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阅读答案鉴赏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阅读答案鉴赏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诗歌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2019年广西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四、填写古诗文(23分)7.请你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山光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苔痕上阶绿,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看到的最迷人的景象是:“ ,”。
(6)赵师秀在《约客》中“闲敲棋子“等待,客却“有约不来”,原因很可能就是“ ,”。
答案: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1)悦(2)草色(3)佳木秀而繁阴(注意“阴”的书写)(4)烟笼寒水月笼沙(注意“笼”的书写)(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注意“蹄”的书写)(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
“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
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
(封面)《淮上与友人别》鉴赏试题及答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宋志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⑴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⑵ 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
(4分)⑶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
(3分)试题答案:14.(9分)⑴相同点:景物、季节。
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1分)不同点:情感、情趣。
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惬意的春游乐趣。
(1分)⑵“向”字重叠,“君”“我”对举,(1分)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
(1分)作者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1分)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遇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
)作者言尽而读者意无穷。
(1分)⑶ “欲湿”、“不寒”。
“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神韵,(1分)“不寒”二字,点出春风拂面感受,(1分)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江南春雨的娇妍红晕,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表现的春风妩媚宜人。
(1分)。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一点1分,共2分)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淮上与友人别》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唐代: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淮上与友人别》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淮上与友人别》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唐代: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淮上与友人别》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答
案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魏二淮上与友人别
王昌龄郑谷
醉别江楼橘抽香,扬子江头杨柳春,
江风引雨入舟凉。
杨花愁杀渡江人。
忆君遥在潇湘月,数声风笛离亭晚,
愁听清猿梦里长。
君向潇湘我向秦。
(l)王诗前二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郑诗分别通过哪些意象表
现离情?(4分)
答:▲
(2)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
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
体现离愁之深。
)
郑诗通过“杨柳、杨花、风笛”等意象体现浓浓离
别之愁。
(指出最能体现离愁的字1分,分析2分,答出郑诗中表现离情的意象1分)
⑵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
怅别情。
(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
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篇一:《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唐)郑谷(唐)杨巨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1.这两首诗均以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2分)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参考答案:21.(2分)“杨柳”,惜别。
22.(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
(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比照)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别离的深情。
(1分)篇二:2015绵阳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绵阳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1分)一、(15分,每题3分)1.以下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按捺(nà)星宿(xiù)街头巷尾(hàng)蓬荜生辉(bì)....B.颀长(qí)字帖(tiè)呱呱坠地(gū)大有裨益(bì)....C.聒噪(guō)附和(hè)忍俊不禁(jīn)麻木大意(pí)....D.热衷(chōng)负担(léi)煞费苦心(shà)刚愎自用(fù)....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威慑蜂涌顶礼膜拜战战兢兢B.绚烂奇崛伶牙利齿水泄不通C.紧俏婉转争奇斗妍冥思苦想D.琅琅熟稔龙盘虎踞出奇致胜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以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原形的同名电影,讴歌了焦裕禄一心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公..仆精神。
江西中考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
4分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
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2分次韵夏日陈师道①江上双峰一草堂,门闲心静自清凉。
诗书发冢②功名薄,麋鹿同群岁月长。
句里江山随指顾,舌端幽眇致张皇③。
莫欺④九尺须眉白,解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陈师道:绍圣元年被罢职后,每天讨论图书,专心文学,以期不负余生。
②发冢:古人为博得功名,不惜掘墓取书。
③幽眇致张皇:阐发文章的幽深微妙处。
④莫欺:莫负。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2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1用对比手法,1分诗人原想以诗书起家,但功名无成;而以麋鹿为友,回归自然,反觉岁月长存,心志安适。
2分表现了作者历经人世坎坷之后坦然淡定的心态。
1分2作者告诫自己不要浪费时光,不要贪图醉饱声色之乐。
2分表达了珍惜光阴、专心治学、刻苦自励的精神追求。
2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试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④(是握别诗)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参考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郑谷(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2017年广西中考古诗文默写真题(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和崇左市(缺解析)、来宾市、贺州市、百色市、河池市(缺解析)、贵港市,缺梧州市)(2017·北部湾经济区)古诗文默写按要求填空。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
(《蒹葭》)(2)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4)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也在《过零丁洋》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6)完整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露为霜(2)择其善者而从之(3)但使愿无违(4)塞下秋来风景异(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017·柳州市)按原文默写。
①,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③,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④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⑤“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⑦李白在《行路难》中用“,”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⑧天行健,。
(《周易》)参考答案:①人生古自故谁无死②一览众山小③何当共剪西窗烛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思而不学则殆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⑦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⑧君子以自强不息(2017·桂林市)默写①,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②苔痕上阶绿,。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
“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
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
同是朋友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情怀,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答案:
(1)C
译文: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