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体系考核
- 格式:pdf
- 大小:163.43 KB
- 文档页数:19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体系检查要点指南(2017年修订版)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包括可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质控品(物)等。
其研制、生产、检验等过程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
本指南是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发布实施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体外诊断试剂》中重点检查条款的解释和说明,并归纳明确了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重点环节的审查要求,旨在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认知和掌握,可作为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现场核查、医疗器械生产监督检查等各类检查的参考资料。
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增强对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管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全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督检查水平。
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管理活动提供参考。
当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监管要求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修订以确保本指南持续符合要求。
一、人员管理要求(一)体外诊断试剂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医学、检验学、生物学、免疫学或药学等与所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与医学、检验学、生物学、免疫学或药学等相关的专业包括:医学、药学、化学、检验学、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微生物学等。
(二)从事生产操作和检验的人员应当经过岗前专门培训,培训记录应当涉及本岗位工作的操作规程,可采用口试、笔试或实操的方式,并保留培训记录。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程序及申报资料要求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是生产和销售体外诊断试剂的重要保障。
为了确保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和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对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了规范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程序以及申报资料要求。
1. 质量体系考核程序考核程序是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按照规定要求的方式进行质量体系评估和认证的过程。
以下是考核程序的具体流程:1.1 审核准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在进行质量体系考核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对质量体系进行初步评估,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初步编写和完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初步培训内部审核员并实施内部审核;•收集并准备好考核机构所需的资料。
1.2 申请考核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授权的机构提交质量体系考核申请,填写申请表并缴纳相应的考核费用。
1.3 考核准备考核机构在收到申请后,将进行考核准备工作。
这包括审核申请表和相关资料,并预约考核时间和地点。
1.4 现场考核考核机构将派员进行现场考核。
现场考核内容包括对生产、质量控制、人员、设备、文件和记录等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1.5 核查和决定考核机构将对考核结果进行核查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通过考核和颁发相关证明文件。
如果通过考核,则颁发证书和认证标志;如果不通过考核,则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复审。
1.6 维持和更新考核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在通过质量体系考核后,需要维持和更新质量体系。
企业必须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再认证,并及时向考核机构报告变更情况和进行再审核。
2. 申报资料要求申报资料是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向考核机构提交的申报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规定要求。
以下是申报资料的主要内容:•技术文件: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等;•单位概况: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组织机构、生产能力、产品范围等;•产品清单:详细列出已生产并通过质量体系考核的所有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信息;•质量体系文件:包括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和内部审核报告等;•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及相关认证文件;•其他相关证明文件等。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质量体系检查要点一、概述在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质量体系检查中,关键的要点包括产品质量、生产设备和环境、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原材料和供应商管理、人员素质和培训、文件管理和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各个方面都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才能确保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产品质量1. 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了临床应用的需求和潜在风险?2. 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要求?3. 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否合理,能否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 产品的包装和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能否保证产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到污染或损坏?三、生产设备和环境1. 生产设备是否经过合格的验证和定期的维护、校准?2. 生产车间的清洁度和温湿度是否符合要求?3. 生产车间的布局是否合理,能否保证生产操作的顺利进行?4. 是否有应急预案和相关的设施,能够及时处理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四、生产工艺1. 是否制定了完整的生产工艺卡和操作规程?2. 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点和监控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3. 产品的包装、存储和运输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4. 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否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五、质量控制1.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2. 是否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和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验证?3.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品和投诉处理机制,能够及时处理产品质量问题和客户投诉?4. 是否进行了定期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监督检查,能否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六、原材料和供应商管理1. 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原材料采购、评价和管理程序?2. 供应商是否具有合格的认证和资质,能否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供应?3. 是否进行了原材料的验收和检验,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4. 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能否保证供应商的稳定和长期合作?七、人员素质和培训1. 是否制定了完善的人员招聘和培训程序,能否保证员工的岗位符合和技能素质?2. 是否进行了全员的质量管理培训和意识教育,确保员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行为?3. 是否建立了员工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4. 是否进行了定期的员工素质评估和能力提升,确保员工的发展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八、文件管理和记录1. 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文件和记录,记录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和结果?2. 是否进行了文件的定期和合规性审查,确保文件的有效性和及时更新?3. 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记录保管和归档制度,能够及时找到需要的记录和信息?4. 是否建立了合规的记录保密和信息安全制度,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个人观点和理解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质量体系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及考核评定标准(试行)讲解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文件体系《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附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体外真的段试剂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真的段试剂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本规定用于体外像很多试剂生产企业申请第二类、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首次注册、重新注册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
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管理体系由申请人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要求自行核查并保持记录。
体外真的段试剂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考核范围(两类考核、三种情况)(一)申请体外诊断试剂首次注册,应当按照《实施细则》(包括“体外诊断试剂研制情况现场核查要求”)进行考核。
(两类都查)(二)申请已有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报告中卡号范围有效覆盖的产品首次注册,可以只进行《实施细则》中“体外真实试剂研制情况现场考核要求”的考核。
(只查研制)(三)申请体外诊断试剂重新注册,应当按照《实施细则》进行考核。
(只查细则、无实质变化)体外真的段试剂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特点:分级考核---部分第三类由国家局组织实施;第二类和其他第三类由省局组织考核。
第一类由企业自我考核。
分类考核---“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和“体外诊断试剂研制情况现场核查”。
资料的完整性---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主要指控点、注册产品的“综述资料”、“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生产说明书”、“申请注册产品的标准”。
体外真的段试剂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特点:考核程序性---受理、申报、现场、人员、实现、程序、报告都作了规定:现场抽样---需进行注册检测的产品,由考核组从成品库中随机抽样并现场封样;考核结论---分为“通过考核”、“整改后复核”、“未通过考核”三种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体系检查要点指南一、质量管理体系1.公司组织结构及质量管理职责: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资格要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等。
2. 质量手册和相关程序:质量手册的编写及维护,标准操作程序(SOPs)的建立和执行,以及质量控制计划(QC Plan)等。
3.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的频率、方法和结果,并与管理评审相结合,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不良事件和产品召回: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报告流程,以及召回计划和执行等制度。
二、设备和工艺控制1.设备清单和维护记录:对所有设备的清单和维护记录进行管理,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维护。
2.环境和设施:生产环境的布局和规划,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
3.原材料和试剂品质的控制:原材料和试剂品的选择和验证,供应商质量评估和管理,以及相应的记录和跟踪等。
4.工艺流程和验证:各生产工艺环节、操作步骤和工艺验证等的管理和记录,以保证工艺参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校准和质量控制:仪器、设备和试剂品的校准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相应的记录和认证等。
三、产品开发和验证1.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设计文件和相应的技术评估和验证等。
2.验证和验证报告:产品验证过程和验证报告的编写和管理,以及验证结果和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等。
3.样品接收和交付:样品的接收、标识和记录过程,以及样品的交付和确认等。
四、实验室质量控制和验证1.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选择、验证和保养等,以确保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室操作和程序:实验室操作步骤和程序的编写和验证,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记录和管理等。
3.样品接收和测试:样品接收及测试的过程和记录,样品的保存和处理等。
4.实验室质量验证:实验室质量验证的程序和记录,检验员要求和培训等。
五、质量问题和改进1.不合格品控制和处理:不合格品的控制和处理流程,包括不合格品的记录、追溯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2.过程改进和预防措施: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的措施和记录,对前期和产品的缺陷进行查找和预防等。
国食药监械〔2007〕239号附件3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
定标准
项。
第十一部分:附录A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用净化车间环境与控制要求
三、评定方法及标准
现场考核时,考核员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的内容按照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考核,并对不符合事
实做出描述。
“不适用”: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而出现的合理缺项。
企业应当说明缺项理由,考
核组予以确认。
严重缺陷:是指重点项目有不符合现象。
一般缺陷:是指一般项目有不符合现象。
一般缺陷比例= 一般检查项目中不符合评定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般检查项目中合
理缺项数)Ⅹ100%
2、考核时发现实际情况与企业申报资料不符,企业负责人应当说明原因或举证,考核员如实
记录。
(四)综合评定
考核员对所负责考核的项目进行情况汇总,提出评定意见。
考核组长组织考核员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填写《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体系现场考核报告表》,考核组全体成员通过并签字。
综合评定期间,被考核企业应当回避。
(五)末次会议
考核组长组织召开由考核组成员和被考核企业有关人员参加的末次会议。
通报考核情况,被考核企业负责人应当在《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体系现场考核报告表》上签署意见并签名。
六、产品抽样
现场考核结束后,考核组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对考核企业进行产品抽样。
七、异常情况处理
(一)考核组发现企业有弄虚作假行为时,经确认情节严重的,考核组长有权决定停止检查,
并将结果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现场考核标准操作程序建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体系核查标准操作程序的目的: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提高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考核能力和水平,建立起适应国情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进一步促进生产企业规范质量管理体系。
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现场考核方案由预备会议、首次会议、查厂区周围环境、总体布局;查生产车间;查水系统、空调系统;查仓储区;查质检区;研制现场核查;文件核查;疑问复核;考察组综合评定;末次会议等步骤组成。
1.预备会议由考核小组全体人员参加,主要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质量手册基本情况;熟悉小组成员专业背景,确定小组成员核查分工。
小组成员一般由专业技术和行政法规专家组成,分工原则按照小组成员专业背景确定检查内容。
2.首次会议由考核小组全体人员、观察员及被核查企业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
会议由考核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内容是:1)介绍考核小组成员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确定观察员和企业陪同人员;2)核对企业名称、生产地址、申请产品单元等情况;3)说明审查的目的、依据、工作程序、核查的方法等;4)告知企业应给予必要的配合;5)说明考核小组的工作纪律(包括保密的承诺);6)企业领导或相关人员介绍企业基本情况;7)质量体系相关人员介绍企业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介绍,包括厂区周围环境和厂区总体布局、洁净区的布局、空调系统送风管、回风管布局图;平面布局图中人流、物流;洁净区内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空气调节、配电照明等平/立面图等。
3.查看厂区周围环境和厂区总体布局,确定厂区现场核查的核查路线。
一般按照洁净区、阳性间、空调系统、制水间、仓储区域、质检区域和研发实验室的顺序进行。
重点关注环监部门的报告和批复。
现场检查:1)厂区周围环境和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布局;2)厂区环境是否整洁,是否存在卫生死角;3)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布局是否合理等;4)生产、研发、检验等区域是否相互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