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举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3
浅论科举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二、公务员考试——科举制的回归和升华“公务员”一词最早出现于l855年《诺思科——屈维廉报告》中,由英文Civil Servant或Civil Service转变而来,原意为“公务员”或“文职服务人员”,是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
10年前当我国建立起现行公务员制度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发明文官考试制度的古老国家,反而需向欧美学习借鉴。
中国的科举制度流传到欧美,又从欧美回归中国本土。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了起点,而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升华。
追源溯流,中国科举制度被介绍到西方并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在16世纪。
西方文献中关于科举制的最早记载见于葡萄牙人克鲁兹的游记,他于1556年来华,成为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1569年,克鲁兹所撰《中国游记》出版,内里说到中国官员“由考验其学问而后产生”。
l583年,葡萄牙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所著《伟大的中国》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方法,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激起了欧美人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关注。
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英国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最为关心,从l570年至l870年,以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70多种。
《文学考试制度》、《中国札记》、《中国历史与现状》等都极力称扬科举制。
英国于l793年、l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
比起西方的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科举制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当时在西方人心目中,以考试选官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正合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
科举制的平等精神受到启蒙思想家的高度重视,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一批哲人都曾赞赏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伏尔泰对科举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曾经说:“人们很难想象还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及借鉴【摘要】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并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着“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科举制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科举制度; 文官制度; 公务员; 借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体现出一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文化精神。
它以严密的考试制度,有效的竞争机制等全面选拔官员的方式,对我国乃至世界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仍有诸多的启示.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两个方面着笔,以供当今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借鉴。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一)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以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
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
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
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个来源: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
解试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
举人参加解试合格的,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按照一定的名额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明朝廷,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辽金、元朝时期基本上沿用宋朝科举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鼎盛和僵化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
科举制度对现代党政机关的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制度,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用经过考试选拔的人才,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终于清代,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并已经不再适用,但科举制度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却仍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尤其是在现代党政机关的管理上,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以才为本”的用人理念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便是重视人才,并且从全社会中选拔最适合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用人思想不仅促进了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使得中国封建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能够发挥出人口红利。
因此,在现代的党政机关中,依然应该坚持“以才为本”的用人理念。
只有顶尖的人才才能够担起显赫的责任,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不断努力。
同时,现代社会也应该有选择性的培养有天赋的人才,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公务员或者做领导。
应该深挖人才潜力,将有天赋并愿意为职业发展付出努力的人才,培养到最好的领导和公务员岗位上。
这些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道德能力,成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和拥有超强的沟通衔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科举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科举考试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层级管理制度等,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确保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现代的党政机关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应该明确责任和分工。
清晰的职责分工才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同时也能够杜绝因为职责不清所引发的工作争执和错失。
其次,应该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全面强化对公务员的规范化管理。
再次,机构要灵活,紧抓时机的变化,根据新的变化需要对机构结构进行改革,确保管理效率和公共利益,这一点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三、推动公平竞争科举制度在推选官员方面强调的是公平竞争,而公平竞争正是现代党政机关建立起来的竞争环境。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缺点,而且将科举制度和现代的公务员制度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现代的公务员制度和古代的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的关联,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在某方面应当借鉴古代科举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对比;借鉴我国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是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承隋制,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但比隋朝更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的生徒,及其他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每年参加应试者常达八、九百人,多时有一千四、五百人。
唐朝的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中央设六种学校;国子学,收三品以上高级官吏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中级官吏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低级官吏和一般地主的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收八品以下和一般地主的子弟。
这六种学校都隶属于国子监。
州、县还设有州学和县学,学校的规模相当大,唐太宗时,国学的生徒多至八千人,各级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也学一些专门的技能。
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提高了科考的地位,任用高官主考。
内容增加贴经,主要考儒家经典的内容,后增设杂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或诗赋各一篇,到高宗晚期(天宝年间)变为只考诗赋促进文学的繁荣。
进士科考试难度大,录取名额少。
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有进士、诸科、制科、童子及武举等,进士的地位最显赫,考试的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在诗赋和策论方面,进士的前三名有状元、榜眼、和探花之称。
宋代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重要的有“锁院”制,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主考)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摘要:科举制是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建于隋朝。
科举考试虽然己经废止,但其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
本文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出发,联系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公平性;权威性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55-01一、科举制的历史沿革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它的兴起是对隋朝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打破了贵族权利垄断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自下而上地把人才选拔上来供朝廷使用,[1]科举取仕制度开始确立。
唐朝继承了隋朝分科举人的制度,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等制度。
[2]科举制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宋朝提倡文官治国,对科举极为重视,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
明朝发展完善了宋科举的三级考试和武举制度,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制度,是中国教育史和政治发展史上的大事。
科举在明朝不断兴盛,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3]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没落,明末科举的颓风在清代越刮越盛,八股形式导致思想僵化和愚昧落后,终于使科举走向了历史的边缘。
清朝末年,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下,慈禧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
二、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实质作为一个影响重大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大趋势。
其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客观上起到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启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土地上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科举制度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隋代开始便拉开了帷幕。
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才退出了以前三百多年历代王朝都籍由此方式选拔任用官史的历史舞台。
这在一千三百多年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其它各国都争相效仿。
它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官史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的公务员考核录用制度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也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进入了法治化阶段。
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存在,在其有点背后一定有与之对立的缺陷存在。
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加以分析借鉴,吸收其有利的经验,摒弃其封建残渣,为当今公务员录用所用。
(一)科举制的作用1.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回顾这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一项薄弱的人权在科举制度上可以得到一点细微的体现。
它的最初作用,是改变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使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更趋于公平、公正性,让贫寒士子也有机会参政。
随着制度的演变,更多的积极作用逐次体现出来:第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二,科举不仅为中国历代发掘了大量的人才,对普及知识、促使教育体制向完善迈进也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管理效率。
2.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如果不看科举考试的内容,而只看科举的制度,那么无疑它是先进的。
可以屹立在中华一千三百年之久,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然而再好的制度及政策,都是由人来贯彻执行。
当操作上越来越腐化,考试内容越来越僵化的时候,这个制度也终将会走向绝境。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场科举考试不曾添加过人为的干扰因素,徇私舞弊、取士不公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在市井街巷。
观古以知今。
科举制度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优劣之处,但它依然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科举制度对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借鉴作用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合理一面值得后人发掘研究,也可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因此,通过对科举制度进行剖析,并分析公务员选拔制度不足,以此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借鉴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成为支持中国传统社会官僚政治的一个有力杠杆,发挥着政治生活稳定器的作用。
尽管科举制度在主观上是传统社会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工具,但是它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客观上对推动历史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很多设计和做法对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考试史上的辉煌,也是历代王朝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它萌于汉,立于隋,兴于唐,完于宋,止于清,历时约1300多年。
1.科举制度定义所谓科举,就是统治者根据其统治需要,设立不同科目及相应标准,让士子选择攻取,官方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一定数量的合格者,授予官职”因此,科举从官方角度看是设科取士,而从士人角度看则是应科考官”。
[2]通俗来说,科举指进士科举,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2.明清科举制度特点就内容而言:明代乡试分为三场,以著名的八股文形式写作。
会试也考三场,具体内容和乡试大体相同。
殿试是明代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考试内容单一,一般是考策问一道,由皇帝在殿试前一天钦定。
[1]而清代考试内容于明代大体相似。
清代在明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在乡试之前增加了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试合称小试。
就层级而言,明代科举制度基本形成了乡试、会试、殿试的三级科考体制。
清代,科举考试的层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趋复杂。
归纳而言,可以分为四级,分别为童试,乡试和复试,会试和殿试,朝考。
3.科举制度优缺点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更迭,但科举制却被长久的存留下来,这说明科举制度必然有其深层次优势。
(1)科举制度的产生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由国家建立对公务员进行选拔、培训、聘任和管理的制度。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探讨两者在选拔人才、培养官员、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现代政府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北宋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文化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候选人需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多个阶段的考试,最终由皇帝亲自核定录取。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通过公开招考、聘任、岗位竞争等方式选拔人才。
两者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科举制度重视考试成绩,而公务员制度更注重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培养官员的方式在北宋科举制度下,选拔出的官员需要接受官学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政治理论和行政技能,以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更注重培训,通过培训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升公务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不同的制度下,培养官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科举制度更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公务员制度更注重实践能力。
三、管理机制的建立北宋科举制度下,官员的管理体系是由皇帝和宰相一手掌控,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机制,包括市场监管、人事管理、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的管理手段。
两者在管理机制的建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现代公务员制度更加注重规范与科学,注重依法依规管理。
四、对社会的影响北宋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在选拔、管理、培养官员方面更加科学、有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素质。
两者对社会的影响有所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结论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方式、培养官员的方式、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对比两者的异同,可以为现代政府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結合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现代启示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一)政治角度1、科举制它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
、它是对血统论和世袭制的彻底倾覆。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的凝固化,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希望,缓和了因社会地位差别形成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又极大地强化了“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意识—这一点才会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浓厚社会文化氛围和强烈的社会文化心理。
3、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的。
这一作法也许是当时的权力构架下的唯一选择。
而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取。
而由另一个权威的专门考试机构专司此事,就有可能把此种弊病降到最小程度。
由人大组织实施,更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二)经济角度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思想自由发挥,这大大钳制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1、科举制将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正确的原则。
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来进行管理,文官执政与武士专权两者相比,其优劣高下一目了然。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从它的产生到最后的消亡,其原因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导致它的灭亡。
它对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1、科举选才实行的是有效的竞争机制。
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招考的大多是中、低级、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竞争客体范围较小,层次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竞争也不够激烈,从而不利于广泛的获取人才资源。
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借鉴摘要: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
虽然它存在诸多弊端,但作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对现代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其中录用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寻找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特别是录用制度的借鉴之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传统的选官制度,虽然现代社会对它的贬过于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在中国流传上千年的制度,仍然包含很多有益的方面,尤其对我国当前公务员的录用制度有较多可借鉴之处。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从隋唐开始政府通过考试取官,这相对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察举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来说,确实要公正、合理得多。
科举成为中国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为支撑中国官僚政治运作、发展的杠杆,也成为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二)提高封建国家管理效能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明清的张居正、林则徐等等。
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这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I理论纵横I科举制度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文/羊芷萱摘要:本文将科举制度与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对比,希望吸收其优势,规避其缺点,以期完成对科举制度的超越,完善 公务员选拔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利弊公务员选拔制度法律体系完善启示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自此,在中国延续了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离科举制度废除已100多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这一重大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科举制度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所启示。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一)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297年。
(二)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 录制度)的简称。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而从根本上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解决了官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机关作风和服务意识。
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
这无疑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
从两个制度中不难看出,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存在共性。
科举制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本文将主要从科举制度的优劣方面进行探讨。
科举制度被废除100多年以来,人们用褒贬不一的眼光看待它,更多的是对科举后来趋向僵化的批评与指责。
不得不承认,科举被废有其必然性,但几乎贯穿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其合理性。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与之相比,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系下形成的。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探讨两者的异同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北宋科举制度北宋科举制度是一种在中国古代进行官员选拔的制度。
它源自于隋唐时期的贡院制度,经过了宋代政治改革的不断完善,成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士子的才学为选拔标准;包含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具有一定的社会阶层上升功能等。
北宋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打破了世族政治的垄断,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了上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贡门族等弊端的产生,也有可能造成“千石之富,不如一举之贵”的社会风气。
二、现代公务员制度现代公务员制度是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选拔和管理官员的制度。
在中国,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和完善的。
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选拔考试、职业培训、职业生涯发展和绩效考核等。
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比,现代公务员制度更加注重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政治立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北宋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注重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强调能力和绩效导向的管理,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和文化程度。
现代公务员制度也更加关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注重维护官员的职业操守和政治品行。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比,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管理需要。
三、比较与总结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在选拔官员的目的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北宋科举制度是一个与封建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强调学识和品德,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浅议科举制度对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本文阐述了科举制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分析了我国公务员现行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借鉴科举制度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对策。
要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或者统一分级考试;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促进考试内容多样化、合理化,提高公务员招考的科学性;要建立独立的考试部门,增强公务员招考的公平与公正性。
标签:科举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问题;启示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肇始于隋朝,1905年废止。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把政权和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封建国家的管理效能。
虽然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它的贬过于褒,但无可厚非的是这个在中国流传上千年的制度,仍然包含很多合理之处,尤其对我国当前公务员的录用及考核制度有较多可借鉴之处。
当前,有关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各项法规制度正逐步趋于完善,但考试录用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由于公务员考试成为热门,如果没有好的制度规范,势必会对社会的公平公正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分析科举制度的运行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及其影响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的最初目的是为政府从社会中提拔人才,破除贵族世袭现象,拓宽官吏来源,优化朝廷用人体系。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较为公平、公开及公正的选才办法,体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后来东亚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日本科举的废除甚至还要在中国之后。
浅论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作为一种社会精英选举机制,科举制度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尤为重大,同时也塑造出有科举制烙印的中国式公务员制度。
研究公务员制度发展与完善必定离不开对科举制的探究,对科举制进行辨证性剖析,分清利弊,扬长避短,对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有着创造性启发。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制度、影响、启发一、科举制度是公务员考试的历史渊源科举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善于宋代,程式化于明清。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为定期举行、自由报考、逐级考试、以考试结果定去留。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拔官员,从而为历代的封建朝廷网罗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官吏。
1、科举制实行“怀牒自进”,自由报考的原则。
它的产生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格局,为庶出寒门的才学之士开辟了一条宽广的仕进之路。
与以往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合理的多。
2、其二,实行“平等竞争,择优入仕”的录用原则。
第一次撇开了血缘、门第、出身、家世等先赋因素,而将学问这种成就取向的因素作为官员录用的基本标准。
同时,严格的科举考试法规保证应试者的公平竞争。
3、在科举制度下,造成了精英层之间及社会上下层之间的流动性。
科举制行成了社会精英的再生机制。
功名、地位与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获取,从此以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基础。
在科举制度下,教育达到近代以前最为广泛的普及与提高。
4、科举制强化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使社会价值高度一体化。
儒家学说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保证了录用对象在思想上与统治阶级保持一致,在政治上符合标准。
经过长期的渗骨人髓式的思想灌输,最终使得儒生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统治集团的政治目标完全融于一体。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不单改善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而且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能的人士。
农家参谋社会视野-168-NONG JIA CAN MOU论古代科举制对我国现代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启示梁艳 李万波(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考取公务员行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虽然现代公务员的考录制度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改进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古代的科举制度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人才的选取和考试规定的设置,依然可以为现代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基于古代科举制的含义和意义,分析古代科举制对我国现代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公务员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代科举制;现代公务员;考录制度;启示1 古代科举制1.1 古代科举制的含义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持续了千年的时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之一。
科举不是一个静态的词语,它是一个含义丰富、具备动态特征的一个词语,广义上讲,科举是分科举人和考取进士,它起源与汉代,狭义上的科举是指,一类人通过考试进士考取的行为。
古代科举制不能运用准确的语句进行定义,因为科举制中的内容是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的,科举制的建立为很多寒门出生的人提供了机会,大多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是历经十年以上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他们在这十年期间对过去的试题和内容进行研究,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参加科举考试,这也说明了古代科举制对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1.2 古代科举制的意义古代科举制度能够长久的推行下去,一定是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政治方面:科举制保证选拔的人才是具有丰富知识的,通过改变了用人制度,确保选拔的人才可以真正的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促进政治发展;社会方面:科举制的实行令当下的社会风气走向正能量,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升读书氛围,提升社会人们的素质;文学方面:科举制的实施为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在该环境下,诗人盛行,诗集创作盛行起来,这也为我国传统的流传做出贡献。
浅论科举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二、公务员考试——科举制的回归和升华“公务员”一词最早出现于l855年《诺思科——屈维廉报告》中,由英文Civil Servant或Civil Service转变而来,原意为“公务员”或“文职服务人员”,是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
10年前当我国建立起现行公务员制度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发明文官考试制度的古老国家,反而需向欧美学习借鉴。
中国的科举制度流传到欧美,又从欧美回归中国本土。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了起点,而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升华。
追源溯流,中国科举制度被介绍到西方并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在16世纪。
西方文献中关于科举制的最早记载见于葡萄牙人克鲁兹的游记,他于1556年来华,成为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1569年,克鲁兹所撰《中国游记》出版,内里说到中国官员“由考验其学问而后产生”。
l583年,葡萄牙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所著《伟大的中国》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方法,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激起了欧美人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关注。
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英国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最为关心,从l570年至l870年,以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70多种。
《文学考试制度》、《中国札记》、《中国历史与现状》等都极力称扬科举制。
英国于l793年、l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
比起西方的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科举制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当时在西方人心目中,以考试选官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正合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
科举制的平等精神受到启蒙思想家的高度重视,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一批哲人都曾赞赏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伏尔泰对科举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曾经说:“人们很难想象还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
”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甚至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
即使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西方的声望已一落千丈,但科举制还为西方人士称道。
1847年英国人麦杜思在伦敦出版了《中国札记》一书,还强烈呼吁建立向全体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素质和水平,他认为中国国脉所以能历久不衰,完全是因为有一个用贤使能的政府。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趋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启示,西方国家在l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事实上,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来建立公务员制度是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的,l600年东印度公司获许建立,1829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公开考试选拔文职人员。
英、美率先进行改革,效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政府官员的“考选制”。
1855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
由于英国国势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并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效法的榜样。
l875年法国的文官考试系统基本形成。
布鲁奈特利认为:“法国的教育确实建立在中国公开竞争考试的基础上,而且通过竞争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无疑来源于并且效仿了中国。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使其完备。
科举制度西传欧美,各国结合本国国情,化腐朽为神奇,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义文章,考试“限于那些有知识的部门,这些部门是英国绅士们所向往——可能吸引注意的——如历史、法学、金融和商业以及语言等等,而被考虑在列的则应该是那些毕业于牛津或者剑桥文科的高材生。
[7]”考试科目多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与各种文官职位密切相关的学科学问,以英国为例,英国文官考试以牛津、剑桥大学的课程内容为标准。
被选者应有开阔的视野和通盘考虑问题的能力,避免了中国科举考试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弊端。
美国的文官考试则带有实践性。
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意味着西方政治体制中官僚政治的产生。
从此,西方政治精英中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政客的,经考试进入权力体系的职业技术官僚。
现代西方政治体系中的所谓“文官”或“公务员”主要是指这批职业技术官僚。
“考选制”的实质是将“业务标准”引入政治录用,从而有效的抵御了官场的腐败及任人唯亲的宗法原则,极大的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堪称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甚至有人将科举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四大发明相比。
早在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英文杂志上撰文探讨中国的科举考试,并预言:“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8]”1868年10月,在中国京师同文馆任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席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东方学会上提交宣读的论文《中国的竞争考试》中,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向新近实行文官考试的英、法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并向长期实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他认为这将对美国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以往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技术方面的发明[8]。
丁韪良的观点对美国的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一定影响。
l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争取建立文官制度时,借用了丁韪良的说法,认为考试选官的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等更大。
1943年,邓嗣禹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西方考官制度的影响的文章,为了撰写这篇文章,他查阅了7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专著和论文,他们大多是发表在1570年和l870年之间的英语版本。
依据大量的资料,邓嗣禹得出结论说:“毋庸置疑,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被介绍给了西欧国家……为各个国家所采用并得以逐步适应它们自己的特点。
”与此同时,YZ.常则对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科举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说:“有证据表明:第一,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广为人知;第二,有关那个时代竞争考试理论的期刊文章和议会辩论均与中国的这一制度相关;第三,议会内外一致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创立的一种制度,而且不容否认;第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而是用一种竞争性的官员考试制度。
[9](P544)”1947年,美国学者克拉克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的《中国科举考试中的子弟与才士之争》一文中指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马克W.哈德斯顿和威廉W.博伊尔在1996年研究了各个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及其渊源以后,得出结论:第一,在现代公共管理研究中,西方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华帝国的影响;第二,竞争考试以及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并且这种制度已由中国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准;第三,中国的经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及精英高级公务员制度;第四,这些制度的绝大部分都带有通才和非代表性官僚占统治地位的特征;第五,比较而言,美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专才占统治地位的特点。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当西方国家急于研究、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适应近现代西方社会需要的公务员制度的时候,发明了科举制度的中国人却在迫不及待地铲除这一制度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在科举被废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一直未能重新建立起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
当时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甚至倒退到了科举之以前诸形态。
民国年问曾借鉴西方体制推行公务员制度,由于种种原因,那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l949年解放后,我们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完全抛弃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们借鉴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于l982年,原劳动人事部在《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提出了“考试录用”要求,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坚持考试,择优录用”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l993、1994年,国务院选后正式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它标志着考试录用工作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也标志着我国录用公务员考试体系的正式确立。
发明文官制度的中国反而需向欧美学习借鉴。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科举考试回归故里。
当然,这是在全新的更高层面上的升华,也是传统考试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新生。
三、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考试的现实观照时至今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整l0年。
公务员考试中尚存在许多问题,我们以科举制度为一面镜子,为公务员考试提供历史的观照,其永久的精神至今应为公务员考试提供借鉴。
(一)公务员亟当以科举制度的核心——平等精神为借鉴。
1.考试资格平等。
科举制度允许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在最大范围内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回看现今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值得欣慰的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2年8月,全国有1.7万多农民身份的人经过严格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后,进入到公务员队伍[10]。
初步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
但是公务员考试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下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身份的限制,这不仅损害了考录的公平性,而且还成为某些考试中应考者来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使得选拔人才的视野显得很是狭窄。
2.考试过程的平等。
其一、建立完善的主考机构和考试官员队伍。
依唐制,宋明清科举考试均由礼部侍郎主其事。
中央专设贡院,作为考试的专门场所(明清时各省也设贡院),贡院内设内帘官(负责阅卷)和外帘官(负责阅卷前的弥封、誊录、对读等事务),内外帘官各司其职,不得相互授受,各自封闭办公。
其二、建立严格的考场制度。
唐代礼部试即建立起贡院,作为专门的考场,贡院四周用荆棘围起来,以杜绝考生与外界的往来。
贡院内实行搜检和巡查制。
为防止考生挟带与考试有关的资料,考生在入场时经过搜索衣服,讥呵出入。
考场中设兵卫巡察监督。
五代后唐明宗时,礼部规定,入场时须搜身,若搜出文书,一律驱除考场,并罚其以后两次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其三,实行密封、誊录制和对读制。
唐代偶有弥封的做法,既将考生的姓名、家世糊起来,宋代成为定制。
为防止考官认识考生笔迹和考生在试卷上做记号,宋真宗特设誊录院,派书吏用朱笔将考生的试卷誊录一遍,考官只阅朱卷。
为防止誊录官作弊,又设对读官,校对朱卷与墨卷是否一致。
其四、实行“锁院”和“别头试”,建立回避制度。
为了防止考官破坏公平原则,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苏易简等五人知贡举,受命之日,立即赴贡院锁宿,以此杜绝请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