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垂千古_祀火无断时_古代帝王_省略_百姓三个阶层祭祀诸葛亮的心态分析_郑文 (1)
- 格式:pdf
- 大小:111.26 KB
- 文档页数:3
《三国演义》中诸亮形象再认识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诸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
小说塑造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尤以诸亮较为突出。
诸亮作为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算得上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型。
但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也使蜀汉最先灭亡,蜀汉真乃“成也诸,败也诸”。
二、诸亮形象的认识(一)诸亮——智慧的化身小说中诸亮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从火烧博望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料华容、三气周瑜、巧摆八卦、七擒孟获直到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无往而不胜。
即使因用人不当而造成街亭失守,作者也不忘让他唱一曲空城计,以二千五百名老弱伤残吓走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显然作者有意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于他一身,可以说诸亮是智慧的化身。
备“三顾茅庐”时,诸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
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
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了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
小说精心描写“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亮这个“智者”的形象。
诸亮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
“博望烧屯”,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彻底改变关羽、飞对他的看法,真正树立了他在备集团中的威信。
他的才智使关、、马、、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
飞原本是一个一味恃勇的莽汉,鞭打督邮,屡揪吕布,酒醉失。
后来在诸亮领导下变得粗中有细。
诸亮妙用激将法使老黄忠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
他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也俯首听令。
在决定三国鼎立大势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诸亮与周瑜、操的周旋、较量,更充分表现了诸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人本领,他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
诸葛亮的成功与悲剧分析诸葛亮是个对我们民族精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一个历史人物能产生这么多的“典故”,化为妇孺皆知的成语活在民族的语言之中!自六朝以来墨客骚人写过多少吟咏诸葛武侯的动人诗篇哪!诗圣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之际,“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直接凭吊,吟咏武侯的诗篇就不下十余首;像《蜀相》、《八阵图》、《咏怀古迹》都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篇;“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早已成了脍灸人口的名句。
人们常常借助于这些名句,表达自己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敬仰与无尽的叹惋之情。
“历稽载籍,贤相如林,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
”诸葛亮作为一个分裂割据的蜀汉小国的丞相,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出名这样赫然地凌踞于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的许多著名的政治家之上呢?《三国演义》的批评者毛宗岗认为小说人物中有“三绝”,而诸葛亮为三绝之首。
他说诸葛亮“其处也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
在草庐之中,而知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
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残,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毛宗岗以小说为依据,概括得很全面,但它还未能从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所以说得还不够恳切。
诸葛亮出名的原因,这里不拟作全面探讨。
但有一条肯定不能忽视,那就是他作为一个执着信仰、忠于托付、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英雄,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凝聚为一种人人崇敬、赞叹、感喟不已的情结,从而成为一种观念或精神的象征,镌刻在我们这一古老的民族的心灵之上。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大势,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的事业几乎是无往不胜。
杜甫蜀相的问题答案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蜀相的问题答案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关于杜甫蜀相的问题答案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关于杜甫蜀相的问题答案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
浅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本人想对诸葛丞相传奇的一生写以下几点个人见解:1.作为蜀汉丞相的政治地位诸葛亮在蜀汉的政治地位极为显赫,他不仅是刘备的重要谋士,更是蜀汉政权的实际管理者。
从历史资料来看,诸葛亮的政治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改革:诸葛亮在蜀汉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选拔贤能、推行法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稳定性。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这些政策使得蜀汉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权力集中: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
他的地位不仅来自于刘备的托孤,更因为他的政治才能和威望。
《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这种公正严明的作风使他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威望。
对外政策:诸葛亮的对外政策以联吴抗魏为主,这一政策在《隆中对》中已有体现。
通过与东吴的联盟,蜀汉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保持了一定的外交优势,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
1.1智慧与谋略的化身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智慧与谋略的化身,这一形象在历史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军事谋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他多次北伐,虽未能最终成功,但其军事策略和指挥能力仍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例如,他的“空城计”和“木牛流马”等计策,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治国理念:诸葛亮提出的“依法治国”、“重视农桑”等治国理念,对蜀汉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这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蜀汉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和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智慧和忠诚被视为楷模。
从杜甫的“万古云霄一羽毛”到后世的各种文学作品,诸葛亮的形象一直被赞颂和传唱,成为智慧与谋略的代表。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素材二】杜甫《蜀相》鉴赏周汝昌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 ? 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 ? 祠岂人耶 ? 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人庙,笔路最清。
‛也不错。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 ? 老杜又在何处呢?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 ? 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 ? 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
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
如今他并不如彼。
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
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
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
‚丞相祠堂何处寻‛ ? 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 ! 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 ! 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人祠以后,殿字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人不分老幼男女,地不分南北东西,一提起他,没有人不知道的。
这种现象固然与诸葛亮本人的历史业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古今之人对他的推崇有关。
那么,古今之人为什么如此推崇诸葛亮?我以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成就了千古功业;二是诸葛亮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尚品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下面我们就依据史料,来论述一下诸葛亮的品德问题。
据《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后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联名上表曰:“……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欤?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
”于是后主于景耀六年春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1](《诸葛亮传》),即今天陕西省汉中市的勉县。
这是祭奠诸葛亮的第一个祠庙,其后为其立庙便成了风气,凡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地方,人们便都给他立了庙。
如四川的成都、重庆的白帝城、湖北的隆中、河南的南阳、云南的保山、甘肃的祁山堡等地均建有武侯祠,另外陕西岐山的五丈原也有诸葛亮庙。
从诸葛亮死后百姓为其私祭,到人们为他立了如此多的庙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后人心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诸葛亮品德高尚所致,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诸葛亮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尚品德是人们争相为其立庙的一个关键因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上述习隆等上表为其立庙提出的一个关键理由就是“亮德范遐迩”。
那么诸葛亮的品德到底高尚在哪些地方呢?为了阐述的方便,下拟分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是诸葛亮的为人处世,这主要是从常人的角度来观其品德;一是诸葛亮的官德,这主要是从为官的角度来观其品德。
我们首先来看看诸葛亮的为人处世。
概括说来,诸葛亮为人处世异于常人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上:第一,诸葛亮在择妇问题上重才不重色。
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Jul.,2019Vol.40No.7六朝时期对诸葛亮的神化瞿安全(湖北文理学院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襄阳441053)摘要:诸多先贤不少在两汉已经神化,六朝进一步加强。
魏晋以来,诸葛亮声名日盛,民间祭祀纪念不绝,这是其神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六朝又盛行志怪小说,或许诸葛亮的相关传说包括神化也可能流传开来。
六朝时期对诸葛亮的神化多集中在用兵和智谋而非治国方面,反映诸葛亮已经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演变,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萌芽状态。
之所以传闻故事集中在军事和智谋方面,一则说明随着诸葛亮声望的巩固和提升,人们对其形象开始美化;二则说明美化的正是人们认为他不够完美的地方。
关键词:诸葛亮;六朝;民间神化中图分类号:K237;K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19)07-0005-04历史人物的神化原因复杂,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源流多变,很难一概而论。
其神化链条从本身神化开始,到辅助物(与功业密切相关的功能性物品,如秘籍,兵器,坐骑等)神化,再到其他方面如遗物遗迹的神化等,既是从核心到边缘逐步扩展和衍化的正向过程,也是边缘回馈和加强核心的反向过程。
本身神化与后二者的神化,或许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和因果关系。
从类型上讲,为了认识和分析的方便,或许可以勉强分为两大类型:宗教神化和政治神化。
二者关系会有交叉,而且宗教成熟和强大以后,二者可能融入一个更大的宗教体系。
不过,在许多具体情况中二者还是会有不同。
一、民间祭祀纪念是诸葛亮被神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魏晋以来,诸葛亮声名日盛,民间祭祀纪念不绝,这是其神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如果说正史及官方人物对他的评述相对客观,那么士人记述及民间传闻必定更为多样和丰富,六朝又盛行志怪小说,或许诸葛亮的相关传说包括神化也可能流传开来。
主标题:“智绝”——诸葛亮(人物故事系列之六)副标题: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先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关键人物之一。
关键词:人物故事,形象,诸葛亮,片段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性格:号卧龙。
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
是“千古良相”的典范。
谥为“忠武侯”情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精彩片段:如“三分隆中决策”、“博望皱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吞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盖获”、“智取三城”、“六出祁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造木牛流马”等。
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隆中对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正确战略:占领荆州、益州,北拒曹操,东和孙权,鼎足而立。
火烧新野(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借荆州赤壁之战,东吴是主力,出力最多,战后荆州理应归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