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课程导学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应用光学课程教案主页第1 次课应用光学课程教案主页第2 次课第二讲几何光学主要是以光线为基础、用几何的方法来研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
内容:§1—1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具体讲述:一、光波与光线1、光波性质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是横波。
可见光波,波长范围390nm—780nm光波分为两种:1)单色光波―指具有单一波长的光波;2)复色光波―由几种单色光波混合而成。
如:太阳光2、光波的传播速度ν1)与介质折射率n有关;2)与波长λ有关系。
n = c/vc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m/s;n为介质折射率。
8例题1:已知对于某一波长λ而言,其在水中的介质折射率n=4/3,求该波长的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解:=3×108/4/3=2.25×10 m/s ncv/=83、光线:没有直径、没有体积却携有能量并具有方向性的几何线。
4、光束: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的集合。
会聚光束:所有光线实际交于一点(或其延长线交于一点)发散光束:从实际点发出。
(或其延长线通过一点)说明:会聚光束可在屏上接收到亮点,发散光束不可在屏上接收到亮点,但却可为人眼所观察。
5、波面(平面波、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由平行光形成。
平面波实际是球面波的特例,是∞→R时的球面波。
球面波:由点光源产生。
柱面波:由线光源产生。
二、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即直线传播定律、独立传播定律、折射定律、反射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光线是直线)。
直线传播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日蚀,月蚀,影子等等。
2、独立传播定律:从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束,以不同的方向通过空间某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各光束独立传播。
3、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且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反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4、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通过投射点的法线三者位于同一平面,图1折反定律5、全反射:1)定义: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并且当入射角大于某值时,在二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全部返回到原介质中的现象。
《应用光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方向极其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本专业学生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常用的。
本课程包括几何光学、典型光学系统和像差理论三大部分,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和独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几何光学部分以理想(高斯)光学理论为核心内容,包括了光线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球面和平面光学系统及其成像原理、理想光学系统原理、光能和光束限制等基础内容;典型光学系统部分包括了眼睛、显微镜与照明系统、望远镜与转像系统、摄影光学系统和投影光学系统等成像原理、光束限制、放大倍率计算;像差理论详细叙述了光学系统的轴上点像差、轴外点像差和色差的形成原因、概念、现象、基本计算、典型结构的像差特征和校正像差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1、掌握理想(高斯)光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典型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理论计算;3、理解像差理论并掌握像差的基本计算;4、了解典型结构的像差特征和校正像差的基本方法。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费马原理、马吕斯定律(2)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实际及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和球面光学系统的成像规律【学时分配】6学时【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演示、课堂讨论为辅,批改完作业后讲解习题【授课内容】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第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知识要点:发光点、波面、光线、光束、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全反射及临界角、光程与极端光程定律(费马原理)、马吕斯定律。
第二节成像的基本概念与完善成像条件知识要点:实物(像)点、虚物(像)点、实物(像)空间、虚物(像)空间、完善成像条件。
第三节光路计算与近轴光学系统知识要点:光轴、顶点、共轴光学系统、符号规则、实际及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第四节球面光学成像系统知识要点:单个折射球面成像特征、拉氏不变量、理想光学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沿轴放大率和角放大率及其关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
- 了解不同光学元件(如透镜、棱镜、反射镜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熟悉光学成像的基本规律。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光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应用光学基本原理2. 光学元件及其应用-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 棱镜:色散、全反射- 反射镜:凹面镜、凸面镜3. 光学成像规律- 物像关系- 成像条件- 成像性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放大镜、眼镜、望远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这些光学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遵循什么规律?(二)讲授新课1. 应用光学基本原理- 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 讲解光学定律,如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
2. 光学元件及其应用- 介绍透镜、棱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光学元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光学成像规律- 讲解物像关系、成像条件、成像性质等。
- 通过作图法演示光学成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成像规律。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光学现象,验证所学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 课堂练习及实验操作表现3. 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2. 光学实验器材3. 网络资源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附件一:理论课程(含实验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应用光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应用光学课程编码:0230021英文名称:Applied Optics学时:64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分: 3.5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光电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对抗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工程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教材:工程光学天津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探讨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知识,研究的是光的传播和成像规律,典型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光学特性,像差理论的部分内容。
它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其它光学后续课程,诸如:光学测量、光学设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光学总体设计方法、从事简单的光学系统的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在生产及科研实践中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一)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9学时1.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掌握:(1)光波与光线的概念,(2)几何光学基本定律,(3)费马原理,(4)马吕斯定律;理解:光的根本属性及其传播规律现象等;了解:了解全反射的特点,并能够利用全反射的特点及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成像的基本概念与完善成像条件掌握:(1)光学系统与成像的概念,(2)完善成像的条件,(3)物像的虚实;了解:完善成像的定义与条件。
3.光学计算与近轴光学系统掌握:(1)基本概念与符号规则,(2)实际光线的光路计算,(3)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
理解:实际光线与近轴光线在光路计算中的区别及结果的差异。
了解:符号规则对所涉及的光学系统的作用;4.球面光学成像系统掌握:(1)单个折射面成像,(2)球面反射镜成像,(3)共轴球面系统。
理解:(1)垂轴放大率、轴向放大率及角放大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折射面成像与反射面成像之间的联系。
了解:如何能够利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光学系统的物像位置关系及放大率。
《应用光学》课程导学一、课程构成及学分要求《应用光学》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48(64)学时的理论教学(3或4学分)、16学时的实验教学(0.5学分)、为期二周的课程设计(2学分)。
二、学生应具备的前期基本知识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前期基本知识:物理光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3.课堂注意听讲,及时记录课堂笔记;4.在教材基础上,参看多本辅助教材及习题集。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1.掌握经典的几何光学的理论内容;2.了解部分像差理论的基本思想;3.掌握典型的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五、授课对象课程适用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等,课程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第五学期开设。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1、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应用光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共计48学时,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光学系统。
(1)几何光学应用光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像是光。
从本质上讲光是电磁波,光的传播就是波面的传播。
但仅用波面的观点来讨论光经透镜或光学系统时的传播规律和成像问题将会造成计算和处理上的很大困难。
但如果把光源或物体看成是由许多点构成,并把这种点发出的光抽象成像几何线一样的光线,则只要按照光线的传播来研究点经光学系统的成像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而实用。
我们将这种撇开光的波动本质,仅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来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的光学学科分支称为几何光学。
几何光学仅仅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近似处理方法,尽管如此,按此方法所解决的有关光学系统的成像、计算、设计等方面的光学技术问题在大多数场合下与实际情况相符,故几何光学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几何光学共由以下五章构成: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平面与平面系统、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光度学基础理论。
课程名称:应用光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2)使学生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使学生具备分析光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光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与折射2. 光的反射与全反射3. 透镜与光学系统4. 光学仪器5. 光的干涉与衍射6. 光谱分析7. 光学信息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眼镜、放大镜等,引导学生关注光学现象。
2. 提出问题:光学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应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授1. 光的传播与折射- 讲解光的传播规律,介绍折射定律。
-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反射与全反射- 讲解光的反射规律,介绍全反射现象。
-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透镜与光学系统- 讲解透镜的类型和成像规律。
-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透镜成像原理。
4. 光学仪器- 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
-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了解光学仪器的构造和功能。
5. 光的干涉与衍射- 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6. 光谱分析- 讲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光谱分析的过程。
7. 光学信息处理- 介绍光学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光学信息处理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课后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应用光学》课程导学一、课程构成及学分要求《应用光学》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48(64)学时的理论教学(3或4学分)、16学时的实验教学(0.5学分)、为期二周的课程设计(2学分)。
二、学生应具备的前期基本知识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前期基本知识:物理光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3.课堂注意听讲,及时记录课堂笔记;4.在教材基础上,参看多本辅助教材及习题集。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1.掌握经典的几何光学的理论内容;2.了解部分像差理论的基本思想;3.掌握典型的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五、授课对象课程适用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等,课程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第五学期开设。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1、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应用光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共计48学时,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光学系统。
(1)几何光学应用光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像是光。
从本质上讲光是电磁波,光的传播就是波面的传播。
但仅用波面的观点来讨论光经透镜或光学系统时的传播规律和成像问题将会造成计算和处理上的很大困难。
但如果把光源或物体看成是由许多点构成,并把这种点发出的光抽象成像几何线一样的光线,则只要按照光线的传播来研究点经光学系统的成像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而实用。
我们将这种撇开光的波动本质,仅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来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的光学学科分支称为几何光学。
几何光学仅仅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近似处理方法,尽管如此,按此方法所解决的有关光学系统的成像、计算、设计等方面的光学技术问题在大多数场合下与实际情况相符,故几何光学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几何光学共由以下五章构成: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平面与平面系统、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光度学基础理论。
课程名称:应用光学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和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
- 掌握光学元件(如透镜、棱镜、反射镜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 了解光学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光学问题。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光学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光的基本性质2. 透镜和反射镜3. 光的干涉和衍射4. 光学仪器和系统5. 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光学现象图片,激发学生对光学的好奇心。
- 简要回顾光学的基本概念,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光的基本性质(10分钟)-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色散2. 透镜和反射镜(15分钟)- 凸透镜和凹透镜- 平面镜和球面镜- 透镜和反射镜的组合3. 光的干涉和衍射(10分钟)- 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衍射现象- 干涉和衍射的应用4. 光学仪器和系统(5分钟)- 显微镜- 望远镜- 摄像机5. 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 眼镜- 光纤通信- 光学存储三、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光学问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或实验来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强调光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光学知识的掌握。
- 布置一些实验报告,让学生了解光学实验的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
教学资源:- 教科书- 多媒体课件- 光学实验器材- 网络资源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度。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应用光学第四版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应用光学第四版的课后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课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探究光学现象和实验验证,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2. 课程目标•熟练掌握应用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能够理解并解决与应用光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能力。
3. 教学内容1.高斯光学•高斯光束的概念及特性•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之间的转化•欧拉公式及应用•理想成像系统的特性2.相干光学•干涉和衍射现象•奇异分解定理•自相干和互相干性质•前向散射问题3.激光光学•激光的产生和放大原理•激光谱学的基本概念•激光的各种应用4.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谱仪和干涉仪•激光雷达和光学测距仪4. 实验设计本课程设置了两个实验项目,分别为:1.摩尔条纹的实验验证:通过一个简单的光路,让学生了解摩尔条纹的形成原理,并实际验证条纹模型的正确性。
2.激光测距实验: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距,让学生了解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并深入了解仪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5.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参考学生成绩的综合发展情况,采用以下方式:1.平时作业: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和平时完成资料、练习的情况,进行评估。
2.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估。
3.期末考试:考试内容涵盖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以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分析题为主。
6.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授课内容将在线上进行,实验将组织线下进行,并采取分散实验时间的方式,确保学生的安全。
7. 参考资料•应用光学(第四版)(美)A·E·西耶(Herbert A.Meyerhoff)著,梁积懋等译•应用光学实验指导书(第四版)郭志华著,吴稳强等译8. 总结本课程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应用光学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光学第三版课程设计课程概述应用光学是现代光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光学仪器、光学元件和光学测试等方面。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应用光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究,提升学生解决光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测试的技能,使其熟悉应用光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程技术等领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具备以下能力:•熟悉应用光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掌握光学元件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掌握各种光学测试方法和实验技术;•熟练应用光学理论和实践解决光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每部分占总课时的50%。
理论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光的基本概念和光学波动方程;2.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3.非线性光学现象和光学谐振腔;4.光的传输和光学成像原理;5.现代光学测量技术。
实践部分实践部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光学仪器的组装和调试;2.光学元件的性能测试;3.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实验;4.光学成像实验;5.光学测试方法的实验。
每个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总评分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成绩组成,其中理论部分占60%,实践部分占40%。
考核形式包括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参考教材1.应用光学(第三版),吴小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光学(第七版),A. E. Hecht,高等教育出版社;3.现代光学,Guenther R&L,机械工业出版社。
结束语应用光学是一门重要的现代光学技术课程,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光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应用。
本课程将为学生未来在科研、工程技术等领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
应用光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光学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
应用能力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介绍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深入了解光学系统的设计、测量和控制,以及光学器件和系统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光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1. 掌握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熟悉光学器件和系统的设计、测量和控制;
3. 了解光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医学、工业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大纲:
第一节:光学基础知识
1. 光的本质和光的传播
2. 光的干涉和衍射
3. 光的偏振和旋转
第二节:光的测量和控制
1. 光学测量的基本原理
2. 光的调制和控制
3. 光的成像和显示
第三节:光学器件和系统
1. 光学器件的分类和特性
2. 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3. 光学系统的测量和校准
第四节:光学应用
1. 光学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2. 光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光学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第五节:实验
1. 光学基础实验
2. 光学器件和系统实验
3. 光学应用实验
评估方式:
1. 平时成绩(参与度、作业、课堂表现等)占20%;
2. 期中考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50%。
参考教材:
1. 《应用光学》(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2. 《现代光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光学基础》(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应用光学Applied optic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 3学分课程总学时: 48学时(讲课: 48学时)课程性质: 必修开课学期: 第7学期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适用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1教材: 《工程光学基础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编者: 郁道银, 出版年份: 2007.4o 开课院系: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2应用光学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几何光学、典型光学仪器原理、光度学、色度学、光纤光学系统、激光光学系统及红外光学系统等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它包括了此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光学知识, 为光学仪器、微光夜视、激光红外等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 在培养光学和光电类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课程从光波、光线和成像等几何光学的概念出发讲述了光线在介质中传播的基本规律, 描述了近轴光学、理想光学系统和平面镜及棱镜的成像性质和规律, 讨论了常用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成像性能和分辨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能对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为学习光学设计、光信息理论和从事光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和要求3.章节名称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8学时)(1)掌握: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费马原理(最短光程原理): 应用光学中的符号规那么, 单个折射球面的光线光路计算公式、单个折射面的成像公式, 包括垂轴放大率、轴向放大率、角放大率、拉赫不变量等公式。
(2)了解: 共轴球面系统公式、成像条件的概念和相关表述、球面反射镜成像公式;(3)理解: 马吕斯定律;重点:应用光学中的符号规那么, 单个折射球面的光线光路计算公式难点: 单个折射面的成像公式.章节名称理想光学系统(8学时)(1)掌握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无限远的轴上(外)物点的共帆像点及光线、无限远的轴上(外)像点的对应物点及光线的性质、物(像)方焦距的计算公式、物方主平面与像方主平面的性质, 光学系统的节点及性质、图解法求像的方法、解析法求像方法(牛顿公式、高斯公式)(2)了解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概念及公式, 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关系,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公式、多个光组组成的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公式;重点:物(像)方焦距的计算公式、物方主平面与像方主平面的性质, 光学系统的节点及性质、解析法求像方法难点: 图解法求像的方法.章节名称平面与平面系统(8学时)(1)掌握;折射棱镜的作用, 其最小偏向角公式及应用, 光楔的偏向角公式及其应用;(2)了解;反射棱镜的种类、基本用途、成像方向判别、棱镜色散、色散曲线、白光光谱的概念、常用的光学材料种类和特点;(3)理解;平面光学元件的种类和作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性质, 平面镜的旋转特性, 光学杠杆原理和应用;重点: 平面镜系统中光线旋转和平移难点:其最小偏向角公式及应用, 光楔的偏向角公式及其应用.章节名称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6学时)(1)掌握: 孔径光阑、入瞳、出瞳、孔径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视场光阑、入窗、出窗、视场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2)了解: 照相系统的基本结构、成像关系和光束限制、望远系统的基本结构、成像关系和光束限制、显微系统的基本结构、成像关系和光束限制, 物方远心光路原理;(3)理解光瞳衔接原那么及其作用、场镜的定义、作用和成像关系、景深、远景景深、近景景深的概念, 景深公式和影响因素;重点:孔径光阑位置求解难点: 视场光阑、入窗、出窗、视场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章节名称光度学和色度学基础(4学时)(2)(1)掌握:光度学中辐射量和光学量的定义、单位, 光度学基本量的定义和单位, 辐射量和光学量的关系;了解: 光传播过程中光学量的主要变化规律;4(3)理解: 颜色的基本概念、性质、定律和相关实验、CIE标准色度学系统简介;重点: 光度学基本量定义难点: 光度学中辐射量计算5.章节名称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7学时)(1)掌握: 像差的定义、种类和消像差的基本原那么;(2)了解: 7种几何像差的定义、影响因素、性质和消像差方法。
《应用光学》课程导学一、课程构成及学分要求《应用光学》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48(64)学时的理论教学(3或4学分)、16学时的实验教学(0.5学分)、为期二周的课程设计(2学分)。
二、学生应具备的前期基本知识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前期基本知识:物理光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3.课堂注意听讲,及时记录课堂笔记;4.在教材基础上,参看多本辅助教材及习题集。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1.掌握经典的几何光学的理论内容;2.了解部分像差理论的基本思想;3.掌握典型的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五、授课对象课程适用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等,课程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第五学期开设。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1、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应用光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共计48学时,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光学系统。
(1)几何光学应用光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像是光。
从本质上讲光是电磁波,光的传播就是波面的传播。
但仅用波面的观点来讨论光经透镜或光学系统时的传播规律和成像问题将会造成计算和处理上的很大困难。
但如果把光源或物体看成是由许多点构成,并把这种点发出的光抽象成像几何线一样的光线,则只要按照光线的传播来研究点经光学系统的成像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而实用。
我们将这种撇开光的波动本质,仅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来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的光学学科分支称为几何光学。
几何光学仅仅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近似处理方法,尽管如此,按此方法所解决的有关光学系统的成像、计算、设计等方面的光学技术问题在大多数场合下与实际情况相符,故几何光学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几何光学共由以下五章构成: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平面与平面系统、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光度学基础理论。
(2)像差理论几何光学主要研究是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问题,但实际上只有平面反射镜是唯一能够成完善像的光学元件,单个透镜或任意组合的光学系统只能对近轴物点以细光束成完善像,随着视场及孔径的增大,成像光束的同心性将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各种成像缺陷,使像与物不再完全相似,这种成像缺陷可用若干种像差来描述。
在此部分中不仅研究单色光成像缺陷也研究复色光成像缺陷。
如只考虑单色光成像,则光学系统可产生5种像差: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
若考虑复色光成像则在5种单色像差的基础上又可以产生2种像差:位置色差、倍率色差。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获得对整个空间都能良好成像的光学系统,只能为适应用途而设计专门的光学系统,并且也不可能将各种像差完全校正和消除。
但是由于接收器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只要将像差校正到某一限度以内,观察时就觉察不出成像缺陷,从而使设计光学系统变的具有实际存在意义。
此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各类像差的特点及校正。
(3)光学系统光学仪器的基本功能是借助于光学原理通过光学系统来实现,光学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仪器的主要性能和质量,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光学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为光学设计奠定基础。
本部分主要涉及典型光学系统(如望远系统、显微系统、照相系统等)、现代光学系统(如激光光学系统、扫描光学系统等)、军用光学系统、像质评价方法。
2、实验教学内容本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思想是:通过本课程的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应用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涉及的装置仪器的使用、测试技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实践中,具有解决光学理论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光学目前共可开设11个实验项目,其中基础型实验5项,综合型实验2项,设计型实验2项,演示型实验2项。
3.课程设计内容知识点、课时方面的组织安排课程设计的设计思想是:光学设计着眼于《应用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光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侧重于典型系统具体设计的思路和过程,加强学生对光学设计的切身领会和理解,将理论与实际融合、统一,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学时数为24学时,为期2周时间。
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计算、分析、设计,指导老师现场引导、进行答疑解惑的教学方式。
另外,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是结合兵器的需求,侧重于军用典型观测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军事需求相结合,例如:炮对镜的光学系统设计,潜望镜光学系统的设计等。
课程设计要完成以下任务:(1)光学总体设计;(2)由像差理论求解光学系统的结构参数;(3)像差校正;(4)像质评价。
七、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参数与成像特性、平面与平面镜成像系统、光学系统中的成像光束限制、光度学相关概念及应用、像差理论以及典型光学系统等内容,注重论述光学原理的同时,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大量实例。
各章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下: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重点:光程概念、马吕斯定律、费马原理、完善成像概念及条件、物像虚实判断、光的全反射条件、折射定律及反射定律的证明方法、光学计算中的符号规则、单个折射面及反射面的成像放大率及物像位置关系、过渡公式(转面公式)以及拉赫不变量的物理意义等。
难点:以积分的方式理解费马原理、掌握应用光学中马吕斯定律与物理光学中马吕斯定律的区别、单个折射面及反射面的成像公式、放大率公式、过渡公式。
解决办法:理解好费马原理表达的物理意义,掌握应用光学与物理光学研究内容的区别,同时鼓励学生对书本中的重点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推导,以加强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重点:理想光学系统的共线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概念及特点、利用光学系统基点和基面特点作图法求解物像位置与大小、牛顿公式及高斯公式、解析法求解物像位置与大小、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公式(轴向放大率、角放大率以及垂轴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多个理想光学系统组合分析与计算、厚透镜的光焦度公式与焦距公式。
难点:图解法求解理想光学系统中物像关系、解析法求解理想光学系统中物像关系、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的准确应用、多光组组合成像公式、光焦度概念、薄透镜与厚透镜的光焦度公式。
解决办法:充分理解理想光学系统中基点和基面特性,并学会用多种作图方法尝试解题;理解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两公式中物像距的表示形式及物理量的正负取值;掌握组合光学系统成像公式以及薄、厚透镜光焦度公式的推导,并通过解题深入理解。
第三章平面与平面系统重点:奇数及偶数个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对镜像的理解、单个平面镜的旋转特性、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形成的夹角与双平面镜夹角间的关系,平行平板的成像特性、平行平板等效光学系统、反射棱镜的种类及成像方向判断、反射棱镜的展开、折射棱镜的应用、最小偏向角原理、光楔的原理及应用、光学材料分类及特性。
难点:平行平板成像特性及相应公式、反射棱镜成像方向判断、反射棱镜的展开、利用最小偏向角原理的材料折射率测定、光楔的应用。
解决办法:使学生自行推导平行平板的成像公式(近轴和远轴区),加深公式内涵理解;利用三维动画形式讲述不同棱镜的结构,采用实物教学,使学生反复观察,理解不同反射棱镜的成像特性;阐述清楚棱镜的展开原则;掌握最小偏向角原理及公式;掌握光楔的偏向角公式,通过实例讲解光楔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四章光学系统中的光阑与光束限制重点:光阑的分类与作用、孔径光阑的概念、入瞳和出瞳的概念及其与孔径光阑的共轭关系、视场光阑的概念、入射窗、出射窗的概念及其与视场光阑的共轭关系、主光线、边缘光线概念、渐晕概念、对于渐晕系数的理解、物方、像方及双远心光路的原理与应用、景深的概念、景深的影响因素、场镜的作用及位置。
难点:对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的理解、对入瞳、出瞳概念的理解、怎样确定系统中的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渐晕系数为某一固定值时,透镜口径的确定或者物像方视场角的确定、远心光路的应用、对景深影响因素的理解。
解决办法:对于孔径光阑、入瞳、出瞳以及视场光阑、入射窗、出射窗的理解,可结合实物(如常见的双筒望远镜)讲解,使复杂抽象的原理和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通过习题讲解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的确定原则及渐晕的相关理论;通过实例讲述远心系统在实际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结合摄影系统,阐述景深的控制。
第五章光度学基础重点:辐射量与光学量的概念、光学量与辐射量之间的关系、光谱光视效率及光源的发光效率、发光强度、光照度、光亮度、光出射度的概念及公式、立体角概念、光学系统中孔径角对应的立体角公式、余弦辐射体的概念、特点及相应公式、平方反比定律、轴上点与轴外点光照度公式以及关系、光学系统光能损失构成及光学系统透过率计算。
难点:不同光学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面光源的立体角、平方反比定律、余弦辐射体的概念、特点及相应公式、轴上点与轴外点光照度公式以及关系、光学系统光能损失构成及光学系统透过率计算。
解决办法:深入讲述不同光学量的物理内涵及相互联系;给出关键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并通过习题加深理解;布置综合性作业考察学生对于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第六章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重点:几何像差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各像差对系统像质的影响、波像差的概念、轴上点球差、球差的校正、单个折射面和反射面的齐明点坐标及对应的放大倍率、塞得和系数、初级像差、高级像差、波像差的适用范围、瑞利判据、像质评价。
难点:几何像差产生的原因、各像差对像质的影响、波像差与几何像差的联系和区别、像质评价。
解决办法:通过光学原理图讲解各种像差的产生,并结合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讲解各种像差的几何形状、各种像质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校正像差;根据实例,讲授波像差的应用与限制。
第七章典型光学系统重点:眼睛的构造、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等非正常眼的形成与校正、眼睛的分辨率、眼睛的调节和适应、眼睛的对准精度、双目立体视觉、放大镜原理、视觉放大率公式、放大镜中的光束限制和线视场、显微镜成像原理及特性、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线视场、景深、分辨率及有效放大率、显微镜的照明方式、望远镜成像原理及特性、望远镜分辨率及工作放大率、望远镜视场、目镜、摄影系统、投影系统等。
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校正、屈光度的概念、双面立体视觉、掌握临界照明和柯勒照明原理及特点并注意区分、放大镜、显微镜以及望远镜工作原理及相应公式、与前面章节相结合的综合习题的求解。
解决办法:通过多个原理图动画、典型光学系统实验、外形尺寸计算实例与多种类型计算习题强化对典型光学系统成像原理的理解,将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等实物带入课堂,通过观察,理解放大率、光瞳匹配等概念。
八、教材1.《工程光学》第三版,郁道银、王文生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2.《应用光学》第一版,王文生、刘冬梅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九、参考资料1.《光学工程原理》第一版,王志坚、刘智影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2.《应用光学》,张以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3.《应用光学例题与习题集》,顾培森,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4.《应用光学》,胡玉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