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7 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课(3~5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01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课(3~5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 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总结它们的性质。
(3)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2)综合练习:设计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思考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3课时练习十七(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周长公式。
(2)能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直尺、三角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2.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1)让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规律,概括出周长公式。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2题,巩固周长公式的运用。
(2)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周长公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图形?(2)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图形的周长公式。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提问:如何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5题,进一步巩固周长公式的运用。
(2)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1. 长方形的周长:C = (a b) × 22. 正方形的周长:C = 4a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作品编号:97864512358745963001学校:趣鸟呜市文景镇欧阳家屯小学* 教师:瑰丽艳*班级:恐龙队参班*练习课(第3-5课时)▶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87“练习十九”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分别画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在练习本上按要求作图,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2.完成教科书P87“练习十九”第1题。
(1)动手量出数据,注意准确使用测量工具。
(2)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根据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各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可在后面的变式练习中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二、知识内化,巩固提升1.完成教科书P87“练习十九”第4题。
师:这道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18个正方形来拼组图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想一想,画一画。
【学情预设】预设1:摆1行,一行18幅。
长:18×2=36(分米);宽:2分米;周长:(36+2)×2=76(分米)。
预设2:摆2行,每行9幅。
长:2×9=18(分米);宽:2×2=4(分米);周长:(18+4)×2=44◎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在操作与计算中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分米)。
预设3:摆3行,每行6幅。
长:2×6=12(分米);宽:2×3=6(分米);周长:(12+6)×2=36(分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课(3~5课时)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并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尺子,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2. 新课: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公式的运用。
4.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请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请用公式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3. 请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实际应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练习和应用,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例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能告诉我它们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1.找一找。
⑴下面图形是长方形的,在括号中打“√”。
( ) ( ) ( ) ( )⑵。
( ) ( ) ( ) ( )2.判断。
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 ( )⑵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 ( )⑶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比长方形的长要短。
……………… ( )⑷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纸片拼出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
( )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填空。
(每小格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你画的长方形长( )厘米,宽( )厘米。
正方形边长( )厘米。
答案:1.(1)第4个(2)第3个2.(1)×(2)×(3)×(4)×3.图略(答案不唯一)( )厘米认识周长1.用蓝色描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
2.先量一量(取整厘米数),然后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⑴⑵( )厘米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每小格是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 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答案:1.图略2.(1)2厘米 2厘米 2厘米 2+2+2=6(厘米)(2)3厘米 2厘米 3厘米 2厘米 2+3+2+3=10(厘米)3.(1)2+2+2+2=8(厘米)答: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
(2)1+3+1+3=8(厘米)答:长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单位:厘米)2.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36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这根铁丝至少长多少厘米?3.小玲家有一张正方形餐桌,边长90厘米,要给餐桌四周包一圈木条,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答案:1.(6+14)×2=40(厘米)8×4=32(厘米)2. (36+15)×2=102(厘米)答:这根铁丝至少长102厘米。
3. 90×4=360(厘米)答:至少需要360厘米长的木条。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三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九第1、2、5、6、9*、10*题。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能正确比较周长大小,区分怎样操作才能使周长最短。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1)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在练习本上按要求作图,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分析与解答:本道题目是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根据要求先让学生用尺子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注意把握好零刻度。
再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利用量出的数据,根据图形的周长公式,组织学生独立求出各图形的周长。
二、发展练习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图,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题意理解和分析: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8+15)×2=86(米)。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6题。
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动手操作,然后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再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指正。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部分的周长的特点:中间公共的曲线部分一样长,外围的不同部分构成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则外围部分线段长度相等。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后,教师总结答案:分成的两个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10*题。
组织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练习课
学习目
标1.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2.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掌握。
学习重
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习准
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知识点1:四边形的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练习十
七”第1题。
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
()
(2)四边形有4个直角。
()
(3)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分析:四边形是由4条直的边
组成的图形,它有4个角不一
定是直角,对边也不一定相等。
答案:(1)√ (2)×(3)×
1.填空。
上面图形中,四边形有()个。
答案:2
知识点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练习十
七第4题。
填一填。
分析: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
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答案:6厘米 4厘米 5厘米
5厘米 5厘米
2.填一填:
(1)一个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
分别为6厘米和10厘米,那么它的另
外两边长分别为()和()。
(2)一个正方形的一边长为7厘
米,另外三边长分别为()、()和
()。
答案:(1)6厘米 10厘米。
练习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
88页“练习十九”第7题。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
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分析:本题要区别两个问题所限定的条件:(1)四周围上篱笆,求
篱笆长,即求长方形菜地
的周长;(2)如果一面靠
墙,要求篱笆至少要多少
米,可以使菜地长的一边靠墙,这样所要的篱笆最少。
答案:(6+3)×2=18(米)
6+3×2=12(米) 答:篱笆至少要12米。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
18米,宽9米,一面靠墙,
如图,其他三面围上竹篱
笆,竹篱笆长多少米?
答案:18+9×2=36(米)
答:竹篱笆长36米。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九”第5、6、8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说说学生的掌握情况和
不足之处
自主交流收获与心得。
教学反思
练习课上,主要以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他们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掌握,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练习。
教师点评和总结:
知识技能(72分)
一我会判。
(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比这个数大。
()
2.25g食盐溶解到100g水里,食盐占盐水的。
()
3.甲数比乙数多,则乙数比甲数少。
()
4. m∶2cm化简后是40∶1。
()
5.羽毛球队的人数增加后,再减少,现在的人数和原来的人数相等。
()
二、我会填。
(每空1分,共28分)
1.修一条长9km的公路,如果12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全长的(),平均每天修()km。
2.()的是27;60kg是()kg的;300t比()t少。
3.()没有倒数;()的倒数是它本身;1.5的倒数是()。
4.()∶7= =9÷()=
5.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乙队独做要15天完成。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比是()。
如果两队合做,()天就能完成工程的。
6.下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与阴影部分的面积之比是()。
7.在里填上“>”“<”或“=”。
8.如果路路家在学校西偏南40°方向上,距离是300m,那么学校在路路家()偏()()°方向m处。
9.某县今年出生的男、女婴人数比是5∶4,男婴的出生人数是女婴的,女婴的出生人数占出生总人数的。
已知这个县今年出生的女婴比男婴少820人,那么这个县今年出生的婴儿一共有()名。
10.有一根长m的绳子,第一次截下它的,还剩m;第二次又截下m,最后还剩下()m。
1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同学多收集了,五年级同学比四年级同学少收集了。
六年级同学收集了个易拉罐,四年级同学收集了()个易拉罐。
三、我会算。
(共26分)
1.直接写得数。
(4分)
2.化简下列各比,并求出比值。
(4分)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2分)
4.解方程。
(6分)
四、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数量关系中,把甲看作单位“1”的是()。
A.乙的等于甲
B.甲的等于乙
C.甲是乙的
2.一条公路,甲走了全长的,再走6km到达公路的中点,这条公路长()km。
A.9
B.18
C.36
3.一架飞机从某机场向南偏东40°方向飞行1500km,原路返回时这架飞机要向()方向飞行1500km。
A.南偏西40°
B.东偏南40°
C.北偏西40°
4.一辆汽车小时行驶30km。
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小时能行驶()km。
A.54
B.90
C.150
5.甲、乙、丙三人赛跑,甲比乙快,乙比丙慢,甲、乙、丙的速度比是()。
A.4∶1∶4
B.5∶4∶3
C.15∶12∶16
五、我会做。
(共8分)
1.根据下图填一填:小玲从家出发往()偏()()°方向走600m到达书店,再往()偏()45°方向走()m到达电影院。
小明从公园出发,往()偏()()°方向走()m到达电影院。
(5分)
2. 博物馆在书店西偏北30°方向400m处,请在图中画出博物馆的
生活应用(28分)
六、解决问题。
(共28分)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之比是1∶2,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多少度?(5分)
3.首阳水果店运进的香梨比苹果少8筐,运进的香梨筐数是苹果的。
首阳水果店运进香梨和苹果各多少筐?(6分)
4.一款电视机原来每台售价3800元,第一次降价后,第二次在第一次降价的基础上又降价。
现在该款电视机每台的售价是多少元?(5分)
5.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5天可完成,乙队单独做4天可完成。
甲队工作1天后乙队才开始工作,甲、乙两队合做还需要多少天完成?(6分)
甲、乙两人各走了一段路,甲走的路程比乙少,乙用的时间比甲多。
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多少?(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