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42.62 KB
- 文档页数:1
后危机时代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加工贸易企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后危机时代弥补自身不足,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是加工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变化着手,分析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压力,提出了提升广东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开拓国内市场,以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广东省[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新特征及对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影响(一)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上升的趋势。
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正是贸易壁垒的缔造者,广东省加工贸易凭借数量扩张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2008 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数量与金额分别占加入wto以来总数的24%和50%。
仅以美国为例,2008—2012年上半年,对中国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的案件高达59起,产品涉及铜管、钢管、木材等30余种,此外,还有另外38种产品更新税令,继续以前的贸易救济措施。
作为出口大省,广东在各国对华贸易摩擦中损失惨重。
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市场的需求下滑倒逼广东省的出口加工企业加速产品转型升级,珠三角地区在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在逐渐增强,这种转变将对欧美国家的优势产业造成威胁,因此,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将会受到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冲击。
在传导机制的影响下,贸易保护的负面效应还会波及到被制裁行业的相关产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阻碍整个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欧美国家需求减弱,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广东省加工贸易是以来料加工为主,主要是为香港中小贸易商和为品牌制造商提供贴牌的进料加工,目前最终出口市场主要是美、欧国家和地区。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人美国“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
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人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实力下降。
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加速向更加均衡的多极世界前进。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及特点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人衰退,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影响,其效应亦不断向国际政治领域扩散,国际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政治格局酝酿大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美国实力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一超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形成较大冲击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衰退,至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回升,经历了17个月的衰退期,失业率一度高达10%,美国实体经济及国民士气均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危机还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据美国财政部报告2009财年美国预算赤字达1.42万亿美元,而预计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进一步上升至1.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1%,创下美国财政赤字新纪录。
高额预算赤字意味着美国面临爆发财政危机的潜在风险,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当今希腊面临的财政危机就是美国的前车之鉴。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甚至担忧美国会因此突然转向衰落他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称,世界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衰落与财政危机相关,因此美国走向衰落的警钟已经拉响。
他尤其强调,物质因素并非导致帝国危机的关键,关键是人们对帝国前景的预期,言下之意美国民众对美国未来前景的信心不足。
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当被问到21世纪是更多地属于美国还是中国时,在经济方面,40%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1%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基本上不相上下;但在全球事务方面,受访者则更倾向于中国,43%的受访者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只有38%选择了美国。
后危机时代工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经济,经济发展不稳,经济结构调整会反复震荡,这既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具体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我国工业尽快摆脱“世界工厂”的低产业链的状态,尽快晋升于中高端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及;经济结构调整;对策所谓后危机,是指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所经历的一段相对平稳,但时间较长的调整和恢复时期,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及反复震荡、贸易形式出现一定的萎缩、国际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多变等。
由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实施了“去工业化”战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生产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发达国家的进口依赖度增强。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金融化”过程,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不断膨胀,制造业不断萎缩,出现所谓“空心化”现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
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因此,发达国家会重新推行“再工业化”进程,这对我国产业调整和分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了大量外国市场的时候,其他国家产品所占份额势必减少。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必须夺回本国的市场份额,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就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仍不能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固有的结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未来的经济更好的发展,造福人们。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意扶持主导行业,配套发展辅助性行业,适当发展好基础行业,使整个工业结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真题优势,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更好更快且可持续。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探究作者:杜关霞来源:《对外经贸》2013年第06期[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外众多知名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正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
阐述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点,分析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从政府层面,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从企业层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整合策略。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跨国并购;中国企业[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38—02一、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点(一)现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给跨国并购造成了很大影响,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从2007年1.65万亿美元的高点降为1.2万亿美元,下降了27%,而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仍然活跃,中国铝业集团和美国铝业公司合作、中石化集团收购加拿大石油开采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0z公司主要资产、中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的股份收购、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股权和相关资产。
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923.95亿美元,海外并购金额368.61亿美元。
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117.2亿美元,海外并购金额6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特点分析从产业分布来看,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微机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电信业和能源开采业五大行业,第二产业投资最多,第三产业投资还较少;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从投资战略来看,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从并购动机来看,主要是资源获取导向、市场获取导向和技术获取导向;从并购主体来看,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占85.10%。
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作者:张志元李兆友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伴随着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结构性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不相匹配等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合理有效地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应成为确保中国制造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政治经济学;工业化;环境资源保护;产业转移;低碳经济中图分类号:F273;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43-05制造业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快速提升经济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陷入全面衰退,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与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相互转换,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增强与发展困难加大并存,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制造业企业能否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是亟待研究的一个现实课题。
“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通过优化发展动力要素,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是直接决定着我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之一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后危机时代的形成及特征(一)后危机时代的形成美国金融危机始于2006年下半年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信用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使得世界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最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乃至经济衰退。
但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反而随着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逐步升级和扩散,进一步升级到一场全球性经济动荡和衰退的世界经济危机。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经济面临着危机时代的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加工贸易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工资上升、资源和环境压力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必须进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问题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成为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贸易摩擦频发,国际贸易规则不断变化,这些都对我国加工贸易产生了冲击。
对策一:多元化市场布局针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中国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市场布局策略。
通过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此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推动构建更加开放、稳定的贸易环境,也是应对不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对策二: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通过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可以减少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依赖,从而降低不稳定性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问题二: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工资上升已经成为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长远来看,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对策一:培育高技能劳动力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应加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培育力度。
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同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策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降低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我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还可以加强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效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