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训练(2013福建《瓦》)
- 格式:ppt
- 大小:620.50 KB
- 文档页数:13
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刷出村庄旧事。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乡村的瓦,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乡村的瓦冯杰村庄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间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刷出村庄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
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
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吹尽狂沙始到金——说说如何解答高考散文“语言题”(下)作者:贾丽娟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30期贾丽娟5.独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 高考福建卷14 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通常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
结构上,这句话主要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内容上,主要是强调第④段“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和第⑤段“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等句。
答案示例: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
(2 分)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2 分)(意思对即可)6. 根据所给语句回答问题。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2013 高考北京卷18 题)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看似是一道关键句含义题,但题干中把题目拆分为两小问后,就变成主要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
信息定位非常容易。
第一问看分采点,分三点答题即可。
第二问的概括较难,需要把“作者看到什么”和“作者了解到什么”结合起来作答。
鲁迅故乡环境的特色可定位在第四段:“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
对鲁迅的了解从第六段中概括,“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用笔何等经济……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
第四段末“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写水的温情是鲁迅作品中艺术感染力的来源。
答案示例:①颜色的特点:黑瓦白墙,白石板、黑柱子,搭配着绿水,非常素净。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渐行渐远的瓦孔帆升①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他们慈眉善目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
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②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三从四德的女子。
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金碧辉煌的宫廷,它安然。
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
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张牙舞爪,都能給人一种熨贴。
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
③瓦是大地使者,以仰望的姿态承接上天的眷顾。
南方雨量充沛,尤其是春秋两季,最是雨打瓦屋如弄琴,催醒了大地上每一个蓬勃的生命。
瓦片上的雨声丝丝绵绵,梦一般带给人幻想,陶醉了一样铺开了新景象,花就凌寒开了,叶也就浓重起来,被风熏染得色彩缤纷。
我想,我这忧郁又阳光的性格是否也与听雨有关呢?④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屋檐滴水点点不移”,听不明白却总是痴痴地看石板上留下的滴水痕迹,想探究水为何这么不厌疲倦地做着毫无意义的事。
中年后才领悟到瓦从容的倾诉里,有着亘古的人生寓意,只是这哲人般的举动鲜有人真正重视过。
我们更多的时候脱离了瓦的影响,变成了泛流,变成了漫涌的洪水,漫无目的地乱撞。
⑤可惜童年少不更事,哪有心思与情怀去关注与温饱和快乐无关的瓦?⑥我瓦下的日子,蚁一般不堪一提,又常常忍不住要怀想。
也许人生注定要有那些贫瘠,那些简陋与闭塞,才可丰富得足以令人追记。
几片薄瓦,盖住了白天的繁重与喧闹,盖住了那些从梦中惊醒的惶恐与惆怅,青涩的时光一分一秒在风吹瓦屋木窗的呜咽中,慢慢镀色,形成自然而然的抵御。
2024年高考语文汪曾祺散文专练汪曾祺作品:《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文游台》《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蔡德惠》《牙疼》《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
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
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
我们在街上闲看。
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菊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
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
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
西边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
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
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
既是书桌,也是衣柜。
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
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
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
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
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
瓦马浩①行走乡村,我对房上瓦极有兴趣。
瓦会说话,与阳光、雨水、风霜,与长在瓦棱的花草。
只要你用心聆听,就能听到,它们之间关于岁月的话题。
②水乡屋顶的瓦,一般都是青瓦;北方平原上的呢,多是灰瓦。
青瓦婉约,灰瓦豪放,不经意间,南北方的性格、习俗便在屋瓦的细节中流露了出来。
③当然,我所说的是目前所见的情景。
其实,南北方在使用青瓦上,似乎并无如我这般拟想的差别。
记忆里,村庄里有零星的青瓦小屋,瓦为泥土烧制,天青色,状若弯月,有种言不出的阴柔之美。
屋脊多有小瓦组成铜钱状图案,青瓦仰面为沟槽,覆面为瓦棱,凸凹有致,如书写屋面的诗行。
岁月的风尘积淀在瓦缝隙间。
不知是风抑或鸟雀带来的草籽,草的家族便在此扎根发芽,一代又一代,故事在秋风里摇曳着。
④昔日,我们村就有窑场,烧过青砖、烧过青瓦,村里却没有几处青瓦堂舍。
“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
”我总觉得青瓦的诞生向来都不是为布衣百姓,过去在乡村,只有有钱的乡绅才能盖起瓦屋,百姓都是黄土和泥筑墙,麦草、稻草、茅草作瓦,柴扉为户,家有老小,外加一头驴,一头猪,一群鸡,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烟袅袅,鸡犬声声,烟火的小日子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着。
他们烧制着青瓦,心底或许从来都不曾想过留作自用。
⑤自我有记忆始,村里的窑场就废了,窑早已坍塌,荒草萋萋,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队的“瓦房”——制作灰瓦的作坊。
“瓦房”就在我家的大门前边,从“瓦房”后窗就能看到制瓦师傅们制作灰瓦,多用水泥制成,四四方方,大大咧咧。
⑥瓦房的门前有口带着水车的水井,几口大水池子,制作好的灰瓦放在水池里,等待水泥慢慢地凝固。
水池里的水就是水车抽上来的井水,夏日,推水车玩耍,摇摇晃晃地行走在水池间池壁上,有趣刺激,以为乐。
看师傅制瓦,也是件好玩的事。
儿时经常泡在“瓦房”里,对于制瓦的程序,早已了然于心了,可始终没有机会实践。
⑦灰瓦似乎天生就没有嫌贫爱富的意识。
乡村,普遍使用灰瓦建房,起始是半草半瓦的屋顶,墙依旧是土坯墙。
瓦有魂魄李晓1.这些年时常回老家,差不多都是静悄悄一个人,因为我回去,是妻看那一片屋上起伏的青瓦。
一个人独坐山梁,看青瓦,我冥想很深,有时幻化成一只停留在青瓦上啁啾的鸟。
2.我老家那些房上的青瓦,如今,和房顶上的老烟囱一样,渐渐消逝在天光云影之下。
我用凝望的目光,把它嵌入到记忆的瞳孔里储藏,成为永久故乡的一部分。
3.我老家房上的瓦,是土瓦。
据说从西周开始零星使用,东周时广为传延。
我看见最老的瓦,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是在一个古镇上,风一吹,吊角楼上的房顶,那青瓦上的鸟粪,簌簌而落,我也没躲闪,扑进嘴里几粒。
那次,间接尝到了瓦的一点味道。
它有一点苦,有一些涩,这像我一直咀嚼过的,那些人生况味。
4.在我故乡乡场野外,有一个瓦窑。
一个少年,曾经望着炉火熊熊。
5.那些泥土做成的瓦,我似乎听见它们,在火中的嘶鸣。
泥土转世为瓦,这些瓦,被一些喝了高粱酒、红苕酒的汉子,挑到山坡上、沟壑里、大树旁堆下,把瓦,一匹一匹盖上房顶,成为新房。
6.就在那些瓦下,我的乡下亲人,还有老乡,他们卑微而倔强的人生,在泥土里匍匐,翻滚,最后,归隐于泥土。
所以我似乎一直相信,宿命的存在,在青瓦覆盖的小小房屋下,他们的人生,也默默地被覆盖,因为命运的苍穹,是天幕。
7.前年我回到故乡,整个村庄,在风里孱弱地呼号,像我写诗的一张纸,那样薄了。
整个村庄,就剩下了不到一百号人,他们,坚守着,如在守魂。
梁老汉,就是守护村庄最老的一个人,他87岁了。
8..我想在梁老汉家住一晚。
梁老汉腿脚还麻利,用柴火烧饭,土碗盛菜。
梁老汉往土灶里添柴时,腾起一股烟子,从灶里急着飘荡出来,窜上梁顶,从青瓦的缝里扑出去,与天空中的雾霭会合。
晚上,下起了雨,我和梁老汉有句没句地闲聊,听瓦上雨声。
9.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望着梁老汉那青瓦房顶,那些层叠的瓦,如在苍凉之水里,呼啸时光的摩擦里,老鱼起伏的鳞。
这老瓦房,经过了那么多年风霜雨雪的飘摇,还像梁老汉一样健在着。
散文阅读训练10篇及详细答案解析一.解答题(共2小题)1.江南瓦陈志宏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
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
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
如烟如梦,亦似花。
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
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
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
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
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
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
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孙茂的《瓦》高考模拟阅读练习及答案①当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我已不再觉得那是简单的瓦,瓦在椽上安身立命,那时候,瓦像一个朴素的美人,静静地躺在房檐上,等待夕阳给它化一个美美的妆。
②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大地上的屋子涂染色彩。
傍晚,褐黑的瓦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变得灵动起来。
捏一片黑瓦在手里,沉甸甸的,瓦不光是黑泥混合的薄片,而是遮风避雨的物具。
在太阳下,这些物具带有灵性。
③在农村,老房子都是瓦屋,墙基泥土打制,屋顶黑瓦吊顶,每当雨水倾泻而下,人在屋子里能听到“嘭、嘭”的敲打声。
那声音极好听,夏天的晚上,这样的声音更加明显,我很多时候就是枕着雨打瓦的声儿睡着的。
以前村里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依山而建,傍河而居,很奇怪,墙上不开窗户,只有屋顶开一面天窗。
挪去一块青瓦,换置透亮的油纸,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见到一束清亮的光照进来。
④大了大了,家家建了楼房,都是水泥浇灌而成,瓦屋渐渐少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对瓦房的怀念油然而生。
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总会对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
回不去的童年,人只能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伏案写作,浸润其中,让文字带你重新住一次瓦屋。
在夏天的雨夜,听瓦沟里潺潺的流水声。
⑤瓦上房时是黑的,尾随岁月的更迭,风吹雨打太阳晒,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经年累月,瓦终究还是变了颜色,成了幽幽的青瓦,猛地一看,像刷了一层油漆。
瓦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雨水的洗刷才算够?就像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磨难才算够呢?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事物,包括人。
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
从远处看,房子像一本读不完的书,瓦就一页一页地盖在楞条上,一块跟着一块,井然有序,只有这样,雨才不会滴漏。
⑥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
瓦有了呼吸,雨水就进不来,一年四季,不用愁房子漏雨。
⑦炊烟总是和瓦联系在一起,不仅颜色相像,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几乎一致,于时光深处,延伸出家乡的温暖,延伸出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