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
- 格式:pptx
- 大小:543.24 KB
- 文档页数:40
《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过敏性休克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主要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强烈全身变态反应综合征,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机体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达休克水平。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免疫反应强度、用药途径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
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一、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1、皮肤粘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有一过性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鼻、眼、咽喉粘膜充血、水肿等。
2、呼吸系统表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3、心血管系统表现常可见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比基础血压降低20%或脉压差小于20mmHg。
病人还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然后发展为四肢厥冷、发绀、脉搏细弱、心动过速及晕厥等。
4、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5、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严重的可出现血性腹泻。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过敏性休克的判定标准1、血压下降为必需指标,再伴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表现的1-2个指标即可判定;2、报告情况符合血压诊断标准,同时临床过程描述中有抗过敏治疗经历,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的,不良反应名称可归纳为“过敏性休克”;3、报告人认为是过敏性休克,而现有病例报告信息无明确证据反驳的,不良反应名称可归纳为“过敏性休克”,如不良反应过程描述欠缺多,请报告人追踪原始病例,补充报告情况。
三、关联性评价关联性评价按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及无法评价的6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ae
CTCAE即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是一个用于评估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标准。
它按照MedDRA(医学词典用于研发药品和医疗装置)初级系统器官分类进行分组,每个系统器官分类里,不良事件按照严重程度描述和罗列。
CTCAE将不良事件分为5个等级:
1. 1级:轻度,无症状或轻度症状,仅临床或日常生活活动(ADL)诊断发现,无需治疗。
2. 2级:中度,最小的、局部的或非侵入性的治疗指征,年龄相关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受限,或衣服、使用电话、理财等等自理性日常生活活动受限。
3. 3级:重度或重要医学意义,但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自理性日常生活活动受限。
4. 4级:危及生命,需紧急治疗。
该事件不一定与接受的治疗或产品有关。
5. 5级:死亡。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评价标准可能因药物、治疗或研究目的而有所不同。
如有疑问,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过敏性休克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主要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强烈全身变态反应综合征,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机体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达休克水平。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免疫反应强度、用药途径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
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一、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1、皮肤粘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有一过性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鼻、眼、咽喉粘膜充血、水肿等。
2、呼吸系统表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3、心血管系统表现常可见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降至90mmHg 以下或比基础血压降低20%或脉压差小于20mmHg病人还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然后发展为四肢厥冷、发绀、脉搏细弱、心动过速及晕厥等。
4、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5、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严重的可出现血性腹泻。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过敏性休克的判定标准1、血压下降为必需指标,再伴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表现的1-2个指标即可判定;2、报告情况符合血压诊断标准,同时临床过程描述中有抗过敏治疗经历,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的,不良反应名称可归纳为“过敏性休克”;3、报告人认为是过敏性休克,而现有病例报告信息无明确证据反驳的,不良反应名称可归纳为“过敏性休克”,如不良反应过程描述欠缺多,请报告人追踪原始病例,补充报告情况。
三、关联性评价关联性评价按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及无法评价的6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6.0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药物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任何一种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事件。
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作为重要的医学指南,对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了规范和分类,有助于规范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6.0的内容和要点,以帮助临床医生和药物研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不良反应事件的定义和分类1.1 不良反应事件的定义不良反应事件是指药物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或者在合理条件下导致的对患者有害的反应。
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药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等。
1.2 不良反应事件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对患者的影响,一般可分为轻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和重度不良反应。
还可以根据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症状表现和持续时间来进行分类和评价。
二、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6.0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1 不良反应事件的严重程度评价根据评价标准6.0,不良反应事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对患者造成轻微的不适,不需要特殊治疗或者只需支持性治疗。
中度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适,需要进行治疗干预并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进行。
重度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需要紧急治疗干预或者可能危及生命。
2.2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评价根据评价标准6.0,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可分为常见、罕见和特异三个等级。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在常规治疗下易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通常占总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大部分。
罕见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在常规治疗下不易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通常占总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少部分。
特异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通常很少见。
2.3 不良反应事件的症状表现评价根据评价标准6.0,不良反应事件的症状表现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下面将从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患者反馈三个方面来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
一、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在患者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和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
临床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医生需要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时间,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2.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医生需要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轻、中、重三个等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医生需要记录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以便评价药物的持续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4. 不良反应的影响范围,医生需要评估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范围,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药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生化指标,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来评价药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2. 药物浓度检测,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药物浓度,来评价药品的代谢和清除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免疫学指标检测,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来评价药品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三、患者反馈。
患者反馈是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主动向医生反映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价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良反应的症状描述,患者需要详细描述不良反应的症状和持续时间,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不良反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