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锥的体积》听课心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的体积》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

2

洪武学校:保丛林

3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相长才是最理想的。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无论是何种答案,都有一些共同的方面,比如:4

5

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数学作

6

业等。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堂数

7

学课上的好与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

8

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

9

识和基本技能,是否设计了有效新颖的课堂作业。我以《圆锥的体积》为例谈

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0

11

一、教材分析

12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

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动手

13

14

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学生学习立体图形

16

有着重要的作用。

17

目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

18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在经

19

20

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1

二、如何突破重难点

在实际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

22

23

要教学手段,是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它主要给学生充分的

实践机会,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领会新知识。在教学《圆锥

24

25

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让学生观察,

26

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点?(等底等高),接着问:“他们的体积相等吗?”(不

27

相等),接着问“既然不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测,

28

然后分组实验,请学生用圆锥的容积装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中,看一看几次能

29

到满?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

一。反之,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记忆深30

31

刻,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32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

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33

34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已学知

35

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

36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

37

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教师有目

38

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

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

39

40

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41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42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43

三、作业设计

44

作业设计是否有效,是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解答。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

45

学生的层次差异,从而设计有梯度的作业。比如:

46

(一)填空题:

47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 )立方厘米。

48

49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6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50

( )立方厘米。

51

第1题适合每个学生做,而第2题就比第1难一些,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52

做。

53

(二)解决问题:

对后进生只要设计一些求圆锥体积的练习,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

54

55

一些求圆锥高或底的练习。

56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在

57

58

教育教学工作中进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