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绝招十七筛选关键,品思意旨——“5选2”题1.选材特点: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中,第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选项设计覆盖全篇,且基本按原文顺序排列,先部分后整体。
分析和概括,既包括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的整体解读。
2.命题特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
共五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值为3分、2分、1分,满分为5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
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一、了解设题特点,明确陷阱类型。
明确常见的选项错误类型,解题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1.人物方面陷阱(1)张冠李戴(对象):就是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说成乙,或者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贡献等说成乙的。
另一方面,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
(2)行为有偏差(行为):就是在选项表述过程中,或扩大传主行为,或缩小传主行为,或把传主的行为给改换了。
(3)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这一陷阱往往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是曲解传主的建议、观点,一是曲解别人对传主的建议、观点。
这里的曲解是指选项在表述观点或建议时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原文不符。
(4)曲解传主兴趣: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传主的兴趣爱好给转换,或在时间、地点上给换位。
(5)无中生有:此陷阱在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第二,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
2.事件方面陷阱(1)窜改时间或时态(时间):此类陷阱的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件(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件判断为未发生的。
(2)以偏概全或说法绝对(范围):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特别是传主对事件的处理方面。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一):梁启超面面观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
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设计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
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一):梁启超面面观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
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设计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
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析——以演讲类文本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有如下描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炼本任务群的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任务群是最贴近“生活”,最能展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的。
现行的各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也是将实用性的文章列为必修的专题。
比如苏教版高中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安排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任务分别有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等等。
在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四”中设置了“在演讲厅”这一板块教学,并且《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属于演讲类文本。
可见,教材编写者对“演讲类文本”的重视。
而我也认为演讲是最贴近学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
因此,我以演讲类文本为例,探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实用价值。
一、创建“语文味”的实践活动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说:“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演讲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手势等进行的;在阅读或倾听演讲类文本过程中又有对文意的体会(品语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活动的目的。
因此,在实用性的文本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从“语文”出发,坚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创建有“语文味”的实践活动。
嘉兴一中的薛慧老师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出示课文第三段)说一说第三段的成功之处。
生:运用了比喻、对比,更形象,更直观、生动。
师:(删除“100年后的今天”语句)对比原文朗读,有怎样的感受?生1:现象还没有改变。
生2:更显黑人的凄惨。
师:(删除“备受”“仍然”等词)对比原文朗读,有怎样的感受?生1:感受更强烈,感同身受。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湖南省长株潭岳益五市十校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一人一校一国家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
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
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
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
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
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
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
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
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
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
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专题升级训练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孤傲”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
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
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
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
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
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
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
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45分钟,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25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科技日报》华盛顿2011年6月7日电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6日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
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6月10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
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的关键活动,如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
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
研究人员发现,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
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做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
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
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
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
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
由于BK通道和其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相关,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子),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有删改)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A.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该发现能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B.钾离子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C.研究人员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
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D.利用实验室,研究人员观察到控制环结构的变化。
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化学能。
E.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而现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者发现并揭开了它的分子机理。
解析:A项,“该发现能帮助人们……”的表述错误。
原文只是说“有望帮助人们……”。
B项,偷换概念,原文说“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
D项,“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化学能”表述错误,原文是“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答案:CE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具体作答。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一些提示性词语,比如“研究人员发现”、“首次证明”等,内容集中在第三、四段。
答案:①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会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
②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这就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
③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
3.指出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至少两种,要求列举原文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本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
答题时先指出方法,再列举原文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①打比方,如“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
②举例子,如“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4.文本中分别引用了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和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两人的话,文本的引用意图是否一致?这些能否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求立足文本,读懂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有不同看法。
答案:不一致。
引用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的话是为了说明研究达到的水平,引用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的话则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这些不能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
两个人物都是该项研究的参与者,引用是为了显示权威,来源有依据;如果变成作者的直接表述就缺乏了可信度。
(也可以有其他观点,但要言之有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六千多年前可以生产黄铜吗铜合金是人类最早认识并使用的金属合金材料,因成分不同可分为青铜、黄铜、白铜等。
其中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另外,黄铜敲起来声音独特,东方的锣、钹、铃、号等乐器,还有西方的铜管乐器都是用黄铜制作的。
因此,黄铜成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铜合金。
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
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原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冶炼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便被古人掌握,而金属锌的冶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时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
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黄铜器,这些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
比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距今6700~6000年;陕西渭南北刘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发现长条形铜笄,为黄铜热锻组织,含锌30%左右,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黄铜锥,距今4300~3800年;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铜镍锌三元合金铜片,距今4300~3800年。
这一系列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禁要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得到锌含量20%以上的黄铜产物,这项工作从技术上解释了早期黄铜的产生。
但是模拟实验使用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云南会泽者海菱锌矿,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黄铜。
然而这不仅在工艺上远比冶炼孔雀石与菱锌矿的混合矿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何以在发明冶炼红铜后,要选择外观普通的菱锌矿,而不是锡矿石或者具有金属光泽的方铅矿作为冶炼合金的矿料。
从孔雀石冶炼红铜,不仅要求保持还原气氛工艺条件,而且要求更高的炉温。
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能否试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方案都建立在使用两种以上的矿物混合冶炼得到黄铜产物,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
在金属冶炼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古人如果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程序,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有学者提出了早期黄铜很可能是采用锌孔雀石一类矿物冶炼而成,这种矿物颜色翠绿,具针状或纤维状结晶,十分有特色,易引起古人关注,它的铜锌比例在2∶3~1∶2的范围,理论上可以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但这需要未来用实验证实。
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由于黄铜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其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
B.液态锌还原金属锌,必须在不能被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的特殊的冷凝装置中进行。
C.中国最早的黄铜器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可冶炼出黄铜,但不能完全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黄铜生产技术。
E.有学者提出,按2份或1份铜混合3份或2份锌,能够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解析:A项,“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
C项,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铜器,不是“中国最早的黄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