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88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中国编辑出版史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修(制)订人:周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3日审核人:周霞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1.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讲授内容: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3.中国的图书分类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1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理论讲授6学时)1.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2.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3.图书的早期形态4.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重点:汉字的起源时间;图书的起源时间;图书的早期形态(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早期编辑活动的内容与程序。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读《绪论》浅感08编辑出版班何璐谈到文化,总是不能不联系到书籍等出版物的发行与传播,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已经是一个发展日趋加快的行业,然而我国对于编辑出版历史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不的推进和完善。
读过了《绪论》这一章,对于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想想一吐为快。
中国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成,从未中断,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历史。
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可以看到文化的兴盛与衰弱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与变换的影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兴衰。
所以我认为,编辑出版这一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
根据历史阶段来划分,中国编辑出版史可以划分为:上古至西周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草创时期,秦汉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初兴时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宋辽金元的壮大时期,明清前期的壮大时期,清代后期的变革时期和中国民国的斗争时期共九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形容定位不难看出,这基本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编辑出版业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兴起;秦汉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力的支持编辑出版业的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也进入了有计划的奠基时期,并初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有力工具;隋唐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决定了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空前发展,卷轴制度日益完善,并向册页制过度。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产生新的飞跃,编辑出版工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宋辽金元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大多处于动乱和纷争,但是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图书形态已完成由卷轴制向册页制的过度;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并日渐衰落的阶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经济因素对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能够明确的把编辑出版业氛围兴盛和变革两个时期。
中国编辑出版史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牍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秘书监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
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
《中国编辑出版史》中期测验一、填空1.“编”的本义是()。
2.雕版印刷之前,文献的传播方式主要有()、()、()。
3.书籍制度包括:()、()、()。
4.中国书籍的书写材料经历了()、()、()三种形式。
装帧形式经历了()、()、()三种形式。
出版方式经历了()、()、()三种形式。
5.二重证据法是由()提出来的。
二重证据法是将()和()相结合。
6.竹简的材料处理方式叫作()。
六寸简通常用来做()。
在汉代,法律文书通常写在()尺()寸简片上。
7.“刀笔”一词中,“刀”的用途是()。
8.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籍叫作()。
9.古代纸本书的装帧形式经历了()、()、()、()、()。
10.卷轴装由()、()、()、()四部分组成。
11.古代学者之间借还书,称对方书架为()。
12.“卷帙浩繁”这个成语跟()装有关。
13.单页装订形式开始于()装。
14.《七略》把图书分为()大类。
15.在《七略》中,医学书属于:()略。
16.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四分法是将图书分为()、()、()、()。
17.汉字产生的基础是:()和()。
18.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是:()。
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是:()。
19.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是()。
20.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作者是();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是孙诒让的()。
21.甲骨四堂是指:()、()、()、()。
22.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文字最多的青铜器是()。
23.“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赞扬的是史官的()精神。
24.九流十家是指:()、()、()、()、()、()、()、()、()。
不入流的是()25.儒家学派中的孟子的伦理观是();荀子的伦理观是()。
26.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两派是()(),被称为()。
2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是()。
28.稷下学宫的创办人是田齐政权的()。
29.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两种。
设在周王朝都城的大学叫做(),设在诸侯国都城的大学叫做()。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
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
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
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
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简册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6.帛书: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绪论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数据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王国维在《释史》一文中说:然则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
”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第二: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
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与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就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就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就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就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她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也就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就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与规格、装帧的工艺与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简册就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就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就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6、帛书:帛书就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就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从《中国编辑出版史》看编辑活动的古今流变吴文静07编辑出版班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典册丰富,自从有了龟甲、简牍的典册以来,就有原始的编辑活动。
《尚书》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距今有近4000年历史。
我国古代的卜筮官、史官、乐师就做着不同的文化编纂工作,卜筮官、史官、乐师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编辑的雏形。
孔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编辑家。
他删《诗》《书》、修《春秋》,编选为“六经”,具有“垂世立教”的宗旨。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注意保存文献,聚书征书,不仅出现了刘向父子这样的编辑大家;而且出现了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和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我国目录校勘学开始奠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之风颇盛,诗、文、小说和文学批评文体呈现,一些作品选本的编纂较有特色,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萧统的《昭明文选》最为著名。
唐宋时期确立了官修正史制度,大规模地编纂类书,创立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典志、纲目、实录、会要及史志等编撰方法。
比较有名的有“三通”、“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书章句集注”以及诗词别集。
明清时代类书、丛书的编纂以及对历史文献典籍的整理校勘编订成绩巨大。
最有名的明成祖永乐五年编成的《永乐大典》22937卷;清康熙雍正两朝编印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计32典6109部10000卷;乾隆年间编辑而成的最大丛书《四库全书》是纪昀等通力合作的硕果。
有人做了统计,我国古代出版了约181000多部书籍,辛亥革命至建国前出版了约10万多种书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研究古代和近代的编辑经验,为谱写新一代的“经世文编”贡献绵力。
编辑在我国古代“编辑”是个多义的动词,除修撰、编写外,还作编集、编纂讲。
最早在南北朝出现,后唐朝多次使用。
由于我国“编著合一”是古代编辑的特征,编辑的对象是历史档案,编辑主体是史官,编辑内容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出版活动,只是处于萌芽阶段。
21.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创办。
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从创立至1949年的37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大中华》、《学衡》、《小朋友》、《中华故事》等几十种杂志。
《辞海》合订本.全一册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初版精装本4中华书局出版的《大中华》月刊创刊号《中华故事》与《新中华》5建国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
编辑出版《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期刊。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期刊《中华活页文选》等。
62.陆费逵188619411904年在武昌与人合伙先后创办昌明书店和新学界书店。
1905年在武昌加入了日知会。
同年夏出任《楚报》记者、主笔抨击时弊。
后《楚报》被查封陆费逵遭通缉潜赴上海应昌明公司邀请就任该店上海支店经理兼编辑。
陆费逵18861941我国著名出版家主持中华书局30余年。
7期间他参与上海书业商会。
1906年加盟文明书局兼文明小学校长和书业商会补习所教务长。
曾与俞复、丁福保等人编过多种初等小学教科书。
高梦旦发现他是出版界的奇才向张元济推荐他于1908年秋以重金将他聘入商务。
在商务期间先后担任国文部编辑、出版部主任兼《教育杂志》的主编。
81911年革命风潮在全国各地普遍掀起。
早在武昌起义时陆费逵就已意识到清王朝行将覆灭共和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新的读物特别是适合共和理念的教科书。
于是秘密组织同志提前编写适合未来中华民国政体的教科书。
第⼀章绪论..第⼀章绪论第⼀节关于编辑出版的基本概念⼀、编辑1、编:汉代许慎《说⽂解字》:“次简也。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编,谓联次简牍也。
”2、辑:战国时代《韩⾮⼦·说林下》:“甲辑⽽兵聚。
”汉代班固的《汉书·艺⽂志》:“夫⼦既卒,门⼈相与辑⽽论纂,故谓之《论语》。
”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辑与集同。
”————收集、聚集3、编辑:⼆字联⽤起于《南史·刘苞传》:“……,⼿⾃编辑,筐筪盈满。
”《唐⼤诏令集》:“……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
”《唐颜真卿⼲禄字书序》:“……宜不揆庸虚,久思编辑。
”4、定义:《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
”《中国⼤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使⽤物质⽂明设施和⼿段,从事组织、采集、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献资料等项⽬⼯作,使之传播展⽰于社会公众者。
”5、注意⼏点:职业;学科;学术。
⼆、出版1、名词来源:19世纪下半叶从⽇⽂中引进⽽来。
胡国祥《“出版”概念考辨》武⼤学报2008(传教⼠与近代出版研究1807-1911)年3期。
2、“版”字概念:古代中国有:版、刻版、镂版、开版、印版、雕版等说法。
但没有出版之说。
如《管⼦·宙合》:“修业不息版,版,牍也。
”《论衡·量知篇》:“断⽊为槧,析之为版,⼒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板字,版是原字,版-板互通。
3、出版定义:《中国⼤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通过⼀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化、信息和进⾏思想交流的⼀种社会活动”。
4、注意两点:⼴义上出版很早:〈逸周书〉:“铭之⾦版。
”《黄帝内经素问》:“著之⽟版。
”《墨⼦》:“镂之⾦⽯,书之⽵帛。
”没有图书以前就有出版活动。
狭义上出版应在隋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发明才开始。
三、图书“图书”⼀词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咸阳时,“何独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编辑出版学考点第一章绪论◆1949年3月,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李次民出版《编辑学》,这是我国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编辑学诞生在我国产生的原因1.中国传统的书文化与出版印刷文化是编辑学的深厚土壤;2.二百年来近现代报刊的出版传播是编辑学的滥觞;3.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编辑出版研究及其专业教育的高潮。
第二章本质论◆编辑“六元”客体对象元素:文本、稿本、定本;主体对象元素:作者、编者、读者。
◆编辑:以缔造社会文化为中心,采集、组织作者的稿本经过审选编构,纳入讯息媒体,以文本形式传播给读者大众的活动和从事该活动的人。
◆编辑活动的性质1.社会导向性;2.知识缔构性;3.工程实用性;4.传播教育的连续性。
◆信息是原生态的,讯息是经过加工的信息。
◆信息智化:审核;加工;规范;构成媒体。
◆信息控制: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规范到规范。
◆关于文化1.自然的文化——大自然的人化;2.社会的文化——人的社会化;3.精神的文化——人类精神文明化。
第三章过程论◆选题是指出版机构为准备出版的出版物所拟订的题目及其内容,也指编辑人员设计选题、随之制定选题计划的编辑活动,统称选题工作。
选题是传统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的第一步,也是编辑过程论的重要内容。
◆选题价值判断1.思想价值;2.学术(艺术)价值;3.文化积累价值;4.资料价值;5.经济价值。
◆组稿的中心任务:寻找稿件寻找作者◆审稿:定优劣决取舍◆编辑加工:实质性加工、形式上加工。
要求:齐、清、定。
◆编辑在校对阶段的主要工作:该错漏、校统一、查版式、审版面、提疑问、经过整理确保质量。
第四章风格论◆编辑风格是编辑在编辑实践中表现的个性和特色。
◆编辑主体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反映在编辑思想、编辑艺术和编辑方法等各方面,并最终反映在文化产品中,使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编辑主体的编辑风格必须适应媒介表现形式和需要,为媒介表现形式服务。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第一讲绪论编辑编:“次简也。
”——《说文解字》辑:有收集、聚集之意“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编辑: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辞源》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古代的称呼:雕摹流行,版行,刊行,梓行。
图书“河出图、洛出书”——《周易》广义的图书,既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辑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区别也十分明显。
a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版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b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
c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
d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e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f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g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很早就形成了固定的书籍制度,而且不断发展演变。
h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套版印刷三种技术,是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