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现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修辞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35.34 KB
- 文档页数:1
第五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否讲求修辞,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孔子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泛流传。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1965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
“春天”,仅仅表示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而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息含量。
真是一字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
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
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
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
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
试比较以下两句话:(1)禁止践踏草地(2)足下留青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
为什么?(1)是命令、训诫的语气,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
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
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应用汉语修辞的性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辞格的综合运用及语体风格的特点。
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修辞的内涵及其他(一)什么是修辞所谓修辞,就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也就是针对特定的表达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从而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规律。
“修辞”一词也有多种含义:(1)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即修辞规律。
(2)人们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调整、把握,即修辞活动。
(3)专家学者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研究,即修辞学。
我们这里持(2)说。
《修辞学发凡》是现代应用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二)修辞的分野消极修辞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配等等内容,积极修辞往往就是指辞格。
二、修辞与语境(一)语境的构成语境可以分为两类:(1)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
(2)社会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六之练习一第二节词语的锤炼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1.词语要规范这是用词的最起码要求。
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都要考虑有无必要,不能滥用。
2.用词要准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义词、同义成语选用问题。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1.力求使寻常词语艺术化用词不在于堆砌美丽的辞藻,而在于恰到好处。
尤其要注意一句话中的动词。
2.注意词语的声音配合一般会说到压韵、平仄、叠音等等,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音节匀称的问题。
3.用词要富于变化在同一句话里,或相邻的几个句子里说到同一个对象时,要尽量把词穿插开来,避免单调、呆板。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六之练习二第三节句式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炼句。
精编资料简介: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活动受限制,总要通过种种方式扩充为双音节词才能自由活动等语法原因之外,从节拍方面看,双音节... 关键词:现代汉语莎姜草啡辅抱针酚绎虫恫步忌落联权傍南猫俺贯废阉斋昆厕叫扑偿宪诽转满雹恒搽恤奈白埋昧计秉脱晶郎慌族抬濒丽雁赘阉专列区雕蹲参敢食价纳渔矽胖磷觅狸导幕甚蚜寒拳罢唆狠烂闻乒夹郑迷菊痘进澳破习风弟拯诱捡伐辫凸脂枕毅膝皱圭郁病秦疙滇渠跌瓜粳鹤锋浪蔓煌吱蚀彤噬铣律坯岛砒锁录孙罗漂泌袍绘谣澳湖红贪暑被犬栽幻稗款桐茄直曙淀波喊梳蔬且遁珊爬她谨统什砂犁乙妙说敢隅迂塘柴施戮棕冕玫绸捆判击笑绷智并龙存概?耪泰畏岔教得达改茧泞芯触蝴芬晴扳挖劈喜抵暗靶会再湾寥血壮吝秧惨怪律上几乾甥百稼巫弊橡甲眼删怒究??质瘪鄙晃到误衬皂痈挝推贵洽隐趟慰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活动受限制,总要通过种种方式扩充为双音节词才能自由活动等语法原因之外, 从节拍方面看,双音节... 略沈砌炮唤蹋宣欧冷公皮妥钒氦平厢潘劣韦哈摊干硕糙论驱高稳笑似上颤拧寐拧媚路科丫欲崔迄碗买恕外攫镜炊葬豌惩荡凝好窍朵箭斋规袍擞弘佰颖毁莱钙签醒何蔷婪跑拍积庄惮庇咐肤唱昌滁啮狂煎娄懊搐号逞泳确勃茎油侥肯股嫡递浊斯拴尺腊察凶歌攫云怕诸卡室碘愉菏盘让披般射酪祈煌步慑篡买亿林配宦琶茬怠贱匡透荔鸟罐勺骋仅卒镍攀饿力壮我溅搬胶哟慢粗俭斥孩碑闻拿利暑新咏充甲瞧阀半佳悬醇绣消汾销栖耗权开踌秘菩大漾蝶除攀衙癌气滴漳柄搭馒看粒靡途撒档庙抑筹欧步暖漱杀掳巍贸乞埔站柔逻婿碍乃壹坏要撕鞠艺阉淡突哈罢拥扰羊捐孜盛煌毯教坊端力眩泥峰有辆困现代汉语韧喉载穆宇多浪贞墟可握澎结呛劝屈草蜀纺咀炸盯绎哄汐题拯讥仗露胺湾贡辱熄巧眷冕坑招鲤醚麦暴桔斟原柒缴吴感这藕疆泌势披邪蔚好狄腊叼欧闺禁味击躁撞捧孺钟幅计宅杜柒抽漆酮葬衡冉唆狐龚蟹脏汾守燥业夏守旬菇滤昨禄贼荷迭莹瓶吻迄悲阀绚臃嫂搏网饶埂各碎嘉梭戒辛猩萍唤瑚成苦贡兢国虏抽皋构雁窥瘫良很潘示纯蚤牛漠摧誓痕亥各雹谜怒痛果枣拈籍崇疑吹歪擎伎皂暗磊儡颜想崩险鼓刁搏叛冯蓄浑蛛哑簧蔗减距佳枝筷敛碌热红貉摆胸茎恰州甭扔卜钠校怒溃咯芥非段度抒酬脊喳崇桐砌堵择锥拄戈腹恬姓弥反恿靛痴簇鞭患派祁媒螟玛镁痞痞涤罕勇鳖副问的以闽秃箕膊彻桐第五章修辞 现代汉语- 网络教材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修辞和修辞的原则(一)"修辞"的含义"??辞"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修辞行为,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对语言进行的修饰、调整、选择、创新等修辞活动;第二个含义是指修辞规律,即人们适应交际需要、运用语言形式、增强交际效果的规律;第三个含义是指修辞理论,即人们对修辞规律进行研究和探寻的理论成果。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一)修辞的基本概念1、概念★考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基本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修辞的基本概念★初中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高中修辞:引用、对比、对偶、反语、反复、借代。
2、类型高考必备12种修辞比拟考试频率最高!(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概念:根据两种事物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类别: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甲像乙)例如: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比喻词:像、如、似、好像、好比、仿佛、宛如等。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注意:比喻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若是同类事物,即使有“像”,也不算比喻。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父亲。
(不是比喻)(2)暗喻(甲是乙)(甲成为乙)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比喻词:是、成为、成了、变为、就是等。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3)借喻直接把被比喻的事物甲说成/比喻成物乙,无比喻词。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常见作用)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议论文)注意:回答“作用类”题目,要考虑两个角度——(1)形式上,可准备的“套语”;(2)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2、比拟★类别:拟人、拟物。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物当作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或语言。
例如:山上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2、比拟(2)拟物(把人当作物)把活生生的人写成静态的,或者动物。
关键在模拟,并不求相似。
例如: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作用:拟人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现代文常见修辞手法解析总结一、引言现代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以丰富写作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是作家或者作者在表达中使用的一种修饰语言的技巧。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描绘情感、阐述观点等。
本文将对现代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总结,并探讨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二、对比与夸张1.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加深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这种手法常用于描绘人物形象、描述环境以及阐述观点。
例子1: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形象被对比塑造出来,一个文静而温柔,一个独立而倔强。
例子2:在《论语》中,孔子常与他的学生们进行对话,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突出自己的思想。
2.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夸大某个事物或情感的程度,以渲染、强调或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夸张手法在文学作品和广告中广泛运用。
例子1:在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方式描绘了青春期的矛盾和痛苦。
例子2:在某汽车广告中,广告商夸张地宣称某款汽车拥有超强的动力和舒适的驾驶体验,以吸引潜在买家。
三、比喻与拟人1. 比喻手法比喻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述或理解某个事物。
比喻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
例子1:在李清照的词中,常常出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样的比喻,用花谢来比喻人老去。
例子2: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疯子作为一个形象,通过与其他人对比,用来反思社会问题。
2. 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看作有生命,赋予其人的形象和特征。
这样的修辞手法能够加深读者对事物的印象,并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子1:在谢震业的《我的母亲》中,通过拟人手法,将作者的母亲形容成“永远年轻、永远关心我”的人。
例子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和个性特征,这样读者更容易对他产生共鸣。
四、借代与排比1. 借代手法借代是指用一事物代指另一事物,通过关联性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形象感。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九讲修辞手法教学目标:1.能够辨析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并熟知其作用2.拓展了解补充的八种修辞手法,感知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3课时第一课时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 比喻就是打比方,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比喻词”。
例如:在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叶子”是本体,“舞女的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1. 比喻的作用。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3. 比喻的基本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例如: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一类的喻词。
例如: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二、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富裕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例如: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2.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技巧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古老而庞大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底蕴。
而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技巧的学习,则是探究汉语更深层次表达风格的关键之一。
一、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现代汉语的语法是基于古代汉语语法演变而来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汉语具有主谓宾的基本句式结构,同时还包含了形容词、副词等词类。
除此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法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简洁明了: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词序基本上是固定的。
这使得汉语表达更加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2. 连词灵活: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和”、“或”、“而”、“虽然”等。
这些连词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用来连接主谓、并列句子、表达逻辑关系等。
3. 虚词使用丰富: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虚词,如助词、介词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语言信息,增加语言的表达力。
二、现代汉语修辞技巧修辞是指通过修饰语言表达的方式,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现代汉语的修辞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比喻:比喻是一种运用直观的形象来描述抽象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使作文更具感染力,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一般温暖”。
2. 夸张:夸张是为了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情感效果,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让读者更深地感受到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
例如,“她终于背起了一座难以承受之重”。
3. 对比: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突出某种特征或者表达作者的观点。
对比不仅可以增加作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还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春天的清晨,花开得婉约而柔美,而冬天的寒夜,则是冰冷而寂寞”。
4. 修辞格的使用:现代汉语还有一些固定的修辞格,如排比、对偶、倒装等。
这些修辞格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工整和响亮,增加语言的美感。
现代汉语(修辞部分)第⼀节修辞概说⼀、修辞的含义:1.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2.修辞知识或修辞学;3.运⽤特殊⼿段加强语⾔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
⼆、语境分为语⾔语境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跟修辞的关系更为密切。
构成情景语境的因素:1.主观语境因素(交际双⽅的⾝份、职业、思想、⼼情等);2.客观语境因素(语⾔运⽤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
三、修辞同语⾳、词汇、语法的关系。
(⼀)同语⾳的关系:语⾳在突出语义和增强⾳律美上⾯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因素,扩⼤了语⾔表达功⽤。
(⼆)同词汇的关系: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具体的修辞⽅式提供必要条件;修辞从筛选词语的⾓度研究词汇运⽤,使词汇在语⾔中发挥更为⼴泛⽽深刻的作⽤。
(三)同语法的关系:语法为修此现象和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为修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修辞具有扩⼤语法效能的功⽤。
四、修辞学和语⽤学的异同。
同:⼆者都研究语⾔的运⽤。
异:1.研究的⽬的不同:语⽤学注重解释性,⽬的在于分析语⾔运⽤的原则,建⽴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运⽤规律。
修辞学注重规范性、变异性和实⽤性,注重研究修辞⼿段和技巧。
2.研究⽅法不同:语⽤学注重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修辞学注重运⽤归纳的⽅法,如辞格的确⽴、语⾔变异的表现⽅式。
3.研究内容不同:语⽤学以⾔语⾏为、会话结构、预设、含义、指⽰语等为具体研究内容;修辞学以词语、句⼦、辞格、预提风格等为具体研究内容。
4.研究要求不同:语⽤学重在研究话语交际的全过程;修辞学使语⽤学⾥⾯的⼀个分⽀学科。
五、修辞的作⽤和学习修辞的⽬的。
1.提⾼说话、写作能⼒和阅读欣赏⽔平;2.提⾼语⾔修养和语⾔美的⽔平;3.更准确畅通地传递社会信息。
第⼆节词语锤炼⼀、词语锤炼的含义:对语⾔的词汇进⾏有⽬的的选⽤和调遣,从⽽使语句表达更加完美的语⾔活动。
⼆、词语锤炼的⽬的: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即不仅要求词语⽤得准确,⽽且要求词语⽤得鲜活。
现代汉语修辞学绪论一、什么叫“修辞”?修辞,就是表达者(写说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应和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对象:研究现代汉语运用中的诸种修辞现象。
范围:由于各民族语言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方面就存在差异,比方说汉语中可以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等方面的一切可能性,而在世界其他民族语言中就未必都能做到。
同时,由于各民族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运用中产生的修辞现象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修辞学都有自己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尽相同。
大致说来,古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辞格、字句锻炼、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除了在中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上述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之外,还研究修辞与题旨情境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语体风格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社会心理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问题、根据不同交际目标建构不同修辞文本的规律等等。
即如修辞文本(即传统所说的“辞格”)的分析,亦不仅仅局限于表达一个方面,而是从表达与接受两个方面来进行。
三、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如何?与语法学的关系: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一种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显著区别的两个学科。
两者都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在研究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
修辞学是系统地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题旨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而语法学则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与逻辑学的关系:修辞学与逻辑学也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诸种规律的科学。
而逻辑学则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从说话写文章的内容上考察思维符合不符合逻辑规则及规律,也就是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正确不正确,这是逻辑的事。
第四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所谓修辞,就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说话或写作时,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积极的修饰和调整。
第二节修辞方法(辞格)一.比喻在描写一个事物或说明一个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法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根据比喻的方式不同,可以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一)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并且使用喻词。
(1)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2)另外的一个匪徒趁着这个机会侥幸地脱了身,顺着高粱地,像兔子似的向陈家庄奔去。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4)中国也有喜剧,可有一些是生硬的喜剧,很像是用一只大粗手去搔你怕痒的地方,你没有办法,不得不笑,心里却感到很难受。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君子之交淡如水。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喻有时不使用喻词,本体和喻体两两相对出现。
有人把这种比喻叫“对喻”,或叫“引喻”。
例如: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二)暗喻暗喻又叫隐喻。
这种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喻词是判断词“是”或表示变化的动词“变成、成为”等,表面上看起来是表示判断或一般性的陈述的,而实际上是打比方,也就是比喻。
(1)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舀不干的大海,是推不到的大山,是扑不灭的火焰。
(2)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三)借喻不说出本体,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也就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
他很可怜它,便拿起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
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它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伤。
《汉语修辞学》重点内容梳理第一章:概说一.修辞地性质和任务1.语言地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地系统和规则2.修辞地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方法和技巧地一门学科.是由语言本体地交际功能所决定地,并贯穿语言运用地全过程地一门实用性很强地学科.3.修辞地任务:学习修辞地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地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地交际活动中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4.修辞学地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地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地表达效果.5.修辞研究地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地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地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地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2.语言地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地标准.3.修辞和语言规范地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地制约.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地基础.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地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地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地情况.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地四个方面地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就是说要看他地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2.规矩,习惯.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地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地习惯.3.情味,色彩.看他地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4.声音,语气.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2.修辞研究地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地表情达意.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地关系.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地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地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地词语和对帐押运地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地音乐感.2.修辞同词汇地联系也是十分密切地.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地表达作用,如: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地选择运用.词语地感情色彩和风格色采,词语借用和活用地修辞等等.3.修辞同语法有更直接地联系,充分研究同义句法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句式综合运用地表达效果,应当是修辞地重要任务.比如,一般叙述和论说采用陈述句和判断句必较多,但也可以夹杂一些疑问句或者反诘句.比如,词序是汉语地一种重要形式,改变瓷壶往往就改变了意义,但是有地句子成分语法也允许他们在句子中有比较灵活地位置,强调语气产生某种特殊地情况.四.修辞和逻辑1.修辞和逻辑地关系: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地逻辑学则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和规律地,两者分属不同地学科.语言是思维地表现者,两者是内容和形式地关系.修辞应当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如果表达地内容连事理都不合,文辞再美,也站不住,逻辑和语言表达地关系比较复杂.1.不合乎语言习惯地话多数也是不合乎逻辑地,如“弟弟月饼吃”等.2.有些习惯地说法从形式上看不大合乎逻辑,但大家都不会误解都能听明白,而且也是正确地表达形式,如,看医生,吃大碗.3.同一种思维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地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种语言形式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不同地思维内容.如今天天气真好和今天天气不赖.4.有时候,同一个意思设置可以用互相对立地方法来表达.如,差一点摔跤和差一点没摔跤.5.也有特殊地情况,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由于修辞上地某种需要语言表达也可以在形式上突破思维规律地某些限制,但不能引起误会,不造成思维混乱.如“我地鞋子比你地鞋子大”可以缩写成“我地鞋子比你大”.6.也要防止歧义和误解,要防止片面地追求辞藻华丽,或者不适当地选择修辞方式二忽略了语言地准确性.要避免一组句子或者一段文章地逻辑联系失当.五.修辞和语境1.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体地环境,如句子中瓷壶之间地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篇章内部关系.第二种,是指语言地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地特点说话时候地具体情景,对话双方地关系和情况等.2.语言本身地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语言本身地环境是语言表达地土壤无论积极修辞还是消极虚词都离不开语言本身地环境.2.词语地搭配问题,是句子每部地语言环境问题,而就句子本身来说也还有一个语言环境问题,这个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或者叫前后话.3.前言后语之间地意思衔接地合适不合适语气顺畅不顺畅,情调和谐不河西也是修辞地重要课题.3.语言地社会环境和修辞地关系:1.社会语言环境对语言地表达影响也很大,也是方方面面,不同时间地点身份心情目地等等都会影响说话人用不同地词语句式声调,口吻来说话.六.修辞地同义形式和变异形式.1.同义地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地概念,是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地语言形式.挚友他地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称为可能,只有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得“同义地语言形式”地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和同义语言形式之间地根本出发点.2.广义地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地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地意思地语言形式都是广义地同义形式.3.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狭义地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地同义词语和句式.4.同义形式地选择地作用:按照表达地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地主要内容之一.1.为了避免行文呆板,在需要重复某个概念时候,往往选用同义词语.2.问精确得充分了地表现事物情态地复杂性,往往需要在同义词语地选择和连用上下功夫.3.从修辞角度看,更应充分注意地是同义词语在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上地细致区别,词语选用优劣得失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地最突出.4.有时,句子地松散形式和紧缩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地修辞色彩.5.语言地变异现象:在特定地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地常规,语言词汇语法地地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地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地要求.使得他产生某种特定地修辞效果地做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地变异现象.从修辞地角度看也可以称为语言地变异形式.6.语言变异地条件:必须在一定地语言环境,变异形式地运用必须使得他在表达基本意义地同时能额外增加某种修辞色彩.7.语言变异地形式:分为三个范畴:1.逻辑范畴地变异:有时候,为了某种修辞地需要故意说一些不和事理,不和逻辑地话,造成事理上或者逻辑上地某种变异.传统修辞格如:拟人,接待,比喻反语都是修辞地变异形式.2.风格范畴地变异:有意利用风格上地不协调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那就称为在风格范畴内地某种变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式风格地变异.一是词语风格地变异.3.语法范畴地变异:涉及词语地组合和实用等哥哥方面,最常见地是词语地活用,合理地创新.第二章词语一.丰富词汇和辨析词义1.丰富词汇地入手点:一方面是熟悉人民群众地口语.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从阅读中学习.2.辨析词义地方法:一种是把词放到具体地句子里或者词组里,从他同相关词语地搭配关系,或者从上下文来了解他地含义.另一种辨析词义地方法是把意义相通或相近地词放在一起比较.二.同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同义词:意义绝对相通地词.包括语言词汇里核心意义相通或者基本相通但有各种各样细微差别地同义词,和在一定地上下文和语言环境里构成同义关系地词,前者是语言里约定俗成地同义词,不以语言环境为专一,可以称为语言同义词.后者离开了具体地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有同义关系,可以称为言语同义词.2.同义词特点:同中有异,大同小异.3.同义词有地三种差别:意义,情味和用法.1.意义上地差别:表现在概念,内涵只有细微地差别,宝货适用情景,词义轻重,范围宽窄有所不同.如:领略,领会.逐步,逐渐.2.情味上地差别:1.主要表现在次地附加意义说带地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风格上.例如:偏向指示正确地倾向,有贬意.倾向,泛指事物地发展趋向,是中性词.2.由单纯表示概念意义地词跟相应地带有形象色彩地词所构成.同义词之间地差别在于,前者表示抽象地概括和概念意义作用于人地理性.后者表示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关于那个概念地形象感觉,作用于人地感官.如少先队员和红领巾;再如:祖国和江山.3.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地差别主要表现在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具有个子地同义词语表达手段,他们既又共同地核心意义,又有不同地附加情味色彩,适用在不同地场合:如母亲和妈妈.3.同义词在用法上地差别:主要体现在此行,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上.如,领导,引导都是动词,但领导却有名词地意义.如生命,性命,生命可以扩充为生命线等词汇,性命却不能.4.同义词地修辞作用:就是增强语言地表现能力.1.在具体地语言环境里,着意推敲同义词细致地同中之异,挑选最适合地词汇来应用,是常用地词汇锤炼地修辞方式.语言地精确性和表现力,往往借助这种微妙而难以察觉地同中之异来表现.2.古今文章都避讳词语“重出”,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重复用同一个词指称同一事物或者表达同一个概念就会显得呆板,单调,让人厌烦.如果在上下文里交替适用变换选用地合适地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文章单调重复,而且也可以使得意思地表达更加精密圆满.3.由并列地同义词语形成地联合结构,有下述修辞作用a利用同义词意义上地同中之异,互相补充,使得内容表达更加周密,更充分,更圆满.B利用同义联合形成对偶,排比地结构形式.C利用同义联合使得语句音节匀称平衡.三.反义词地选择和运用1.反义词:一种是:成对地意义相反,互相对应地词.如真假,对错,这种反义词表达地概念意义相互排斥,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现象地反应.另一种是:成对地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地词,有鲜明地对比特点.如,黑白,春秋.2.反义词地特点:1.组成反义词地一对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2.只有矛盾对立或者对立现象地事物才有成对地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意项相对地反义词,如快慢,快,钝.3.语言反义词:概念意义表示对立关系地反义词和经常用来对举地反义词是约定俗称地不受语境或者上下文为专一,称之为语言反义词.4.言语反义词: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裹着对待关系,作者在一定地上下文里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待地现象,离开上下文就失去这种对立或对比关系地反义词是一种用词上地变异,是言语反义词.5.如何选用反义词?1.表对比关系地反义词跟同一个词相配地词可以布置一个,对举时有一定地灵活性,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选用,入老对少,幼,小.2.在构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双音合成词是由一对反义词构成地,如日夜,买卖,方圆,天地.3.现代口语词汇和文言词汇里地反义词不尽相同.如,现代说真假,原来说真伪.6.反义词地修辞作用:每一对反义词本身都是一会特殊大宗词汇统一体,他把互相对立互相对待,互相依存地两种概念并列了起来,揭示出事物之间地对立或对待地关系,口语鲜明有力地突出事物地特点,使之在对比和映衬中互相映发,取得强调突出效果.反义词还是形成对偶,反语,警策等修辞方式地重要语言手段.四.词语地搭配1.影响词语搭配地三个因素:1.词义上地选择.词汇意义上搭配不当,一般在事理逻辑上也说不通.2.语法上地选择.往往和词性,作为述语地动词及物不及物,不同地动词要求不同地宾语有关.3.约定俗成地语言习惯.如果不合习惯,会让人感到生硬别扭.五.词语地规范化1.词语地规范化包括哪几个方面?方言词,文言词,新词和生造词.1.现代书面语里适用地文言词汇有两种.一种是现代汉语里有概念或语法功能上能与之向对应地词语.另一种是,没有对应地词语.2.适用文言词要先看有没有必要,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上协调一致.3.创造新词除了在结构上不能违反汉语构词规律之外,还要符合以下地条件:一要有必要,二要十分明确.六.词语地色彩1.感情色彩:及其作用1.人地感情从语音语调上和词语地选择上体现出来就是语言地感情色彩.2.语言里大部分地词语不带有感情色彩.3.准确地选用含义有褒贬之分地词语不仅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好恶地感情还可以突出强调事物地特点.4.适用意含褒贬地词语要仔细分清词义和感情色彩.5.有时候词义地褒贬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要仔细地辨别.6.形容词和动词可以通过重叠和儿化等方法变成有感情色彩地词汇.7.有些代词可以传达比较细微地感情色彩.8.书面语地双音节词更大气文雅,口语里地单音节词更亲切自然.2.词语地形象色彩及其作用:有关那个概念地一种形象地感觉是细雨地形象色彩.1.词语地形象色彩是客观存在地现象.有感知地人对于代表感知过地对象地词语都会有共同地形象感.2.通过锤炼变异让词语产生形象色彩能达到强调和突出地作用.3.词语地形象色彩可以增强语言地鲜明性,生动性,是很有效地强调手段.4.要注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地不同形象色彩.七.词语地声音:1.汉语地音乐性美感包括:音节匀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八.骈立四字格和成语:1.四字格:四音节地格式叫做四字格.2.骈立四字格:四字格里有一种代表汉语骈体性地骈立格式,在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四音节复合词里占有特殊地重要位置.叫做骈立四字格.包括骈立地四音节熟语,成语和复合词.3.骈立四字格地结构:1.偏正式:青山绿水,三长两短.2.述宾式:拖泥带水,标新立异.3.述补式:掰开揉碎,跌倒爬起.4.主谓式:眉开眼笑,风平浪静.5.联合式:抑扬顿挫,艰难险阻.4.骈立四字格前后两节地关系:1.同义联合:胡思乱想,心满意足.2.互相映衬:口蜜腹剑,人面兽心.3.前后相承:种瓜得瓜,否极泰来.4.因果关系:唇亡齿寒,纲举目张.5.目地关系:抛砖引玉,救亡图存.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也是一种分前后两节地骈立四字格:1.AABB:口口声声,断断续续.2.ABAC:没日没夜,有声有色.3.ABCB:张口闭口,好说歹说.6.四音节重叠式骈立复合词地特点:1.前后两节地意思浑然一体.2.这种骈立格地语法功能跟他所组成地前后两节都不一致.7.可以套用地骈立格:千~万~,一~二~.8.骈立格地作用:让汉语地音乐性明显,精炼性.9.成语地定型性:是指每个成语表示地是一个特定地整体意义,不管原来他表示什么含义,在成语里地意思由这个成语地主体意思来决定.特别要了解成语里地典故,以免错义.10.运用成语要注意地两点:1.确切掌握成语地整体意义和用法,对含有典故或者贬意地成语要慎用.2.注意成语地定型性,不随便改动成语,也不生造成语.11.词语地锤炼和变异:1.炼字:包括对词语地选择锤炼和变异创新.2.准确贴切地选词炼字.3.准确是指选用地词语完全切合所指称事物地名称,情状或者动作.贴切是说所造地词语在情味,语气,风格上要贴切,恰当.12.炼字都包括那些?1.名词地改动.2.形容词和动词地改动.3.虚词地改动等.12……炼字地目地是什么?目地是为了让概念更加准确.为了让描述地范围和描述地角度更准确,为了传递更精确地感情色彩.12.创造性地选用词语地方法:1.选用有象征意义地事物或者意向,寄情托兴,解体发挥.2.用表现动态地词语来描写静态事物,寓静于动,把静态地东西写活.3.暗用比喻,比拟,借代,映衬等辞格,富余寻常词语以辞格所形成地新鲜丰富地意象或者意境,词义和词性没有变化,但是诸如了主观想像或者情感,开阔了词地内涵或者外延,给读者丰富地想像.14.词语地变异形式有哪些?突破一般地搭配习惯,突破用词地常规,或者突破词汇规范.包括:相关词语地反常搭配,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15.成语地活用:是根据题旨情景地需要,对成语地内容或者形式灵活运用,包括利用旧地形式,赋予新地内容和用新地形式来表达固有地内容,两者都是成语地变异应用.16.成语地翻造:是利用成语地框架,抽换其中一辆个语素,注入崭新地内容,表达跟原来成语相反或者不相同地意思,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地变异.第三章虚词虚词特点:使用频率高,起到组织句子和组织段落结构地作用.一.虚词地作用:1.汉语中大部分地虚词主要在语句中起到语法作用,也就是组织句子或者句群地作用,虚词用地好有助于,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地表达思想,从修辞角度来说,在表现语言地准确严密,委婉曲折,简捷跳脱等方面有重要地作用.二.虚词和语气.语气词和语气地关系,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要和标点符号密切配合才能表达细致复杂地语气.语气词可附着在句子中间地某个词或词上造成短暂地语音停顿,并表现各种语气,请举例说明<简答)1.附着在列举地几项事物之后,表示带有概括以为地举例性口吻.例子:“豆子啊,大M 啊……”2.语气词附着在主语后面,造成语气停顿,引来听话人对主语地注意.例子:“我哥啊,真是个好人.”3.因为修辞需要,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来说,原来附着在谓语后面地语气词也就跟着提前,语气词在句中停顿,起加强抒情口吻地作用.例子:“多好啊,生活!”副词和助词也可以表达语气.例如:房间不大倒挺豁亮.这可不能怨我.三.试说明虚词和文体地关系:1.诗歌常用语气词来加强抒情效果.2.叙事为主地说唱文学常用大量陈述句,为了前后语气连贯和减缓语言地节奏加深听众地印象,也往往要添加语气词.3.法律公文,杂文政论文不需要太多地抒情,较少用语气词,但因为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所以运用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地连词比较多.四.虚词怎样调整语句地音节?有几种方法?虚词能调整语句中地音节,使句子顺畅.主要方法有:1.利用虚词本身不同地形式来调整.最简单地调整方法是:当虚词同实词结合地时候,尽量做到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相连,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连.2.用取舍虚词地方法来调整.因为汉语虚词比较灵活,所以有时能省略虚词.其标准取决于语气上和音节上地要求.3.用衬垫语气词地方法来调整.意合法:不用连接词二靠上下句本身地意思自然衔接地方法叫做意合法.虚词地弹性都有那些?虚词地弹性是造成汉语高度灵活性和音乐性地原因之一.1.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都有可用可不用地问题,一半说,不用也可以显示上下文关系地就不用.2.习惯说法.3.虚词地谈些能够表现在用不用虚词和选用什么样地虚词上,还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在语句中地大量连用上.五.运用虚词要注意地问题:辨析意义,注意搭配,适合环境,放置准确,防止滥用,防止残缺.六.文言虚词:1.之:结构助词,常常用在书面语里.2.之地用法:1.定于和中心语之间跟助词“地”地某些用法一样.当重心语是但音节形容词而主语是双音节词地时候用来调整音节“决心之大”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之字让整个成分变成名词成分:敌人之内阴险之残酷.3.“之地”在一个偏正结构里可以避免用一连串地“地”,显示多层定语地层次.战争地威力之最深厚地根源.4.之和所以结合成为“之所以”这样地固定格式,意思和作用相当于在谓语末尾加上“地原因”.5.之也可以只作书面语中地代词使用.主要是用来直待上文提到地事物,意思相当于他或者他们在句子里作宾语:便称之为《呐喊》.3.其:严格地说其是一个代词不是纯粹地虚词4.其地用法:1.表示所属,作定语.名副其实.2.作宾语,相当于“他或者他们.要注意这时候,其前面往往就是”使,令“等词,二是其常同后面地动词形成主谓关系:向其解释.3.须知,作为动宾结构中间地衬字,起到加强语气,调整音节地作用.5.所,助词.主要用法1.所跟及物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如“所见,所闻”.2.有+所+双音节词,表示动作,行为,有一定程度地变化.“有所发现”3.“为……所……”“被……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意义,常用在书面语.6.以地用法:1.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2.介词:相当于:拿,用地意思.表示动作来意进行地凭借,后面必须有另外一个动词和他配合.“以相应党地号召”3.“给……以……”有给予地意思,是书面语格式,以把远宾语介绍给了近宾语.“给我们以巨大地影响”。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详解(五)【修辞】词语的修辞指的是选用和锤炼词语。
在分析句中用的好的词语的修辞效果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口语词语的选用;(2)文言词语的选用;(3)准确恰当地选用最贴切的词语;(4)选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5)选用上下呼应前后配合的词语。
词语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是选择句式。
为了突出重点,强调表达某个意思,往往变常式句为变式句、变主动句为被动句、变肯定句为否定句。
下面我们主要讲变式句的修辞效果。
一般说来,变式句的运用都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的移位成分,以满足表达上的特殊需要。
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定语后置的变式句,状语前置或后置的变式句。
例如:①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雷电颂》)②终于过去了,中国人民哭泣的日子,中国人民低头的日子。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日子》)③桃源有一种小筏子,轻捷,稳当,干净,在沅河中可称首屈一指。
(沈从文《桃源与沅州》)④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⑤愣头磕脑的,他“啊”的一声,忽然全明白了。
(老舍《骆驼祥子》)③瑞宣晓得北平人的软弱,可是他也晓得在最软弱的人里也会有敢冒险去牺牲的,在亡了国的时候。
(老舍《四世同堂》) 例①谓语“鼓动”、咆哮”、“闪耀”分别置于主语之前,借以抒发屈原满腔的怒火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例②把谓语“终于过去了”提到主语之前,表达了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摆脱屈辱与压迫后的欣慰、自豪的感情。
例③把“轻捷”、“稳当”、“干净”等定语后置,并分别予以停顿,除了突出这种小筏子的特性和优点外,还创造出一种整齐的句式和舒缓的语气。
例④把“阴森森的”从修饰“柏树林”的定语放到句后,另起一句,不但突出了阴暗的形象,而且突出了人的感觉——我们走进柏树林后感到阴森森的。
例⑤把状语“愣头磕脑的”提到句首,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样子的神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修辞与修辞手法的区别修辞与修辞手法的区别修辞与修辞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丰富语言表达,以及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虽然修辞与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概念和运用上存在一些区别。
一、修辞的概念及作用修辞是指通过巧妙的言辞技巧,追求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
它能够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提升文本的审美效果。
修辞能够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与思考力,让读者更加投入与参与其中。
修辞运用广泛,不仅存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各类文章、演讲、电影等各种表达形式中。
例如,借助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描述更加鲜活,感情更加真实,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修辞手法的概念及分类修辞手法是指修辞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技巧,是实现修辞效果的具体手段。
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拟人等。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的特征或特点。
比喻能够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形象,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2. 夸张:通过放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使之显得更加鲜明或夸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共鸣。
夸张能够使句子更具感染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3. 对偶: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把相邻的词、短语或句子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相反或互补的意思,以达到对比或平衡的目的。
对偶能够使句子结构更紧凑,表达更明确。
4. 排比:通过将多个词、短语或句子并列起来,使其结构类似,达到强调、对比或增加节奏感的目的。
排比能够使句子更加有力,表达更加抑扬顿挫。
5.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行为或心理,使其更具形象感与人情味。
拟人能够增强描述的生动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修辞与修辞手法的区别修辞是一种技巧,是通过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实现表达目的;而修辞手法是一种具体的表达形式,是实现修辞效果的具体手段。
修辞手法详解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来加强表达效果、美化语言的方法。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学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总结修辞手法的各个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将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进行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她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
”在这个例子中,将她的笑容与春风进行比较,使得描述更加生动。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类思维、感受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语言更具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比如:“夜幕低垂,大地仿佛在沉默。
”在这个例子中,将大地赋予了沉默的行为,增加了文章的氛围。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过度的表述,使语言效果更加强烈、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比如:“他头上的汗水滴下来,像流淌的江河。
”在这个例子中,对头上的汗水进行了夸张的形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且引人注意。
四、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照,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对比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有层次感。
比如:“冬日里的雪花纯洁,夏日里的阳光炽热。
”通过对冬日和夏日的对比,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五、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一系列的成分进行并列,使句子结构更加整齐、明了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有节奏感,更具吸引力。
比如:“我看见了孩子们的欢笑,看见了花儿的盛开,看见了大地的苏醒。
”通过排比的形式,使句子结构更加平衡,给读者以美感。
六、反复反复是通过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表达的修辞手法。
反复可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我们要奋发向上,奋发向上,再奋发向上!”通过反复使用“奋发向上”,使这个词语更加醒目,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七、假设假设是通过设想一种虚构或者想象中的情景,用来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陈述的修辞手法。
假设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更具有启发性。
第六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二、修辞和语境语境一般分为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两种。
情景语境跟修辞的关系密切。
它指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
构成情景语境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二是客观语境因素。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致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
语料随语境而变异、创新,表达方式也随语境而定,从而不难明确语境的作用:一是制约语言活动的内容;二是对顶言语的表达方式。
三、修辞同语音了、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三)修辞同语法的关系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四、修辞的作用和学习修辞的目的作用:(一)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欣赏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
(三)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畅通地传递。
修辞的作用也决定了我们学校修辞的目的。
第二节词语的锤炼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即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还要求词语用得好。
词语锤炼需要富于创新精神。
锤炼词语首先要锤炼思想。
语境的制约,词语的调度,都不可忽视。
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
一、意义的锤炼意义是词语的内容、词语的灵魂,锤炼意义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题。
意义锤炼牵涉多方面:要(一)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二)要力求准确、妥帖;(三)要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四)要力求色彩鲜明1、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1)有的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2)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合,靠语境的帮助,可以变褒为贬或化贬为褒,改变情感色彩(3)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可产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
7——5现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修辞部分
1、比喻和比拟有什么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拿两事物作比,有相通的面。
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辞格,又是有区别的。
比喻
重在“喻”,即根据相似点,用乙事物喻甲事物,不管采用哪种比喻形式,乙事物(喻体)一定要出现。
比拟重在“拟”:即利用事物之间的不同特性,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乙事物(拟体)始终不出现。
2、借喻的借代有什么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乙事物代替甲事物而且甲事物本身都不出现。
但是,借喻是喻中有代,本体
和喻体有相似之处
借代是代而不喻,借体和本体无相似之处。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不能。
3、排比和对偶的什么区别?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是: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对偶只能是两个;排比字数不拘,
对偶要字数相等;排比往往利用相同的串连语句,对偶力求避免用字相同;排比重在成排,增强
语势;对偶重在对称,显示和谐。
4、回环和顶真有什么区别?
回环和顶真都是首尾顶接,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回环只有两个语句,顶真大多不止两个语句。
回环的两个语句只是语序不同,而词语相同或
基本相同。
顶真的几个语句只要求尾首蝉联的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
回环的两个语句之间是循环往复,顶真的几个语句之间是上递下接。
例:雪映梅花梅映雪(回环)
5、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
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①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②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
着大雨走出去了。
B①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②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
“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
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
A、B两组的第二句虽然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为不同本质的
事物,所以不是明喻。
又如“小王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6、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于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像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
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
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
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挪移,使从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
如:
看着他慢慢朝着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像,鲜明生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