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 格式:pdf
- 大小:137.53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导致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传统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调节体质、提高免疫力,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观察与分析,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和优势。
一、治疗方法与过程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首先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中药治疗方面,常用的中药包括止咳祛痰、清肺化痰、益气健脾等药物,可以通过煎剂、颗粒、胶囊等剂型进行内服。
针灸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穴位进行调理,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以改善气机运行,增强体质。
推拿、拔罐等方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排除体内湿邪,加速痰液的排出,缓解气道炎症。
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注意饮食调理、起居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二、效果观察本次观察对象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并接受了至少3个月的中医内科治疗。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1. 症状改善经过中医内科治疗,50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的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甚至完全缓解,痰液也明显减少。
气促、胸闷等症状有所缓解。
治疗后仅4例患者症状未见改善,但也未出现加重情况。
2. 体格检查指标改善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体温、呼吸音、肺部啰音等指标有所改善。
其中肺部啰音减轻或消失的患者占治疗前的60%以上。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提示炎症程度减轻。
肺功能检查中,患者的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量(FEV1)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慢性支气管炎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导致患者终年咳嗽,咳痰不停,威胁着患者健康,因此患者要及早急进行治疗,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吧。
一、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单纯偏寒型治疗用温“肺”健脾、化痰止咳法,如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菀、款冬花等)。
2.单纯偏热型治疗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法,如用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枇杷叶、杏仁、浙贝母、瓜萎仁、前胡、甘草等)。
3.喘息偏寒型治疗用温“肾”化痰、平喘止咳法,如用苏子降气汤加减(麻黄、肉桂、生姜、厚朴、五味子、杏仁、紫菀、款冬花、法半夏、紫苏子、陈皮、炙甘草等)。
4.喘息偏热型治疗用清“肺”理气、化痰定喘法,如用定喘汤(白果肉、麻黄、北杏仁、紫苏子、黄芩、款冬花、桑白皮、甘草、法半夏等)。
二、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1)简易的耐寒按摩①以手摩擦头面部及上下肢的暴露部位,每日3-5次,每次5分钟。
②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唇沟止于鼻翼处,以食指轻轻揉1-3分钟,每日2次。
③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颈肌两旁的.凹窝中,以双手掌心按摩之,每次30-60下,每日2-3次。
(2)注意保暖:在气候变冷的季节,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可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受阻,可发生继发性感染。
(3)加强锻炼: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
(4)预防感冒: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个人保护,预防感冒发生,有条件者可做耐寒锻炼以预防感冒。
(5)做好环境保护: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6)居住环境适宜:居住环境优雅安静、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通常由长期的炎症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在中医内科中,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常常采用中药治疗,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和特点。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气机郁滞、痰浊内盛有关。
王肻所《伤寒论》中指出:“病卒至,心中懊侬,一嗽而出痰者,为肺痹。
”可见病情的发展与痰浊密切相关。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由于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肺气不畅,郁热内生,痰浊壅滞而发病。
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与气道黏膜的长期受损、细菌感染、炎症反应过度等有关。
二、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采用中药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润肺止嗽的中药,如麻黄、杏仁、桔梗、贝母、杏子、百合等。
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在于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对患者的整体调理作用显著。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肺经、大肠经等穴位,通过调理气血、祛痰止咳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许多患者对针灸疗法有较好的接受度。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也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肺部的气血循环,调理痰浊,对于改善患者的气促、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推拿按摩还可以帮助患者舒缓紧张的情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显著改善症状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患者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率与生活环境、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临床分析,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参考。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情志不畅等密切相关。
外感风寒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肺脏受损。
湿热之邪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湿邪寄肺,容易引发痰浊内结,长病则成痰,形成慢性支气管炎。
情志不畅也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痰浊内生,加重病情。
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疏利肺气、祛痰止咳、调理脏腑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调理脏腑方面,中医内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整脾肺肾三脏气机的平衡,加强体质的调理,提高抵抗力。
在疏利肺气方面,中医内科主要采用温肺祛寒、行气通窍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呼吸系统的耐寒能力,减少外邪对肺部的侵袭。
在祛痰止咳方面,中医内科会根据患者的痰浊情况,采用化痰祛湿、理气止咳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呼吸困难等不适感。
中医内科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气血,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肺气功能。
推拿治疗可以通过调理腧穴和经络,促进气机的畅通,加速病邪的排出。
气功治疗可以通过调理呼吸,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
通过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需要长期治疗,患者需要耐心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加强自我调理,避免受到外邪的侵袭。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有时还伴有喘息。
中医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运用中药来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外邪侵袭是常见的诱因,如风寒、风热、燥邪等。
其次,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关键因素,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邪袭肺,导致肺气不宣,就会出现咳嗽、咳痰;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运化失常,水湿聚而为痰;肾为气之根,肾气虚则纳气无力,也会影响呼吸功能。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也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体质,综合判断病因病机,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型及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法:一、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麻黄、杏仁、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等。
麻黄、杏仁宣肺平喘;荆芥、桔梗疏风解表,宣肺利咽;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二、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芦根、甘草等。
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三、风燥伤肺型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技术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痰多、气促等症状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
属祖国医学中咳嗽、哮喘、痰饮的范围。
主症咳嗽,气喘,咳痰,病程长及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
多在冬春季发病,发作时咳嗽加剧。
痰量增多,喘促不宁,有的病人甚至不能平卧。
咳嗽和咳痰,尤以晨间起床后明显,痰量也以清晨较多。
如属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在发作时常有哮鸣音,呼吸常显困难。
病因病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由饮食起居,吸烟嗜酒,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逐渐引起肺脾虚弱,复感外邪侵袭,诱发成疾。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气虚弱,外卫空疏,利于六淫外邪乘虚而入,邪客于肺,使肺气不得正常宣降,故咳嗽,气喘之症遂作。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不但饮食谷物精微上奉日少,水湿亦因之停聚为痰饮,痰饮上逆,阻塞气道,故喘促痰多。
肾主纳气,主水主命门火,肾虚则气不归根,故动则气促;命火不足,则水失其制,上泛为痰。
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病情表现,注意分清标本及分清久病和新病。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中医理论,一般急性发作期以治标为主,或配以西药的消炎、解痉、止咳、祛痰等治疗;缓解期则以固本为主,多以中医中药固本治疗,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
1 .外寒内饮主证:恶风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多而清稀。
形寒肢冷。
常随气候寒冷而病情加重。
舌质淡,苔薄白或滑润,脉弦滑。
治法:温肺化饮,宣肺化痰。
选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8g、细辛3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甘草3g。
加减:内有郁热而烦躁面赤者,加石膏、黄苓、鱼腥草;咳喘重者,加杏仁、前胡、紫苑;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海浮石、陈皮。
2 .外寒内热主证:恶寒,无汗或有汗不多,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舌尖红,苔腻,脉滑数。
中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患者每年咳嗽、咳痰达三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其起病缓慢、病情较长,主要症状:①慢性咳嗽:随病情发展可终身不愈。
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②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
急性发作期痰量较多,可有脓性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或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④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
二、治疗方法1.天灸疗法【药物】白芥子、甘遂、麻黄、延胡索、细辛、半夏等。
【主穴】初伏:大椎、肺俞、天突、心俞。
中伏:大杼、身柱、膻中、肾俞。
末伏:定喘、风门、璇玑、脾俞。
【操作】以上各药按比例研粉后,装瓶密封备用。
使用时用新鲜姜汁调成膏状,穴位常规消毒,取黄豆大小的药膏,用4cm×4cm胶布固定于上述穴位上。
每伏天各贴药一次,双侧取穴。
若中伏天为20天时,在中伏第2个10天内加贴1次。
成年人每次贴敷6~8h,儿童应根据年龄酌减,贴药后皮肤有痒感、灼痛感,若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3年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操作】发作期兼有痰热着用鱼腥草注射液;肺脾气虚者用黄芪注射液。
患者取俯卧位或反坐俯伏于椅背上,选用肺俞、定喘、膈俞、脾俞等穴,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6.5号针头抽取上液,根据患者胖瘦决定进针深度和药量,每穴一般为1~2ml。
治疗时间一般以夏至到三伏天为宜,发作期可随时治疗。
3.穴位敷贴疗法【药物】黄芪、麻黄、桔梗、鱼腥草、金银花、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
【主穴】中府(双侧),膻中,定喘,肺俞,膏育(双侧)。
【操作】将药物研磨成细粉,加生姜汁、蜂蜜调成糊状,密封保存。
治疗在每年夏天的初、中、末三伏进行,每伏的第1天敷贴1次(每10天敷贴1次)。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气道黏膜慢性炎症,伴有气道阻塞和产痰增多。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两个方面。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中医将其分为寒痰型、热毒型、湿痰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不同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中医方剂治疗。
对于寒痰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用温化寒痰的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对于热毒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使用清热解毒的方剂,如连翘败毒饮等。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中医医师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方剂的配比和用量,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调理养生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医师还会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进行个性化的调理。
对于体质虚弱、易感受外邪的患者,中医会推荐适当补益,增强体质;对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的患者,中医会教育患者适当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调理情绪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会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中医内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咳嗽、咳痰、气急等不适感,增加肺功能;中医内科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减少病情反复。
中医内科治疗还具有无毒副作用、经济实惠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和信赖。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复杂,病情差异较大,中医内科治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中医内科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要求较高。
中医内科治疗的具体疗效和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可靠性。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两个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情反复。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治疗贾钰华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基础教研室一、概述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特点:病程长、治疗难、痛苦多、反复发作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约3千万)患病率3~5%,50岁以上约20%。
发病规律:五多五少冬季多,夏季少;北方多,南方少;老年多,青年少;农村多,城市少;吸烟者多,不吸烟者少。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咳喘”范畴。
二、病因(一)西医病因1、理化刺激吸烟,二氧化硫,化学毒物,粉尘与刺激性烟雾等。
2、内在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呼吸道组织退变。
3、感染因素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鼻病毒、流感病毒等。
4、过敏因素细菌感染的代谢产物,霉菌孢子、杀虫药、化学气体等。
5、寒冷刺激(二)中医病因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或因久咳不已、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水津不布,痰饮阻肺或因吸烟、饮酒等因素伤及于肺。
日久不愈,肺脾损及于肾,见气喘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三、病理病机(一)西医病理⏹支气管粘膜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粘膜上皮和下层炎症细胞浸润。
⏹腺体分泌亢进,粘液腺明显增多。
⏹粘膜上皮增生,纤毛上皮细胞损坏,纤毛变短,稀疏脱落。
⏹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纤维增生。
细支气管软骨萎缩变性支撑力减弱。
⏹粘液和炎症渗出物在支气管内潴留继发感染。
(二)中医病机肺脾肾虚损,痰火瘀参与。
本虚标实。
*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咳嗽。
* 脾不运化,聚湿为痰----咳喘,咯痰。
*肾阳亏虚,气化失常,水气不化,为痰为饮,阻塞气道;*肾阴亏损,虚火灼伤肺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咯痰。
*外邪内火,与痰湿结合形成痰火,火热壅肺,痰闭肺络。
*久病多虚多瘀。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孙鹏冲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400)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伴有气急,痰多为白色粘液泡沫状,可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为主,稳定期以治疗慢性炎症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中医如何看待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内心的情绪波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所引起,会导致肺、脾、肾等内脏功能紊乱,使得体内的气体流动不顺畅,导致痰液积聚,阻塞呼吸道,从而产生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在于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内脏的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慢性支气管炎常见证型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蕴肺、肺肾阴虚等,治疗方法包括服用中药、针灸、拔罐、热敷、穴位敷贴等。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中医外治法(1)推拿:对肺部及周围穴位如肺俞穴、膻中穴进行推拿按摩,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调节呼吸道功能,起到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的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疏通经络,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从而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
针灸的主要穴位包括手太阴肺经穴和背部的背腧穴,如风门、肺俞、太渊、列缺、丰隆等。
治疗方式是以天突、肺俞、太渊为主穴。
在配穴方面,实证配膻中、列缺;风寒配风门,重用灸法;痰湿盛配丰隆、章门,针后加灸;喘甚配定喘;脾肾气虚配肾俞、脾俞、太溪;肝火灼肺配太冲。
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