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训练-晏子春秋.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晏子春秋•晏子为庄公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
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
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
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
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文本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现其行事,故次其传。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庄公,即齐庄公。
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节选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
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部分(湖北地区)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荆:指楚国。
②舍人:左右亲近的人。
少孺子:年青人。
③丸:弹子。
④附:同“跗”,脚背。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怀.丸操弹怀:怀藏B.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子:对人的蔑称C.黄雀延.颈延:伸长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务:务必,一定2.下列各项中,与“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C.令以责之.里正。
(《促织》)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乃罢.其兵”不同的一项是A.昂.其直,居委奇货。
(《促织》)B.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C.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D.吾从而师.之。
(《师说》)4.下列各项中,对文言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B.本文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身后的危险。
C.舍人怀丸操弹的目的是防止园中悲剧的发生。
D.文中对蝉、螳螂、黄雀的描写简洁而又生动形象。
5.请将第一大题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参考答案1.B 2.B 3.D 4.C5.螳螂曲着身子,弯起前肢,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旁边(守候)。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簟俘表音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情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
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
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
晏子对日:“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
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府无藏,仓无粟。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
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席趣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栗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
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材料二: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
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
以致各省库藏空速本早灾伤视民之兄而不熊服西广用兵供饱互出而不熊支走国用木充而E气电耗矣。
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
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通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
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无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
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晏子春秋•晏子之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日:“子何为者也?”对日:“我越石父者也。
”晏子日:“何为为仆?”对日:“不兔外惇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
”遂解左醪赎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弗谢而入。
久之,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慨然,摄衣冠谢日:“婴虽•不仁,兔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对之日:“臣闻之,士者屈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较人之身,不为彼功屈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
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转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周不如在缥组之中请鬻于世。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景公使国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日:“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攫然日:“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日:“以属狱。
”晏子日:“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日:”可。
“晏子数之日:”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日:“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 •(节选自《晏子春秋》)文本二:太史公日: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缘辨之中/请鬻于世B.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缥维之中/请鬻于世C.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缥细之中/请鬻于世D.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固不如在缥细之中/请鬻于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免饥饰之切吾身”与“因之以饥饿”(《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饥傕”含义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晏子春秋·景公登路寝之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景公登路寝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
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殷之衰也,其王纣作为顷宫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
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婴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景公成路寝之台。
逢于何遭丧,遇晏子于途,再拜乎马前。
晏子下车挹之,曰:“子何以命婴也?”对曰:“于何之母死,兆在路寝之台墉下,愿请命合骨。
”晏子曰:“嘻!难哉!虽然,婴将为子复之,适.为不得,子将若何?”对曰:“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
”晏子曰:“诺。
”遂入见公,曰:“有逢于何者,母死,兆在路寝,当如之何?愿请合骨。
”公作色不说,曰:“古之及今,子亦尝闻请葬人主之宫者乎?”晏子对曰:“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
故未尝闻诸请葬人主之宫者也。
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
丰乐侈游,兼傲生死,非人君之行也。
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
且婴闻之,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
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君不如许之。
”公曰:“诺。
”(节选自《晏子春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B.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C.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D.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病人之甚也”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病”字含义不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饮酒》(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
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菽粟食凫雁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
”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
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
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
”晏子被玄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
”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
”前驱报闾曰:“君至。
”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
”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
”前驱报同曰:“君至”。
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君子曰:“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
”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B.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C.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D.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台榭。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8)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2)晏子避席对曰()(3)叶徒相似()(4)公被狐白之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译文: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
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①。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③,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④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第五章古代诗文阅读第1节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促之间,突然——————————————————————————7.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8.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友好——————————————————————————9.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与……对等,比得上——————————————————————————10.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想办法)使……活下去——————————————————————————11.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使眼色——————————————————————————12.常以身翼.蔽沛公1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度:估计——————————————————————————14.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实在——————————————————————————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1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17.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18.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2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2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水——————————————————————————22.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动用法,使……争斗——————————————————————————2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2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25.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溃败(的军队)——————————————————————————26.位卑则足羞.羞:感到羞耻——————————————————————————27.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晏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
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至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再拜,便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焉。
”1.( )A.数:屡次B.罪:责怪。
C.内:交纳D.左右便:随机应变地,随意地。
2.( )臣请死之今子治而乱景公许之景公迎而贺之曰A.B.个“而”字也相同。
C.D.3.( )A.改道易行:更改行事的方法。
B.自察:亲自考察。
C.货赂:钱财礼物。
D.便僻:恭顺的样子。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②陂池之鱼,以利贫民A.②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谋利B.②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受利C.②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D.②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谋利5.②寡人无复与焉( )A.②我不再干涉了B.②我不再指责了C.②我不再干涉了D.②我不再指责了6.( )A.B.C.D.7.以下六句话,全都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⑥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A. B. C. D.8.( )A.怪。
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
景公醒悟。
B.为民,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赞扬。
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
景公醒悟。
C.身效力。
D.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晏子治东阿【答案】第1.题A.。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
其仆①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
晏子立崔杼之门。
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
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
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
‛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
所杀七人。
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
‛俯而饮血。
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②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
‛崔子遂舍之。
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
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
婴命有系矣。
‛按之成节而后去。
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晏子之谓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注)①仆,指驭者,赶车的人。
②莫莫葛藟……求福不回: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大意为“葛草和藟(lěi)草,上边的枝叶很茂盛。
和乐平易的君子,不用邪道寻求幸福”。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致:归还。
B.喜吾自得也自得:得意的样子。
C.子独不为夫诗乎!独:岂,难道。
D.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劫:胁迫。
11.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晏婴的品行操守的一组是()
①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
②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
③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
④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⑤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
⑥按之成节而后去
A.②⑤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庄公没有采用晏子的意见,晏子归还爵邑退出朝廷,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崔杼与庆封劫胁齐将军大夫盟誓,而晏婴却不归附他们等事情,表现了晏子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影响力。
B.晏子性格直率,深得民心,崔杼之所以两次不杀他,是考虑到他的声望,可以得民;因此晏子直面指责崔杼“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仍能全身。
C.本文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话描写有声有色,晏子的语言又极富理性色彩,逻辑性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婴命有系矣”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晏子宿命论思
想。
D.本文能运用衬托法来刻画人物,写“盟者皆脱剑”反衬晏子带剑出入;写“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将受死,来反衬晏子全节而存的人生风度。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4分)
译文:
(2)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晏子之谓也。
(3分)
译文:
(3)何叹笑相从数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B (自得:自身得到保全。
)
11.D (①句指晏婴因自己的意见不被庄公采纳而长吁短叹,说明他的忠心;②句表明晏婴尽哀节;④句直接描写晏婴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操守。
故D正确。
而③句是说晏婴仍然持剑而入。
⑤句是说崔杼胁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进行盟誓,采取的威胁措施。
⑥句说晏婴的镇定自若的气度。
③⑤⑥不合题目要求。
)
12.B (崔杼第二次“舍之”是由于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并非又是为了“得民”。
)13.见“参考译文”中的画线句。
(参考译文)
晏子当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多被采用,每逢朝见的时候,庄公都赐给他官爵,增加他的食邑。
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逢朝见的时候,他就归还一些官爵和食邑。
官爵和食邑都归还完了,晏子退出朝廷,坐上车子,长吁短叹,叹完气后又大笑。
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哀悯我们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
”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庄公。
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
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
崔杼说:“你为什么不殉死?你为什么不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臣位上;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不知晓实情:我为什么要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能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能算是建立功勋。
我难道是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随去死呢?”说完就脱掉袖子露出胳膊,摘掉帽子,头靠着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跺了几下脚,就出去了。
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人民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
崔杼杀死庄公以后,立景公为君,崔杼与庆封就当景公的相。
他们胁迫那些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百姓到太庙旁的坑穴边,下令不许有不盟誓的。
他们筑起一个两丈多高的祭台,在祭台下边挖了个深坑,用一千名甲士围绕在坑穴内外。
盟誓的人都要摘掉剑才能进入,只有晏子不肯摘剑,崔杼答应了他。
有胆敢不盟誓的,就用戟扎他的颈,剑刺他的心。
下令让每个人自己发誓说:“不归附崔、庆两家仍归附公室的,将遭受祸殃。
”话说得不快捷、手指不咬出血来的要处死。
已杀死了七个人,按次序轮到晏子盟誓。
晏子手捧盛着血酒的杯子,仰面朝天长叹道:“啊!崔杼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杀死自己的君主;不归附公室而归附崔、庆两家的人,将遭受祸殃。
”说完低下头把血酒喝了下去。
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
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晏子说:“用刀逼迫我让我抛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
崔杼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
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
’现在我就可以用邪道求福吗?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
自己的话。
”
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
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
”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
晏子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做出杀死君主这样极不仁道的事,却做点释放我这样小仁小义的事,这难道是合适的吗?”晏子说完就快步走出来,拉着车夫递过来的绳子上了车。
他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慢点赶!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鹿生活在原野里,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上。
如今我的命也由别人掌握着啊。
”车赶得很有节奏,然后才离开。
《诗》中说:“那个人哪,宁死也不改变品行。
”这说的就是晏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