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供给侧改革的原因与目标分析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需求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推动经济增长。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供给侧改革。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的原因、需求侧模式的问题以及供给侧改革的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原因的变化1.1 传统的需求侧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传统意义上,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需求的大量增加,尤其是投资和出口需求。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需求的增长受到了限制,国内投资需求也逐渐减弱。
这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
1.2 供给侧经济增长的新需求与传统需求侧经济模式不同的是,供给侧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以供给的结构调整为重点。
通过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劳动生产力和资本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2.1 结构性矛盾导致的经济困境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问题,如资源过度配置、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质量。
2.2 制度性问题导致供给侧失衡中国供给侧的问题主要源于制度性问题,如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公共服务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使供给侧的发展受到阻碍。
2.3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中国正面临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供给侧改革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只有在供给侧使经济更加高效和可持续,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风险和挑战。
三、供给侧改革的目标3.1 优化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这包括扩大中高端消费、建设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等。
3.2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3.3 大力推动改革与创新供给侧改革旨在推动改革和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的实施方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已成为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瓶颈,促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环保型和服务型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通过改革,可以推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同时,改革还能够为创新型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再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提升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通过改革,可以消除各类市场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强市场竞争。
同时,改革还能够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其竞争力和效率。
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灵活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打破行政垄断,推动市场化改革。
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注册和投资审批手续,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市场准入环境。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反垄断力度,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垄断行为。
西安市2000-2010年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浅析摘要:人口变化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结合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陕西省图书馆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西安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西安人口特征人口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 年来西安常住人口增加100 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为大型城市的西安在人口特征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特征易导致人口发展中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拟通过“六普数据”和“五普数据”进行对比,找出10 年来西安人口变化的特征,并着重分析西安人口问题,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1西安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1.1西安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常住人口为846.78 万人,户籍人口为739.61万人。
“六普”常住人口数与“五普”时的741.14万人相比,增加了105.64 万人,增长率为14.25%,年均增长率为1.34%。
而1990—2000 年10 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23.19万人,增长19.93%,年均增长 1.77%。
“五普”时户籍人口数为651.94 万人,近10 年来户籍人口数只增加了87.67 万人,增长率为13.45%,年均增长率为1.16% 由此可见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从全国范围来看,10 年来人口总数增加了近739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7%。
[1] 西安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1.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由于研究的学科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西安的地域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本研究采用的是行政区划法中的地域范围。
由“六普”可知,西安市九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排名是长安区(98.08万),雁塔区(79.31万),碑林区(73.25万),临潼区(69.76万),莲湖区(64.09万),未央区(51.70万),灞桥区(50.86万),新城区(50.36万),阎良区(25.24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经济学家们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它在经济学上有哪些表现和影响呢?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学中,供给侧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能力的总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来提升生产力和生产能力。
它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来实现。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现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帮助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国家经济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再有竞争力的情况。
以此导致的产业结构转移,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到高附加值服务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培训和创造,使其走向更高附加值产业。
这不仅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 持续推行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持续推行微观经济体制改革。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遭遇了缓慢增长的问题。
供给侧的改革主要关注微观层面,更加注重市场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竞争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国企私企问题,这可以推动资本与劳动力更好的流动,并将其投资到生产效益更高的地方。
3.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对企业的规范和扶持,以及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促进行业内高质量的合作、协同与创新。
这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长期发展。
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增强市场对于产品的信任,从而遏制一些因为市场信任不足而产生的产业不良风气,这可以创造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善,优化生产布局,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
这些措施将带来显著的经济影响。
首先,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将有助于增加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优化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具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改变的包括供给结构、供给能力、供给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改变传统的供给结构。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供给结构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较多,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
这种供给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效率的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潜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高供给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入驱动,资源有限,供给能力有限。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供给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改变供给方式。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总需求拉动,供给端相对薄弱。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发展内需,提高消费能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供给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还需要加大对优质产品、高端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进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改变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干预较大,企业的市场竞争性不足,制约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的简政放权和审批服务便利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该改革旨在调整供求关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下面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进行解读。
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通过减少低端产能、推动创新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其次,推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包括成立专门工作组织、设立改革专项基金和制定相应政策文件。
二、创新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创新科技、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举措包括:1. 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瘦身健体。
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推动行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2. 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通过积极推动消费升级,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 改善企业环境和市场机制。
通过简化企业开办手续、降低企业成本、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措施,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 改革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发展机制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人才培养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与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活力逐渐增强。
然而,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能过剩压力仍然较大、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培育新动能难。
当前,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落后、中低端产能过剩,特别是部分主导产业还停留在生产经营的初级阶段,缺乏精深加工项目,产品附加值偏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更多的企业主要是靠买服务、买技术,搞中低端生产、搞贴牌、来样加工等,有的甚至游离于维持经营边缘,根本无暇顾及科技研发。
(二)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降成本难。
当前,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上升较快,土地、水、电、气等要素成本仍处于高位,企业盈利难度加大。
(三)产业结构不优,去产能难。
传统产业比重大、层次低,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末端,科技含量低、经营方式简单粗放,而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发展较慢,去产能的时间长、压力较大。
(四)人才引进难。
当前,受地域所限生活环境不佳、人才成长和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制约,加之缺乏引才引智平台和相关政策扶持,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对于专业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即便是企业花大价钱请来,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很难留住人才。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据调查,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仍以不动产抵押担保为主,银行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少,多以流动资产为主,普遍缺乏可用于贷款的有效抵押资产,很难及时获得银行贷款。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扶持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是通过税费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五险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物流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使企业家轻装上阵,促进转型发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宏观经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政策取向陈文烈 侯 琴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学术研究得知供给侧结构改革体现出丰富的内容,通过对供给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可以让供给结构更加具备高级化,根据需求结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供给结构并不是开展简单的产品结构分析,应该进行多层次的结构分析,对有机整体实施多角度的思考。
技术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立足结构的改革优化可以提高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这样能科学解决国内经济结构的各种问题,利于国民经济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以保障国家经济竞争的综合能力。
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在此基础思考政策取向,积极做好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求关系;统筹兼顾;政策取向;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6-0019-02前言国内经济在运行中出现多种问题,其根源是在重大结构上出现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做好供给结构的改革工作以追求供求关系实现动态化且均衡的发展。
我国所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所提出的经济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体现出现更加丰富的改革内容。
通过对供给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国家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结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的匹配行业发展的需求。
基于国情而言,对结构供给进行合理的改革能实现经济结构的科学调整,在市场机制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施各项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开展多个方面经济改革工作可以逐渐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能力,逐渐改变之前国民经济对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也能避免社会资源出现过度配置的问题。
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分析(一)理论发展通过学术资料分析得知萨伊定律认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研究水平,同时科学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并逐渐放松管制,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更好的调动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这样能逐渐打破之前的市场垄断问题,立足市场机制让经济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西安市人口引言西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
随着西安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其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安市人口的总体情况、人口结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影响。
一、西安市人口总体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西安市的常住人口总数约为1200万人。
这使得西安成为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之一。
西安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约为每平方公里1139人。
二、西安市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西安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年龄在15至59岁之间的人口占比最大,约为58%;老年人口占比较低,约为11%。
这一情况反映了西安市的年轻化趋势。
2. 性别结构:西安市男女比例相对均衡,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3. 民族结构:西安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回族、满族等。
汉族是绝大多数,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4. 户籍结构:西安市的户籍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农业户口占比较大,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非农业户口也在逐渐增加。
三、西安市人口变化趋势1. 近年来的人口增长:自2000年以来,西安市的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西安的经济发展、城市吸引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2. 流动人口:西安市也有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主要来自周边省份和农村地区,目的是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这些流动人口的增加对西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人口老龄化:随着西安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这对老年人的医疗、照护和社会福利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四、西安市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经济增长:随着西安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市场的潜力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红利也为企业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 劳动力供给: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的扩大,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西安市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分析
作者:张静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12期
摘要:西安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不变,但依然存在供给问题,未来需建立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劳动力
分析西安市劳动力资源要素状况,发现劳动力资源要素优化途径,为西安供给侧改革及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一、西安劳动力资源供需分析
(一)现状:全市劳动力资源呈供大于求态势
从全市劳动力资源供需对比看,供大于求。
从劳动力供给看,2014年,西安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为668.28万人,扣除正在学习、丧失劳动能力、退休等无法参与就业的人员,得出有效劳动力供给资源为557万人。
从劳动力需求看,2014年,全社会从业人员533万人。
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24万人。
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供给大于需求。
2015年第一季度全市13个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采集的市场供求信息(均为一季度有效数)显示,全市第一季度劳动力的供给略大于需求,求人倍率约为0.96,即10个求职者竞争9.6个岗位。
这表明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面没有变。
从全市企业117家企业用工监测看,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建筑业、住宿餐饮业、重点服务业三大行业连续5个月从业人员呈总量减少增速下降趋势,这说明由于经济下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对劳动力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二)未来:十三五期间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格局不变
从供给看,到2020年西安劳动力有效供给为560万人左右。
用2010年至2014年平均增速0.07%计算,未考虑要素流动,2020年西安劳动力有效供给为560万人左右。
从需求看,到2020年西安劳动力就业需求为550万人左右。
西安市十三五经济年均增速预期为8.5%,按照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对就业拉动为0.07个百分点推算,2020年西安劳动力就业需求为550万人左右。
从供需对比来看,到2020年劳动力供大于需1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不变。
二、西安劳动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比不断下降,总量增长趋缓
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加快(年平均增速4.79%),西安15至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10年的78.65%下降到2014年的77.46%,下降了1.19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西安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为0.45%,而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增速趋缓,仅为0.07%,远低于常住人口增速。
2014年,西安15至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668.28万,比2013年减少0.56万,这是西安劳动适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量下降。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资本有待提升
六普资料显示:十年来西安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近十年间西安市受大学教育的就业人口增加最快,但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2010年,全市仍有55.48%的就业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2014年末,西安劳动力从事商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人力资本要求较低行业的人员比重高,高学历人才偏少,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超过70%。
(三)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目前,由于就业的滞后效应,一些企业效益下滑但并没有裁员,只是员工的收入减少了,一旦经济继续下滑,超出企业极限值,裁员将不可避免。
2014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西安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61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1.52%,比重仍然较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状况,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三、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对策
一是尽快制定西安落实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具体措施,提高人口总和生育率,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鉴于西安城镇户籍家庭总和生育率在1.1左右,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已经突出显现,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合理的生育率水平。
据测算,保持2.1这个更替水平左右的总和生育率,有利于达到人口均衡发展。
因此,放宽生育政策已刻不容缓。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外来人口的增加,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多正能量。
城市外来人口,他们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服务业提供了劳动力,助推了城市的消费总量,为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大了房地产需求,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的压力,更有助于社会的发育和完善,从而推动了城市发展。
与此同时,外来人口对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这是大都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三是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
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不只是吸引,但一定要有吸引,让西安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必须不断创造新的条件吸引外来人口来西安发展,凝聚人气才能带来发展。
人口增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对外来人口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没有好的社会保障。
因此我们要加快户籍、个人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和速度,让外来人口愿意并且能够定居于西安,从而推动西安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和高端行业发展,增强对就业的拉动力,解决在经济下行情况下的就业难题。
目前,西安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超过50%,服务业的高就业弹性将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
西安城镇化率接近73%,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辐射效应吸引各种社会投入,催生新的就业需求,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从而吸纳新的就业人员。
西安作为教育大市,每年毕业的各类人才超过20万人,但是,由于我们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各类高端人才吸引不够,形成培养的多留住的少的尴尬情况。
为此,西安要以抓好大学生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