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比较阅读.........5.穿井得一人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常一人...居.外.(.).(.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答案】..述.。
.....(.1.)住..、讲..。
.(.2.)等到...。
.(.3.)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注意“及”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1.)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2.)如果像这样(以讹传讹),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说的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24 寓言四则01 积累运用。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赫.拉(hè) 庇.护(bì) 喇.叭(lǎ)粘.住(zhān) 溉汲..(gài jí) 崩坠.(zhuì)寝.食(qǐn) 中.伤(zhòng) 跐.蹈(c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因往晓.之(告知,开导)(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3)若.屈伸呼吸(你)(4)闻.之于宋君(使知道)(5)国人道.之(讲述)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是(D)A.宋之.丁氏晓之.者曰B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C.只使.坠得一人之使.D.亦.不能有所中伤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解析:A:“之”的意思分别是:的/代词;B.“若”的意思分别是:像/你;C.“使”的意思分别是:与“只”组合,指纵使,即使/使唤;D.“亦”都是“也”的意思。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6.班级要组织“小寓言大智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你参与其中。
【揭示特征】(1)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
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
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
人教版文言文《穿井得一人》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2.溉汲..________________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6.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7.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8.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9. 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三、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2)其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②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②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者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注释(1)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而:于是,就。
(3)溉汲:打水浇田。
(4)溉:浇灌;灌溉。
(5)汲:从井里取水。
(6)居:停留。
(7)于:被。
(8)及:待,等到。
(9)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10)道:讲述。
(11)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2)对:应答,回答。
(13)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赏析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穿井得一人》含答案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及.其家穿井及:等到C.闻.之于宋君闻:听说D.丁氏对.曰对:回答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得一人之.使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1.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得到一个人来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活人。
B.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听到像这样的传闻,不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C.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有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就去传播说:“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
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
2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切不可轻信传闻,盲目随从。
B.《穿井得一人》出现讹传的原因,是丁氏对事情的表述不清楚,使听者误会了其意思;另外“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也是一个原因。
C.《穿井得一人》中,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过程中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D.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答案】19.C20.A21.C22.D【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过关检测一、(2022秋·江苏南通如皋市·七年级期末)小语邀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乙】山鸡与凤凰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
”路人曰:“我闻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皆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凰之值十倍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①闻之于宋君②遂闻于楚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相关句子。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②及其家穿井等到③乃与之才④句子翻译: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小语想探究谣言是如何产生的,请帮助他比较分析两文中的人物表现,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4)小文认为“谣言止于智者”,结合“宋君”和“楚王”的行为,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谣言。
【答案】(1)①闻之/于宋君。
②遂/闻于楚王。
(2)①从井里取水;②等到;③才;④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3)①“凤皇也”。
②丁氏穿井得一人③国人道之④不加辨识,胡乱赏赐。
(4)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
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②意暇甚________③屠自后断其股 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许几何哉?(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与之作斗争。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杞人忧天》原文及翻译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字词注释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答】文末“即公兄无子,左将军王凝之之妻也。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④⑤①②③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走了以后,连(只)走,走了(所以,就)..c.方圆的参赛作品不顾(照顾)太阳、喝酒和下雨(这)..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翻译下面句子。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溉】,【汲】,4、【及】5、【国人】5、【道】6、【闻之于宋君】【闻】,7、【对】9、【得一人之使】《杞人忧天》11、【亡】13、【晓】14、【积气】15、【若】16、【行止】17、【奈何】18、【只使】19、【中伤】20、【积块】21、【四虚】22、【躇步跐蹈】23、【舍然】【舍】,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翻译: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翻译: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35组)一、咏雪(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谢安幼年谏兄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①,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②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念:怜悯;同情。
②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
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止增笑耳/止有剩骨B.狼不敢前/乃悟前狼假寐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穿井得一人》 中考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给下文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解释加点的词: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翻译句子;(1)吾穿井得一人。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等到…时候 ;议论3.(1)我打了一口井,多出了一个人的使用。
(2)是多出了一个人的使用,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4.道听途说的话是不足为信的。
试题2: 《穿井得一人》 中考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⑶ 有闻.而传之者 ( )(4) 闻.之于宋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1.(1)等到…时候(2)说,讲 (3)听说 (4)使……听说2.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3.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试题3: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
..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
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