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沟通: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教学刘文涛摘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非言语行为提供指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教学效果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不可或缺。
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重视,非言语行为由于其微妙性等因素,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据研究,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
人们一扬眉、一举手、一点头、一欠身、一挤眼……过去这些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诸如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等动作,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
关于非言语行为的作用,被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种,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非言語行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教师非言语行为1.教师非言语行为定义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利用我们的身体,姿势或语调等一切非口头语的形式进行的互动交流,例如面部表情,说话方式,手的移动及眨眼的频率等。
教师非言语行为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如姿势、副语言和表情等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有三个主要的特点:(1)包含口头语所未能传达的内涵(2)非言语交际的含义受语境影响(3)非言语交际内涵的解读在文化上是约定俗成的。
因此,对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研究,一方面可以分析特定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所传达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分析特定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辨别积极的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从而指导教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非语言沟通在教学中的运用人际沟通的形式有两种,即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通发出和接受的是语言信号,非语言沟通发出和接受的是非语言信号。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们只重视语言沟通而忽视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
在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巧妙的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眼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俗话说:“眼睛是内心的一面镜子”。
眼睛是心灵的天窗,而这扇天窗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传播着内心世界的种种信息。
眼神可以传达恨、恐惧、喜悦等情绪以及表达信心、爱、支持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提问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能胸有成竹地回答教师提问的幼儿,往往眼神看着教师;而拿不定主意或者回答不上来的幼儿,眼神则会目光游离。
教师只用目光与幼儿接触,就能判断出谁是否准备好了回答问题。
有准备的提问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姿态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被掩盖的真实心里经常会被身体语言所出卖,尤其是生活中常见的身体姿态。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活动,也可以影响别人的感觉和判断。
在讲课时,教师的体姿端正,扭腰盘腿,行动疲乏无力,就会减弱讲课的吸引度和知识的可信度,涣散幼儿的注意力。
教师的手势也有丰富复杂的信息作用。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手势信息越来越多,手臂的各种动作有不同含义,手指的各种动作组合也有不通风含义。
有许多时候补血药用法语言,只用手势也可以表达出某种准确的信息。
善于运用体姿、手势,教师的语言表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服饰在教学中的运用在非语言沟通中,衣着时时刻刻都在传递着信息,泄漏着人们内心的秘密。
一个人有魅力,吸引人,往往不是因为他长得如何俊美,而是因为他的举止高雅,穿着得体,分度不凡。
除正常洗换外,衣着的明显变化应当有特殊含义。
论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言语活动的艺术及其作用作者:张玉琴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0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途径有二:言语活动、非言语活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言语活动而忽视非言语活动的作用。
本人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言语活动的艺术及其作用。
一、对“非言语活动”概念的界定非言语活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一切非言语的手段或方式。
主要包括:1、教师的仪表,如发饰、发型等;2、体态动作,包括教师的眼神、微笑等表情活动,随教学内容和情绪变换的各种手势及师生的接近;伴随口头言语而出现的辅助言语,如音量、音调、节奏、语速等。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运用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外,还需要借助非言语活动。
二、运用非言语活动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注意规律,凡是注意的对象有变化或是运动的,则注意保持的时间越长,注意集中度也越高,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使自己的教学言语富于变化并配以恰当的手势、表情,则有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牢固,准确地掌握知识。
感知规律告诉我们,当某一感受器受到微弱刺激作用时,可提高另一感受器的感受性;记忆规律也表明,当多种感官参与识记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当运用非言语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听、视感受器的感受性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准确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
3.动之以情,增强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非言语活动,教师可以把自己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赞许、肯定或批评、否定,及对学生的期望之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激励或督促下,就可产生一种与教师期望、要求相同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自觉矫正其不良导课堂行为,激发学习的兴趣。
浅谈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特别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表情、目光、声音、姿势、空间和物体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课堂教学;应用非语言沟通是指除语言以外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目光、姿势和手势、空间距离、外观等表达信息的视觉通道和通过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表达信息的类语言通道。
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沟通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加强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通过实验发现:一个信息的总效果=7%的言词+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即信息沟通总效果的93%是靠非语言沟通来实现的。
当非语言沟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可以突破语言沟通的局限性,传递丰富的信息,无论是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还是语音语调都可以对课堂语言沟通起着深化和补充作用。
2、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抑扬的语气语调、得体的肢体动作、恰当的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沟通的合理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3、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氛围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教师通过非语言沟通,可将较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情绪情感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能通过学生的非语言行为感知其学习的状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产生共鸣和互动,促进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局面。
4、发挥教师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传播的阵地,更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心灵交融的舞台。
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是一种表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甚至触动学生的心灵,可能会影响改变学生对人生的看法。
论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教学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但是交际工具不仅仅是语言,人们还依靠一些非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各种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宾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
凡是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那些富有表现力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非言语教学的概念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教学,是指授课者在课堂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是除语言表过之外的其他一节信息传递方式,包括板书和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
它是授课者多信道表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授课者塑造自身形象,为学生的仪态修养做出直观示范的重要手段。
非言语教学又称为身势表达,由于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很多学者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身势学。
二、非言语教学表达方式的特点课堂非言语教学主要作用是帮助授课者课堂言语表达,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授课者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辅助性。
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态势,包括手势、眼神和体态等。
态势表达系统与授课者的语言表达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授课者言语表达辅助语言,是课堂教学表达的第二渠道。
正确、得体、大方的态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授课者的语言信息量做重要的补充,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并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表法性。
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晴雨表。
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是具有教育作用的。
如微笑能表达授课者对学生的亲近心态,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授课者的平等地位,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非言语交际与课堂教学【摘要】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英语课堂上,能应用英语组织和安排课堂,创建英语学习环境的教师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然而,由于学生词汇量的限制,教师不得不借助非言语行为包括肢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及着装等方面来简易语言教授工作,使学生对所传授知识有深刻的印象,从而对英语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那么,教师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也随即实现。
本文内容主要涉及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及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技巧的使用。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功能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hennings在《an analysis of nonverbal activity》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的82%是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行为或其它非言语交际方式来实现的,而仅有18%的信息是通过言语的行为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并且利用非言语交际的技巧来控制和进行课堂教学。
此外,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使用恰当的、生动的非言语行为来讲授抽象的知识很有必要。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高。
本文在提出非言语交际类型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非言语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对今后的英语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非言语交际的类型及功能从我日常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由教师本身所散发出的非言语信号深深地影响了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心情以及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
一般来讲,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包括:肢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的接触、着装等几个方面。
非言语行为具有许多独特的交际功能,包括以下六点:重复功能、补足功能、替代功能、协调功能、强调功能、抵触功能。
具体应用到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可以及时反馈课堂的教学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可以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教学中⾮语⾔符号的传播及作⽤2019-07-21摘 要:⾮语⾔符号是⼈类传播活动的重要⼯具,也是课堂教学中⼀种重要的传播⽅式。
论述了⾮语⾔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播和作⽤,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恰当地使⽤⾮语⾔符号来提⾼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符号;传播⾮语⾔符号是指不以⾃然语⾔为语⾔符号,⽽是以⼈的表情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它以语⾔为基础,单独表达⼀种信息,是⼈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
它同语⾔相辅相成,贯穿交际过程的始终,共同实现交际的⽬的。
⾮语⾔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具有语⾔不可替代的作⽤,是⼈们进⾏传播活动的有效⼯具。
如今,⾮语⾔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也相当的普遍,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语⾏为不仅有助于提⾼课堂教学的效果,⽽且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个重要环节,⼈类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在对⼈际传播中信息传递的情况进⾏研究后,得出结论:⼈们交谈时,传递⼀项信息的总效果=⾔语7%+声⾳38%+⾯部表情55%,也就是说在⼈际传播中,⼤量的信息是通过⾯部表情等⾮语⾔符号传递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语⾔符号和⾮语⾔符号结合在⼀起,将会对教学有很⼤的帮助。
但是,⾮语⾔符号的传播是有⼀定的度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将会适得其反。
⼀、⾮语⾔符号的分类1.体语传播体语是指通过⼈的举⽌、表情和装束来传递信息的⾮语⾔符号,⼜称“⾝体语⾔”或“⾏为语⾔”,通过体语进⾏的传播活动,称作体语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1)动作姿势。
这⾥的动作姿势是指通过⾝体的某⼀部位的动作变化来表情达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些⼿势或者是⾯部表情来向学⽣传达⼀定的信息。
(2)类语⾔。
顾名思义,类语⾔是某种类似语⾔的符号,简单说,类语⾔是指⼈们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多是象声词或叹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些感叹词或者是⼀些拟声词来使⾃⼰的语⾔抑扬顿挫,从⽽活跃课堂学习⽓氛和激发学⽣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_浅论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交流活动,因此,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堂中如何运用非言语教学方法的技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交流活动。
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承、思想沟通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进行的。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运用口头语言来传授知识,而且还运用体态系统的非言语方式―――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动作和行为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
因此,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运用非言语教学方法的技巧。
一、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情绪振奋,充满活力要想使自己的肢体语言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感情充沛而热忱。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产生诸如高兴、激动、愤怒、苦恼等不同情绪。
当产生这些情绪时,面部、肢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学生透过教师的眼神、手势、体态等的变化,可以领悟、觉察到教师的情感变化。
如果教师责任心不强,或缺乏教学经验,特别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必定会出现心神分散、情绪低落的表情,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求学的进取心,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会重视运用表情的变化启迪、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如提出问题后,轻轻皱眉,以示思考;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当回答令人满意时,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将手轻轻下压以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重和爱护。
恰当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教师情绪饱满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乐观振奋的精神,饱满高涨的情绪,才能使肢体语言的运用充满感情、富于变化,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风度得体,姿势优雅所谓“为人师表”教师讲课时的姿势和风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初探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辅车相倚。
而当前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视前者,往往忽略了后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针对这种重“言传”而轻“身教”的现象,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表现形式、功能作用、运用原则进行了浅析,旨在呼唤广大教师更加有效地使用非言语行为。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言语的表达,精心地对语言进行锤炼和调遣,在保证准确规范和清晰流畅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但却往往忽视了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运用,“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符号。
”[1]西方学者samovar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具体指出“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2]课堂教学是师生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和谐统一的双向交流过程,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只是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还应恰当地使用态势语、时空语、辅助语言、类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来帮助教师传情达意。
一、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表现在许多方面。
具体有以下几种:(一)态势语态势语即包括表情、眼神、手势、体态等非言语形式,又称“无声语言”。
1.表情。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来自文字,38%来自音调,55%来自面部表情。
”[3]所以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信息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巧用面部“说话”,如当提出问题时,轻轻皱眉,表示请同学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当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时,微笑着点头,以表示赞许。
这样做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兴趣。
如果教师的表情过于严肃和呆板,并且长时间保持这种一成不变的面孔,势必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感到压抑。
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9-10T02:34:34.68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13期作者: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导读] 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除了言语以外,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声音、板书等非言语符号系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手段。
非言语行为传递“非言语信息”。
杨华军陕西省丹凤县峦庄初级中学 726202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除了言语以外,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声音、板书等非言语符号系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手段。
非言语行为传递“非言语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后曾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喜欢=0.07的说话内容+0.38的说话语调+0.55的面部表情。
有人把梅拉别恩的公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把该公式改变为: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7%的说话内容+38%的说话语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个公式可看出,属于非言语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比言语行为的作用大。
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笑容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劣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的表情是其中重要因素。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通过调查,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中,有两种的意思是教师应“微笑”:一是“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另一是“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面带笑容进行讲课,用积极热情去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产生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目光指眼睛的神采和眼神的流动。
课堂教学中,目光的运用是教师最常见、最有效的利用非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即用眼睛“说话”。
所以,教师运用目光时眼势要活、要尖、要深,要充分利用视觉的补偿作用。
使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更好地转化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同时要利用目光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和组织课堂教学。
非言语沟通: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际沟通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其方式有二:一是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进行的沟通,叫作“言语沟通”,一是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非言语因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叫做“非言语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沟通”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而“非言语沟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通过实验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声调+55%的非言语。
另一位心理学家伯特惠斯戴尔就人际交往中非言语沟通发生的数量进行推测,在两人的交往中,言语所传递的信息不到全部信息的35%,而6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
不管两位心理学家定量的数据的准确度如何,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活动,是师生之间对知识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
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不断发出各种信息,学生通过不断接收各种信息,使认识、情感等得到和谐的发展。
这样一个信息双向交流过程的有效实现,除了“言语沟通”外,也必然要依赖于“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在教学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所有的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它,或象征,或意会,或强调,或描述,或评价。
可见,“非言语沟通”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辅助言语沟通。
课堂教学主要运用的是“言语沟通”,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传授知识。
但是,教师在讲解知识,特别是讲述那些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或事件时,如果伴以或憎恶,或鄙睨,或兴奋的脸部表情,辅以相应的手势动作,那么就能加强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增强“言语沟通”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引起学生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休的指向和集中,是学生进行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对强烈的刺激物、背景中突出的刺激物、活动变化的刺激物和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正具备了这些特点,因此能吸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激活学习情绪。
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影响。
由于教师的表情、心境和态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极大暗示性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积极的“非言语沟通”能引起学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4、扩大信息数量。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收量成正比。
而要扩大学生对教师所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收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信息接受感官的刺
激。
在保持教师言语发射量的同时,恰当地使教师的非言语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能扩大对学生感官的刺激面,从而扩大信息的发射及接收的数量。
5、调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发生违纪行为,如果停止教学用言语手段处理,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而且会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而“非言语沟通”则可以避免“言语沟通”的弱点,可以进行个别交流,如一个不经意的眼色、手势,忽然降低语调,不露声色地对某个学生靠近等,都能起到及时阻止违纪行为的作用,使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当然,“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有一些,如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等。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非言语沟通”,发挥“非言语沟通”的作用呢?下面就目光、表情和体姿三方面作些说明:
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个人传情达意,作了言语外,主要靠眼睛。
据科学家研究,人的眉毛有四十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信息,可谓繁纷复杂多样。
课堂上,学生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采的目光,窥探教师的心境、态度,引起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目光的使用上,教师要做到:注视学生,炯炯有神。
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个学生,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更不能东张西望,目视天花板或地面。
特别要注意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
表情
人的面部具有精确分化的肌肉组织和精细分化的血管系统,并且有接受有机体刺激的十分敏感的受纳器,是人体语专的“稠密区”。
人们能够通过脸部形态和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言语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露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部表情要做到:亲切自然,温和适度。
教师的表情要发自内心,不能装腔作势,更不能口是“情”非,故作姿势;要温和亲切,以减轻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打通师生间的情感通道;表情变化要适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体姿
教师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是教师感情在体姿上的表现。
教师体姿端正,走路稳健,能增加讲课的吸引度和可信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同学生谈话,或听学生答问时,身体微微倾向学生,是表示礼貌和兴趣,可以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欠身点头,是表示谦虚和热情,能增进学生的好感和坦诚,等等。
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体姿,做到:准确得当,
自然贴切。
体姿中最突出的是手势,由于手与大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十分紧密,一个人的愉快、苦恼、兴奋等都可以用手势表达出来。
手势的类型有多种,一是象征性手势,主要比划在它的范围内包括不了的事物,如大河、高山、宇宙等;二是象形性手势,用来比示某些事物的原形原状,如大小、高低、方圆等;三是号召性手势,含有指示、命令的成分,如前进、冲锋、分开等;四是情绪性手势,表现教师对某种事物和现象的态度,如肯定、否定、疑问等。
对于这些手势,教师要区别情况,恰当选用。
此外,教师在运用“非言语沟通”时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①准确。
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语言必须符合科学,要准确、明白,与此相配合的“非言语沟通”也同样如此,要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严格限从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②简洁。
《礼记•学记》中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举譬而喻。
”教学语言尚且如此,“非言语沟通”更不能多用滥用。
整堂课教师象木头一样照本宣科固然可恶,从头到尾眉飞色舞,指手划脚同样也令人生厌。
简洁,就是不到非用不可时决不轻易使用。
③协调。
就是必须与课堂教学的气氛、具体的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相一致,相协调。
④优美。
优美的语言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优美的体态也可使人赏心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