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
- 格式:pptx
- 大小:18.32 MB
- 文档页数:17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育城-考试信息,作文,论文,考…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知识点概要本章主要讲述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以及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着重讲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讲述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及其危害;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1.国民党的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标志是A.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B.宁、汉合流C.张学良“东北易帜” D.《训政纲领》的通过2.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的性质是A.四个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B.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政党C.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D.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和地主阶级的政党3.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4.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是A.毛泽东 B.王明 C.瞿秋白 D.陈独秀5.大革命失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的是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D.赣南起义6.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中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的是A.八一南昌起义 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 D.海陆丰收起义7.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深刻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的著作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8.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后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是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五四指示》9.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修改是A.限制富农B.土地禁止买卖C.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D.团结中农10.在左翼文化运动中,正如毛泽东所说,成为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A.瞿秋白 B.茅盾 C.邹韬奋 D.鲁迅11.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最大恶果是A.根据地的损失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C.红军的损失 D.白区损失达100%12.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犯过三次“左”倾错误,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A.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B.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C.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D.博古、李德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13.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教学设计一、课程标题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二、授课目标:1、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的革命局面;2、学习新中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
三、学习内容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的革命局面:(1)确立新中国的主权: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确立其国家主体地位,开展新的革命,取得了伟大成就;(2)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定位: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新中国设立一党执政的共产主义革命政府;(3)领导政权过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过渡,使新中国得以稳定维护主权,确保国家的社会发展。
2、新中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1)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据革命的基本原则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新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3)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中国坚持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变自我发展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采用台课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氛围;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彼此的交流能力;3、举例法,通过让学生了解例子,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的革命局面以及新中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4、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研讨课题的方式深入分析题材,形成自己的独立分析。
五、教学时数:1课时(四)步骤三:用讨论法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的革命局面以及新中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2、引导学生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问题;3、通过学生之间的开放式讨论,使同学互相谦让、学习尊重,并形成自己的结论。
(五)步骤四:使用工具书1、拿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让学生阅读,了解马克思列宁的指导;2、拿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让学生看,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新中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3、拿出《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概要》,让学生了解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六)步骤五:运用研讨法1、让学生通过研讨课题的方式深入分析题材,形成自己的独立分析;2、安排分组讨论,学习和体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激发学生分析、思考,积极评论,形成共同的讨论结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及启示说起中国革命新道路,就不得不从当时的背景谈开去。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就在这一次重大的历史性会议上,与会者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也由此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八七会议之后,相继爆发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形势和中国国情的道路势在必行。
在我看来,走这样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有三:其一,当时的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开明的民主政治,外无独立的民族尊严,不但没有议会可以利用,而且更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益。
由此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其一种特征;其二,中国革命的中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中国,全国人口的80%是农民,所以农民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军队实际是穿起军装的农民。
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来深入农村,发动并武装广大农民群众,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其三,由于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薄弱的环节。
因此共产党人明智地选择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村建设成经纪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阵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进而夺取全国政权。
在这一英明决策的指导下,从1927年到1934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来,分别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海丰陆革命根据地等,还在江西瑞金建立了红色政权。
自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新道路,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中国革命正如星星之火,一展燎原之势!从当时来看,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它使中共光荣地完成了革命任务,从而获得了伟大胜利。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老师导读本章主要讲述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
首先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政局,即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以及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着重讲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讲述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及其危害;以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遵义会议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本章的学习重点、难点主要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三次“左”倾的主要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遵义会议以及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国民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建立了在全国的独裁统治。
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障碍。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国共两党之间组建新的中间党派,试图寻找一条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经过几番周折,宁、汉河流。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其后,国民党政府的军队继续北伐,于6月进驻北京、天津一带。
奉系首领张作霖在退回关外途中,被日本人预埋的炸药炸死。
其子张学良于同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
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所实现的是代表地主阶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其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实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行之”。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开工农运动〔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注意在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党逐渐认识到,中国人民所受的最大痛苦,还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剥削,而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
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二大通过的决议案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旗帜鲜明地展示了党的先进性。
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
二大还通过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选择,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带来过消极方面的影响。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个基本的解决。
〔二〕发开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
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任务2 28 分钟分析图片、自主阅读教
材、讨论回答问题
三、万里长征·路在脚下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博古、李德的军事上“左”的表现: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二)红军长征的过程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
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
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
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
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
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
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
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
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
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运用图片、文字材料
的方式,分析红军长
征的背景、过程和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