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440.50 KB
- 文档页数:27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第九章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标了解货币学派的形成和理论特点;掌握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货币学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货币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辨析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分析上的异同点;正确认识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
主要内容一、货币学派的形成和理论特点二、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二)货币需求函数式(三)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与意义1、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2、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主要内容三、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理论(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二)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三)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四)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四、货币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一)货币量变动后的传导过程(二)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三)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主要内容五、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二)通货膨胀的诱惑与危害(三)通货膨胀的原因(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六、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三)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一、货币学派的形成和理论特点在现代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它产生于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干预主义的鼎盛时期,所以一开始就以鲜明的“对抗性”而出现。
货币学派由弱到盛的发展过程,恰恰是凯恩斯学派由盛转弱的低落过程。
国家干预主义在战后兴盛了20多年,这一时期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
但是,长时期实施膨胀性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也给西方经济埋下了祸根。
自20世纪6O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开始缓慢下来,赤字越来越大,失业越来越多,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
货币学派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一个直接的比例关系的理论。
在传统的古典理论中,表示这种直接比例关系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交易方程式,一是剑桥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是美国耶鲁大学欧文·费雪提出的,其方程式为:MV=PT这里,M表示货币数量,Y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即每单位货币在购买中周转的次数,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际交易数量,这一方程式说的是货币数量乘以货币周转次数等于价格水平乘以实际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是英国剑桥学派人物阿·马歇尔提出的,其方程式为:M=KPY上式中,V,P,Y仍旧分别代表货币存量、价格水平和实际交易数量,K则表示货币余额需求在货币收人中所占的份额,例如,假定K=l/4,这就是说社会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为购买产品的年支出量的l/4。
从上述两个方程式的关系看,V和K互为倒数。
如果我们用K去除剑桥方程式,就得到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这两个方程式只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不同表述,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古典理论家对V,P,Y分别作了三个重要的假定:第一,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至少在短期内稳定不变;第二,物价随供求变化而立即作出相应调整;第三,实际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这样,就得到了货币数量论的重要结论:货币存量M 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价格水平同等比率的变化。
尽管这两个等式表述的货币需求函数在形式上非常类似,但两者强调的角度还是有区别的。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关心的是一个经济社会为实现一定交易量所必需的货币量;而剑桥方程关心的是,假定必须实现的交易额是一定的,个人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应为多少。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动摇了货币数量论。
在这期间。
货币的供给和价格的同时下跌虽然看来接近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流通速度大大下降了,而不是稳定不变;实际产量也大大下降了,而不是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
这些事实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的理论应运而生了。
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交易方程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提出:Py=MV,P为价格水平,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为实际国民收入,V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其定义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也称货币主义或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
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因经济学家哈帕裕、布伦纳和安德森,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沃尔特斯、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这一词语就是布伦纳在1968年7月发表的一篇题为“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的论文中提出来的。
货币主义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于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到了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以至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相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货币主义在美英等同异军突起。
他们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说的旗号,鼓吹货币作用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以此与凯恩斯学派相抗衡,并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正如初赖恩·摩根所说,“财政政策的失败和便宜货币的灾难性后果加重了某些经济学家父于货币理论发展得过于狭窄的说法的份量、结果出现了另一种替代的学派,他们对当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这些解决办法的基本概念比作为凯恩斯学派体系的
基础的货币过程更为广泛。
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作为中心。
这一学派被称为货币学派或现代数量学派。
”1
1布赖恩·摩根:《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它们对货币理论的贡献》。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5页。