保证及格,并有一定的分数。当然还有一些连名字都没听到过的课,还貌似专业课,大家能不选就不选,留着时间选下面推荐的选修课程!

贵安新区总体方案(含规划图)

贵安新区总体方案(含规划图)

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精神,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设立贵安新区的重要意义 贵安新区地处贵州省贵阳、安顺两市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贵安新区区位优势

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 (一)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干线汇集、产业基础较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推动贵阳安顺同城化,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贵阳城市空间容量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贵安新区是贵州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

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生态景观良好,但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生态基础脆弱,同时,贵州的生态环境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四)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构建内陆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等方面原因,贵州发展存在特殊困难,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严重影响了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贵安新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有利于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推动基础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