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效应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926.60 KB
- 文档页数:26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聚焦于皖西大别山区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区域,系统地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环境服务与贸易offs综合估值)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对研究区在特定时间跨度内的生境质量进行深入的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景观格局变迁探讨其内在关联与驱动机制。
研究旨在揭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以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为核心,充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记录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等多源数据,构建起覆盖研究时段(例如1995年至2015年)的详实数据集。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与预处理,确保了其符合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的输入要求,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我们量化评估了研究期间大别山区生境质量的整体演变趋势以及空间异质性。
生境质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物种丰富度、生态过程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其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诸如土地覆被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揭示了生境质量的提升或退化区域,以及这些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进一步,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本文对大别山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包括景观破碎化程度、连通性、斑块类型及其分布等关键指标的演变。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景观结构间接影响生境质量,以及自然过程如气候变化如何与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区域生态环境的复杂动态。
本文不仅呈现了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的基本特征,还试图挖掘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师华定,博士,助研,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土地退化与生态遥感。
3国合会项目“改善农村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潜力分析研究”(项目编号:SPN/08/103-CCCPF )资助。
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3师华定1 齐永青2 刘 韵3(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1;3.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
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 O 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建议,实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与利用。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农村能源消费;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 F32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148-0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2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普遍改善,能源消费总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以秸秆、薪柴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地位下降,商品能源消费份额增加。
然而,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同传统生物质燃料那样被循环利用,由于农村能源消费分散性、基础设施落后,此类废弃物也无法同城市一样进行集中处理,导致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
安徽省绿电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安徽省在推动绿电市场化应用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参与绿电交易,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安徽省绿电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文章还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绿电发展中的配套措施,包括设立绿电交易服务中心、加强监管和推广示范项目等,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绿电市场的健康发展。
文章强调,尽管安徽省在绿电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技术创新不足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为此,文章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完善市场机制等解决方案,并建议深化绿电产业链整合、推广示范项目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文章还展望了安徽省绿电市场的未来前景,预计绿电交易规模将持续增长,新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壮大,跨区绿电交易将更加活跃,绿电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
未来,安徽省将继续深化绿电交易机制改革,加强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并推动绿电市场的协同发展。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报告背景与目的 (1)二、安徽省绿电发展概况 (2)第二章安徽省绿电资源现状 (3)一、风能资源分布与特点 (3)二、太阳能资源分布与评估 (4)三、水能资源开发与利用 (5)四、生物质能及其他绿电资源 (6)第三章安徽省绿电产业发展现状 (7)一、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7)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8)三、水电及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 (9)第四章安徽省绿电市场分析与展望 (10)一、绿电市场需求分析 (10)二、绿电市场供给能力评估 (11)三、绿电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11)第五章安徽省绿电政策环境分析 (12)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解读 (12)二、安徽省级政策支持及落实情况 (13)第六章安徽省绿电发展挑战与对策 (15)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识别 (15)二、针对不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16)三、持续改进和优化发展策略 (17)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18)一、研究成果总结回顾 (18)二、安徽省绿电发展前景预测 (19)三、对未来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20)第一章引言一、报告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能源结构正逐步实现清洁低碳转型,绿电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正日益凸显其在推动能源结构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关于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变化情况调查报告作者:日期: 2调查报告时间:2013.8.10〜8.20调查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指导老师:康燕院系:植物保护学院班级:一.调查地点本次暑期关于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变化情况调查在我的家乡――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
西、南两面与河南省、湖北省毗邻,209、210省道纵贯南北,临近312国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可常年通航。
名胜古迹有天堂寨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山寺,马鬃岭,金刚台,千佛庵,金寨天马等。
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也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金寨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库区县。
全县平均海拔500米,千米以上高峰122座,耕地面积3.2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8.16%。
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治淮骨干工程一一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总蓄水量50亿立方,建库时全县移民10万人,淹没良田10万亩、经济林14万亩和麻埠、流波、金家寨三大经济重镇,库区面积1335平方公里。
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当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42万多人。
选择金寨县为调查地点,首先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所以我对这里的各种情况比较熟悉,调查起来也比较方便。
其次是因为金寨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十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地开始走向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与本次调查的课题“农村生活方式变迁情况” 比较切合。
1 •调查目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和地势偏僻等原因金寨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80年代初,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金寨县人民的经济情况和文化生活几乎都是一张白纸。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金寨县的经济和文化才真正开始渐渐的呈现繁荣的景象。
由于几乎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又地处大别山区腹地,所以金寨县一直都是改革的落后地区,无论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是落后于城市的。
皖西大别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产业规划研究于涛;沈长龙【摘要】近年来,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以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县花石乡干坪村和潜山县痘姆乡吴塘村为例,通过对村庄建设和产业规划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皖西大别山区的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产业,以推动皖西大别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3【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美丽乡村;产业规划;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建设【作者】于涛;沈长龙【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土水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背景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扶贫、脱贫已从专家学者的纵论转向各级政府的具体操作,国家各项支农措施、农村内部各项改革政策不断出台,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在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这一重要战略,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联动成为省内建设的重点。
皖西大别山区位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3省交界处,呈东南往西北走向,长270km,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西大别山区指的是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的全部,舒城县、叶集区、金安区、裕安区及寿县的部分,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的全部,太湖县、宿松县的部分。
占地面积23055.69m2,截至2015年,总人口约858.94万。
2 皖西大别山区村庄发展现状2.1 村庄建设现状由于皖西大别山区绝大部分村庄位于山区,故村庄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多依山和道路而建。
当地村民生活并不富裕,因此农房建筑质量各异,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无人居住。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筑风貌不够统一,与皖西大别山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2.2 村庄产业发展现状当今农村在新形势下依据自身优势衍生出各类产业,调查显示,目前皖西大别山区产业共分为以下4类(见图1)。
绿色振兴视角下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研究一、大别山区的特色和优势大别山区地处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区。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水源充沛,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
大别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这里还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族风情。
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是指通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在大别山区,“绿水青山”是基础,是生态资源的保障。
而“金山银山”则是指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生态效益,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目标,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和探索。
三、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在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研究中,首先需要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山水资源,维护好生态平衡,确保山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要结合大别山区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为了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别山区需要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现代化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模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
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研究中,大别山区还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
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形成多方合力,推动大别山区生态经济发展。
要加强生态安全建设,防范山区生态环境的突发灾害,确保生态安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培育在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研究中,大别山区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培育。
绿色振兴视角下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研究作者:臧玉多王成周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9年第06期摘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阐述了经济发展和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耦合路径。
安徽大别山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首位重点,同时生态保护任务繁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引领的绿色振兴之路是安徽大别山区实现区域崛起的最优现实路径。
基于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研究现状、现实情况和基本理论,本研究提出推进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发展体系。
关键词绿色振兴;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18.09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2015年4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中央文件;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
安徽大别山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绿色振兴,就是对习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贯彻实践,将有效破解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改变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各自为战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绿色生态之间建立转化路径,最终推动安徽大别山区域崛起,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研究现状1.1 关于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相关概念研究龙静云等[2]认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质是一种发展方式的人本变革,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诉求,具有满足人的绿色需要与追求人的绿色幸福等特质。
皖西大别山区脱贫攻坚调查研究——以安徽省W县为例作者:王春华陈明明王凤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6期王春华/安徽医科大学陈明明王凤/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皖西大别山老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及机制创新研究》(2019CX081);2019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皖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研究》(SK2019A0830)。
作者简介:王春华(1972—),男,安徽肥西人,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摘要:从安徽省W县基本情况出发,分析该县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及成效,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扶持产业发展、压紧压实攻坚责任等建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可为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一、基本情况W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皖鄂赣交界处,总面积1 357平方千米,下辖2乡8镇、118个行政村和17个社区,人口63.5万,素有雷池故地、挑花之源和黄梅戏乡的美誉。
先后获得全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出口基地县、网箱生态养鳝第一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等荣誉称号。
2011年,W县被列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和贫困革命老区县,2017年列入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60个、贫困人口3.62万户12.7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2.46%。
截至2018年底,已高质量完成28 534户112 829人脱贫、56个贫困村出列的目标任务,在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列“好”等次。
2019年,脱贫4 336户11 785人,4个贫困村出列。
截至2019年11月底,W县仍有1 341户2 95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52%。
2019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为11 258.8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37.9万元,最高达66.7万元。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资源调查及生态产业开发研究作者:李荣华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皖西大别山区景色怡人,资源丰富,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要保持地区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其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大别山区资源利用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大别山地区生态资源的地域分布以及利用情况,对其生态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开发策略,进而促进皖西大别山区的生态规模化、产业扩大化。
关键词: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资源生态产业开发策略皖西大别山区作为著名旅游景区,其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但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皖西地区的可持续建设,要制订合理的战略布局,统筹各个部分,实现地区的全面发展。
皖西地区的生态建设,有利于帮助皖西人民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范例,为祖国更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一、对生态资源产业化进行分析1.资源发展产业化内涵。
资源发展产业化是指在经济发展时,兼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后,降低生产过程中垃圾废弃物的排放量,加大对同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使经济发展转变可持续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系列与其相关的维持经济和生态和谐的生产部门。
随着地球上工业、农业等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发展也被各国列为今后发展的重要主题,皖西地区生态资源规模化开发是产业集中的一种表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2.资源发展产业化的意义。
2.1开创新型发展方式。
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践活动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可持续产业经济。
大别山区的旧发展模式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破坏了生态环境,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无法预测的新问题,这阻碍了大别山区经济发展。
当前背景下,皖西大别山区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循环发展。
生态资源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发展方式更新,对大别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效应研究中文摘要如今,农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着力解决农村生活中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所相悖的定势思维,陈旧做法,至关重要。
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生活用能消费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本文以皖西大别山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调查方式,从经济与环境效应角度对案例地进行深入调查。
本文结合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特点,对比近些年能源消费出现的新趋势,科学分析出所产生的经济与环境正负效应,在坚持经济社会环境齐头并进的原则下提出改善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消费状况的建议:国家应统筹农村地区能源发展问题,加大财政补给促进商品性能源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在新能源领域加大研究开发,增进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清洁能源市场价格。
同时优化能源结构,争取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以此促使村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提高,期望对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展开更切实的思考,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皖西大别山;农村生活用能;经济效应;环境效应;Environmental Economic Effects of Rural Life EnergyConsumption Dabie Mountains in WestABSTRACTNow, is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rural areas, efforts to solve the rural life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inking, environment whic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practice, critical. And for most rural areas in China,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daily life.Dabie Mountains in Wes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 the field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as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Dabie Mountains in West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rend in recent years, energy consumption,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duced,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atus of rural life in Dabie Mountains suggestions on other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country should do many things at onc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area planning, increase financial supply to promote the commercial energy in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use of,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increa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new energy, promot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clean energy market prices stable. At the same time,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for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of all forces, in order to encourage villagers living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rise, expectation of rural life in west mountain area can don't start thinking more effectivel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opinions.KEY WORD:Dabie Mountains in West;rural life energy;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method;Environmental effects;economic effects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2.1国外研究综述 (2)1.2.2国内研究综述 (2)1.3研究数据与方法 (3)1.3.1数据来源 (3)1.3.2研究方法 (3)1.4技术路线 (5)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6)2.1区位状况 (6)2.2自然资源状况 (6)2.3社会资源状况 (7)第三章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 (7)3.1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消费特征与存在问题 (7)3.1.1消费结构落后 (7)3.1.2环境污染大 (8)3.1.3消费模式差异明显 (8)3.1.4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9)3.1.5新能源问题 (9)3.2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结构转换 (10)3.2.1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10)3.2.2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结构转换 (10)第四章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11)4.1能源获取度 (11)4.1.1能源性质 (11)4.1.2交通通达度 (11)4.1.3地形特征 (12)4.2经济测度 (12)4.2.1家庭收入水平 (12)4.2.2家庭支出水平 (13)4.2.3能源价格水平 (13)4.3家庭特征 (13)4.3.1人口规模 (13)4.3.2教育水平 (14)4.3.3家庭职业 (14)第五章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经济环境评价 (14)5.1评价思路 (14)5.2评价原则 (15)5.3能源消费经济性评价 (15)5.4能源消费环境性评价 (16)5.4.1大气环境 (16)5.4.2生态环境 (16)5.4.3人居环境 (17)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18)6.1结论 (18)6.2讨论 (18)第七章研究展望 (19)7.1不足 (19)7.2展望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人类从原始时期到现代社会,历经三次能源革命,每一次能源的变革都带来人类社会的跨越式发展[1]。
能源的变革,标志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带来加工制造业的大洗牌,不能及时改变的,必定会被淘汰。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球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特别是近二十年,年增长率居高不下,其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非石油莫属。
可见,能源对于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生活用能,在农村地区缺乏有效供给成为当今我国“三农”问题的头等大事。
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农村生活能源短缺以及能源纸质化问题突出,山民们靠山取材,这种依靠焚烧秸秆、薪柴等初级能源消费行为不仅花费时间长,产生效益少,更影响农民收入水平。
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森林植被破坏,造成土地可承受力降低,生产力下降,陷入贫困怪圈。
另外,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对于农村生活用能的需求也在大范围增长,越贫困越需要能源来维持生计,就会进行越多的毁灭性能源消费,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急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1.1.2研究意义从长远来看,农村能源问题是重要战略问题,逐步保障农村能源充分供应,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优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3]。
以农村能源问题为突破口,从大局来认识和破解农村问题,对于推动“三农”问题的缓解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皖西大别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现状的调查以及存在问题阐述,对比分析近年新出现的能源结构转型特征,从能源获取度、经济测度、家庭特征等因素入手,科学地推测出新特征带来的新效益。
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会造成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这些变化,影响着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甚至对我国整体的能源战略造成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能源问题越发突出,世界各国也越发重视能源安全。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成为各国解决能源问题关键。
近年来,国际上也开始注重农村能源问题,代表性的机构有:联合国环境能源规划署、气候和可持续发展合作中心等,主要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能源规划和环境政策;Th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NREL),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是美国国家能源部研究实验室,目前的研究包括光电作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等;N.H.Ravindranath等人利用统计数据,估算了印度薪柴、作物秸秆、畜粪等资源潜力,指出生物质能数量巨大,应加强能源转换技术研究;Wolde Ghiorgis等人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分析了可再生资源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1.2.2国内研究综述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方面,闫丽珍等人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用能消费水平低,能源结构落后,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仅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并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4]。
王效华指出,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以生物质能为主,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的消费结构可能会出现更加多元化的特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