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 .确立嫡长子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2.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评价中国古代某种政治制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 )

A .自然主义的天道

B .辨别是非的天理

C .制天命而用之

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3.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政府需要

B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西周冶金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右下图示是一位高三学生自制的关于A .此官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B .体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C .各官职责明确,皇帝直接控制其任免权 D .过度分权,造成官职冗滥

5.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边 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西汉初年

B .唐朝后期

C .两宋朝时期

D .明朝初年

6.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省六部制

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书,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 .宋朝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7.古代有位大臣进言:“臣闻殷、周之王行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 )

A .主张郡县制

B .反对郡县制

C .主张中央集权制

D .反对中央集权制

8.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 .唐朝设市舶使

C .北宋设置转运使

D .元朝实行中书省

9.历代封建帝王一方面设置宰相(或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设法削弱相权。下列与之有关的措施有( )

①秦始皇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太宗完善三省制 ③明成祖设内阁 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皇帝 中央机构 地方郡县 御史在夫

丞相 太尉 县下设乡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0.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长官 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任命文臣做地方长官 ④明朝选拔翰林院官员参与国家大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1.宋朝实行“使京师之兵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则无内变”的策略,

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是( )

A .强化了皇权

B .消弱了地方势力

C .防止了禁军将领权重

D .缓和了阶级矛

盾 12.郡县制、通判和中书省的相似之处是( )

A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 .其机构直属于中央

六部管辖 C .都被后代所沿用 D .都为加强

中央集权而设立

13.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长辈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如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刘邦改相邦为相国……这反映出( )

A .秦汉时期开始出现避讳现象

B .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 .百姓对皇帝的尊敬

D .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1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所指的应该是( )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尚书省长官

C .元代的中书省长官

D .明代的内阁官员

15.某地发生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现象应发生在 (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6.观察右下面中西方政治体制的图示,从本质上讲,对其异同点分析准确的是( )

1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检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18.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相同点 不同点 A . 本质目的 存在的物质文明载体 B . 集权 权力分配与权力制衡 C . 分权 主权归属 D . 民主主体 元首权力 美国联邦政府

A.地方势力特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D.境外势力的煽动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D 科举考试的实行

20.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有错误

21.清初施琅认为台湾“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野沃土膏,物产利薄”,“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所表达的思想是()

A.台湾人口众多 B.台湾物产丰富 C.台湾是东南屏障 D.不能放弃对台湾的管辖

22.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西方而移于东方

B、自东方而移于西方

C、自南方而移于北方

D、自北方而移于南方

23. 唐朝对待东突厥的民族政策不包括()

A.战争征服

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C.设置都督府

D.民族分化政策

24.汉承秦制,唐袭隋规,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5.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需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26.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D.阶级矛盾

27.贾宜《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的“制六合”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驰道

28.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提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的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29.《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